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丨四季流转,春夏秋冬都是绝好的课程资源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发现自然DiscoverNature Author 热爱学习的
其实自然中的一年四季都可以用来做课程,儿童的自然教育不仅是观看花鸟鱼虫、识别动植物,还可以在自然角和种植区栽种一些季节性的水果蔬菜,顺应自然,依托自己园所的环境进行课程架构,让儿童在自然的环境中学习和探索。
本期教学教研,一起来看杭州西庐幼儿园自然教育园本课程的实践与思考。自建园以来,他们就一直秉承着支持幼儿在自然中学习、在生活中成长的教育理念,经历四年的课程转变和多轮审议,最终确定了以人本主义、自然教育思想和美学思想相结合的自然教育园本课程。在西庐幼儿园,课程围绕着四季流转。春雨绵绵时喜迎春分春风来;缤纷之夏看硕果满枝;秋季“晒秋”,收获麦浪;冬天也藏有太多孩子们感兴趣的小秘密……(本文转载自“发现自然”微信公众号,根据杭州西庐幼儿园龚周丽园长在“发现自然”直播平台上的公益讲座 “ 幼儿园自然教育园本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 内容整理。)
01/
自然教育课程内容设置
① 关于综合主题的一些思考
综合主题活动主要围绕着春夏秋冬四季流转的时间序列开展,也借用了一些课程内容的线索——与自然、与社会、与自我的内外部成长,而且要在自然当中体现生活,生活当中也要有自然的融入,并且贴合幼儿园所在区域的特质——湿地特质下的地域和文化。
上表是我们在开展综合主题活动时的主要内容。黑色字体的活动为借鉴蓝本教材的主题活动,蓝色字体的活动为依据主题的需要、资源的供给而生成或优化的主题活动,红色字体的活动为每个年龄段不同的项目活动。项目活动并不固定,会随着春夏秋冬的流转,一年一届孩子的更替,每年进行更改和调整。
② 关于四季游戏的一些思考
幼儿园的四季游戏由室内室外、园内园外的活动进行有机结合。
因为地域和地区的原因,我们周围有一些小公园、小湿地,包含了丰富的自然资源、生活资源、湿地资源,拓展了幼儿园内活动的一些外延性。我们在游戏中会支持孩子更多地去进行自主探究、自由探索。
以10月的游戏单为例:
通过对游戏和发展目标的观察,相信大家可以看到孩子们与社会、与自然、与自我之间的发展目标以及关联。
很多的游戏活动与前面提到的主题活动是相关联的,也只有这样课程活动内容之间的紧密联系,才能让孩子的学习经验从集体教学当中来到游戏经验当中,这样产生的经验才是连贯和容易深入探究的。
同时,活动内容在设置上也包含了科学类、艺术类、生活操作类等。在设置这些游戏活动的时候,会依据场地的一些特性和游戏适合孩子领域发展的自我需求。同样,活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根据活动场地自然资源的供给进行相应的调整。
③ 关于项目活动的一些思考
每个园所对项目活动的探究都有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实践经验,我们园的项目活动产生于主题、游戏或者生活环境中的某一个事情,作为课程实施的一种活动形式,和主题活动、游戏活动是一样重要的。突出的是通过项目活动的带领以及对孩子学习活动的支持,体现课程的内涵和对自然教育理念的想法。
实践到今天我们有了一些项目内容的呈现,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进行了经验推广,但是同样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惑。
