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主编探园丨幼儿园课程建设是从观察和理解儿童开始

人文幼学 人文幼学
2024-08-24



近几年,中央和地方针对学前教育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重点关注幼儿园内涵和质量建设。幼儿园课程质量决定了幼儿园的办园水平。课程建设成为了优质幼儿园的发展需求。幼儿园课程建设是从观察和理解儿童开始,了解具体每一个儿童,不断生发课程、有针对性地以支持和引导,这是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基本职责。四川省机关事务管理局下辖六所婴幼儿园,多年来在传承与创新,改革与实践,融合与融通中,探索和积累出诸多有益经验。本期探园,我们走进其中两所幼儿园,分别是用创意点亮美好童年的四川省直属机关东府幼儿园,以及让每一个生命绽放精彩的四川省直属机关东通顺幼儿园。希望通过展示园所以课程质量提升为目标的探索和实践,为大家带来借鉴与思考。




自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公开讲话和报道中,“创新”一词出现超过千次,可见其受重视程度。放眼未来,教育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师到底该教什么?
自1955年创建以来,四川省直属机关东府幼儿园一直肩负着为国育人的教育使命,勇立幼儿教育改革的潮头。在内卷与躺平被大众热议、个人精神世界匮乏的现实状况下,东府幼儿园自2015年起提出建设东府创意空间和构建“五创”文化的设想,以文化建设夯实创新发展之基,以课程建设筑牢创新发展之路。
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幼儿园以“创意”为课程内核,构架了相对完善的创意课程体系。幼儿在创意空间中与同伴互动生成丰富的“意象”,从而在创意活动的过程中更好地认识自己,还能通过创造与表达获得“意义感”。幼儿园通过创意游戏活动、项目式创意活动、创意集体教育活动、创意节庆活动等形式,不断支持幼儿富有个性的成长。


 
01/ 

虽然空间很小

但给儿童的天地很大

在幼儿教育领域,我国有过两次比较典型的教育空间重构。一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从西方引进区域游戏,使我们的室内空间区角化,改变了传统的讲台、课桌为主的以“教”为核心的空间布局,向着以“玩”为核心的空间布局发展。二是本世纪安吉游戏为代表,将户外环境还给孩子,改变了传统的固化的教师“命令”,学生“照做”的教学模式。这两次教育空间重构都涉及到一个核心,那就是“游戏”。

课程的变革首先是幼儿园环境的变革。作为一所1955年建园、地处成都市中心黄金地段的机关园,东府幼儿园和许多老的城区幼儿园面临着共同的问题:空间狭小且难以扩大。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如何重构提升儿童生命质量的创意空间呢?

“虽然空间很小,但我们给孩子的天地很大。”东府幼儿园园长黄润芳说。针对幼儿园的楼道、过道、室外小空间、室外小场地等缺乏互联互通的现状,东府幼儿园将这些在物理意义上相互隔离的小空间统合起来,纳入“创意空间”的范畴。对这些小空间的环境进行整体设计,从而保证了在创意空间中活动的儿童对这些相互隔离的空间具有整体感知,并逐步将其作为一个互联互通的整体来认识。


在创意空间中,幼儿园安装了10台交互式机器,这是连接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窗口。教师引导儿童将自己的作品、想法等进行归类和整理然后投进虚拟空间,以数据的方式活下去。当大量的作品和想法被储存起来时,儿童就获得了一朵专属自己的“筋斗云”,它能够帮助儿童在想象的世界纵横驰骋,创作出富有创造力的作品。

创意空间不是教师教授课程的场所,而是儿童与自己和外界互动,儿童认识自己与世界,儿童发现与感受自主学习力量的多维场域。儿童在创意空间中发挥想象,尽情的创作,逐步实现自我的生长与精神丰盈,正是对陶行知先生“做中学”教育理念的积极回应。


 
02/ 
自由、自主、自在
是以儿童为中心的表达
走进东府幼儿园,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孩子们满脸喜悦,跃跃欲试,有的在玩色馆,有的在七色毯,有的去了木作坊……孩子们利用树枝、画笔、纸箱、木头等材料和工具进行各种创作活动。大大小小的创意空间里,400多名孩子自由、自主、自在的探索着。


自由的体验,是东府幼儿园的创意课程首先想要给到孩子们的。儿童对世界充满好奇,他们拥有想要去体验一切事物的冲动,特别是艺术活动往往能够调动儿童全身心的投入。在创意活动中,孩子们自由地选择场地,自由地选择材料,自由地选择同伴,自然地表达内心情绪和想法,使艺术表达和生活经验建立情感链接。在儿童创作过程中,教师退位为一个适宜的脚手架,不去打扰、干预幼儿的创作,不随意评价和比较,让儿童的创作回归创作本身、回归内在情绪和思考的表达。

