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者时常都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环境才是理想的教育环境?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它是儿童生长的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及精神空间,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这个假期,人文幼学特别策划教育环境特辑,我们将从观念、实操、视野、案例等多角度,一同来探讨这个话题。第一期,分享的是在育儿周刊公益论坛思享汇上,五位来自不同行业的分享者,就“我期待的教育环境”,发出的多元的声音。这几位分享者,有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师,扎根幼教一线实践者,美术馆策展人,深怀仁德之心的知名医生,资深家庭教育媒体人。无一例外,他们满怀激情,脚踏实地,在各自领域中,通过自己长年努力去探索与实践“最佳”环境的更多可能性,并获得了不少真实而宝贵的经验。
是儿童成长所真正需要的
▲日比野拓 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日比野设计和“幼儿之城”责任人
童年的我曾无数次躲在沙发下玩耍。也许,正是沙发下面的世界,带给了我无限的探索欲与想象力。“幼儿之城”的设计作品,无一不是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为孩子创设能够制造美好回忆的空间,让孩子看到成长的方向。真正的奢侈是钱买不到的。比如阳光、空气、水,又比如幼儿园所带给孩子的那些快乐的感觉、感动的瞬间、成长的收获,都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在设计幼儿园时,我们将风景融入进来,让孩子们在风景中感受四季变迁,更感受自然的美好。成人往往会被固有的思维限制想象,但孩子不同,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对生活充满想象力。这是幼儿园所应珍视与呵护的。所以我们设计了盛满雨水的庭院,从此以后孩子们会格外期盼下雨天;设计了“大型积木玩具”,让孩子们接触天然的木质。在幼儿园中,我们随处可见“防碰撞”保护措施,那些危险的拐角、桌椅边角,都被柔软材质包裹起来,这样似乎解决了当前儿童的安全问题。但我觉得,过度保护不是安全!孩子们可能在幼儿园里依靠防碰撞保护了一时的安全,但当他们走出家庭和幼儿园的保护,又没有一定风险意识,其实是不利于孩子长远的安全发展的。因此,我们要为孩子们将来的发展考虑,赋予他们自我保护的能力,让孩子懂得受伤也是学习和成长。有一点危险的环境,可能会让孩子们在将来的生活中获得更多安全。当然,在日常生活中增加孩子们身体的多种活动也是很重要的事情。鼓励孩子多去玩、去尝试,不要过度保护,不要剥夺他的好奇心,不让他们畏惧失败,要让他们勇于挑战——孩子们会从很多体验中提升学习的能力,而成人对他们的“想要去”永远不要回“不可以”。相信,在园所设计与教育理念的共同作用下,一定可以激发孩子们更多本真的无限的活力。是帮助儿童为未来做好准备
▲程学琴 “安吉游戏”创始人、安吉幼儿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21世纪最需要什么能力?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调查: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创造力、批判性思考能力、人事管理能力、磋商能力、情绪智力、服务能力、与他人协调的能力等。STEM能力已不在谷歌人事招聘理想能力100强榜。我小小骄傲一下,全球195个国家,134个国家都有安吉游戏的粉丝。我观察过我们孩子的真游戏,他们在充满复杂情境的游戏中,一直在解决问题,游戏是自由、自主的。我们还会提供机会给他们反思,孩子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安吉游戏充满了冒险、挑战,我们将游戏权力彻底还给儿童。