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丨李镇西&张平原:什么是好的教育?不要再标榜所谓改革与创新了
▲人文幼学对话张平原(中)、李镇西(右)
PART 1
别制造概念,别标榜课程改革只回答孩子几点睡觉、多少近视?什么是好的教育?不同的人有不同表达。比如,要以人为本,要尊重,要讲中国文化,要培养民族自豪感等。当然,也有很多诗意表达,大家总想用一些别致的句子来吸引眼球。在一次会议上,我说,很简单,就俩字,好人。培养好人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专家听了大摇其头,他们说应该是培养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这才算国际化,高端。
前两天我初中同学打电话来询问,自家孙子该上哪个学校更好。我说,现在学校都一样,没有谁更好。要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宣传的不同。比如他们说的,人文关怀,内涵发展,尊重个性啊;要么就是国际化,师资雄厚等。其实都一样,都是作业多,负担重!所以我跟同学说,好学校标准就两条:第一,有没有到处去挖优生。第二,能不能保证孩子的睡眠。没这两点,什么好学校,都是胡说八道!两个月以前我到一所大学讲课,学院领导亲自开车来接,他家小孩刚上一年级。说,昨天晚上作业做到11点多,我大吃一惊。一年级不是明文规定不能有书面作业吗?现在不是在减负吗?学校啊,你不要制造概念,吸引眼球, 标榜自己搞课程改革,一套一套说得好听。每个校长扪心自问,孩子几点睡?有几个不是近视眼?什么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不是登载在“人民教育”上的教育,不是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的教育,不是呈现在迎接检查督导时所布置展板上的教育,而是孩子们每天感受到什么样。▲在范家小学,没有一名学生戴眼镜
这个问题,咱们范家小学张平原校长应该很有发言权。我们现在至少有一项“世界第一”令人忧虑——近视青少年规模。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公布的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调查结果,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其中小学生的近视率为36%。然而,在范家小学却没有一名学生戴眼镜,这也是它走红网络的原因之一。我们请张校长来谈谈。
张平原:
我们是一所乡村寄宿制学校,接收的基本是留守儿童,80%以上住校。我们的安排是晚上9点睡觉,早上6点50起床。还有午休一个多小时,这样算下来,孩子每天的睡眠可以保证在10小时。
乡村小学在城市化进程的大趋势中,发展很受限制。我们学生很少,加上十来个城市来的孩子,总共不到60个。人少,规模小,但优势也正如是。学生少,老师就能关注到每个孩子,方便因材施教。在乡村学校,大自然是孩子们的课堂,山林田地、风俗民情都是教育资源。也因此,我们有了一些外界称为创新的做法。比如,课堂上,倡导教学融入“学、讲、做”元素,与生活、生产、游戏相结合,让课堂变得好玩、有趣:语文课有了辩论、科普剧;数学老师领着学生量柱子,学习如何计算面积。比如,学生走出校门,调研村子历史、到田野山间采风、种菜。阅读、运动也占据大量时间,除体育课外,学生平均每天运动1.5个小时。因为有运动,充足睡眠,接触大自然,课堂的学习也与周围社会和生活息息相关,这些都是我们学生不戴眼镜的秘密。 人文幼学:范家小学的创新课堂,看来跟幼儿园提倡的生活教育观,以及项目式学习、主题式探究式活动等教学方式,如出一辙。追求的是在真实生活中,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在与大自然、大社区的互动,习得经验和知识。除了认知发展,其情绪情感的发展,人格的建立,自我的建构等,都获得了成长的空间与养分。这些都是关乎人本身的成长。
李镇西:教育者一生都在追求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未来的光明发展,可是却逐渐失去了方向。应试教育把本是淳朴善良的孩子,变成为了分数一个个咬牙切齿的斗士。现在的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教育,却不是培养人的教育,只培养人才的教育,绝不是完全的好教育。
教育成了教考,学生成了考生,所以现在人才太多,“人”却很少。PART 2
无法在功利社会独善其身但你可以做自己,而非照搬别人
人文幼学:
李镇西老师在讲座中一直谈,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而在幼儿园里,人指的是儿童,所以儿童是幼儿教育的最高价值,这就意味着要给儿童以幸福、尊重、个性,要给儿童提供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的可能。是回归人本身,关注生命本身的教育。但同时,身处在信息繁杂的经济社会,园长或老师,常常会被某种潮流所捆绑或胁迫,不知不觉卷入其中。如何才可独善其身,做清明思考呢?
李镇西:
无法独善其身!但还是可以作为。首先,你要分清楚,什么该为,什么不该为;什么最重要,什么不太重要;什么是本分必须拼尽全力,什么则做一做就可以了。你不要把它们都颠倒了。深入一线,深入实践,深入孩子当中,这些都是顶重要的。
比如,范家小学现在已经全国知名,是广元教育一张名片。太多人去参观,太多媒体要报道,甚至还有很多来自发达城市的家长带着孩子去范家小学。我就担心它被行政化,政治化了。它如何保持独立,不被外界所影响呢。 张平原:这确实非常难。但我还是比较坚定,从去年6月份开始,我们就完全拒绝任何人来参观,什么局长县长打电话都没用。我想越是这样,教育者越需要保持一种定力。就是说我们不要受太多的干扰。
也许正是这样的独立和笃定,才导致很多城市里的孩子也来入学,也吸引城市的老师拖家带口来此工作和学习的吧?