在这样的体验之下,老师们为儿童提供了各种自主的活动。所谓自主,是尽可能多地发挥儿童的主动性。教师为儿童创造主动提出其想法、主动完成其创作、主动呈现其表达的机会与条件,让其依托自己的情感、能力和需要自然地、主动地行动,使创意始终属于儿童自身。

自由的体验和自主的活动是儿童实现自在生长的前提。儿童不是成人的附庸,有其独立的精神世界。儿童既不应该活在过去,也不应该为了准备未来而活,他们应当活在当下,创意活动本身即是活在当下,他们的身心都投入到创意活动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感受生命的力量,感受自我存在的价值,实现自在生长,拥有美好生活。


 


03/ 
项目式创意活动:
与众不同的我
《与众不同的我》这个项目式创意活动发生在东府幼儿园李莉、王莉莎、李智老师所在的中班。活动之初,大部分孩子对如何描述自己的特征并不清楚,随着活动的开展,老师发现有些幼儿能够说出自己和别人的不同,可以简单描述同伴的五官特征,到活动结束时,孩子们基本了解自己的五官特征,明白在这个世界上自己是独一无二的。
 阶段一:课程开始 
选择“与众不同的我”作为主题,是因为孩子告别小班进入中班,不断更新对自我的认知。经过暑假再见面时,他们发现自己长高了,会做更多事了,同时对周围环境事物表现出更强的探究兴趣。“老师你的嘴巴怎么变红了?”“你的眼睛小,带眼镜不好看。”基于儿童兴趣,教师拟订一份网络图,对如何实施活动做出设想。同时通过交流与讨论,和孩子们一起丰富网络图,以确定孩子们当前对“我”的认知程度。
 阶段二:课程探究 
1.镜子中的眼睛
为了让孩子更直观了解自己,教师请孩子回家和家人讨论自己的外形特征,然后请孩子通过镜子观察自己的“五官”。孩子们拿出镜子观察自己的眼睛,并思考:我的眼睛是双眼皮还是单眼皮?为什么我的眼睛是双眼皮或者单眼皮?

2.尝试画一画

请孩子们通过绘画的方式记录下看到的自己,且尝试介绍自己的五官特征。绘画过程中,卓卓给旁边的小朋友说起自己的画:“我有一双大大的眼睛,一张小小的嘴巴,一个有点圆的鼻子,我的脸还有点大。”再看旁边小朋友的画,卓卓又说:“你看我的眼睛和你的眼睛不一样,我的这里(眼皮)有一条线,你的没有。”“为什么我没有双眼皮的线?”带着问题,孩子们继续探索。



3.为什么我们不一样

丁丁:“我的眼睛是单眼皮,因为今天早上出门没有画线所以才是单眼皮。”

佩姐:“我的眼睛是双眼皮,因为每天我都早早睡觉所以是双眼皮。”

伊伊:“我的眼睛是单眼皮,但是有时候我的眼睛又会变成双眼皮。”

为了寻找更加准确的答案,孩子们开始讨论找答案的办法——

伊伊:“我爸爸给我买了十万个为什么我回去查一下。”

乐乐:“我妈妈的手机可以找答案,我回去问妈妈。”

咚咚:“我妈妈是老师,她知道为什么。”

最终,通过查阅书籍、网络资料、询问家人,孩子们知道眼睛的单双是遗传决定的。随后,孩子们发现其他有趣的事,比如班上有一对龙凤胎:哥哥和妹妹,虽然两人长的很像,但还是能够看出他们的不同。孩子们在五官的对比上朝着更加细致的方向发展。
4.在游戏中丰富经验

为了丰富幼儿对五官的认知经验,教师设计了游戏“猜猜我是谁”。刚开始游戏时,有些小朋友并不是靠五官特征来猜,经过调整,教师同时请三名小朋友换装,再让一名小朋友来猜,游戏难度加大了,小朋友更感兴趣。

乐乐:“我觉得遮住的小朋友可能是涨涨。”

教师:“为什么是涨涨呢?”

乐乐:“因为我看到他的眼睛了。”

教师:“看到眼睛就觉得是涨涨吗?为什么?”

乐乐:“因为涨涨有一只眼睛旁边有一颗痣。这个小朋友的眼睛旁边也有一颗痣,所以他是涨涨啊。”

教师:“那为什么不是佩姐和碳碳啊?”

