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2月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宁都起义:堪比“潜伏”的国共谍海暗战

1931年12月14日,江西省南部的宁都县,天色将暮,万籁俱寂,县城内外,和往常一样的平静。
当天傍晚,在当地驻扎的国民党第26路军的指挥所内,参谋长赵博生,正以领饷庆贺为名宴请官兵。20时许,酒宴正盛,赵博生突然站起,一翻慷慨陈词后,在场的6名团长、2名旅长随即遭到拘捕,他们的图章被缴下,并以其名义下令调部队在指定时间、地点集合待命;楼下卫士也一举被夺下武器,甚至一名顽抗的师参谋长被当场击毙,12月16日清晨,旭日东升,26路军排着整齐的队伍向苏区奔去,这就是87年前,轰动全国的宁都起义。
1937年毛泽东与宁都起义的参加者在延安合影
 那么,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起义行动?在当时蒋介石向苏区疯狂围剿、敌我力量悬殊的历史背景下,共产党人又是如何打入敌人内部,采取瞒天过海之计,成功促成一支完整的国民党部队加入红军?
1931年的一天下午,国民党第26路军参谋长赵博生外出回来,在自己的办公桌上发现了一封写有“赵博生亲启”的信件,他拆开一看,信的主要内容为“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局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等内容。原来,这是由秘密潜伏在26路军内部的共产党组织写给他的。
第26路军原是冯玉祥的西北军部队,后被蒋介石收编,但他对这支非嫡系并不放心,调其剿共实际上是想借刀杀人,排除异己。 
这时,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已连成一片,该军在宁都已处于红色区域的包围中,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当时正值梅雨季节,该军官兵大多是北方人,到南方后严重水土不服,加上瘟疫流行,因病死亡者达数千人之多;且蒋介石一直视其为“杂牌军”,在生活待遇和军事装备上严重克扣,连续数月不发军饷。因此,广大士兵长时间士气低落,军心浮动。
这种局面,让中共中央敏锐地意识到“第26路军存在着直接革命的因素”。1931年5月下旬,上海党中央派王超、袁汉澄、李肃3名共产党员通过各种关系打入该军,开始有组织地开展地下工作。
这封意外的信件,虽然只有寥寥数语,却道出了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官兵对被迫执行对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不满呼声。此时,端坐在案头前的军参谋长赵博生,结合当下所部面临的惨淡处境,起心动念,决定不再沦为蒋介石“剿共”的刽子手。
很快,包括赵博生在内的20余名官兵被秘密吸收,成立了中共特别支部委员会和官长党员、士兵党员两个支部,使党的力量渗透到该军各个角落,基本控制了全军。地下党员们利用谈心、上课,甚至打牌、发牢骚等各种机会巧妙地向官兵宣传抗日救亡和革命起义。
但当党组织各项工作在26路军内部,有条不紊地展开时,一次意外的事件却打破了原有的平静,并成为起义的直接导火索。
1931年11月底,26路军中共产党组织领导人的名单落入蒋介石手中。蒋介石立即发来“十万火急”的电报,严令查拿缉捕军中共产党员。这封电报被赵博生截获,特别支部决定发动起义,派组织委员袁血卒进入苏区与红军接头。袁血卒星夜赶赴苏区,却被赤卫队员当作敌探逮住,虽百般解释仍无效果。情急之下他唱起了《国际歌》,这才使赤卫队员们相信他是自己人。袁血卒被送到红都瑞金,见到了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刘伯坚、叶剑英等红军领导人,得到了关于起义的宝贵指示,随即马不停蹄地赶回宁都。 
另一方面,由赵博生出面,争取26路军两位主力旅旅长的工作也进展顺利。这两位主力旅长是董振堂和季振同。他们俩虽是国民党军队的高级军官,却与赵博生一样,有着挚爱祖国、不恋高官厚禄的一腔热血。再加上“九一八”事变后大片国土沦丧,有血性的董振堂和季振同早就对蒋介石的卖国政策不满了。关键时刻,他们选择了与红军一起反蒋抗日的道路。
12月14日黄昏,宁都全城更换岗哨,实行戒严,城内通往城外的电话全部被切断,各有关人员按照计划进入岗位。20时许,在这幢宁都城东耶稣堂内的二层小楼里,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官兵拘捕了少数反动军官,封闭了国民党的县政府。当晚,中央苏区的广播里传来了国民党第26路军令人振奋人心的消息:“我们现在坚决的暴动了,脱离了国民党军阀的压迫,从今天起,我们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为工农的解放奋斗到底。”宣言震惊了全国,12月16日,起义部队集合在固厚河畔,改编为红军第5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浩浩荡荡地开进了中央苏区。 
宁都起义“不仅给国民党反动派以沉重的打击,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更对壮大红军队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史料记载,这支部队的加入使中央苏区主力红军由3万余人猛增到约5万人;2万多件武器有力地改善了红军装备,整个苏区都为之振奋。

