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假期悄悄成长计划③:一个好老师的标配

人文幼学 人文幼学
2024-08-24


仓桥先生在《幼儿园真谛》一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如果一个幼儿正在荡秋千。秋千是一种设备,秋千如何荡好,需要幼儿体会。如果幼儿在这时怎么努力也荡不好的话,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帮助幼儿荡到合适的高度。这就是仓桥先生说的“充实指导”。如果一个教师走到幼儿身边说:“你不行啊,如果是我来荡,可以荡到那么高,那么高啊......”然后用力推幼儿的话,幼儿一定会害怕的。这就是一般老师可能会出现的指导。

“充实指导”和一般的指导到底有什么不一样?是不是说如果一位老师没有丰富的心理学或者其他理论方面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对幼儿进行充实指导?教师在幼儿园中到底应该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我们一起从这本书中寻找答案吧!




01

利用好环境进行“充实指导”

才是更大的挑战

我认为,即使已提供了丰富的环境,幼儿生活的自我充实也得到了充分发挥,但仅仅是自我充实本身是不够的。作为幼儿园来说,很重要的是还必须发挥支持和帮助幼儿的作用。 
按自己的要求看待对方,一旦对方不能如自己所想的那样做时,往往就会产生出这样的情绪。我特别要指出“充实指导”,其用意是,尽管幼儿凭借自己的力量想充实自己,可仅仅靠他们自己之力又不足以成功时,教师就需要对幼儿进行这种支持性、帮助性的指导。 
站在教师的立场上可以说,既给对方作了说明,又那么热心地在打招呼,幼儿却还不能按教师的要求去做,教师会有这样的反应是理所当然的。这种想法被系统化之后,就变成一种深度的成形的东西,而当其非系统地、片段地表现出来时,就是这种急切、焦躁的情绪。因此,急切、焦躁的教师难免会按自己的目的过分强势地对幼儿的生活提供要求,施加压力。 
教师都按自己的热切希望来对待幼儿时,教师自己就好比很粗大的针,能承受和自己的目的相当的强大的力。这种力对教师来说是不算什么的。可是,幼儿是十分弱小的,他们不能承受这样强大的力。教师和幼儿都是人,有时候幼儿会做出一些令人讨厌的事来,教师难免会显得焦躁。如果这样的态度来对待幼儿的话,其所作的指导必然是成人中心的、只考虑到教师自己的情绪的。 
“充实指导”不是单纯的教育指导,也不是单单基于教育目的的指导。所谓“充实指导”是指把重点放在能让教育对象进行自我充实上的指导。 
指导幼儿也一样,如果按自己所抱的强烈目的来指导的话,结果往往是徒有指导的形式,易出现幼儿非常被动勉强的情况。虽说不是强制性地灌输,名曰指导,但这种指导的根本出发点是顺着教师的想法向幼儿进行理所当然的灌输。因此,我特别要提出“充实指导”,其用意是,尽管幼儿凭借自己的力量向充实自己,可当仅仅靠他们自己之力不足以成功时,教师就需要对幼儿进行这种支持性、帮助性的指导。幼儿总是在进行自我充实,除非的确需要我们帮助,否则不必做那些多余的干扰。
 
 

02

成年的人好心可能会办坏事

“充实指导”才能体现你的善意

当然,成人都不是恶意的,岂止不是恶意,还是满怀好意呢。然而,只从自己的好意或想法出发,实际上是压制了幼儿,是在以成人为中心地考虑问题。 
比如,一个幼儿正在荡秋千。秋千是一种设备,如何才能荡得好,要靠幼儿自己去体会,进行自我充实。如果幼儿这时怎么努力也荡不好的话,教师过去给予指导,帮助幼儿能荡到他合适的高度。这就是我所说的“充实指导”。
这里虽然说的是荡秋千的例子,但决不局限于荡秋千这一种情况,在画画、手工等其他场合都有可能有类似事情发生。 
“充实指导”不是根据外部的标准来进行的指导,而是根据对方内部的情况来进行的指导。因此,教师们非深入到幼儿中去不可。 
为了帮助幼儿实现自我充实,教师尽管有时会出现,但他们自己要变成要幼儿——进入幼儿内心——从内部对幼儿的自我充实给以指导。所以,教师的存在应该是,幼儿能够看到的,但却是在并不显眼的地方的人。如果那样就行了,也唯有那样才是真正的“充实指导”。
 