乐乐:“因为佩姐的眼睛很大,碳碳是单眼皮。”

教师:“你怎么知道这些的?”

乐乐:“涨涨和我挨着坐过,之前我们画自己的时候涨涨眼睛旁边就有一颗痣,所以我记住了。彤彤说碳碳的眼睛是单眼皮,因为她观察了碳碳的眼睛是单眼皮。”

游戏继续进行,幼儿把观察到的五官特征与自己所认识的小朋友在大脑里进行对比,说出答案,然后描述原因。
5.丰富我们的表征
孩子们采用分组、分工的方式创作立体的造型手工,表达自己的五官特点。每个小组经过商量选择了一名记录员,记录需要的材料,之后大家分头寻找材料,投入地进行创作。有的小朋友用毛线来创作头发,有的小朋友用玉米粒来创作头发,有的小朋友用毛根来创作嘴巴,有的小朋友用一个迷你大的毛球创作自己脸上的一颗痣,每个小朋友的作品都是那么与众不同,但都能够展现自己的细微之处。之后,孩子们举办了小型作品展示会,还将活动中收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制作成小书投放在图书区,以供其他小朋友翻阅。
 阶段三:课程结束 
孩子们对自己的了解更深了,在描述自己时会说:我有一双大大的双眼皮眼睛,高高的鼻梁,睫毛是长长的,很翘,我的皮肤还有点黑,我很喜欢笑,我笑起来很可爱。
这个项目式创意活动打破了传统的美术活动思路,基于幼儿真实生活,融认知发展、技能学习、个性特质与心理情感于一体,教师将观察重心转移到幼儿的活动过程中,有效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及时捕捉教育契机,发现幼儿学习结果蕴含的教育价值,从而成为洞悉幼儿内心的一条途径。
 

04/ 
创意课程的未来走向:
从创意教育到审美教育

课程是幼儿园实施教育的蓝图,是师幼间的桥梁。自 2015 年开始,东府幼儿园逐步探索出儿童高度自主审美创造的学习模式,构建促进儿童审美创造力发展的四位一体(创意游戏活动、项目式创意活动、创意集体教育活动、创意节庆活动)创意课程体系,形成“教——让空间具有生命力、研——发现空间生长点、学——赋予空间活性”三位一体的空间生产机制。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侯莉敏教授到东府幼儿园开展研讨活动,对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和课程理念给予肯定;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杜继纲博士提到:东府的理论与实践相呼应,理念成熟,有自己的建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教研员、特级教师黄琼认为,在整个社会转型发展和课改不断深化的当下,东府幼儿园一直踏踏实实行进在高品质幼儿园的建设之路上。当前,幼儿园《创意点亮童年》一书已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基于15年教育实践的创意教育成果正在系统地梳理提炼过程之中。

未来,东府幼儿园的创意课程走向将从创意教育到审美教育。如果说创意教育更加关注幼儿创造的本身,那么审美教育则不仅关注幼儿的创造,也关注幼儿的审美感受、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等。它更加需要教师去发现幼儿、解读幼儿、解放幼儿,这也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 
 
 
什么是理想的幼儿园?关于这个问题,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不同的答案。
四川省直属机关东通顺幼儿园始建于1952年,至今已有69年的办园历史,有着生态化的环境和丰厚的生活教育研究基础。对于东通顺幼儿园的教育人来说,理想的幼儿园是回归生活教育的乐园,是教师智慧耕耘的田园,是儿童幸福成长的家园。这里的教育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是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是充满童真童趣的教育;在这里,每一位教师做幸福的生活教育,享受生活教育的幸福;在这里,孩子们会生活、乐探究、善表达,在生态环境中生长、生活活动中成长。
如何实现这一愿景呢?东幼主张“教育回归生活,培养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人”,以此为基点,积极探索,秉持环境生态化,教育生活化的“双生教育”理念,构建双生园本课程,让每一个生命绽放精彩。

 

01/ 
幼儿的生活 探究的世界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就是死教育”。生活教育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增强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对孩子一生受益无穷、影响深远。爱生活、会生活、享生活也是现代人应具备的素养。在东幼,教师始终支持幼儿活动的开展,梳理出活动开展的四部曲,让孩子们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自我思考与选择、自我质疑与调整、自我主张与表达、自我发现与探究。

