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书不宜独享:五部有口皆碑的好书

先知书店 近现代史论 2023-05-22


好书不宜独享
五部有口皆碑的好书
文、编:先知书店

如果说有什么方法能让人提升自我、修炼身心,那么答案里一定有“读书”;如果说有什么方法能让自己读到的书都是有价值的好书,那么其中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就是“口碑”。

一本好书,口碑有时也不一定就好;但是一本很差的书,口碑却是不可能好的。“口碑”最大的作用,莫过于为读者选书提供必要的参考,帮助省去一些选书的麻烦。尤其是在信息泛滥的当下时代,从浩如烟海的图书中选出值得阅读、值得收藏的书籍并非易事,“口碑”对选书的价值也因此愈发明显。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事实上除了某些畅销的口水书外,口碑也确实能够提供这种帮助——尤其是人文社科领域的图书。

好书不宜独享,让更多人发现好书的价值,是荐书的意义所在。为此,先知书店特别推荐经过众多书友检验、口碑极佳的五部人文社科精品——可以说,闭着眼睛买,本本是好书:

1324411155

1. 赵越胜《燃灯者》

为众人燃灯者,不应让其沉寂于暗夜


本书口碑极佳,经周国平、陈嘉映、徐友渔、徐晓等联名推荐。
有书友说,“刚拿到本书只是惊叹价格便宜,但读完以后,价格只是一方面,更让人惊讶的是,这本书让人为之落泪。更有幸见证了那个年代‘燃灯者’,将自己的光投射给众人,光投射给众人,并点亮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这才是本书最大的价值”。
在《燃灯者》一书中,一个“半文盲的小青工”的赵越胜,在那个极端年代,偶遇了中国伦理学泰斗周辅成先生,被他启蒙、唤醒,并点亮了一生。
身处时代转型的激流的他,如饥似渴地从周辅成先生介绍的苏格拉底、莎士比亚、康德等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家中,汲取无穷的智慧,走出蒙昧。这段被点亮的经历,被赵越胜写成了一部感人至深的书——《燃灯者》。
赵越胜笔下的周辅成先生,不仅是中国伦理学泰斗,而且是一位布衣中的贵族、凡人里的大师。周先生的智慧、寂寞、笃定,连同他与时代肝胆相照之时的呐喊,昭示出的乃是黑暗中的光亮,寒夜里的暖意。
这代知识人高迈的风骨、超拔的心性,已为现世所遗忘、权贵所鄙薄,却在问道、求善者心中长存。赵越胜为燃灯者立传,为思想找寻薪火相传者,也为这个价值与情操全面失守的世界留下了一声沉重的叹息。
为众人燃灯者,不应让其沉寂于暗夜。我们如何致敬燃灯者,其实也就决定了如何选择未来的方向。读本书,读六七十年代疯狂岁月,黑暗底下坚韧的人性,以及守望普世价值的哲人思考。


2. 徐晓《半生为人》

这本书,是对失忆的抗拒

本书真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此书是徐晓表达她对青春漫长的告别,那不仅仅是一个人,甚至是一代人的青春。如果你想知道真实的中国七八十年代,可以读读这本徐晓老师代表作《半生为人》。
何怀宏:徐晓的《半生为人》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人,在病痛和失败中如何保有尊严地活着......
刘瑜宴席已经散尽,残羹冷炙旁,作为最后一个离席的人,徐晓独自守护着那个时代最后的、熄灭着的光。
高尔泰:没有凄厉的绝叫,没有剧烈的抗议,没有深长的悲叹。万千心事,凝成了这么一本,如此忧伤又如此美丽的意义之书。如同天问,如同长歌当哭......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他只怕配不上所受的困难,徐晓可以免于这种恐惧了,因为她已经有了这么一本,永远的《半生为人》。
徐晓老师真不愧为散文大家,她知道怎样写得真实,写得动人,甚至写得日常:1970年代末的北京,徐晓、以及难友兄长,包括被病痛折磨的史铁生、自认是在写“失败者之书”的北岛、永远不会也不愿拿他艺术换金钱的高尔泰等等,他们的故事沉重而悲伤:蒙冤入狱、和诗饮酒、恋爱、争吵、患病、死亡、别离……
如果一个人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就不应该忘记先辈所经受的苦难。在一个善于遗忘的社会里,这本书,就是对失忆的抗拒。


