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点孩子气④|谁是菜地里的大坏蛋?

人文幼学 人文幼学
2024-08-24


在大人们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之时,孩子们联合起来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一根木棍、一株小草、一个塑料瓶都变成了玩具......在乡野里、田地间的孩子们更是发现了另外一片天地,各式各样的昆虫成为他们的心头之好。


南充市莲池幼儿园也曾发生过一个与昆虫有关的故事。在幼儿园的种植区,小朋友们亲手种植的青菜出现了洞洞,这可让孩子们十分生气,发誓要保护自己的劳动成果,找出破坏青菜的“大坏蛋”。于是,一场关于保护青菜的行动正式展开。到底是谁弄坏了青菜,“大坏蛋”都是谁?找到“坏蛋”之后,孩子们会用什么方法来对付他们呢?


在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自主探究能力。一起来看看这群小侦探们如何找到破坏青菜的“幕后黑手”。




*案例选编自:


《洞洞小侦探》

南充市莲池幼儿园 彭丽斌 张薇 胡伶俐 杜玲 于丽 杨英

荣获“自主”类优秀品格案例一等奖。




01


谁是“大坏蛋”?



种下青菜后,孩子们对它们特别上心。每天都会利用户外活动、餐后活动时间到菜园子看看,给他们浇浇水、施施肥、拔拔草、松松土。“青青菜园”成了孩子们劳动实践的好场地,小青菜也在孩子们的照料下慢慢成长。午餐后,孩子们来到种植区域,照常去看看自己的小青菜。突然,圆圆大声叫起来:“不好啦,叶子上有洞洞了!


随着圆圆的惊呼声,孩子们呼地一下凑了过去。多多点着青菜叶子说:“这里有,这里也有......”


不一会儿,嘻嘻、轩轩、浩浩、嘟嘟也围了过来,都来看叶子上的洞洞。接连几天,孩子们对叶子上的洞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孩子们还数起数来,这片叶子上有3个洞洞,这里有1个大的,还有几个小的......


这些洞洞从哪里来呢?它们会影响菜菜的健康吗?孩子们的小脑袋里迸发出一系列问题,有了这些问题,孩子们决定变身小侦探,寻找洞洞上的秘密。

户外观察的时候,嘟嘟好奇地问我:“为什么叶子上会有洞洞呢?”琪琪说:“我觉得是毛毛虫,毛毛虫喜欢吃青菜。楠楠提出了反对意见:“不是,我们的菜菜是蜗牛偷吃的。”杰杰说:“我觉得是被小鸟吃的,我在时空穿梭道看到小鸟,小鸟饿了就会来吃。”“不对,是毛毛虫吃的。”圆圆着急地说:“洞洞是小鸟咬的,我看见小鸟来过的。”嘻嘻马上反对:“是虫子咬的,我家里的萝卜叶子就被虫子吃掉的。”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起来,都觉得自己说的是正确的。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找出制造洞洞的“大坏蛋”。


▲幼儿的猜测记录表


教师的思考与回应:

孩子们对洞洞的来源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猜想,让我看到了他们自主探究的可能,这不正是我想要的孩子的“自主”吗?看来,孩子们在观察中与叶子亲密接触,发现了叶子上的秘密,真实看到了洞洞的存在,没有老师苦口婆心地引导,孩子们也会进行自主探究,这不正是我们想要达成的目标吗?我们给孩子提供了讨论分享的时间,让大家敢表达,能表达。




02


“大坏蛋”是小鸟?



孩子们在种植区挨个挨个地瞅着蔬菜叶子,好像有抓不到“大坏蛋”不罢休的气势。结果,除了洞洞,孩子们没有发现什么。他们决定到孩子园的大菜地去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刚走近菜地,一群小鸟就扑棱棱地飞了出来。二娃激动地说:“快看,就是小鸟在偷吃青菜叶子。”其他小朋友也说起来,对对,就是小鸟在偷吃。怎样把小鸟赶走呢?圆圆想到搭积木块给青菜盖一座房子把青菜盖住,这样小鸟就飞不进来了。嘻嘻说:“大积木做的房子容易倒塌,会压死青菜的。”菘崧想用塑料袋套住小青菜,霖霖着急地说:“这样会被闷死的!


