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会|百年历史名园资深园长:没有什么能比孩子更令人怦然心动
你心目中的儿童是什么样的?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永恒的命题。
威廉•华兹华斯说,“儿童是成人之父,我可以指望:我一世光明,至始至终贯穿着天然的孝敬。”
对长期与儿童打交道的成人而言,理解童年是教育的出发点。童年是每个成人的昨天和历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回到童年可以给我们带来了解本来、把握当下、创造明天的智慧。
本期思想会,我们来聆听2020育儿周刊“思享汇”上,一名百年历史名园的资深园长曾琴,分享她心目中怦然心动的儿童。
每个孩子,都给了大人一次成长的机会,一次找寻初心的机会。看见便是得到了。
曾琴
成都市第三幼儿园园长,四川省特级教师,在办园过程中,以“尊重人的自然发展、激励人的自信发展、成就人的自主发展”为办园理念,带领三幼教师团队研究幼儿,保护和支持幼儿游戏,开发了幼儿园“大创游”混班活动样式,荣获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孩子荒谬背后的合理以及成人合理背后的荒谬
童年的经历与幸福息息相关,童年是否被人无条件的接纳,是否为一生储存了充分的“爱的元气”。理解童年是教育的出发点。能启示为人师者、为人父母者,无论是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面对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时,至少不会那么肯定的、固执的、坚决的,以为自己可以掌握教育的真理和人生的真谛,期望成人能够学会敬畏生命,从而谨慎的、充满自我质疑的去选择何为和为何。
我们会发现许多孩子荒谬背后的合理,也会发现成人合理背后的荒谬。比如,孩子升入小学后,他们总会栽到一道题的坑里头去——阅读理解题。这道题后面,总会问“你想到了什么?”当妈妈拿着打着一个大大半勾的卷子问孩子怎么回事儿?孩子认真地讲:“妈妈,这真的是我想的。但不知道为什么是半勾。”越是打动孩子的作品,孩子越是想得多,然后越是错得多。
理解童年,或能启迪成人。童年是每个成人的昨天和历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回到童年可以给我们带来了解本来、把握当下、创造明天的智慧。有的人回到过去和童年握手言和,拥抱自己的不完美,找到了幸福的生活的钥匙;有的人回到童年,在童年虽然物质贫瘠简洁,却又无比幸福温暖的记忆中,觉悟了幸福既远又近的所在......有的人更是如老子那样试图复归婴孩、回到童年,如毕加索说他能用很短的时间就画得像一位大师,却要用一生去学习画得像一个儿童。三幼一直在研究游戏,我和老师们也沉浸在童年的状态里。你会发现,一千个成人心中有一千个儿童,今天我想分享那些让我怦然心动的儿童的样子。
在幼师学习时,课堂上更多是3-6岁幼儿阶段的相同性、普遍性、有别于其他年龄段的典型特征,遇见许多孩子后,我惊叹于每个孩子又如此不一样。
和许多幼儿教师一样,我们人生中第一个求婚的对象是个大班的小男孩;我遇见过最牛哄哄的孩子,上幼儿园第一天,就收拾好自己的“行李”,抱着自己的被子、拎着杯子、背着书包,小财迷那样,不落下一件自己的物品在幼儿园,站在教室二楼楼梯口,我问他站在这里干嘛,3岁的他牛气冲天地说“我在这里打出租车回家”,一种“迷之自信”;还遇见过对父母扬言“你们不要我,我就去给曾老师当儿子”......孩子有一百种语言,如孩子的相貌那样,每个孩子的精神长相也不一样,各美其美。
七八年前,我们有一群老师,很迷恋研究孩子的早期图示,他们去关注理解孩子个体特别敏感、特别喜欢做的事情,有一些有意思的发现和启迪。一岁半的骁哥喜欢上上下下爬高高、不喜欢转圈圈;最喜欢在卫生间戳马桶洞洞,上上下下戳,一戳就是十多分钟;喜欢看商场的电梯,一看也是十多分钟;他不愿与人交往,只要和他玩带有上下的游戏,蹲下来、站起来,他就乐于接受与人交往。而另一个孩子,老师分析到他对圆形敏感,于是将圆形的材料、圆圈舞玩法增加到集体教育活动中去......每个孩子的选择不一样,我们需要不断回答每一个孩子“他是谁”,所以说观察是教育的起点。
我家女儿两岁时,有次她提着刚买的宝贝食物在街上,遇到了一条小狗,小狗先对她呜了一声,她认真地对小狗说:“这是妹妹的东西。”小狗又呜了两声,只见她又耐心地教育小狗:“这是妹妹的东西,你不能要妹妹的东西。”那一刻,人狗完美对话,我想妹妹一定认为狗狗是懂她的,一定还认为狗狗受到她的教育了。小狗的确没有抢她的食物,是一条孺子可教的好狗狗。用许多泛灵的方式来解决儿童的发展问题,这是蛮重要的路径。
听老师讲,班里来了位小男孩非常霸道,总是抢玩具打小朋友,老师跟孩子讲了许多要求,都不见效果。孩子特别迷恋动画片里的各类英雄,班上老师商量给孩子买了一个荧光背心,做了各种动画片英雄的卡片。孩子一来幼儿园,就把荧光背心穿上,今天贴上蜘蛛侠卡片,就变蜘蛛侠英雄保护小朋友,明天贴上蝙蝠侠的卡片,就变蝙蝠侠保护大家,慢慢地就学会控制自己、学会和小朋友友好相处。荧光背心加卡片真的有变身的魔力。
面对一盆孩子挑食剩下的胡萝卜,老师示范吃了一块胡萝卜后说:“呀!我吃了胡萝卜后长兔子耳朵了,你看见没?”孩子们纷纷拿起胡萝卜吃起来。接着,有的孩子说看到了,有的说没看到,老师又说:“那你再吃一点点试试?”就这样,一盆胡萝卜吃完了。孩子们相信书撕坏了会疼、相信玩具没回家会迷路、孤单、伤心等等。他们的泛灵总能打动你,用同理心对待世界万物,既浪漫又温暖;成人回应以泛灵,引导孩子善待自己和世界,积极而美好!