我认为,按照理想的结果而设计系统是错的。未来世界,变幻莫测。如何帮助孩子做好准备,让每一个孩子成为未来社会的积极贡献者?我们的游戏课程在不断实践。安吉游戏的答案是,把爱作为一切出发点。每个儿童都自带了无限的天赋和潜能,而充满爱的环境,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尊重、信任。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才会自信而又主动地大胆探索,从已知向未知去突破。如果我们把儿童学习比作马车,那么喜悦就是马车不断前进的动力。安吉游戏走过近20年,我们认为真游戏就是真学习,也是每一个儿童的权利。真游戏是儿童和老师一起成长的奠基石。放手儿童和观察儿童的游戏意图时,我们在发现儿童,儿童也在发现世界。在这个条件下,一个老师、一个家长、一个社区和一个国家才能真正支持儿童发展,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 是儿童健康发育的过程
▲夏隆江 中医学硕士、中药学博士、免疫学博士后,成都秉正堂创始人 我所期待的教育环境是给孩子一个自然引导的过程,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完成他们的健康。其实,教育本身就是儿童健康发育的过程。神经系统的发育一定要在教育中完善,首先需要发育的是感知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这些都是我们的基本感知能力。在教育环境里,我期待孩子们能看到一望无际的田野,远远的群山,但我们的孩子更多看到的是四壁和书本。我们教育系统应该提供更多可能的视觉开发,提供更为开阔的空间。听觉上,我们生活在声音嘈杂的世界里,听觉常常处于高度疲劳中,更需要让孩子在自然中听到想要听的声音。大家很容易忽视嗅觉,现在当了医生,每天看许多鼻子出问题的孩子,我经常给家长讲,一个孩子闻到的是鼻腔里腐败的味道,他怎么去愉快的生活和学习?实际上,嗅觉在整个环境里非常重要,我们这代人听到鸟语花香叶落的声音,现在孩子却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狭窄空间,如此在不经意间失去很多健康。怎样在这么多孩子的教育环境里,尽量不趋同,发掘每个孩子的兴趣和气质,培养他们不同的注意力和记忆力,这也是教育需要解决的一个内容,也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石。能融入社会,和社会中的人和睦相处,在社会中担任起他的责任,这才是一个健康的人,也是我最重视的健康。一个体魄健全的黑社会分子,他危害社会,一定不是健康的。这里强调非常重要的几点,一是注重孩子运动的发育,特别是精细运动的发育,它是智力开发的首要条件;二是社会行为,包括利他行为和攻击性行为,后者是万万不能的;三是性别,一个性别的认同,一个性行为,这在教育中不可或缺,但现在中国非常缺乏;四是形成道德,遵守社会规则,知道自己的行为是有界限的,一个高尚的人,也意味着是高度自律的人。身体、心理、社会融入,高度完善的概念才叫健康。许多患者让我帮孩子更健康一点,我只能做到三分之一,甚至可能还不到,更多的是需要家庭和社会共同来完成。我想,我对教育的理解,不是灌了多少东西,而是让一个人去追寻自己的世界。 许多空间都是对儿童不友好的
▲李杰 麓湖·A4美术馆首席策展人、iSTART儿童艺术节主题展览策展人 在最近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童年”的历史并不像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那么天真烂漫。“儿童”概念的诞生,在人类历史上只有四百年不到的时间,然而这里面有三百多年时间孩子们过得一点都不开心。今天现代教育中有了幼儿园,有了更多的学校,有了更多快乐的学习空间,家长和成年人才开始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但在漫漫的人类发展历史中,这只是一个非常短的历史。在旧时代,长期以来儿童其实是一个被忽视的角落,或者被塑造成为成人的一个过程。于是我开始发现,在成人世界里大部分儿童空间都是对儿童不友好的。如何让环境对儿童更友好一些?我们进行了许多尝试。