“那我把塑料袋掏一个小洞洞就可以了吧。”崧菘认为,把塑料袋掏一个洞洞,青菜就不会被闷死了。霖霖大声说道:“不行,青菜还是会被闷死的”。想想说:“我们可以大声喊,把小鸟吓走。

▲记录赶走小鸟的方法


嘟嘟跑到大班的菜园里,指着哥哥姐姐的稻草人说:“他们有稻草人,我们也做 一个,小鸟就不敢来了。”这个主意得到大多数孩子的认可,于是大家邀请家长们共同制作了好几个稻草人,放到了种植区和班级青青菜园里。


有了稻草人的帮助,我们的菜菜就不会有洞洞了吗?可是没过几天,孩子们发现菜叶上还是有许多的小洞洞,有的叶子只剩下叶茎了。这是怎么回事?小鸟不怕稻草人?叶子上的洞洞是被人吃掉的?孩子们开始了新一轮的观察与讨论。

▲ “我想做个稻草人”计划表

▲稻草人赶走了小鸟


教师的思考与回应:

孩子们结合自己观察到的小鸟和稻草人,并做出因果联系的猜测,我们顺应孩子的思考,链接了家园资源,支持孩子去实践稻草人能赶走小鸟的猜想,有了稻草人这一步,我们接下来一起验证:是小鸟造成菜叶上的洞洞吗?




03


“大坏蛋”还会是谁?



为了方便孩子们持续细致的观察和记录,我们为孩子准备了放大镜、小木棍和记录表。这天孩子们又在菜园里“侦察”着,多多大喊起来:“找到了,在这里在这里......”多多一边跳着一边拉着我兴奋地说“这里有虫子”。


原来,多多发现叶子上有几个小黑点,他认为这就是虫子。豆豆却认为这个黑点点没有触角,不是虫子。多多:“太小了,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说完他拿起放大镜两人一起观察起来。我也拿起放大镜加入了侦察之中。黑黑的点点放大后,光光的、圆圆的,没有触角也没有脚,孩子们确定这个黑黑的东西不是虫子,可能是虫虫的便便。


于是,孩子们继续翻找着,多多找了一会儿,不耐烦地说:“他藏哪里去了呢?我怎么找不到?”豆豆说:“会不会到泥土里去了?”想想说:“小虫子可能已经跑掉了。”(其实,老师已经发现了在叶柄处有一条绿绿的小青虫,但我没有告诉小朋友。) 


“啊......啊!”突然,嘻嘻大声尖叫起来:“那里有一条毛毛虫,好可怕呀!” 孩子们听到喊声,立刻围了过来,原来住在我们菜叶上的虫子就是它呀,绿绿的,和叶子一个颜色,难怪大家很难发现他们呢。看来想要找到虫子,还需要大家擦亮眼睛。孩子们侦察得更加仔细了,接二连三发现了好几条菜青虫和几只小蜗牛。

▲找到菜叶上的虫虫了


那到底是不是虫子吃了我们的菜呢?“就是虫子!”嘟嘟肯定地说,“我奶奶在摘菜的时候看见过虫子。”多多说:“对,我想起来了,种植观察记录表上也有捉虫的表格。”就在这时楠楠提出了反对意见:“不是,我们的菜菜是蜗牛偷吃的。”这下孩子们炸了锅:“蜗牛才不吃菜菜呢。”“你胡说,我们见过虫子吃菜菜,你见过吗?” 虽然质疑的声音非常多,楠楠还是比较镇定,拿出了自己的证据:“刚才我在菜菜上捉到了蜗牛,而且我爸爸说蜗牛就是吃菜菜的。”是呀,菜菜上确实有蜗牛,就是蜗牛吃的吗?