张平原:一开始办学时,并没有想要吸引谁。只是简单想,对我们的孩子好一点。
我是校长,我在我们这个村子还是很有权威的。一般来说,总是会有很多人,也许是同行,或者家长来给你说一大通。尤其是我们现在的家长知道得太多了,觉得自己很懂教育,所以就跑来干涉你,都是似是而非的内容。任何人来跟我说,我都听着,然后我按照自己的去做。我想不管当校长,还是当园长,都应该这样。再比如,现在大家都说优质学校,高品质学校。但我们的“优质”和他们的“优质”定义不一样,很多人对“优质”的定义就是看分数,我们的“优质”既要看分数,还要看孩子是否有蓬勃的生长状态。什么是蓬勃的生长状态?第一,没有近视眼,一个也没有,这个是我觉得很牛气的。第二,外地学生转来之后,跟我们的孩子差距太大,我们孩子身体健壮得多啊。第三,我们孩子完全没有不想上学的,尤其是他们愿意主动与人交往。他们升到新的学校,与人相处特别好,有优势,喜欢和老师聊天。我们学校的孩子不怕老师,老师也喜欢他们。我们的孩子出去有当班长的、生活委员的,或者篮球队队长的等等,能力很强,成绩嘛,当然也还是不错的。如果人云亦云,赶潮流,或去学大城市学校的做派,那是不行的,那都不是我们的。 李镇西:现在范家小学有50多个人,假设我们办好了吸引到500多个人,必然影响学校本身的质量,这是个问题。我特别反感集团化办学,很多人觉得这样做是扩大教育资源优势。什么叫优质教育资源呢?学校越办越小,班额越来越少,自然就优质。所以我真的不主张你们学校越办越大,我希望范家小学能够永远保持现今的原汁原味。
PART 3
不需要你是全方位高素质人才只要你热爱儿童,怀着好奇心 人文幼学:为人师者,一是要如杨绛先生所说,首先自己是个好榜样,要不断完善自己。二是,要求老师具备极强的专业性以及全科能力。尤其是在幼儿园。项目式,探究式,主题式,高瞻,IB课程等等,都对老师的综合素养要求极高。全科知识,专业解构和实践能力等。我想请问张校长,范家小学的老师是如何达成目标课程的呢?
张平原:其实你想多了。并不需要你现在必须具备很高的水平。如果非要达到某个高度或标准,那这件事就甭做了。还有呢,并不是说你什么都会了,才可以教孩子。你也要看到孩子啊,他也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是可以解决问题的。
我们的探究式课程,一开始只是一个基本方向,然后在实践中慢慢形成课程框架。有了框架,今后所有的课程,都有参照。比如,去村里探访古井的课程,文昌宫的变迁,家乡水电站等。孩子去做调查,探访,分小组讨论,形成报告,或者有可实践性的内容,参与到乡村的小小建设中……课程就是这样做出来,真的不需要你有多高的学问。现在动不动就是各种高大上,看上去很玄乎,把很多老师给吓住了。我们在做的过程中,东北师范大学的一个校长班70个人到学校来培训。校长们在学校呆了两天,评价说,这是中国的PBI,中国创造。我其实无所谓别人怎么评价。我们用的就是土办法,笨办法,但是很管用。我想这里面可能有一个最重要的基本点,就是老师首先要热爱儿童,保持好奇心跟他们在一起。李镇西:
就是儿童视角。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那么教育就是去追寻和实现一个人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的可能。这件事当然是要从幼儿教育开始。
一个时代所强调的,正是一个时代所缺乏的。现在我们总提儿童中心,儿童视角,不是说其他中心其他视角就不重要,而是我们大多时候真的是看不见,听不见,我们大多时候做的,都是做给别人看,领导看,而非从儿童出发。只有真正从儿童出发,教育的一切方法或形式,才有了意义。PART 4
忘掉所谓的改革和创新
你只要老老实实地,儿童视角!张平原:
有一次接受采访,记者问我,你们学校有哪些创新?我一时竟然说不出来。其实,我也没有想怎么去创新。我只是天天看着孩子就可以了,我看着他,觉得在哪里不适合他,我就做调整,让教育、管理和评价更加适合他。就这么简单!