比如把所有空间抬高到一米三,在这个高度小朋友可以自由穿行,但成人则有点困难,如果玩手机稍不留神就可能撞到头。但这还不够,这也是我们成人的小设置,我想让孩子们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于是我们开始了召集,连续做了四届iSTART儿童艺术节。我们想看到,儿童是如何通过主动策划并参与美术馆项目,从被动的受保护和受教育者成为社会的创造者与连接人。我们担心的,也许不单是孩子的安全或未来,而是来自他们对现实与未知的无畏。但其实放手后,你会发现他们的能力超乎自己的想象。于是,出现了神秘的大使馆“嘎嘎国”,三个女孩秘密创建了属于自己幻想王国的宪法、国体、文字、艺术馆等等;也出现过独立动画导演以及小朋友团队;出现了纪录片小小召集人。下一次,我还打算把策展人的身份也交给孩子们去做。与其为孩子筑造空间,不如赋予他们更多行动的权利。我心中理想的教育环境是参与式的。教育不单只是教师和孩子这两个方向的教育工作,而是牵动更多资源,比如博物馆、美术馆、大学等社会资源。成人应该给孩子更多参与的机会,给孩子更多发声的机会。给孩子赋权,当每一个小小的“我”被点亮,当连接蔓延出边界,当创想和行动落地,我们就知道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才是环境中的至关重要
▲李晗 《育儿周刊》主编,人文幼学主编,家庭教育指导师 今天给大家讲三个故事。第一个是80后二胎妈妈,遭遇巨大家庭变故,整晚睡不着觉,什么也吃不下。4岁大女儿总是从睡梦中惊醒,然后嚎啕大哭,这位妈妈责备女儿不听话,后来她对我说,一定是孩子感受到家庭中紧张压抑的氛围,她害怕恐惧,才会噩梦。可是我却骂她,这个妈妈充满自责与愧疚。第二个是70后妈妈,很看重教育,为了让孩子进入自己希望的好学校,她就像曾经一度火爆的印度电影《起跑线》里的妈妈一样,去了很多幼儿园,想找到最好的。结果找到了理想幼儿园,却发现问题出在家里自己与孩子的相处上。第三个是一个单亲离异的妈妈,独自抚养儿子。她还有很多爱好,看书,旅行,心宽眼宽。当大家都觉得她活得特别自在、特别美时,她却病了。她对我说,可能是抑郁症,每天窝在家里,对一切失去兴趣,不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以上的三个故事,讲的都是关乎人自身的事,或者也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四十年里,每一个被滚滚时代裹挟的你我的部分或是缩影。过去的这些年,我们每一个为人父母的,都不容易。我们当中,有人送走父亲,有人绝症求生,有人英年早逝,有人夫妻分居,有人抑郁症加重,有人在冰天雪地中等待故人重逢,生活总是苦累,无一例外,城市的每个夜晚,都有人在哭泣。家庭,父母本身,才是教育的关键,而非这个理念或那个理念,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我们都知道要给孩子创造温暖的,有爱的,安全的教育环境,但当父母自身被时代裹挟,陷入现实困境中,自己都搞不定时,又如何能给孩子提供那些书本上正确的东西呢。关于70后离异妈妈人生意义的追问,我想破脑袋,得出的答案是,人生无意义。不但无意义,还步履维艰。但是,正因为无意义,所以我们去造,这大概是每个人来世界走一遭的意义。《周易》第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它是说,宇宙不停地运转,不停在创造啊工作啊,君子行事也要像天一样,力求进步,自强不息。育儿周刊这16年来,一直在探索家庭教育之道,从中到西,从南到北。我们见过太多各种各样带着问题的家长。他们在集体“进修”着育儿知识。在进修过程中发现,没有一个模式可以拯救自己,没有一个学校是完美,没有理想中的,只有适合自己的,只有自身做出改变。走了10多年,《育儿周刊》的同仁们,关于家庭教育的答案很简单:直面真我,不纠结,不被社会流行的标签所固定和封闭。我们锻炼自己,取悦自己,强大自己,做更好的自己,成为孩子这颗小苗苗生长的泥土地。它博大,宽广,谦卑。它也许常常慌张,有不完美,有不确定感,但却正是我们成长的起点。如此,我们展现给孩子的就是一个积极正向,真实不虚的表率。这样的我们,就是致中和,不偏不倚,十分中庸。不愧为人师表。编辑/鲁阳阳
图片/杨东力 温笑寒
设计/朱远海
主编/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