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统训练靠谱吗?
感统训练被列为尚未证实有效的对自闭症患者的干预方法。 然而,许多自闭症患者包括天宝葛兰丁都积极倡导感统训练,近年的科研文章也正在增多,感统训练的科学性问题正在成为一个科研的热点。
其实,有一种普遍的说法,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些感统需求问题,但是,一般人在多数情况下能自我调整,或者不影响别人,因而症状不明显。许多人上学时有这个经历,坐在那里听老师讲课,喜欢用手指转笔玩,这个动作很小,不是很明显,也不影响他们正在进行的活动。但是,自闭症患者由于交流和社交障碍,不知道如何自我调整,如何去寻求以一种合适的方法去满足感统需求,如何在满足感统需求的同时不干扰日常生活。因而,感统问题就被放大了。
许多人认为,感觉统合失调(sensory integration dysfunction)是很多自闭患者共同面临的问题,也是他们发育障碍和异常行为的根源之一。每个人身上都有用于接收来自视觉,听觉,触觉,味觉,本体感觉等刺激的感受器。中枢神经系统对来自这些感受器的信号进行整合加工,然后对外界刺激做出合适的反应。整合加工过程中的失误或者反应强度的偏差,都会造成自闭者行为上的异常或者躯体上的痛苦,甚至令他们最基本的生活自理都成为艰巨的任务。不仅如此,由于感统失调者对某些感官刺激过于敏感,对另一些则可能敏感度不足,他们的情感发育和对社交场景的适应也变得阻力重重,焦虑症状也可能由此而产生。
有研究表明,百分之九十五的自闭患者都有程度不同的感统失调症状,而触觉感受失常的人则占到自闭患者的百分之六十左右。他们皮肤表面感受触觉的外周神经元跟正常人的相比,似乎有着完全不同的感觉阈值,以至于温柔的触摸和轻微的震动对他们来说都显得过于强烈令人不适,某些物品的质地也令其难以忍受。
感统失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感觉神经元功能密切相关的基因发生了突变。拿触觉失调来说,当某些和人类自闭症高度相关的基因发生突变或者缺失时,比如Mecp2, Fmr1, Shank3B等基因上的缺陷,会在实验动物身上引发触觉过敏的表现。比起健康小鼠,这些基因突变小鼠因害怕接触不同质地的表面而不去探索周围环境,并且产生社交严重不足和明显的焦虑症状。如果选择性的在外周神经元中恢复这些基因的正常表达,上述症状就可以缓解。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自闭症不仅影响了大脑的发育,而且也造成其他的全身症状。遍布于皮肤表面的感觉神经元在自闭症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自闭患者来说,触觉过度敏感无疑加剧了他们生活自理方面的障碍,令吃饭,穿衣,刷牙,理发,剪指甲这些日常生活中稀松平常的事情变得艰难甚至痛苦。不仅如此,他们在生命早期因有意回避养育者的拥抱和爱抚,回避肌肤接触的体验,所以触觉感受器没有得到足够的刺激。这种缺失对大脑功能的成熟非常不利,会间接造成自闭者认知,语言和沟通能力的发育迟缓。
如何衡量感统训练的效果?
从特殊教育工作者,自闭儿童的家长和自闭者本人的描述中,我们经常能听到感统训练对某个或某些孩子起到帮助作用的故事。天宝葛兰丁就是一个感统训练的积极倡导者。她从小触觉方面的问题就非常突出,所以自己一直在积极的寻求缓解症状的方法。她发明“拥抱机器”的起因,就是为了在紧张焦虑的时候,能够让皮肤和肌肉获得一种特定的压力,从而使情绪平复。
那么,除了这样的个人体验,有没有科学证据证明感统训练对自闭者的疗效呢?
美国国家自闭症中心发起的第二期国家标准项目,总结了从2007年到2012年二月期间所发表的研究,目的是根据现有的数据评估多种自闭症干预方法的有效性。可以预见,这个标准会因科学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在那个时候,用于纠正感统失调的训练方法(感觉统合训练,sensory integrative package)算是“尚未建立实证基础的不成熟方法”。
一种疗法效果不很确定,大家对它的评价众说纷纭,这其中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呢?
那么如果有这样的研究项目,把衡量疗效的标准和训练师们的操作方法都统一起来,再来进行严格的双盲实验,随机分组,对照明确,那么感统训练的效果是否可以被明确的证实或者证伪呢?
2014年年初,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杰弗逊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报道了一项为期十周的临床实验。研究者们选取了三十二个年龄在四到八岁之间的自闭儿童,随机的把他们分为两组。一组儿童进行常规的特殊教育,以及语言和行为训练。另一组儿童除了进行这些训练项目之外,每周还做三个小时的感统治疗。评估者在不知道孩子们分到哪组的情况下,在这十周期间和家长约谈,讨论他们的进步,期望达成的目标,以及遇到的困难。在这个实验中,治疗师用一套统一的指南(Sensory Integration Fidelity Measure)来规范他们在训练中的操作。衡量孩子们进步所用的指标,包括家长预设目标实现量表(goal attainment scale),以及标准化的生活自理水平和社交能力评估量表。
十周过去,接受感统训练的一组儿童在家长预设目标,生活自理和社交能力方面的评估数值,都显著高于没有接受感统训练的对照组儿童。这个项目的主要负责人Dr. Roseann Schaaf在接受采访时说:感统训练所做的事情,就是通过改变大脑对感官刺激的处理方式,帮助自闭儿童更好的解读他们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信息,从而更加舒适的参与到日常的学习和社交活动中来。
这是近年来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项研究,其特点是实验设计严格,操作方法统一,对效果的评估也比较客观,这些都有别于患儿父母和治疗师的口口相传。如此得来的实验结果是评估一种疗法是否有效的有力依据。自这篇文章发表至今,笔者又搜索到23篇论文报道感统训练对自闭症状的改善作用,有些是动物实验,有些是对原有数据的回顾,也有些是重新开展的小规模临床研究。比起行为分析,支持感统训练疗效的数据目前还相对较少。科研人员也表示未来会进行为时更长,规模更大的临床研究,并对训练效果进行多方面的更加全面的评估。未来是否会出现更多支持在自闭儿中开展感统训练的证据,我们就拭目以待了。
感统训练的项目设置需要有科学依据,而且因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跟普通意义上的体育活动是有区别的。
”参考文献
1. Cascio, C. J. (2010). Somatosensory processingin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J. Neurodev. Disord. 2, 62-69
2. Orefice, L. L. (2016). PeripheralMechanosensory Neuron Dysfunction Underlies Tactile and Behavioral Deficits inMouse Models of ASDs. Cell. 2016.05.033
3. Schaaf,R. C. (2014). An intervention for sensory difficulties in children with autism:a randomized trial. J Autism. Dev. Disord. 44(7): 1493-506
作者:苏宸 博士
编辑:上海洋洋妈
小丫丫自闭症项目,是由几位旅美学者成立的公益组织,目的是在中国和北美华裔社区传播对自闭症儿童的科学干预方式。
本公众号文章均为作者原创或翻译,并授权发表于“小丫丫自闭症”公众号。欢迎个人转发。媒体或其他微信公众号,请给我们留言或发信到《xiaoyaya.autis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