比如园所很年轻,教师队伍也非常年轻,成熟的老师较少,甚至有部分教师可能只有一到两年左右的教学经验,导致项目活动在开展过程中的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在项目活动发展线索上存在不清晰、内容有拼凑的现象。面对孩子们想法的时候,老师们经常会非常主导性地进行项目活动整个探究线索的设计,又或者完全放任孩子的需求和问题,变得不知道何去何从。也会出现只突出了自然探究,如“它为什么长虫了?”、“为什么浇水浇多了会淹死?”等,而忽略儿童在这个过程当中一些成长的问题。
四季庆典活动是希望能够提供给孩子们一种浓厚的节日氛围,包括关于季节转换之间的节日仪式感。我们希望孩子们在庆典活动当中分享、交流、共同庆祝,并且有机会展示孩子们自我成长的收获,从而感恩自然、亲近自然,培养亲自然的情感。
比如我们从2019年开始举办的花园节,通过举行小班升入中大本部的升班仪式,同时结合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春天的活动,希望孩子随着春的万物生长而成长,意识到自我的一些成长与变化。
在2019年举办的花园节中,孩子们无意间在种植箱里发现了一株不认识的植物--山莓,并且围绕着这株植物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后来,我们又特意组织孩子们去到茶园,找到了这株山莓的来源。在花园节里,希望孩子们能够抓住最后的尾巴,尽情地去感受春天的有趣。
除了春天的花园节,还有夏天的成长节、秋天的丰收节、冬天的感恩节,用四个节日来串联起四季。
02/
在自然教育园本课程的实施过程当中,需要操作策略来支持我们重新进行思考。
回归到自然教育思想对课程的影响,思考尊重儿童自然发展规律的重要性,思考依据儿童年龄的特点来建立课程观,思考儿童的学习方式,从而体现尊重儿童自然发展的教育观,依据儿童实际需求支持儿童灵性成长的教学观。
从课程观到教育观到教学观,每一个步骤都不能出错。在寻找与建立这几个观念的过程当中,首先我们在综合主题活动当中提出了学习路径的一种建立,而在项目活动当中,也进行了建模的一些尝试。
接下来我以大班的综合主题教育《秋实》为例,阐述一下对有关学习路径的思考。在每个综合大主题的开展过程当中,我们会依据感知、探索、表达这样一条实施路径进行综合主题教育的版块梳理。
大班在秋天活动开展的时候,就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九月份的杭州仍然像是在夏天,是个大火炉,根本还看不到秋天的影子。如何带领孩子们寻找秋天,就是一个较现实的问题。
① “印象秋天”
首先我们想到的是,既然秋天可能还没有明显到来的气息,那就来找一找印象当中的秋天究竟是怎么样的。很多老师对秋的印象建立在落叶飘飘上面,而事实上,如果我们让孩子运用各种拍照、手写、记录、绘画的方式去真实发现与寻找秋天特有的一些植物的变化后,会发现现实与印象是不同的。
通过这样的活动内容,感知、唤醒幼儿对春和夏两季以来参与种植养护的一些记忆。自然教育课程一定是贯穿式的,不是经验的一个断层。如果说从春天开始,孩子们就在观察一些花草树木,那么进入到秋天之后,一定会对这朵花这棵树甚至是这棵草,有着之前的一些印象。老师们要做的只是感知与唤醒,在观察记录中引导孩子对比、发现植物的生长变化,从而感受季节的一些变化。
除了“打桂花”,孩子们还发现暑假放假前顶楼平台的牵牛花不见了,但却结满了牵牛花的籽;
之前的丝瓜是绿绿的,现在的丝瓜已经变得黄焦干瘪了,可以收种子了;