03

适宜的生活整体

能让幼儿感到更加幸福

说到幼儿生活,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瞬间性、片段性。对幼儿生活的这一瞬间、片段性当然不是加以指责,但这一特点会使幼儿难以充分体味本该好好体味的生活,这是十分遗憾的。
幼儿生活有片段性,其一个个生活片段可能都不错,但我想,如果给与片段生活一个中心,或者使各个片段生活体系化,也许能使幼儿的兴趣进一步地大大扩展吧! 
如果能给与幼儿适宜的生活的整体的话,那会让他们感到很幸福。 
与片段地让幼儿体验生活相比,系统地让幼儿体验生活更为重要。两者不只是在趣味程度上不同,在趣味地本质上也不同。因为在系统性体验中,幼儿能不断地感到生活真正的乐趣。 
教师面对一个个幼儿自己想做的事,都抱着“充实指导”的态度,支持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针对那些活动态度不那么积极的、没有特别爱好和兴趣的幼儿——普通幼儿大多如此——教师在那个活动室里布置了一个夏季水族箱。教师自己不是什么鱼类学家,也不是想教幼儿什么动物学方面的知识,而只是在那段时间里对幼儿的兴趣进行诱导而已,即创设一个有趣的环境以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幼儿园必须是让幼儿拥有生活自由感,并为幼儿创设必要环境的场所,教师要以恳切、周到、微妙的指导用心给予幼儿以“充实指导”,与此同时,还必须选择符合幼儿兴趣的主题来诱导幼儿的生活。 
我想,与其说教导是处于幼儿园教育的末端,还不如说它只是稍稍助力的工作。对一个幼儿来说,只要稍稍再推一下,他就能投入活动的话,那教导就在这种情况发生了。 
有时候,即时没有幼儿主动来问任何问题,但为增加幼儿这方面的知识,便进入教导这一环节也是可以的。然而,要进一步深入地进行教导的话,就应重视研究教授的方法了。对幼儿园来说,比起教导工作来,前面的“自我充实”、“充实指导”、诱导等几步工作是更重要的。
 
 

04

幼儿生活的陶冶

家长和教师都会起到作用

在幼儿愿实际进行的陶冶教育,尽管是作为目的、是以某种理想的完全的东西作为目的,它也应该是伴随幼儿的生活而进行的。 
人的意志在幼儿时代应发展到什么强度呢?这一问题是从目的出发提出的。认为不论什么情况都必须发展到某种程度的说法,不过是一种终于目的的理想的期望而已。 
在陶冶方面,人们总是把一般的道德标准看得过于重要,而很少基于幼儿的生活来考虑陶冶的结果。实际上,不同的幼儿其被陶冶的结果总是因人而异,这是不得不接受的事实。无论是从事实还是理论上来看,均是如此。
现在从心理学角度来考察个性差异的做法已经被认可,因此,大家都知道必须要给予个性进行教育,都知道要把教育的重点放在首先了解幼儿的个性上。这样的做法是理所当然的。
 

05

没有高度总结的理论

也有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

根据一个一个幼儿的生活进行保育,认真、切实地做好的话,就自然而然的成为基于个性的保育了。 
在实际工作中,对幼儿的个性不管从心理学角度是否已经调查清楚了,只要再认真地深入那个幼儿的生活开展保育,就能够自然而然地接触到那个幼儿的个性,走进那个幼儿的个性。说到底,个性这个东西是从人们实际的生活中科学地提炼出来的。 
然而,不管是哪一个家长,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就与孩子共同生活,让生活适应孩子的需要。所以,只要家长一开始能正确地进行生活教育,那不管孩子以后长到多大,其发展一般是不会出现偏差的。 
我并不反对科学调查的方法,我不过想说,如果认为只从所谓科学角度出发才可以进行个性教育的话,那是太轻视实际教育工作的作用了。 
只有实际地进行与每一个幼儿的个性相适应的教育,才可能成为一种自然而然地与幼儿的个性相适应的教育。缘此,这种与幼儿生活选哪个适应的教育决不会变成与个性化教育对立的“齐步走”教育,也不会变成大一统的教育。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个性差异,所以一定要避免教育的同步化、统一化。 
保育不仅仅是就方法而言,任何方法都必须通过教师来实施,教师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 
目的不过只是目的,不管在哪里首先是要重视自己的教育对象。要想不脱离自己的对象,不断加深与对象的关系,就需要不断用心地、细心地对待幼儿。 
教师在幼儿园中必然是处于幼儿之后并不显眼的位置。即是说,教师是非显性的存在,教师要隐形地如影随形般地发挥作用,而绝不突出地显现自己,这一点非常重要。 
作为教师,首先要做到的一点是,让外界决不会看到其强势存在的一面。其次是让那里的幼儿决不会感到教师的强烈存在。我觉得这一点是实现幼儿园真正的特质非常重要的问题。 
以上关于方法问题说了不少,实际上这是幼儿园的难点所在。假如确定好了方法,然后只在如何使用好这方法上花功夫研究的话,那根本就不算是太难的事情。而真正困难的事情是,认为方法的产生是源自每一个幼儿,并让幼儿园始终是一个让幼儿生动活泼地生活的地方,让幼儿园固有的怪味消失。尽管这看起来理所当然。


互动一下


对于文中仓桥先生说的“充实指导”,作为一线老师,你觉得和一般的教师指导有什么差别呢?如果要让你在工作的过程中贯彻“充实指导”,你会觉得在哪些方面有比较大的问题?



编辑/陈秋旭

图片/卷毛爸爸(源自丨乔智大叔)

设计/朱远海

主编/李晗


精彩回顾

假期悄悄成长计划②:教育生活化还是生活教育化?仓桥先生如是说


假期悄悄提升计划①:给中国幼教带来启迪的“幼儿园真谛”,花10分钟轻松get!


活动案例丨立春,我们做条龙来耍耍!


家庭教育法草案审议,如何明确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边界


大家说丨袁振国:关于教育规律的研究,100多年来发生了什么?



我就知道你“在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文幼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