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建设真正属于儿童的课程?我们从这所幼儿园寻找答案

人文幼学 人文幼学
2024-08-24



在幼儿园,课程建设是个没法回避的问题。因为没有课程,就没法落实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没有课程,也很难谈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升。


不同于中小学的学科知识、统一教材,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园的课程具有极大的特殊性:它不是以儿童获得系统的学科知识为目的,而是一个让儿童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获得综合性经验,进而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幼儿园的课程建设,因幼儿园、教师、儿童的不同而不同,它是系统和长期的工作。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背景下,全国各地的幼儿园以质量发展为导向,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着课程建设工作。四川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服务保障中心下属六所婴幼儿园也开展了丰富多样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2021年,四川省直属机关红星幼儿园以园本阅历课程建设成果参与2021年四川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荣获一等奖殊荣。


本期课程之问,我们聚焦幼儿园课程建设,梳理和展现四川省直属机关红星幼儿园在构建贴近儿童经验的阅历课程方面探索和积累的经验。





分享嘉宾


汪萍  

四川省直属机关红星幼儿园园长

陈红  

四川省直属机关红星幼儿园副园长

曾静  

四川省直属机关红星幼儿园副园长

赵丽  

四川省直属机关红星幼儿园教科室主任

姚航  

四川省直属机关红星幼儿园保教主任

任琇  

四川省直属机关红星幼儿园保教主任







关于四川省直属机关红星幼儿园



四川省直属机关红星幼儿园创办于1959年,隶属四川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现有总园和天府分园2个园区。红星幼儿园是一所有着厚重历史底蕴的老园,60余年来,先后荣获一系列的殊荣,是首批四川省示范幼儿园、首批成都市一级幼儿园、全国贯《纲要》《指南》四川省省级试点园、教育部《幼儿园园本教研制度建设》国家级试点园等。







 

01/
什么样的课程才是好课程?
没有最好的课程,只有最适宜的课程

幼儿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的发展有赖于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对于一所幼儿园来说,没有最好的课程,只有最适宜的课程,而课程园本化就是课程适宜性的关键。这里我们需要明确两个概念,幼儿园课程和幼儿园园本课程。幼儿园课程是指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园本课程是指在幼儿园现实的根基上生长起来的,与幼儿园资源、师资等条件相一致的课程。近年来,红星幼儿园深入贯彻《纲要》《指南》精神,在课程园本化建设的道路上持续地探索创新。深入地思考了幼儿园在办园过程积累的宝贵经验,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方向,逐步建构出了阅历课程体系,走过了一条从“为了儿童”到“基于儿童”的发展之路,进一步丰富了“以儿童为本”的办学思想,形成了“基于儿童经验”的价值取向和理念共识。



划重点

每一所幼儿园都有自己的文化基因,幼儿园所处的地域、周边资源、教育理念、教师队伍、儿童特质等,都可能千差万别。因此,只有真正从本园实际情况出发、从儿童出发,而不是一味模仿和借鉴的课程,才是最适宜的课程,亦是最能实现教育根本目的的课程。






02/

课程文化怎么一步步构建起来?

从关注学科思维、探寻“特色”,到关注儿童、园所文化

 

幼儿园课程作为园所文化的产物,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蕴含着一所幼儿园固有文化的气息。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红星幼儿园相继通过幼儿园阅读活动研究、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及音乐活动实践探寻发展特色,教师在分科教学中更多关注儿童的个性特点,鼓励儿童多元表达。上世纪90年代开始,幼儿园开始全面梳理主题活动存在的问题,发现幼儿园活动的设计呈现零散性,缺乏系统,且成人视角较多,缺乏对儿童经验本身的关注,偏离了儿童真实的生活世界。幼儿园开始尝试将教育的视角回到基本元素,关注学习中的儿童,引导儿童在问题中学习、探究,在探究中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精彩观念。



2000年-2010年的十年间,幼儿园积极开展基于儿童朴素理论的课题研究,通过鼓励表达发现儿童的朴素理论,运用鼓励解释和提出证据的方法挑战儿童的朴素理论,培养孩子对自己的理论进行解释、证明的能力,让儿童的经验得到了持续不断地改造或重构。2010年至今,针对幼儿园文化与园本课程脱节的现象,红星幼儿园全面开展对园所历史文化的梳理和对园所文化的学习研究,提出了以“儿童经验建构”为精神引领的园本课程——阅历课程。力求从个体经验中最朴素的一些好奇好问开始,用自然和文化的脉络作为解读生活与生命的钥匙,并逐渐厘清了阅历课程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回归儿童活动的特质及其属于局部创生到整体创生的阶段定位。


划重点

幼儿园的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和长期的工程。幼儿园教师需要理解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复杂性、长期性,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总结、反思,促使幼儿园课程更加具有适宜性,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03/

课程建设中,核心是什么?