第一步曲:听,儿童的声音在哪里?观察是教育的第一步,而倾听则是观察的第一步。只有学会聆听儿童的声音,才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毕业季到了,星星班的小朋友在一起聊天,有小朋友说不想离开幼儿园,有小朋友提议给幼儿园送一个礼物。这个时候老师适时介入,组织全班小朋友一起讨论,启发他们调动生活经验,思考送什么样的礼物。最终大家投票决定给幼儿园送一只小狮子。因为孩子们说,幼儿园在狮子巷,狮子很勇敢,可以保护弟弟妹妹,保护幼儿园……

第二步曲:找,儿童的问题是什么?问题是兴趣的来源,只有引导幼儿真正发现问题,才会激励他们解决问题的冲动。决定送小狮子后,大家忙活起来,画设计图,收集材料,分工制作狮子的各个部分。但在狮子的组装过程中,问题出现了,大大的圆形的脑袋和方形的身子,因为接触面太小,黏胶和胶带没办法固定住。班级老师把问题抛给孩子,给孩子提供主动思考、探究和交流的机会,让孩子基于自身经验来思考和解释问题。


第三步曲:试,儿童的想法对不对?儿童通过自己在真实问题、真实情景中进行探究性学习,获得知识、经验以及情绪情感的体验,这样儿童获得的知识才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具体、生动和丰富的。针对“狮子脑袋和身子无法连接”这个问题,孩子们多次尝试自己的想法,直接放在身体上——放不稳;用胶粘——粘不牢;绳子拴——太重了,圆形的栓不上;用钉子钉——钉子太短……孩子们充分调动自己的实践认知,在问题的牵引下,在操作的助推下,还有同伴之间相互学习的影响下,进行了多次试验。虽有失败,但在不断试验中经验也得到提升。

第四步曲:显,儿童的主张怎么样?在成功连接了脑袋和身子后,孩子们进行了经验的迁移和塑造,把衔接法用在了身体和四肢、尾巴的连接上,就这样,大家送给幼儿园的小狮子圆满完成了!在整个活动中,老师充分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做法,即使有些办法可能行不通,依然给予孩子们彰显自我主张的机会,带着孩子进一步梳理、总结经验,为什么成功了?为什么失败了?为什么没有解决问题?还可以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让他们在一次次的探究中获得经验、获得成长。
 

02/
好的学习环境
是能激发好奇心和探索欲

双生教育中,“环境”是引发并支持儿童学习的重要载体。一个好的环境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探究欲,以及想象力和创造力等。

首先,幼儿园充分利用空间环境布局,在家长儿童的共同参与中,创设三坊两馆两基地三天地等园级活动区域,支持儿童在生态环境中生长、生活活动中成长,彰显东幼双生教育特色。其主要包括劳作坊、木工坊、创美坊、生活馆、博物馆、种植基地、足球基地、戏水天地、攀爬天地、涂鸦天地。活动室里,孩子们在阅读、建构、绘画、制作,处处洋溢着积极而专注的气氛;攀爬天地,孩子们恣意运动,处处投射活动;戏水天地,处处充满温馨;种植基地,孩子们与植物亲密接触,菜香混着青草味,处处充满着好奇心和探究欲。东幼种植基地虽然只是一块不大的田地,可它像一个扭结,连接着科学、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而且还渗透着爱、生命、美等多方面的价值。

其次,东幼尊重孩子在班级环境中的主体地位及创设过程中的主动性、参与性和互动性。在东幼的每个班级环境中,无论是班级公约、区域规则的制定,还是活动中孩子们探索、发现过程的记录与展示,以及班级里随处可见的物化环境都是教师与孩子们经过商量、讨论后共同创设出来的。在这些精心设计和布置的活动环境中,孩子们运用各种感官去感知、发现、探索。

这些环境和设施皆以“儿童是环境的主人”为宗旨而构建,促进幼儿积极地与环境互动,在环境里实现“做中学、玩中学、乐中学”;帮助他们亲近大自然,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并获得自然中的美好体验;不断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并为“双生”课程的整体实施提供支持。

 

03/ 
基础性课程+特色课程
为儿童的终身成长奠基
东幼教师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在平凡、真实的生活中,把握教育契机,构建了“双生”园本课程——基础性课程和特色课程。
基础课程是以《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据,以五大领域为内容,将优质课程资源园本化,保基础、全覆盖,确保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特色课程即小能人课程,主要由劳作、艺创和探究构成。

