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钱穆 | 假如太平天国成功了,那么整个中国历史就失败了

 打开支付宝搜索数字:709136150  领公众号专属红包

自古以来,封建王朝的末年伴随着因不堪重负而奋起反抗的农民反抗是很常见的。比如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陈胜吴广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一句“难道天生有此特殊”的发问,道出起义者内心的不满与愤怒。

起义是以暴制暴的反抗,但是农民阶级也带着阶级的限制。胜胜负负,兵家常事,但是诸多起义中,钱穆先生对太平天国运动却有不一般的定论,他认为:假如太平天国成功了,那么整个中国历史就失败了

钱穆先生

中国古代文化传统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诸子百家,思想齐鸣的文化思想繁荣的盛景。但是随着秦朝的建立,逐渐意识到法家思想在进行刑法统治过程中的必要性,由此秦朝推崇法家思想,以严苛的牢狱制度,压迫普通民众进行纳税,服兵役、劳役等等。

但是随着秦朝的没落,加强皇权的道路上,新朝代开始了新的探索。到汉武帝时期,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开始慢慢成为中国封建时期的传统思想。

实际上在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汉朝还推行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但是随着国力强盛,在需要加强大一统的前提下,汉武帝时期,便有了“君权神授”的思想。

贯彻儒家的想法,可是比单纯的法家思想要深远的多。一方面儒家思想有自上而下的等级制度,在对应的等级便使用对应的礼法。这样分明的划分,让帝王在心理上会觉察出自己的优越。

论语

另一方面儒家思想能从意识形态方面持久的作用,如果人人行君子之道,拥护神授的君主,人人得以礼法控制自己的欲望,那在内部便没有什么可以威胁到皇家的地位。

由此中国封建王朝开始推行外儒内法的统治方式,儒家思想不断被赋予新的思想定义,中间魏晋南北朝时期,虽有佛教思想、道家思想传入并兴盛,但是传统的儒家思想一直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内心一直秉持的思想底蕴。

由此产生的忠君爱国、自强不息、冰清玉洁等民族精神一直是闪烁在历史长河中的瑰宝。我们对于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民族文化精华,一直推崇并认可。

太平天国必然失败的原因之一,便是背弃了我们的文化传统。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的信仰体系

太平天国起源于拜上帝教,这个教派是由洪秀全自己研发创办的,其教义与宣传的理念与中国传统的“假借鬼神”的想法并不同。在汉武帝时期便已经强调“君权神授”,由此在进行起义之前,起义者也会制造诸多的“天象”来证明自己起义的天时及神授。

比如汉高祖刘邦的斩白蛇起义,比如黄巾起义时候打出的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朱元璋登基之后,也命令刘伯温派人斩断天下龙脉,断绝威胁,而龙脉的原来便也是跟传统道家思想相关,有神授的意味,毕竟当上皇帝的人都会认为自己是真龙天子。

而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却认为自己便是“天王”,其中领导者东王杨秀清一直“代传天父旨意”,还具有上帝附身的奇异功能,在重大决策上与人争执不下的时候,还会以上帝附身的方式取得决策的主动性。

由拜上帝教建立起来的信仰体系,脱离了理性的思考,违背了唯物主义的原则。在太平天国上层领导后期的实际行动中,信仰变成获得便利的一种工具,所以在行为约束后并不成熟。由此在天京事变中,洪秀全派人诛杀杨秀清,其内部的分离开始逐渐演变。太平天国也逐渐开始走向衰退。

权力机构的成立在不加监督的情况下,会变得松散无组织。而太平天国兴盛时期加以利用的“代传天父旨意”的形式,演变成内部领导人排除异己,为己牟利的方式,在表演“天父上身”上瘾之后,连洪秀全也无法将戏精成瘾的杨秀清怎么样。由此反映出统治思想的非理性,难以建构让人信服的领导体系。

洪秀全

太平天国兴盛迅速的原因

太平天国起义但从名字上就有不一样的意味。比如“太平”比如“天国”。当年洪秀全从传教士那里得到了一本传教的小册子,经过自己研究后,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自己参悟出了一个新的通神的法门。

