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闭幕。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提出: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快补齐农村办学条件短板,健全教师工资保障长效机制,改善乡村教师待遇。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入园率,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办园。在报告中同时介绍了“十四五”时期在教育方面的目标主要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教育改革,实施教育提质扩容工程。
两会期间,各界人大代表针对学前教育在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积极建言献策。站在”十四五”的开端,两会中提到的和学前教育有关的关键词,揭露出学前教育未来变革的趋势。
我们通过九个关键词,梳理今年两会中那些和幼教相关的内容。
当前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普及水平大幅提高,超过中高收入国家水平,但师资紧缺的矛盾仍非常突出。2019年全国在园幼儿4713.88万人,幼儿园教职工491.57万人,其中专任教师276.31万人,幼儿园专任教师与幼儿比1∶17.06;教职工与幼儿比平均1∶9.6,教保人员缺口较大,县镇农村幼儿园尤甚。师资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通过调研发现,幼儿园教师和保育员长期补充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层面一直未能出台幼儿园教保人员编制标准,同时缺乏相应强有力的督导监管。没有国家层面人员的编制标准,幼儿园教职工补充无法可依。由于大量缺编,高素质师资进不来,2010年以来补充的入不了编;大量聘用临时人员,专业培训不足,教育质量、管理和安全保障存在诸多隐忧;国家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不能兑现,职称、工资、津贴难以落实,降低了幼儿园教职工的职业吸引力。师资不足也直接影响国家学前教育的投入产出效果。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民委原副部长级专职委员管培俊说,建议出台编制标准补齐学前师资缺口;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政府教育督导办主任杨善竑建议单列编制配齐配足公办园教师。而为了提高“非编”幼儿教师的待遇,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刘焱建议:对标相同学历、职称和工作年限在编教师的工资待遇标准,给予非编教师相同的工资待遇并向社会公示。把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改善、同工同酬纳入学前教育督导考核指标体系,让中央文件真正成为惠及广大幼儿教师的“福音”。此外,要逐步完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财政补助制度,在成本核算基础上适当加大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财政扶持力度。引导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把更多的资金用于教师工资待遇的改善与提高,稳定和提升教师队伍质量。
划重点
从根本上解决幼儿教师缺口大的问题,提升教师工资待遇是关键。解决幼儿教师的编制问题,便是整个问题的关键所在。在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委员说到:“孩子只有分数,赢不了未来的大考!”而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的基础环节。正确的评价“指挥棒”,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现实中,评价导向偏离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现了“内卷”现象——以考试代替评价、以分数代表能力,唯分数、唯升学情况严重,导致从学生、家长到学校的普遍焦虑。破解“五唯”顽瘴痼疾,教育评价改革势在必行。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了新时代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的任务书和路线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为扭转当前学生评价中存在的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等错误倾向,《总体方案》着眼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主要设计了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完善德育评价、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严格学业标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7项改革任务。唐江澎表示,今天孩子的全面素质就是国家未来的整体实力,也是我们社会的幸福程度。“在我看来,让幼儿园的孩子养成整理东西的习惯,远比早识字重要;让孩子多读书,远比做阅读理解题重要。一周七八个补习班,逼到最后孩子没了兴趣,也就没了学习。”唐江澎校长的这番话,引发了网友的强烈共鸣, “我们不能只是优秀的学生,更要做优秀的人。”“收纳和整理很重要,得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动手能力。”
划重点
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也就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而并不仅仅是以“成绩取胜”。能力更重要!
体育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学校体育活动的基本特性是教育性、技能性和娱乐性。学校体育具有健体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健体功能首先是指对身体机能的促进作用。其次,体育活动可以改善和提高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再次,体育活动还可以提高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教育功能可以理解为体育的价值功能,具体表现在体育活动中对德育、智育和美育的促进上。娱乐功能是指学校体育能够使学生在劳累之后,体力和精神得到恢复和放松。学校的体育主要要求做到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叶仁荪提出,建议发挥体育独特的育人功能,开齐上好体育课,开展中小学体育“晒课表”活动,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对以往存在的挤占体育课以及“阴阳课表”等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为完善评价机制,叶仁荪建议积极推进学校体育评价改革,充分发挥体育考试的导向作用,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机制,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以此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正常开展,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建议形成育人合力,进一步动员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紧密合作,统筹推进体育社会资源聚合、教文体资源融合、家校资源整合,共同搭建协同育人的有效运行机制。”叶仁荪说。
