查看原文
其他

老西门,消失的岂止纪念碑……

2017-01-10 胡扯 老周望野眼

前两天看新闻,说古巴全国人民政权代表大会一致通过一项法律,禁止以该国革命领袖菲德尔 卡斯特罗的名字命名广场和街道,或为其树立纪念碑,同时,也严禁以他的名义举办各类商业活动。这项法律的前言中写道:该法律是遵照菲德尔·卡斯特罗本人的意志制定的。



卡斯特罗1995年到上海访问,曾去豫园绿波廊吃了顿饭,根据当时的记载,老卡不爱吃荤,专向马兰头、豆腐干、烤麸和毛豆子下手,尤其喜欢蟹粉豆腐,一个人干了一大盘。不过他不喜欢喝中国老酒,喝的是家乡的朗姆酒。卡斯特罗同志的品味,和南市区老爷叔倒蛮像的


看卡斯特罗这条新闻的时候,我正好坐24路公交车路过老西门。不晓得是种什么力量的牵引,我忘了自己还有什么要紧事,就从公交车上跳了下来,脑子里满是卡斯特罗的须发虬结的模样,走到复兴东路中华路口,我忽然想起来:老西门这块地方,原来有一座陈英士纪念塔呢!



老西门“陈英士纪念塔”旧址


陈英士(1878-1916),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名其美,字英士,有人叫他陈其美,也有人叫他陈英士。小时候在老家人称“神童”。1903年,25岁的陈英士来到上海,开启了他13年短暂而辉煌的“革命生涯”。



陈英士(1878-1916)


既然是湖州人,陈英士做丝绸生意是正行,他到上海先是在丝栈当会计,1906年东渡日本,入的是警监学校,学警察法律。在日本期间,他加入同盟会,开始政治活动。1907年,陈英士到陆军学校学军事,通过浙江同乡周淡游介绍,认识了蒋介石。两人义结金兰,陈英士介绍蒋介石加入了中国同盟会。陈英士是典型的上海“白相人”,他性情豪放,在同仁中以“四捷”即口齿捷、主意捷、手段捷、行动捷而著称,1908年奉孙中山之命回到上海,陈英士出没于酒楼、茶馆、戏院、澡堂、妓院,广交朋友扶持反清力量,并加入上海青帮成为大头目。1911年武昌首义后,陈英士发动商团、青帮及江浙革命党人在上海起义,上海光复后被推为沪军都督。接着发起组织江浙镇沪联军,攻克南京。



陈英士是辛亥革命光复上海的主要领导人


1916年5月18日,陈英士在上海法租界萨坡赛路(今淡水路)日本侨民山田纯三郎寓所遇刺,凶手系由北洋军阀收买,年仅38岁。陈英士死后没人敢去收尸,蒋介石以“盟弟”的身份出面为他办了后事。孙中山在祭文中这样评价他:“呜呼英士,生为人杰,死为鬼雄。唯殇于国,始与天通。”陈英士一生纵横捭阖,虽然其人其事不无争议,但称其为一代英雄,应该是众望所归。



陈英士书法“光我神州”


陈英士是蒋介石的“先生”,两个侄子陈果夫、陈立夫都是党国元老,在民国时代当然是风光一时。1930年5月18日(陈其美殉难14周年),国民政府决定在上海中华路与方斜路交汇处(老西门)兴建陈英士纪念塔,该塔由董大酋建筑事务所设计,高26.7米,钢筋水泥结构,门窗用古铜制成,塔顶安放铜质承天露缸,形似鼎。塔下部有大理石镌篆文“陈英士先生之纪念塔”。塔内有铁梯,游人可登塔顶极目瞭望。塔四周电线杆上安装4盏1000瓦电灯,逢节庆日“华灯四照,蔚为奇观。