“在菜菜上发现蜗牛和虫子,那到底是谁吃的呢?我们应该怎样去寻找答案呢?”孩子们的方法很多:“可以看书,在书里找。”“我让妈妈帮我查一下百度。”“我想去问一下大学的老师。”“可以每天都去观察菜菜上的蜗牛。”


于是一场关于菜青虫和蜗牛是否会偷吃菜菜的小调查就开始了。




04


“大坏蛋”原来是虫虫



虫虫队的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上网、看书查找资料,老师在图书区为孩子们提供了“亲亲自然”系列绘本。通过阅读绘本、询问百度,孩子们验证了自己的猜想,确认了洞洞是菜青虫吃的,菜青虫咬出的洞洞叫“虫眼”。小朋友还想到了消灭虫虫的好办法。

▲记录调查结果

▲消灭虫虫好办法


教师的支持与回应:

当孩子们发现稻草人赶走了小鸟后,菜叶上依然有洞洞时,他们需要继续且更细致的观察,我们就在科探区中提供了放大镜和小木棍,以材料暗示孩子去做进一步的观察。


有了材料和时间的支持,孩子对叶子上洞洞的侦探意愿持续不断,他们想要“揪”出破坏叶子的大坏蛋,这正是引发孩子主动探究、深度学习的契机。展开集体讨论、制定表格、亲子活动与调查等正是我们为孩子的探究活动搭建平台,提高了孩子们自主探究的兴趣。



蜗牛也有份儿

蜗牛队的孩子们把寻找到的蜗牛带回班级,放进玩具盒做的养殖箱里,让小蜗牛们在班级安了家。有了养殖箱,更方便孩子们连续观察,可他们也不能外出了,需要我们投食,蜗牛吃什么呢?芹菜、青草、树叶、草莓、葡萄等等,孩子们有自己的猜想。“你们说的都是真的吗?怎样证明呢?”平时有些挑食的霖霖说到:“我们什么都喂给它,他会选自己喜欢的吃。”那么食物从哪里来呢?孩子们提出方案:可以在孩子园里寻找呀。


于是,孩子们开始了寻找食物之旅,孩子园里新鲜树叶、干枯的树叶、桂花、果子、吃剩的葡萄、苹果,甚至是卫生纸巾,还有到食堂借到的白菜叶等,大家把这些美食一股脑都放进了养殖箱里。

 ▲寻找小蜗牛


▲猜猜蜗牛吃什么


▲寻找蜗牛食物


瞧,小蜗牛们适应新家的表现各不一样。有的伸展着身体,有的藏在壳里,有的趴在盒子的边缘,有的爬到了盒盖上,有的藏在食物下面。盒子里的食物又多又大,蜗牛到底吃了什么孩子其实观察不清楚,他们翻动着养殖盒,一会儿转圈观察、一会儿弄个底朝天。孩子们的观察不顺利,我说到“这样翻来翻去,蜗牛在里面会头晕的。”


怎么办呢?是否需要把食物拿出来一些呢?是否可以分开投放食物呢?经过讨论,孩子们觉得把不同的食物放进不同的盒子,还要把食物切小点,再请同样多的蜗牛住进去,这样更好观察。经过寻找,孩子们发现放玩具的透明圆盒适合观察,于是由值日生把玩具盒腾空,完成了蜗牛搬家。


▲幼儿观察蜗牛喜欢吃什么


▲蜗牛喜欢吃和不喜欢吃的


▲蜗牛搬家


每天孩子们都挤在养殖盒前观察蜗牛:菜菜洞洞变大了;苹果切得小小的蜗牛吃了;树叶味道很浓,蜗牛都跑到盒盖上了;桂花枯萎了,蜗牛还是不吃......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孩子们确定,蜗牛就是要吃菜菜,原来菜叶上的洞洞也有蜗牛的“功劳”。


