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二大脑”的前世今生

苏宸 小丫丫自闭症 2020-08-20

这几年有关肠道微生物的研究报告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仅今年下半年学界三大顶级期刊(NatureScienceCell)刊登这个领域的最新发现就超过十篇。越来愈多的证据表明,寄居在肠道里的细菌不仅可以调节肠蠕动和肠黏膜对营养成分的吸收效率,还可以影响人的思维,记忆和情绪。中枢神经系统和肠道之间,通过神经递质,细胞因子以及细菌代谢产物,进行着有效的双向交流。因此,肠道当之无愧的被冠名为第二大脑

寄居在肠道里的不同细菌菌种之间,有着既互相依赖又互相制衡的关系。在婴儿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时期(又称窗口期),肠道菌群的失调不仅降低了个体的消化吸收能力,也会对大脑神经网络的形成及功能成熟产生深远且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把幼年实验动物暴露于完全无菌的环境中,或者用大剂量抗生素杀灭它们肠道中原有的共生菌,都能诱发神经系统的发育异常和某些自闭症或多动症的相关症状,比如沟通能力低下,注意力不集中,过度焦虑,情绪失控等等。

流行病学家和儿童神经科医生们很早就发现,相比正常发育的儿童,有更高比例的自闭儿童患有炎症性肠道疾病(IBD),病理学检查显示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和肠黏膜通透性增加(leaky gut)。因为慢性炎症和自闭症状呈现一定范围内的正相关性,加州理工大学Dr. Mazmanian教授的实验室利用一种被称为maternal immune activation (MIA)的小鼠模型研究自闭症。研究人员给怀孕母鼠注射可以诱发慢性炎症和免疫系统过度激活的药物,于是部分幼崽则出现肠道症状和与自闭症十分相似的发育障碍。给这些病鼠补充来源于人类肠道的有益细菌之后,它们的肠炎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更激动人心的是,某些自闭症相关症状也因此获得显著改善,比如机械重复行为有所减少,平衡与协调能力有所提高,与焦虑相关的行为指数也呈现正常化趋势。只可惜,有益细菌的输入并没有改善自闭症的核心症状,既沟通与社交障碍。

这些研究无疑给自闭症的药物研发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既通过平衡和调节肠道菌群的手段来缓解自闭症状。但是目前为止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有些模型动物中,补充好细菌必须要在神经系统早期发育的窗口期之内进行,晚了就没有效果;MIA模型中好细菌确实改善了部分自闭症相关行为,但对核心症状却无能为力。现阶段动物实验的结果尚且有如此的局限性,可以想见把益生菌开发为治疗自闭症药物的尝试还长路漫漫,任重道远。要知道在实验动物中效果和安全性都非常理想的候选药物,绝大多数都无法通过临床实验获得食品药品监管局的审批。

我们当然可以希望,关于肠道细菌的研究最终可以催生治疗自闭症的特效药。我们也可以尝试,假如益生菌对孩子没有什么副作用,补充一点又何妨?只是面对市面上形形色色的益生菌类保健品,以及对这些产品天花乱坠的广告宣传,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设定理性的期望值。肠道菌群和功能的紊乱毕竟只是自闭症的诱因之一。一个吃嘛嘛香,消化功能良好的孩子,如果服用益生菌之后自闭症状没有任何好转,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Hsiao, E.Y., et al., (2013), Microbiota Modulate Behavioral and Physiological Abnormalities Associated with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Cell. 155, 1451-1463
2. Borre, Y. E., et al., (2014) Microbiota and Neurodevelopmental Windows: implications for brain disorders. 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 955, 1-1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