陈英士纪念塔旧影


由于地处南市繁华地段,加之交通便利,纪念塔成为上海公共活动的中心之一。当然根据中国的传统,热闹的地方也常常是处决犯人的所在。陈英士纪念塔附近,也时常聚集很多市民看热闹。“一二八”淞沪抗战和“八一三”淞沪会战期间,上海抗日军民抓获汉奸特务,经常将其中一些罪大恶极者押到纪念塔前斩首,脑袋挂在塔上示众。



陈英士纪念塔前的行刑场面


也正因为和蒋介石以及陈果夫、陈立夫的关系,陈英士在1949年以后不可能再宣传了,反正我们小的时候从来没听说过这个名字。老西门虽然时常去玩,走过中华路方斜路这里,从来没有看到过这座“纪念塔”。那是后来查资料才看到的。这座纪念塔是什么时候拆除的呢?只看到记载说是“文革”期间,但具体哪一年谁也说不清。据说是区里园林局一句话,就给拆了。当时也不会有什么异议,蒋介石的老师,陈果夫陈立夫的“爷叔”,难道还给他树碑立传不成?



上世纪五十年代时“陈英士纪念塔”还存在的


转眼到了八十年代,老西门这块地方,真是熟得不能再熟了。从我读书的斜桥五爱中学出来,肇周路一路往北,到合肥路拐个弯,或者干脆就从唐家湾小菜场穿过,一到西藏南路,天地就开阔起来。老西门是老上海著名的商业区,沿着一条中华路,南到文庙,北到大境阁,一路上有太多吃的用的玩的。文庙自不必说,吃的有大富贵、冠生园、老同盛、乔家栅,买衣服可以去全泰,买百货有市百八店。除了商业发达,老西门还有数不清的书店、文具店……但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什么陈英士、陈其美,更不用说什么纪念塔了。我来到老西门怀旧,但我从来不认为这里和陈英士有任何关系。曾经的杀人刑场,现在是公交车调头的马路,走来走去的行人,想必也不会有任何恐惧吧。



“陈英士纪念塔”旧址


从中华路往北走,老西门地界一直延续到寿宁路大境阁,这才拐个弯进入县城的小北门、老北门……大境阁对面,中华路、云南南路、寿宁路的四岔路口,有一座街心花园,在这里曾经有一座王若飞的纪念雕塑。



王若飞(1896-1946)


王若飞1896年出生于贵州安顺,“百度百科”上对他的介绍是:“杰出的共产主义先驱、中共领导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四八’烈士”。王若飞参加过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和上海渊源颇深。抗战胜利后参加过国共重庆谈判,1946年4月8日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同机遇难的还有秦邦宪、叶挺等。



曾经的王若飞纪念雕塑


我们这代人对革命历史故事非常熟悉,王若飞自然不会陌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王若飞雕像周边的花坛里,栽种了许多“一串红”。每到开花的季节,鲜艳欲滴的“一串红”就成了小孩子们的食物,轻轻地一“嘬”,吸出一包甜美的酱汁。那时候可没人懂什么食品卫生,“一串红”可以吃,“夹竹桃”有剧毒,好像也没人专门教过,大家就那样约定俗成。后来不知什么时候,王若飞雕像就不见了,什么时候拆除的,已经完全不记得了。


王若飞纪念雕塑原址


雕塑不见了,小花坛也没了踪影


上海消失了太多的风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光是老西门一地,消失的绝不仅仅是纪念塔和革命烈士纪念雕塑。那么多的回忆,都只能在老照片中去追寻了。还有连老照片都没有留下的。有一位网名叫“上海人”的老伯,经常在我的公众号中留言,有一次他留了很长一段话,让我相当感动的同时,也让我知道了在王若飞纪念雕塑的原址,曾经还有一座被人遗忘的纪念碑。



回头再想想卡斯特罗,欢喜马兰头、豆腐干、烤麸和毛豆子过过小老酒的朋友,境界到底不一样,老头儿明白人啊!


最近我还写了

那是周恩来才有的眼神

茶馆对坐棋一局 仙家岁月也无多

属于2016年的50个小确幸

Desperado,你最喜欢的歌


欢迎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老周望野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