比如,我们有很多留守儿童,所以我就想,对他们好一点,关注他们的内心,倾听他们的想法,让他们阳光自信。因此,也提炼了“班家文化”这样的核心理念。我们生活在一起,相亲相爱。为每一个孩子得到最好的发展而服务。所以我们也不放弃任何前来求学的孩子。哪怕你是聋哑,是残障。我们学校也有脑瘫孩子,我们也不能放弃他,是吧?我们也尽量不做竞争性评比。我们的学业监测有三次机会,第一次没考好,可以考第二次,第二次没有考好还可以考第三次,以最好的那次成绩作为报告成绩。学生考试的多少分与老师的绩效没有关系,这样老师就安安心心地去教书,他不会漏题,不会弄虚作假。我们考试唯一的目的,就是了解娃娃还有哪些地方没有掌握好,老师赶紧想办法去弥补,而不是给他一个定性的评价。人有无限多的可能,现在的分数并不能决定他的未来。 李镇西:我非常同意你的说法。我去丹麦访问。丹麦也有考试,但他们老师说,考试和学生没关系,只和老师有关,因为这个考试只是为了让老师了解自己哪些地方没把学生教懂,进而改进教学。他们的考试也不是拿来评价学生和老师的。
▲在丹麦,孩子们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玩
作为高福利的国家,童话王国,以及世界上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丹麦,应该是所有学前教育工作者向往之地了。丹麦政府十分重视学前教育,不仅是高保障和高普及率;还体现在管理体制上:幼托事业不归教育部管理,不是在学校教育之下、比较弱势的位置,而是由独立的政府部门“儿童与社会事务部”主管,具体实施则在地方自治的体制中,由市政当局负责,地方具有很大自主性,满足儿童和家庭多样化的需求。
李镇西:我们所了解的丹麦幼儿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大量的户外活动,无论刮风下雨、冰雪严寒,儿童每天必须在户外活动2小时以上,下雨则穿着特制的雨衣。他们的一句名言是“没有不好的天气,只有不对的衣服”。这就是教师儿童视角的体现。与中国学前教育的“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相似,丹麦新立法确定的国家课程框架,教育内容的“六大领域”分别是个人发展(个性发展和才艺),社会发展(社交能力和包容性),交流和语言,身体、感官和运动,自然、科学和户外活动,文化、社区和审美(文化表现形式和价值)。这些内容跟我们差不多,但实际是很有差异。仅从字面理解,可以看出丹麦特别重视自然体验,户外运动。并且在社区,审美方面,也是我们所缺乏的。▲丹麦特别重视自然体验、户外运动
我之前看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有撰文说,差异主要在教学实践中。比如,缺乏强制性的、大量的户外活动,缺乏对不同个性和发展状态的孩子的包容性,缺乏与所在社区的互动,艺术教育则偏于演唱、表演的技能学习,以及“小学化”的知识教育等等。
然而今天我们却看到,在地处农村的寄宿制小学,却正在回归教育的自然与本真,正在做着看起来很儿童,很生活的事情。 李镇西:所以我说,这些不是创新,就是朴素自然本真的做法。是从儿童出发,让孩子快乐,让孩子自主成长,这就是好的教育。
张平原:现在就是应该大声呼吁人们都来思考“什么是好教育”。好教育,应该是能够支持孩子生命蓬勃生长的教育,是让学生充分享受尊重和关爱的教育。
我肯定也要追求分数,我搞教育不追求分数,那是假话。但我追求分数的手段不一样,我们的教学不加重学生负担,就是只教规定的知识,完成之后如果个别学生还有余力,老师会推送几道题给他做。我知道城里很多小学生还要上各种补习班,抓得很紧,其实,补课恰恰耽误了孩子玩耍的时间,玩耍是每一个儿童的必修课啊!▲玩耍是每个孩子的必修课
PART 5
一个好老师要终身做到的“四个不停”
人文幼学:
今天和两位老师对谈,非常受益,同时也有沉重感。身为一个教育者,到底要如何做,才可以将上述理念化为实践,实践做到实处,于潜移默化间,成为孩子的榜样,引导他们开启向好向善的人生呢?
李镇西:没有什么捷径。不停地实践、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
对于发展欠缺的孩子,老师要懂得陪伴、观察、研究和思考,在孩子发展的过程中做好记录。评价一个老师的标准只有一个:你站在那里,孩子们的双眼亮晶晶,他们会情不自禁地看着你,当你置身其中,会感到眼前就是星辰大海,就是你最大的幸福。只有当师生彼此生命相融,能够互相听到对方的心跳,能够感受对方的脉搏时,好的教育才有可能真正发生。好的教育是孩子高考结束后不撕书的教育,是自由的尊重的教育,是几十年后师生回首当年热泪盈眶的教育。而这样的教育,从幼儿教育开始。设计/朱远海主编/李晗
精彩回顾
活动案例丨对观察者进行观察,以旁观者角度看教师如何介入儿童游戏
大家说丨张永英:真正活生生的生活教育,是不回避那些活生生的真实
思想会|百年历史名园资深园长:没有什么能比孩子更令人怦然心动
活动案例丨万万没想到吧,横幅还能这样玩儿!且看3岁小朋友们的游戏精神
我就知道你“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