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两会时,有哪些内容与你相关?
2022年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
“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规范民办教育发展”等关键词被提及。
而每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会凝聚各领域的热点提交议案和提案,在教育领域内,今年人大代表主要关注学前教育阶段的教师编制和建立系统的托育制度上。其中揭示了学前教育在发展道路上存在的问题,也为接下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除此之外,还有哪些热点被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看见了?又有哪些和你密切相关?幼学君来帮助你划重点。
进一步加快学前教育立法工作进程
延伸阅读:
加快婴幼儿照护相关立法工作进程
尽快解决
公办幼儿园教师严重缺编问题
延伸阅读:
当前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普及水平大幅提高,超过中高收入国家水平,但师资紧缺的矛盾仍非常突出。2019年全国在园幼儿4713.88万人,幼儿园教职工491.57万人,其中专任教师276.31万人,幼儿园专任教师与幼儿比1∶17.06;教职工与幼儿比平均1∶9.6,教保人员缺口较大,县镇农村幼儿园尤甚。师资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
通过调研发现,幼儿园教师和保育员长期补充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层面一直未能出台幼儿园教保人员编制标准,同时缺乏相应强有力的督导监管。没有国家层面人员的编制标准,幼儿园教职工补充无法可依。由于大量缺编,高素质师资进不来,2010年以来补充的入不了编;大量聘用临时人员,专业培训不足,教育质量、管理和安全保障存在诸多隐忧;国家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不能兑现,职称、工资、津贴难以落实,降低了幼儿园教职工的职业吸引力。师资不足也直接影响国家学前教育的投入产出效果。
边疆民族地区
学前教育发展应因地制宜
“ 海霞建议
一是持续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做好“走出去”,加大培训力度,支持、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利用节假日或假期,赴内地优秀园所进行集中培训、教学观摩、讲座论坛等。做好“引进来”。充分推动内地优秀园所与边疆民族地区园所开展结对帮扶方式,以智慧课堂、远程教育、远程教研为手段,让更多数量、更多岗位的幼儿教师有机会接受系统、规范、持续的培训,让教师在岗位上学习、岗位上实践,不断提升教师全方位教学能力。
二是因地制宜提升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专业教研能力。建议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指导探索适合当地园所的教学模式,做到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科学实施。通过地方市、县、区内各园所开展观摩交流、教学评比、创新案例竞赛等方式,引导、鼓励教师挖掘与当地自然大环境、园所小场地情况及当地社会经济条件相匹配、相适应的教学模式,避免“一刀切”、一买了之,引进成体系、但实施条件不成熟的教学模式和产品,而应强调因地制宜提升教师开展教研教学的能力。
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
延伸阅读:
2019年,全国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为73.1%。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资源不足,全国还有4000个左右的乡镇没有公办中心幼儿园,个别地区的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还在50%以下。截至2020年,我国幼儿园园长和专任教师中拥有专科学历的占57.73%,拥有本科学历的占27.72%,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仅为0.30%。
据教育部统计,2020年,全国幼儿园教职工总数达519.82万人。根据《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规定,全日制幼儿园的教职工与幼儿比例需达到1:5至1:7标准,2020年我国幼儿园在园人数达4818万人,按1:7标准配备师资,至少需教职工688万人,因此依然存在近两百万的师资缺口。
进一步加强托育服务体系建设
发掘社会幼教资源,
停止盲目扩建豪华公办幼儿园
延伸阅读:
“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出的公办幼儿园达到50%以上已超额完成,“入园难、入园贵”已有效缓解。
2021年7月,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各地不得规划建设豪华学校,但多地政府仍我行我素耗巨资兴建超豪华公办幼儿园。在国际经济趋势下行大环境下,在国家新生人口大幅下滑情况下,在公办园都面临招生不足状况下,有的公办园招生只占学额60%不到。 “入园难,入园贵”主要体现在入当地知名的公办幼儿园,能够入读豪华公办园的大部分是权贵或有关系门路阶层的子女。一些知名的省级示范幼儿园,有着政府给予的优质教育资源,一般人要进去很难,学费虽低,却要托人找关系花大量的钱才能入托,以至于市面上滋生入托公办园的中介人收取高额的中介费。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助长了利用职权贪污受贿的不正之风,也对国家财政造成了极大浪费。
加大财政投入
落实托育服务专项经费
“ 施大宁建议
一是持续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做好“走出去”,加大培训力度,支持、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利用节假日或假期,赴内地优秀园所进行集中培训、教学观摩、讲座论坛等。做好“引进来”。充分推动内地优秀园所与边疆民族地区园所开展结对帮扶方式,以智慧课堂、远程教育、远程教研为手段,让更多数量、更多岗位的幼儿教师有机会接受系统、规范、持续的培训,让教师在岗位上学习、岗位上实践,不断提升教师全方位教学能力。
二是因地制宜提升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专业教研能力。建议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指导探索适合当地园所的教学模式,做到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科学实施。通过地方市、县、区内各园所开展观摩交流、教学评比、创新案例竞赛等方式,引导、鼓励教师挖掘与当地自然大环境、园所小场地情况及当地社会经济条件相匹配、相适应的教学模式,避免“一刀切”、一买了之,引进成体系、但实施条件不成熟的教学模式和产品,而应强调因地制宜提升教师开展教研教学的能力。
保障特殊需要儿童
平等获得学前融合教育机会
“ 邰丽华建议
第一,完善法律和政策保障。她表示,参照针对残疾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零拒绝”政策,所有幼儿园应当承担接收本社区内特殊需要儿童入园的主体责任,保障适龄特殊需要儿童就近入园、应随尽随;教育、卫健、残联等多部门合作建立特殊需要儿童学前入园的台账登记管理系统,根据儿童的实际状况和专业的教育评估结果,采取适宜的教育方式;优先采取普通幼儿园实施的学前融合教育,适当发展学前特殊教育。
第二,搭建有效的“医教康”协同机制。多部门协同,做好家庭端、妇幼保健以及医疗体系及学前教育体系专业人士的科普教育及培训,引导各方认识学前教育与康复干预的不同作用;遵循儿童发展规律,重视特殊需要儿童的学前教育需要,引导和支持家庭在适龄阶段帮助孩子入园接受教育;关注特殊需要儿童的幼小衔接需求,为学前融合教育到义务教育阶段的融合教育衔接过渡提供支持。
第三,加大经费保障力度。教育、残联、财政等部门应当提供具体措施保障特殊儿童就近接受免费学前教育,并为幼儿园开展学前融合教育提供公用生均经费及开展学前融合教育所需的其他经费。
第四,教育部门主导建设能够系统促进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的专业支持体系。培养学前融合教育师资队伍; 培训在职学前教育工作者,使其掌握开展学前融合教育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有条件的地方支持幼儿园配备具备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资源教师或学前特殊教育教师;筛选和支持优秀的幼儿园或专业机构承担区域学前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的功能,为本地幼儿园开展学前融合教育提供培训及巡回辅导。
延伸阅读:
在我国,儿童多样化状况越发凸显。特殊需要儿童(各类残疾儿童以及许多未明确归入现有残疾类别的障碍儿童,如多动症、注意力障碍、社交障碍、其他先天发展障碍)数量在不断增加。特殊需要儿童在3-6岁阶段接受学前教育的状况不容乐观。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开数据(《学前教育分年龄幼儿数(总计)》),2020-2021学年初全国在园残疾幼儿共计36832人 ,当年入园残疾儿童13361人,在园及入园残疾幼儿占同口径所有儿童总数量的比例很低,需要进一步关注。
文字/陈秋旭
设计/林惠卿
主编/李晗
精彩回顾
《评估指南》背景下,如何真正做到全面、客观、真实的观察与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