划重点
体育教育关乎个人、国家以及未来发展。幼儿园的体育活动需基于幼儿身心发展特征来开展。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副教授柳倩认为幼儿运动课程的架构,应从三个部分来思考:家庭劳作类(家务、园艺等)、交通出行类(步行、骑车等)、体育锻炼类(篮球、游泳等)。还可从一日生活入手:园艺、种植,这些具有粗大动作渗透的运动;还可以在幼儿的出行方式上做文章。而在体育锻炼中,操节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一项体育活动、可以很好促进儿童身体发展。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做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劳动教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在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动教育就是动动手流流汗的理念,虽然有强健身体等意义,但也使许多学校将劳动教育等同于体力劳动锻炼。”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雷鸣强表示,应纠正对劳动教育的偏颇,不断提升劳动教育质量。“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劳动价值观的有效确立、儿童人格的全面发展,而非特定技能的学习。”雷鸣强如是说。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常委、致公党福建省委会副主委刘珂说:深化劳动教育落实,要针对不同主体,制定具体方案。
划重点
学前阶段,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要让儿童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鼓励孩子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让他们掌握生活自理能力的基本方法,如穿脱衣服和鞋袜、洗手洗脸、擦鼻涕、擦屁股等。
那么成人如何引导?不同年龄段孩子能做的事情不同,当孩子表现出愿意去做的意愿时,其实就是在提醒成人,该放手了。不是完全放任,而是给机会、教技巧,过程中适时的支持。
“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冯远征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自己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一直关注着中国美育发展。当前,中国已有多地实行美育中考改革,美育进中考的试点范围逐渐扩大。对此,冯远征认为,美育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通过美育能够提升人的审美感受力、创造力。因此,将美育纳入日常教学很有必要。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介绍称,全国已经有4个省全境开展美育中考计分,同时还有6个省的12个地市已经开始了中考美育的计分,分值在10分到40分之间,云南省从2020年开始要增加到50分。这个试点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下一步我们要把美育中考的工作做得更加扎实,到2022年力争全覆盖,全面实行美育中考。2020年十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针对幼儿教育阶段,《意见》也分别提出了方向——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艺术游戏活动。
划重点
幼儿的美育绝不只是在美术课堂上简单地涂涂画画,而是体验美的感受、精神的陶冶、自我的抒发等等,最终实现身心与艺术的协调。不是“教”出来,而是在环境当中“浸润出来”。
安徽师范大学幼教集团主任余捷认为在空间环境创设中应该坚持这四个特性:儿童为本、自然生态、质朴实用、同时具有艺术审美。而教师亦课积极学习国内外环境创设案例,开阔视野,品味多元,才能创造出适宜儿童发展的空间环境。
今年两会期间,“小学生家庭作业要不要取消”的话题冲上社交媒体热搜。一位政协委员建议,全面取消小学生家庭作业,推迟小学放学时间,让学生做完作业再回家,减轻家长的负担。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也特别关注学生作业管理。他认为,作业管理这类教育难题都是“多因一果”的综合征,光靠学校或家庭一方的努力难以根治,需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发力、协同治理。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抓好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个管理”。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表示,“五个管理”看似切入点小,其实是解决家校矛盾的关键所在,撬动的是整个育人变革,必须要整体设计,系统推进,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可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离不开正确的教育评价体系,我们教育系统要主动作为、加强引导,避免教育走向‘内卷’,让教育回归本源,追求‘向善向美’的价值导向。”叶仁荪说。近两年关于家庭教育的讨论逐渐走向了政策和法律层面。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法(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但家庭的“私事”走入公共领域和法律领域,执法问题就成为家庭教育法能否突破“最后一公里”的关键。韩平说:“即便是家长存在违法行为,法律也很难执行。”对此,倪闽景认为,应该尽快落实家庭教育法的路径设计。他说:“现有的教育经费中没有家庭教育的专项经费预算安排,要本着‘成本合理分担、政府财政补贴’的原则多方筹措经费。财政、人社部门要安排专项经费给予支持,形成政府主导下,以学校为主体、各种社会资源融合的创新模式来服务家庭教育,形成各方联动、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
划重点
在倡导”教育合伙人“,重视家庭教育的同时,家庭在教育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或者是说——家庭教育以什么为培养的核心?