在成都三幼百年园子里,有幼儿游戏一条街,和许多幼儿园一样,有各种游戏:建筑工地、娃娃家、理发店、餐厅……
一天,有个叫萌萌的小女孩想到娃娃家玩,她来晚了,娃娃家已有其他班的几个小朋友,为加入游戏,5岁的萌萌使用了好些策略。首先她直接跟小朋友协商,跟小朋友讲“我想玩”,小朋友说“我们很多人啦、已经很拥挤啦”,萌萌说“我很瘦的,不需要很大的地方”,小朋友还是拒绝说“你下次再来玩嘛”。
协商不成,萌萌向老师求助“我想玩娃娃家,小朋友不让我玩”。老师认为游戏是孩子的权利,自己解决游戏问题也是孩子的义务和学习的机会,面对孩子的倾述和求助,老师觉得要“有温度的让渡”解决问题的权力给萌萌,于是跟着萌萌来到娃娃家。
老师人到、心到,但手不到、话不到,陪伴萌萌站在娃娃家外面看小朋友玩。突然,娃娃家的“妈妈”哎呦一声说“给娃娃洗澡的水龙头掉了”“怎么办呀,水龙头坏了,娃娃会感冒的”,这时,只见萌萌一个箭步跨上前说,“我会修水龙头”,她成功地进入娃娃家当一个修水龙头的工人,然后又提议将生病的娃娃带到儿童医院去看病。萌萌完美、成功参与了游戏。
在我们教研时,有老师说,若把儿童的社会置换成成人社会的场景,当一名新人被团队拒绝、向上司投诉寻求帮助未果,可能新人心里会充满怨气或是自卑,很难再为这个曾拒绝过她的团队排忧解难了,更难做到成为伙伴,而5岁的萌萌做到了!
这意味着孩子有强大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转换翻篇的能力,成人或许丢失了童年的某些能力;游戏是儿童重要的自主学习场域,在游戏中深深投入、不断练习这些如转换翻篇抗挫的高级的素养和能力。现在,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误会,老师们会相互调侃,像孩子那样翻篇吧!
当看到孩子们每次推倒辛苦修建的积木作品时的豪气嗨劲儿,我都会在心中为作品惋惜十秒钟。一次,一群三年级的孩子相约回来重温魂牵梦绕的大创游,修建完积木作品,孩子们纷纷表示不愿意拆掉作品,有的还说如果修好了需要拆掉,那修建积木就没意思了。大孩子和小孩子一对比,大孩子的游戏开始追求功利、更看重结果了,我不禁想,这就是长大吗?同时也有失去吧?
想到两个禅师的对话,一个问“禅师,你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答:“有。”“是什么呢?”答:“我觉得饿的时候就吃饭,感觉困的时候就睡觉。”“这算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有什么区别呢?”答:“当然是不一样的!他们吃饭时总是想着别的事情,睡觉时也做梦睡不安稳。”这么多年跟随孩子在一起,我学到两个知识。用泛灵的方式来处理生活,会让你变得非常浪漫;用这种生命气象,拿得起放得下,既投入又抓住,重过程不重结果。这种人生状态真的是一个智者的状态。
谢谢幼儿园里的孩子!学习他们的天马行空,可以变得幽默和浪漫;学习他们的角色转换,可以变得拿得起放得下;学习他们的投入,会更加珍惜工作的机会;学习他们拥抱未知的常态,会增加对应生活无常的勇气等等。
我想对孩子说,我们走在你的前面,小心翼翼地担心着不能为你引好路,受着昨天教育的我们要带你们去适应或许我们自己都适应不了的明天,这是我们的尴尬;我们走在你的后面,又难以完全追随你每一个天马行空的脚步,因为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古人、今人、未来人又心同理同,你们又需要学会传承;我想,我们还是尽量走在你的旁边,牵手同行,共建共生共享共生长,这或许是我们智慧的选择!
图片/杨东力
编辑/鲁阳阳
设计/朱远海
主编/李晗
精彩回顾
活动案例丨万万没想到吧,横幅还能这样玩儿!且看3岁小朋友们的游戏精神
我就知道你“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