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丽园路爱童幼儿园,原是沪上绍兴人的大本营

2017-02-21 老周 老周望野眼

卢湾地方不大,但却是上海的一个缩影。以徐家汇路为界,原来的租界和华界泾渭分明、影响至今。总体来说,卢湾主要的文化场所集中在以前的租界地带,但如果就此认为华界是“下只角”、贫民窟,却并非实情。至少在抗战之前,当时属于南市的卢湾华界,还是有很热闹的。当年在徐家汇路以南,丽园路、斜土路、蒙自路(原名新桥路)、斜徐路(和现在打浦桥附近那条斜徐路不是一回事)一带,曾有大量的寺庙会所等慈善机构,与此相匹配的,旅居上海的外乡人,在旧时代讲究叶落归根,不少人想要埋骨桑梓,一时半会儿做不到,就需要同乡会来料理。丽园路的650号,靠近局门路的地方,就曾有上海浙江绍兴人的会馆:永锡堂。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浙绍永锡堂旧址


传统上讲吃梅干菜的绍兴府,一府八县,由会稽、山阴、萧山、诸暨、嵊县、新昌、余姚和上虞八个县组成。浙绍永锡堂作为绍兴人在上海的大本营,道光年间就有了,原在老闸(今黄浦区汉口路山东路一带),后辗转搬到现在丽园路局门路的所在。始建于1862年,有供奉武圣关羽的大殿和戏台。不要小看永锡堂这座戏台,根据《上海文化艺术志》的记载,1907春阳剧社曾在这里演出《黑奴吁天录》(现译《汤姆叔叔的小屋》),要知道1907年中国话剧刚刚在日本诞生,最早演出的剧目就有这部林琴南先生翻译的《黑奴吁天录》。所以丽园路这处所在,堪称是中国话剧的发源地之一呢。


话剧《黑奴吁天录》海报


不过永锡堂主要的功能不是演戏,而是为原籍绍兴的上海人服务,服务最主要的项目是:寄存棺柩和兴办义学。现存的永锡堂遗址是1920年建造的,有花厅、平房和殡舍,制作出售棺木、寄存棺柩和运送棺木,一条龙服务。当年在这里,曾经寄放过万余口浙江绍兴人的棺木,等着回乡入土。一万口棺木是何等状况的景象?只能脑补了。


浙绍永锡堂戏台旧照


永锡堂的建筑极为考究,尤其戏台,是绍兴籍豪门绅士喝茶看戏消遣的所在。至于旁边有那么多棺木,是不是有所顾忌呢?好像并没有。绍兴人喜欢听戏,越剧就是发源于绍兴,兴盛于上海,之所以那么受欢迎,和上海那么多绍兴人是有很大关系的。要不越剧有个别名,就叫“绍兴戏”呢。到1930年,永锡堂又附设义务小学,凡是浙江绍兴籍的贫苦少年都可以免费入学。从此,这块地方就和学校挂上了钩,八九十年过去,这里一直都是学校。


如今的浙永锡堂旧址,是一所幼儿园


丽园路由东到西,从制造局路到鲁班路,共有三所小学:丽园路一小、二小和三小。浙绍永锡堂旧址在抗战中遭遇战火,大量建筑被毁,但还留下了一些旧房子。就在这些旧房子的基础上,1952年创建了丽园路第二小学。我们上学那会儿,这里就是丽二小学。后来几经变迁,曾经是卢湾区教育局的校产管理站,后又成为丽园路幼儿园,现在则是从老南市董家渡和王家码头路一带搬来的爱童幼儿园。



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我骑自行车走过丽园路,看到爱童幼儿园,想起很多中学同学,正是从这排百年老房子的丽二小学出来的,有学霸,也有学渣,但和绝大多数卢湾人一样,重感情、爱生活。他们是受了“永锡堂”的福报呢,要知道“永锡”这两个字,源出于《诗经》,“孝子不匮,永锡尔类”:上天会赐福给那些诚实善良孝顺的人,在这里上学的孩子,是有福的。



因为是休息天,爱童幼儿园大门紧锁,我很想进去拍点照,可惜未能如愿。只能绕着房子转了转,拍了几张模糊的影像。想想也好,当我抬起头拍照的时候,何尝不是在向那些善良的人们致敬呢!


浙绍永锡堂旧址的雕花窗


精美的雕花,希望能有机会进门一窥堂奥


“老周望野眼”最近还关注了:

没有情人节的时代,他们这样虐狗……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你想过去云上跳舞吗?


更多关于卢湾的内容,请点击:

合肥路弄堂人家,曾是中国最早的私人画室

重庆南路万宜坊之“谜”

谜一样的重庆公寓

思南路之灵异差馆


欢迎扫描或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老周望野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