盆里的花生叶子已经开始变得有些枯萎了,可以开始收花生了。
之前,我们想象中似乎开始掉落叶才是秋天到了,但其实只要仔细去观察身边发生的变化,就会发现秋天已经悄悄地来到了。
秋天,可能是一种丰收的现象、是一种气味、是颜色的变化……有了这些发现,老师于是带领孩子由近及远地去寻找更多的秋的影子。通过收集、分类、比较、生活操作、社会实践等探究活动来发现果蔬与粮食,感受丰收场景。
在进行“农田里的秋”的时候,我们也把孩子们带到杭州的八卦田,让孩子们真实地去感受了一把大丰收,满足了孩子们的愿望。
③ “晒秋”
“晒秋”,是希望能够给幼儿提供一个展现对秋的赞美,对秋的喜爱和自然崇敬的机会。
我们将“晒秋”之“晒”定义得更为广泛。“晒”指的是——晒孩子们在秋主题活动过程中的一些作品、晒秋的游戏中的快乐、晒秋天中孩子们发现的一些美食、晒秋天里茁壮成长的自己等等。
因而在活动内容上,不仅有主题墙、画展这些具体的艺术表达的形式,还会有更多元的表现形式,如录制孩子们关于秋天的诗歌等等。
03/
2020年春节期间,因为新冠疫情的一些影响,我们进行了停学不停课的一种新尝试。春天是幼儿园最美的时候,何不把这样的一种信息传递给在家的孩子们呢,于是有了“麦子的故事”这样一个项目活动。
2月1日,保安师傅和值班的周老师发现在新改造菜园里的薄膜底下,年前撒的麦子种子发出了淡黄色的一个嫩芽,这个项目便就此正式开启了。从2月1日麦子发芽的信息,到七月份孩子们整个项目的结束共147天,这个项目从线上转到线下,成为我们2020年自然教育项目活动中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
这当中,我们不仅完成了项目活动,更多的是孩子们的成长发展与生活,以及老师们对自然教育的再一次感悟和不一样的认知。
回归到故事本身,从老师第一次通过钉钉班级群告诉孩子们麦子发芽的信息,很快就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红色部分是孩子们当时讨论过程当中的一些真实的问题,能感受到孩子们向往幼儿园生活以及希望能够看到麦子的想法。
从2月1号小小的麦粒冒出小芽,到3月20号长出来大约有七八公分的麦苗,通过持续定点拍摄记录,老师们每天负责上传菜园里的信息,孩子们很好地通过网络对麦苗进行了持续的观察和记录。
春天是一个播种的季节,除了观察、讨论、交流,在网上关注幼儿园里麦子的变化情况,孩子们也拿出了家里闲置的花盆、奶粉罐等开始种植。不论种的是什么,能够发现孩子们开始喜欢用自己的畅想来表达对种植这件事的一些自我想法。如有些孩子做的是创想故事画,有些孩子自编自导一些小的表演等等。线上线下都牵动着孩子们的心,也让宅在家里面的孩子们不再只沉浸于电视和电子产品。
有一天,老师们在现场分享的时候,有个孩子大叫:
“老师,麦子上长了很多虫子!”
而实际上“虫子”就是麦子开的花,我们往往只关注到了麦子的果实,而忽略了在麦子形成果实之前要开花的事实。
“麦穗为什么会包裹在麦叶里面的?”
“麦花会引来蝴蝶吗?”
“麦芒是怎么长在麦穗上的?”
“麦子成熟了会有小鸟来吃吗?”
......
很多时候老师会让孩子们去找一找答案。于是,孩子们会通过请教爸爸妈妈、查找绘本、资料,还会粘着老师追问问题的答案,从而让问题牵引着线下线上的互动不断深入。特别是关于“麻雀飞来了”这个问题的探究。
在麦子稍微长成熟,麦粒刚刚鼓起来的时候,小鸟就会飞来偷吃。小朋友们在视频中看到一群一群的麻雀来偷吃时,心里十分着急,甚至要求把幼儿园的监控视频连接到钉钉直播上,这样全班小朋友就可以进行24小时的轮班看护了。甚至由此还引发了一场争论:
“如果小鸟来吃麦子,是应该让小鸟吃,还是不该让小鸟吃?”