在《孩子”非认知能力“培养应成为家庭教育重心》一书中,认为家庭教育应以“非认知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被广泛接受的非认知能力主要有“大五”人格、自我效能感、控制点、动机等。调研发现,良好的亲子沟通及关系有利于培养子女的非认知能力,使其在学业中拥有较强的自控力、自信心和适应力等,而这些能力的增加又将作用于学业成绩的提高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
3月2日,2021年“女童保护”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座谈会在京举办。座谈会上多位代表委员建议,将儿童防性侵教育纳入必修课。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律师刘红宇建议,在学校层面建立儿童防性侵教育体系,向未成年人教授相关知识,将相应课程纳入必修课。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科院副院长赵皖平从农村情况出发谈到,性教育的缺失让农村地区受到性侵害的儿童在指证、取证时遇到难题。因此他呼吁,建议将防范性侵纳入义务教育教材,让农村孩子更好地接受自我保护教育。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国鼎律师事务所主任朱列玉说,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女童、幼童的保护教育方面还是有所欠缺。“例如规定老师找学生谈话,领导办公室不应当是密封的,应当有玻璃窗,或者规定老师不能单独约学生进行谈话或批改作业等等。”刘红宇认为,在国家层面要关注技术变革带来的危害,比如利用互联网诱使未成年人裸聊、传播儿童色情视频;加大对性侵前科人员数据库的建设。 面对性侵儿童案件高发态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胡卫认为,一方面要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加大对猥亵和性侵儿童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量刑一定要从严;另一方面,将儿童防性侵内容写进教材,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力度。
划重点
谈到性教育,很多家长和老师避之唯恐不及。“谈性色变”的原因是认为性教育等同于性行为教育。事实上性教育包括生理学知识、性别认同的心理发展,以及两性及其他亲密关系的相关知识、态度与行为。性行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幼儿性教育的三个基本目标是:树立性别意识、了解科学的生理知识、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儿童性教育。性教育是身体教育、性别教育,所以幼儿性教育的重中之重还是教导孩子认识隐私部位。
在教学形式上,可以采用绘本、动画。利用生动的图像和动画,向幼儿讲述基本的性知识。
小班组推荐:《不要随便亲我》、《小鸡鸡的故事》、《乳房的故事》、《小威向前冲》
中班组推荐:《不要随便摸我》系列
大班组推荐:《我是怎样来的》、《小威向前冲》
眼睛是心灵之窗,儿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是家庭的责任,是社会的使命,更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问题。探索科学化、规范化的防控路径,推动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共同行动。呵护好孩子的眼睛使我们共同的责任。全国各省份的国瓷筛查数据显示,2019年学生近视率基本呈现下降趋势,下降率在0.5%-2%。但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孩子们改变了学习方式,半年来学生近视率增加了11.7%,给近视防控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问题一直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总书记将其视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问题予以高度关注。近视防控,从小就要做起。针对“小眼镜”逐年增长的问题,两会期间,数十位代表委员就此发声:吴梅芳代表:限制儿童青少年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确保中小学生在校每天1小时以上体育活动时间;毕宏生代表:“青少年近视80%以上是后天形成的,长时间、持续性的近距离阅读是重要成因”;李素萍代表:政府有关部门将眼病防控纳入儿童健康筛查和管理,做到早知道、早预防、早干预,降低近视发生率;倪闽景委员:“近年来,学生心理疾病发生率和近视率不断增高,都和体育教育缺失直接有关”。
划重点
预防幼儿近视,东营市人民医院的主治医师韩莎莎有话要说:
1、不要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每隔半小时向远处眺望一下。
2、不要熬夜,这样会非常损伤眼睛。
3、不要让孩子养成偏食或挑食的习惯。保证营养元素的全面摄入,可以适当补充叶黄素。
4、六七岁的孩子,一般会有一百多度的远视储备,这些远视储备也是预防孩子近视的神器。所以一定要多带孩子进行户外运动。
学英语、学奥数、练书法、下围棋,孩子课外补课、培训已成为许多家庭的常态。在“不甘人后”的焦虑下,家长不断给孩子加码,这种给孩子“打鸡血”的教育方式如今在网络上有一个专属名词——“鸡娃”。面对“起跑线”不断前移,家长焦虑、孩子无奈的“鸡娃”现象,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政府教育总督学潘惠丽忧心忡忡。“我见过许多家长和孩子课外进行辅导学习,孩子很快乐、很自觉;也见过很多不开心的孩子,这多半是因为家长没有充分尊重孩子意愿和需求,一厢情愿强加课外补课,甚至补的科目过多、过难造成的。”潘惠丽委员说,“我个人主张要尊重孩子的特点和成长需求,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做引导式的补充。”“鸡娃”焦虑,根源还是当下教育发展存在短板。潘惠丽委员坦言,目前,学校教育还不能充分满足每个孩子个性化教育需求,在对孩子不同特点的针对性教育上仍有欠缺。随着家长素质的普遍提高,对孩子教育愈发重视,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教育优质均衡的期盼也越来越强。目前,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仍不充分。“虽然基础教育普及水平已大幅提升,但城乡和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仍有较大差异,‘择校热’热度难降,校外培训火爆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华职教社副主任胡卫认为,“十四五”时期,基础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坚持公益性前提下,创新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构建起服务供给新格局。为此,胡卫委员建议,通过有序扩大城镇学位供给,推进城乡一体化办学,推行集团化办学等方式,扩大供给新渠道。与此同时,提升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发挥优质学校及优秀师资的辐射引领作用;引入社会教育力量,培育服务新业态,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各类教育资源互联共享。
每年的两会,人大代表们搜集普通老百姓关注的问题进行反映,是基于现实的反馈。我们会发现,许许多多的提案,在不满足现实条件的基础上,最终并不会走进立法的流程,仅仅是一个“提案”。但站在十四五的开端,两会的种种内容,都透露着未来五年发展的一些信号和趋势。针对上述关键词,哪些让作为一线教师或园长的你印象深刻以及你是如何看待它们?你的想法是什么?如果想要变得更好,站在你的角度你希望的提案或者你的建议是什么?在评论区告诉我们吧。一起让学前教育的生态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