    宁都起义是在内战紧张、外患严重、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爆发的。其次,对当时国内人民强烈要求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士气是一个大大的提升,同时也给了国民党南京政府,特别是蒋介石奉行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一次重大的打击,加剧了国民党及其军队内部的分化。延安时期,毛泽东与参加宁都起义的部分同志合影,他在照片上题词:“以宁都起义的精神用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是战无不胜的。”这是对宁都起义的高度评价。


附录:

宁都起义主要四位领导人都是谁,他们的又结局如何!

1,赵博生

赵博生于1930年将特种兵旅教导大队改成三民主义救国军,拟入汉中,另创革命局面。事未成,入国民革命军任第二十六路军参谋长。在蒋介石的威逼之下,奉命南下参加对中央根据地的第二、第三次“围剿”,均遭失败,困于江西宁都,对蒋介石打内战极为不满。“九一八”事变后,曾请求北上抗日,被蒋拒绝。

赵博生团结了一心想抗日,且对共产党的革命精神非常钦佩的七十三旅旅长董振堂和对蒋介石积有旧怨的七十四旅旅长季振同。不久,他们就派人与红军总司令朱德取得联系,朱德听了汇报后,当即表示欢迎二十六路军起义加入红军,并就如何做好起义工作作了详尽的安排。

1931年11月14日晚,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等人对起义的各项工作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周密的部署后,正式宣布起义。由于准备充分,部署周密,起义取得了成功,只是在夺取二十五师师部和电台时,发生了枪击,伤了三人,死了两人。还有就是李松昆带走了城北四十里外驻砍柴岗的一个团,其余各部包括一个军直、两个师直、六个旅直、十一个整团共一万七千多名官兵全部参加了起义。

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他先后任红5军团14军、13军军长,军团参谋长、副总指挥。后来不幸壮烈牺牲,时年36岁。

2,董振堂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1931年12月14日,26路军1.7万名官兵在赵博生、董振堂的指挥下,举行了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投奔苏区,并被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董振堂任第五军团副总指挥兼13军军长,1932年5月升任第五军团总指挥(1933年1月改称军团长)。从1932年7月到1934年9月,董振堂率部参加了赣州战役、漳州战役以及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的几乎所有战斗。1932年4月,董振堂加入中共。红军主力长征中,董振堂率领红五军团担任后卫,多次完成阻击国民党军的任务。有铁流后卫之称。

1937年1月,董振堂率红五军一举攻占了甘肃高台县城。但被敌军马步芳等部约2万余人包围了高台,经过9天9夜的激战,至20日高台终于失陷,董振堂和3000多名红军将士全部壮烈殉难,时年42岁。

3,季振同

宁都起义领导人之一。

1931年1月,第26路军被调往江西“围剿”红军。季振同早就对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不满,怀念国共合作时期同共产党人的交往,曾暗中设法寻找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季振同积极主张北上抗日,反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在江西“围剿”红军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只有跟共产党走才有出路。

他曾公开倡仪致电蒋介石,要求北上抗日,遭到严厉训斥。1931年10月,第26路军参谋长赵博生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中共第26路军特别支部积极做季振同、董振堂的工作,投奔红军已成为他们之间的公开话题。经过缜密准备,季振同、赵博生、董振堂等于同年12月发动了著名的宁都起义,率领第26路军17000余人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起义部队被编为红军第一方面军第5军团,季振同任军团总指挥,肖劲光任军团政治季员。1932年1月,经朱德,周恩来介绍,季振同加入中国共产党。红5军团建立后,在季振同和肖劲光等指挥下,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加紧整顿和训练,使部队很快即转变成为一支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前夕被错杀于江西省瑞金县叶坪村,季振同牺牲时年33岁。

4,黄中岳

河南罗山人。1920年加入冯玉祥部队,在西北军中任班、排长。1925年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1928年回国后,历任第二集团军军官学校教官,手枪旅参谋长,手枪团团长,第十四师第一旅旅长。1931年任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第一团团长时,率部参加宁都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任红五军团第十五军军长。1934年在肃反中被错杀于瑞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