于是便有了后来广西桂田的起义。而“天国”这样的词起源于西方基督教无疑,但是本土生长的洪秀全并没有像虔诚的信徒一样,仔细研究教义,而是将自己接触到的新词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进行杂糅,为自己的起义提供新的解说。

“太平”做这个词除了我们熟悉的太平公主之外,便是黄巾起义时期,奉行的“太平道”,但是这个“太平道”是一种道家思想,是本土思想的衍生。

太平天国中的“太平”可能是一种一派繁荣平和的景象两个词语联系在一起,或许能让处于水深火热的清朝末年的民众有诸多幻想与期待。但是从深层次看,太平天国这样名义上的召唤,与实际的做法推行存在很大的不匹配。

比如太平天国当时比较吸引人的“天朝田亩制度”,这是在土地所有权上给民众的一种宽慰。在横征暴敛的影响下,当地的清朝官员很多都贪婪无比,甚至公然欺压百姓,很多投奔“天王”的人,都是走投无路,将参加起义作为自己的最终选择。

“天朝田亩制度”

而天朝田亩制度让单纯的民众实现了“有田一起耕,无人不保暖”的生活追求。所以在土地制度上,追随太平天国人感受到了欢腾。但是实际看来,太平天国的迅速壮大,是大家对于清朝背离的一种选择,如果当时兴起的不是这个运动,而是其他运动的话,很有可能人们也会去投奔。

此外,清朝末年的军事力量薄弱,在强大的不平等条约的影响下,百姓处于水深火热当中,不停地被苛捐杂税的官员所侵扰。既然没办法在生活中谋求出路,不如走上九死一生的起义之路。

此外太平天国反对不平等条约,积极反抗外国侵略者,在这一点上是深得民心的。所以人丁迅速壮大的太平天国,压制住了各地破碎不堪的军事力量,迅速的攻打到了南京。

一部分士气高涨是民众对于清政府的不满,另一部分是太平天国宣传的思想,比如提倡的男女平等,比如土地制度等等。在当时看来,人们急需饱暖与安定,既然有人带头去提倡自己心中所愿,便是自己紧追其后的动力。

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的失败必然性

天王“洪秀全”定都南京之后,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与约束,渐渐放大的人性在不加修饰的情况下变得贪婪。农民阶级的起义存在阶级局限性。像钱穆先生所言,太平天国当中少有读书人,读书人只是一个隐喻。

其实际是表达太平天国的领导者,没有更好的见识与成立大一统国家的眼界与思想,而是乐在当下,满足当前的需求。非但体系不完善,反倒还大力提倡各种名目的封王拜疆。比如翼王、东王、西王等等,学着封建的一套,做宏大的假象。

所以只顾当前的享乐瞬间暴露了这个团体的本性,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开始逐渐分崩离析虽然后面有洪仁玕编写《资政新篇》,从教育、法制等方面全面向西方国家学习,但是最后由于太平天国自身的历史条件并没有得到实施。

洪仁玕在后期再香港接触过诸多传教士,了解到西方国家的管理方式,一定程度上接纳了新式思想,所以《资政新篇》并不是农民阶级的产物。

洪仁玕

太平天国在学习西方基督教的教义上不完整,但是以“天父、天兄”这样的称呼自居,提倡众人平等,根须各方需求划分出名目不一的官爵体系,大兴土木,仿古建制,同时不允许西方传教士传教。

对内下令焚烧四书五经,破除跟传统礼教相关的物件场所,其不分青红皂白的破坏,反映出了对于传统知识的不尊重,及对于文化精神跟当时政府风格不加辨别的莽撞。

所以钱穆先生觉得太平天国内部缺少读书人,少了对于典籍文化的尊重以及民族历史的尊重。这样的团体如果成功统治了中国,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太平天国运动

一方面盛行旧时期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在物质上极度奢华,难以监控;在领导人层面,思想意识受限,难以在冗杂的制度中建立有效顺畅的国家体系。

另一方面在文化上打压传统文化思想,不加辨别的不予保护,宣传自己的粗浅的信仰思想。在这样的风气下,中国传统文化将被迫倒退,民族的进步反而举步维艰。

转自历史学参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