一部分孩子觉得要做好防护,应该去买一块大大的布,把整个麦地都罩起来,不要让小鸟来吃。但很多孩子则说如果用布把地遮起来,阳光照射、洒水等会不会有问题。
第二个观点,给小鸟放一些小鸟爱吃的东西在旁边,小鸟有了食物就不会来吃麦子了。
第三个观点,我们应该和小鸟做好朋友,也许可以分一点麦子给小鸟吃的,和平共享。
终于迎来了5月18日返园的时候,孩子们回来当天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直奔菜园子去看麦子。当看到有一群麻雀从麦地里飞窜出来,孩子们都心疼得不得了。那段时间,孩子们户外活动时还主动排起了值班表,目的就是要把麻雀赶走。
不管之前关于麻雀的三个观点是什么样的,但当孩子们真正置身于真实的情境时,还是都很生气的——看着从黄黄的嫩芽长出了饱满的麦子被小鸟吃掉,孩子们觉得小鸟是不可容忍的。
“它们在城市当中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
谈话过程中,老师告诉孩子们麻雀是城市中生存的一种鸟类,它们在城市中的生活其实非常的不易,因为城市当中不像在农田、山林中有很多可取的食物。进入到一定季节的时候,麻雀的食物获取都会成为一种问题,它的生存状态怎样去保障呢?麻雀虽然吃了麦田里的一些麦子,但是粪便又回归到泥土,对泥土提供了另外一种肥料的保障。
5月21号小满的时候,孩子们丰收了小麦,麦地里掉落下来的一些麦穗没再拾取,而是留给了麻雀。
从这样的举动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已经发生了转变,他们不再为是否给与不给争论,而是希望与自然界中的生物达成一种平衡的共存状态。
丰收之后的劳动——晒麦、打麦、去壳、磨粉等更为艰辛。这些劳作过程对他们来讲,也都是既新鲜又有挑战的活动。
孩子们用他们自己的笔和画真实地记录和表达了过程中自己点点滴滴的细致感受——只有亲自去劳作、亲自去动手、亲身去体验时,才能够将每一个过程中的细节记录得这么清晰、明确。
接下来,孩子们还用收下的麦谷做了麦窝窝,用麦子编织了草帽,还发现了麦子中出现了一些麦虫,老师们为此还专门打电话请教了北京脚丫儿自然教育中心的老师如何治理害虫的一些方法。
孩子们由此了解了在全球环境下,粮食保存也同样会面临着虫害的困境。于是他们给未来的自己写了一封信,希望自己长大之后能想办法解决全世界粮食保存的问题。
毕业的时候,孩子们选择了《风吹麦浪》这首歌为班集体的表演曲目,并且将自己收集下来的麦子和麦穗交给下一届的弟弟妹妹们,希望他们能够在幼儿园继续种植麦子。
在这个班级的故事当中,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深刻体会了我们赋予自然的态度,自然也必将回报并且给予我们更多。
04/
几点感悟
① 孩子的成长
开展自然教育的园本课程后,孩子们慢慢学会用自然的一些视角去理解自然、参与自然。比如说,在我们最近开展的护鸟活动中,最初始版本的投食器,孩子们会用五颜六色的一些毛条毛球进行装饰。随着两次的改进,他们会从鸟类的视角去思考鸟类喜欢怎样的装扮,于是找来树枝等自然物进行装饰,这样当把喂食器挂在树枝或者墙垛的某个角落时,看起来是协调的、是生态自然的,对于鸟类也是可接受的,这就是一种转变。
所以,我们的孩子们从亲自然的情感、能力、态度、技能等,也慢慢表现出了课程实施的基本成效。
当然,同样我们也在思考,这些活动与“爱生活、乐探究、会合作、善表达的亲自然之子”的课程培养目标,怎样能建立起更为紧密的联系。
② 老师的成长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老师们发生的转变是显尔易见的。老师们开始爱自然,更会生活。会自然而然从自然中感悟生活,也会去追求自然的美的生活品质、生活细节、生活美物。初步具有了自然教育园本课程的意识,表现出了亲近自然,热爱美好自然的生活情感与态度。最重要的是,在课程中尊重并看到每一个孩子在课程当中的需求与表达。
③ 园所的成长
随着课程的实施与开展,幼儿园本身表达的自然气质也在不断地建构与形成,在园所课程环境特色和园本活动特色打造上初步显现出了开展自然教育课程后的变化,也明确了自然教育思想引领下的办学愿景,建构了园本课程的基本框架。
当然,我们同样在思考如何体现出课程培养目标下园所儿童的特质。所以,需要建立课程实施质量的评价系统来支持对课程目标培养的质量检测。同时,课程并非只对于儿童也应该指向教师队伍特质的培养和园所文化特质的形成。
精彩回顾
对话华德福创始人张俐:央视网纪录片《教书匠》里的“教育启示”
主编探园丨“搞砸派对”以后,这所大理最美幼儿园开始连接全世界
我就知道你“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