教师的支持与回应:

孩子们观察进展不顺利时,我们帮助孩子找到问题的关键点 ——食物多空间少,以活动参与者的身份启发孩子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当孩子需要很多玩具盒时,我们给予了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间,鼓励他们妥善转移盒子里的玩具,然后创造出更好的观察环境。当孩子们的观察转移到发现蜗牛不喜欢吃什么食物时,我们给予了孩子更多的观察时间和空间,并且及时记录了孩子的观察,在后期为孩子的主动学习提供策略。




05


活动总结与反思



教师是孩子探索的观察者、支持者,以往我们在发现孩子的学习需求后,会预设活动框架和引导的问题,由教师引领着孩子去探索。当孩子们发现树叶上的洞洞,萌发了寻找“元凶”的愿望,我们和孩子一起讨论,发现他们有不同的探究兴趣点时,我们没有统一步调,而是根据孩子意愿开启了小组学习之旅。减少教师引导,提供开放的环境,放手孩子自主探索。


1. 创设环境,提供材料,营造孩子自主探究的氛围。

活动中我们根据孩子的兴趣和发展需求,为孩子们创设了有利于其自主探索的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充分利用孩子园的种植区、大菜地、农民伯伯的菜园子等资源,提供放大镜、观察表等材料,用物资材料去暗示、鼓励孩子在晨间活动、餐后散步等时间去持续观察,为孩子自主探究创设空间,孩子能够释放自己的天性又真实地进行活动体验,从而吸引他们去关注和思考,让他们的探究活动有了自主的可能。


2. 克制指导,放手活动,给予孩子自主探究的时间。

自主能力的培养要给予孩子时间、空间和试错的机会,才能帮助他们形成愿意尝试的意愿。孩子提出问题、假设后,如何验证?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这需要给予孩子时间去尝试。我们没有让所有孩子的探究兴趣整齐划一,而是根据他们的探究兴趣分为三个小组去探究。同时根据孩子的学习需求,调整班级集体活动时间,增加了户外观察时间,充分满足孩子探究时间。三个小组、三个方向、三个探究分享,这样孩子基于菜叶上的洞洞的探究经验既有亲身体验建构而来,也有同伴互助分享而来。


3. 融入活动,隐藏提问,挖掘孩子自主探究潜能。

在活动中,老师改变自身角色,追随孩子融入活动,把问题隐藏在活动之中,帮助孩子层层深入探究。在虫虫队的孩子在探索过程中,老师其实已经在叶柄处发现了虫子吃菜,但是为了让孩子感受到自主发现的成就,将提问引导隐藏于活动之中,和孩子讨论一片完整的叶子有哪些部分,并一起从叶尖开始观察,最后孩子在叶柄处发现了虫子。通过自己观察而得出经验,孩子才是活动真正的主理人。


4.聚焦经验,支持实践,提升孩子自主探究能力。

中班孩子的兴趣点容易转移,我们抓住孩子对于“是谁咬出了洞洞”这个问题的探究,允许孩子用不同方式去探究,聚焦解决问题带来的体验,建构经验,让孩子在实际操作中建构自主探究的经验,成为探究活动的受益者。因为班级活动的持续开展,链接起家长参与其中,家长为班级提供了蜗牛恒温箱、饲料等等,寻找契机,把更多的预防青菜生虫长洞的方式以更自然的方式传递给孩子,丰富他们的经验。






编辑/陈秋旭

设计/郭迎欣

主编/李晗


精彩回顾

一点孩子气③丨“窝”时刻


一点孩子气②丨爬楼梯这种事情有什么好难的?


一点孩子气 | 树上挂了一个娃


10部适合幼教人的电影,看见教育的100种可能


从写作小白到专业选手,利用寒假实现弯道超车



我就知道你“在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文幼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