在劳作活动中,孩子们每天轮流在小厨房帮厨,在劳作坊洗衣服、汗巾,在植物角和种植基地浇水、施肥……每天中午餐前两小时,由班级幼儿轮流对当天的食材进行粗加工,幼儿直接感知食材的不同特性、亲身体验各种工具的利弊,丰富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也提升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园种植基地里,孩子们了解植物生长所需条件,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及变化,从而感受生命的强大,品尝收获的喜悦,体验与自然、泥土亲近的乐趣。孩子们观察种下的各类植物,明白季节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以及不同季节里不同植物的生长特点。
在艺创活动中,孩子们用多种方式表现和表达自己,利用玉米皮、稻草、棉花、麦穗、种子以及自然环境中的落叶、树枝等进行创意加工,他们在尽情创意的同时,也感受和表达了生活中的美。例如,在等待玉米成熟的过程中,孩子们因急切的期待而创编了有关玉米的儿童诗;在玉米成熟后,孩子们因收获的喜悦而自发创编了玉米丰收舞;还用玉米皮编织了杯垫投放在班级活动区。

在探究活动中,孩子们以生活中的问题为导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建构生活相关经验的同时,也形成了探究意识,锻炼了探究能力,培养了探究品质。在“让热水快点变凉”活动中,在教师的鼓励下,幼儿提出了很多使热水变凉的方法,为了验证自己的方法是否可行,他们通过实验来验证,在实验前后测量水温,并记录实验过程、结果。最后,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比较这些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04/ 

教育最美的姿态

是焕发生命的精彩

在东通顺,强调的是每个生命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努力实施既能体现共同要求又能满足个体差异的生活教育,让每一个生命都能绽放精彩。即便是东幼的一草一木,也是和儿童有互动的,可触摸的,具备教育价值的。
首先是儿童。在东幼这个儿童幸福成长的家园里,教师充分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生长规律,关注儿童个体差异,激发儿童对成长的信心、对社会的适应、对生命的珍视,成长为“爱己爱人”“爱动爱思”“爱知爱美”的“六爱”儿童。

其次是教师。回归生活的教育对东幼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东幼,老师带着对幼儿教育职责使命的充分理解,用心、用情、智慧地开展工作,用高尚的师德、端正的师风、丰富的学识和灵巧的双手不断创造教育的美,创造东幼的美。教师也在实践生活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成长为“慧爱”“慧育”“慧学”“慧创”的四慧教师。


当然还有家长以及社区。幼儿园开发与利用家长、社区资源,家园合作走进田间地头,亲身感受劳动的快乐;走近爸爸妈妈的职业,感受职业的多样与不同;还有走进科技馆、博物馆等实践体验课程。这些活动让家长深入参与到双生教育中,对幼儿园所秉承的教育理念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同。同时,也让家长的目光不再仅仅聚焦于孩子知识上的获取,转而更加关注孩子在活动中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塑造、行为的发展和品质的提升等整体素养的提高。

东幼人坚信,每个生命都是精彩的,因为精彩是孩子成长的需要,幼儿园应是播撒精彩种子的地方,激发每个孩子生命的精彩是教育的智慧,焕发生命的精彩是教育最美的姿态。

 


不久前,由《育儿周刊》社主办的“融合 融通 融创——全域视野下幼儿园课程发展论坛”在成都召开,包括本次探访在内的四川省直属机关六所婴幼儿园以开放资源、开拓视野、开创未来的姿态,迎接了全国各地参访者的观摩与交流。

论坛开幕式上,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在主旨演讲中谈到,幼儿园课程建设应该有儿童意识、发展意识、过程意识和生态意识,促进儿童发展是课程的核心任务。儿童是完整的个体,是学习的主体,是幼儿园各类活动的发起者、参与者和评判者。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是幼儿课程生发的现实基础,因此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应该是儿童导向的。

四川省直属机关六所婴幼儿园正是这样想、这样做的,他们也将持续这样做下去。


              


童年的意义是什么,儿童正在如何度过他们的童年?

在那个叫幼儿园的地方,正在如何发现和支持儿童?

教育者如何消除偏见与误解,走进儿童世界?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出发。

寻找那些不断革变的教育者,

探寻那些追求更好可能性的幼儿园,

忠实记录教育进步的今天,

人们对儿童的发现、尊崇与唱诵。



文字/鲁阳阳

图片/来源于东府幼儿园、东通顺幼儿园

编辑/张小满

设计/朱远海

主编/李晗


精彩回顾

暑假里的100个安全小细节【转给家长】


特别策划 | 讲好中国故事,走好学前教育的中国道路


当听到孩子说:“要毕业了,快抓紧时间玩!”一场“有意”的谈话活动开始了……


你的观察记录到底为谁而写?来自“非主流”教育工作者的灵魂拷问


听说很多老师一上数学活动就犯怵?pck视角下的幼儿数学经验解读给你启发


我就知道你“在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文幼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