3. 王人博《1840年以来的中国》

看看目录就明白,这本书是作者的担当

这是一本融史学家的洞察、法学家的严谨、哲学家的智慧于一体的书。这么硬核的书销量不错,全靠书友的口碑。
翻开这本书,也确实很能征服人。首先主题强劲,1840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常的一年——把中国卷入“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本书从“大变局”开始反思,以限政为线索,探究中国近现代史上一系列真问题,一直讲到1982年。可以说抓牛就抓牛鼻子,而且写得在同类型书中是少有的扎实。
羽戈:其口碑之好,估计没几个人可以比肩。
有书友感叹:对于《1840年以来的中国》这本书,只懂那一时期历史的人写不出来,只单纯的懂法律的人也写不出来,只是文笔好的人更写不出来。我想一个人需要有这三者的通力结合更要具备哲学家般的思考深度,才能写出这么好的一本书来。此书的作者,王人博老师做到了。当然一部真正的好书,其表现力更是具有时代的穿透力的,我想作者所想表达的也不仅仅只是那一时期的事情,或许还有些“明天的事”。
本书作者王人博觉得,宪法就像毕业证,它记载了学业的结果,拿在手里若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那这个民族就毕业了。
这本书是王人博老师此前两本绝版书的集合,内容皆是讨论中国宪治问题的,都是绝迹很久的书,网上单本很难找,因此这本合订版的《1840年以来的中国》特别值得珍藏。


4. 吴敬琏《中国经济改革进程》

“魔鬼”在细节中,一部“极简改革开放史”
这一本书,折服了所有看过它的人,不妨先来看看读者评价:
“对过去的深思,令人不敢直视”;“深刻又理性得让人毛骨悚然”;“把改革争论中的观点冲突、所谓特殊的既得利益娓娓道来”;“这本书很有画面感,让人如临现场”——细节中隐藏着玄机,细节中能看到“魔鬼”......
一位在“每本书都标注了各种各样的不服、不妥”的挑剔读者,看完此书之后也连声感叹:太真实了!太真实了!太真实了!这才是经济学大家应有的眼界,建议反复阅读,必定受益匪浅。
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能让看过它的读者发出如此感叹?
因作者吴敬琏融胆识、学问、实践于一身,他的《中国经济改革进程》才能具备其他作品所没有的三种独特价值:
· 史料价值:书中,透过无数真实的史实,将中国市场改革成败娓娓道来。无论是五次反市场化浪潮中,暗流涌动的权力博弈、利益算计;还是地方官员市场化过程中如何“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种种措施,无不为今天的读者理解经济改革的困境,补足了细节与前因后果。
· 为改革开放立传:过去四十年的改开,塑造了中国今天的面貌,但市面上从来很少有人能系统回顾、总结这一历程,因此这本书更显稀缺。
· 镜鉴当下,看清未来:一个年过耄耋的经济大家、理性爱国者,在目睹当下中国经济遭遇的种种危机后,用他一生的思索和实践经验,总结了中国过去40年经济改革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方向和路径,这本书提供的智慧远不止于当下。


5. 彼得·沃森《思想史》系列

拒绝简化,一份极好的思想史“地图”

彼得·沃森的《思想史:从火到佛洛伊德》及其续作《20世纪思想史:从弗洛伊德到互联网》,是思想史研究绕不开的巨著。

历史学家诺埃尔·马尔科姆爵士:本书对“思想”的定义,可谓开历史之先河,将直立行走、取火等思想产生所必需的物质条件纳入其中,极大地完善了思想的谱系……书中提出了许多前人未曾设想的问题,它给出的答案也必将激发所有读者。

豆瓣书友Mandelstam:彼得·沃森这部煌煌百万言的著作,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它的通俗与全面。它拒绝简化,不含糊、不省略、不跳过。学习怎么会有捷径可言?只有聪明人才懂得选择这种学习历史的“笨办法”。我推荐每一位有好奇心,但知识缺乏系统化的读者都来读这套书。
人类的历史,本质上就是观念的历史、思想的历史。沃森的两部思想史堪称一份极好的思想史“地图”,做到了真正的多种学科覆盖:哲学、物理学、宇宙学、宗教学、文学、艺术学、语言学、数学、经济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古生物学、考古学、人类学、心理学、遗传学......文理融汇,历史上有影响力的思想和发明,一网打尽。
这部写给普通人的通俗的思想史著作,自问世以来,就被誉为从当代视角了解人类思想史高水准著作。它们以极大地丰富读者的心灵,带给读者全新的精神生活,在看清人类思想脉络的同时,成为一个可以独立思考、不会随波逐流的人。
此外,购买本书还可获赠先知书店独家定制的黄铜书签一枚。
......
比起读书,更重要的是读好书。绝大多数的时代问题与个人困境,其实都可以在好书中找到答案。总有一本好书,能治愈你的“精神内耗”。
这五部书,皆是有口皆碑的好书,有的书绝版了很长时间,有的书在其他平台溢价严重。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含签名/签章/独家好书):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直接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