始终关注儿童的生长和发展


经验课程观强调,儿童及儿童的生长和发展是课程的目的,儿童、儿童的经验、儿童的活动、儿童获得经验的方式既应受到尊重,也是课程的出发点和依据。杜威认为,儿童的生长是课程的目的,儿童的生长表现为经验的生长,课程应为儿童提供有益于生长的经验。基于以上认识,红星幼儿园把课程园本化看成一个质量工程,关怀的是儿童的生活、儿童的世界,最核心的目的是儿童的生长和发展。


红星幼儿园的阅历课程倡导有效的学习,既充分尊重儿童的已有经验,又强调通过问题和挑战,为儿童提供自主建构经验的机会,获得新的经验,让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看得见。坚持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倡导在生活中学习,课程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兴趣和需要,他们能积极的投入,专注的参与。坚持回归儿童主体的原则,倡导儿童是学习主体,课程应贴近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贴近兴趣与需要,更多的关注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是否被调动起来。坚持回归儿童活动的原则,倡导有趣的学习,课程应更聚焦在幼儿多感官、多样化的,生动活泼的活动上来,把活动过程还给孩子,努力使幼儿园的活动游戏化、趣味化。




划重点

儿童是幼儿园课程的起点,幼儿园课程建设要聚焦儿童,聚焦儿童的生活,聚焦儿童的兴趣与需要,用适宜的方法和手段支持并引导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儿童是幼儿园课程的出发点,只有遵循儿童发展规律的课程,才是科学、合理和有效的。






04/

如何处理课程的预设与生成,

儿童的“共历”与“个历”?

有准备的课程和有需要的课程



为了把握阅历课程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红星幼儿园尝试用双网络图的方式开展阅历课程。一方面通过教师制定儿童发展的预设网络图,为系列生成活动做好准备。另一方面,教师通过仔细观察与倾听儿童,可以得到关于儿童的问题、经验、兴趣的线索,对预设网络图和原有课程计划进行补充、调试,以适应班级儿童的兴趣、经验与需要。预设图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脉络清晰、指导性强;生成图则以事件流图的方式呈现,突出重点、明确主线,体现儿童经历的过程性。有准备的课程与有需要的课程之间的动态平衡能够促进儿童更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


为实现阅历课程既能够满足大部分幼儿的发展需求,又能够体察到个别幼儿的需要,红星幼儿园通过园本课程的班本化实施保障班级课程生态,在班级主题中以集体教学活动和项目活动等小组形式支持儿童的共历和个历。


 

划重点

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需要有预设,但预设不是一成不变,必须关注活动过程中变化的东西,比如儿童的兴趣、儿童的反应等。课程应该是在计划-执行-反馈-调整中,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预设中生成,生成后又形成预设,循环反复,不断有生长点。







 

05/

如何进行课程的质量评价?

课程评价的核心,一定是儿童


课程评价是课程设计、开发和实施中的重要环节,它贯穿于课程发展的全过程。红星幼儿园阅历课程的评价内容主要有:对课程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儿童的评价。其中最核心的,是对儿童的评价。儿童发展的评价不仅是将儿童已经学到的或表现出的行为与课程目标相比照,而是更注重评价儿童的兴趣、态度、情感、交往、学习特点等要素,承认并尊重每个儿童在经验、兴趣、认知特点等方面的差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评价过程中还要注意收集来自家长及其他保教人员的信息,同时关注对儿童发展有影响的环境因素与教育实践。

红星幼儿园基于阅历课程特质设计的儿童专属成长册《我的红幼时光》,以阅历课程理念及目标为基本架构,将儿童经验与发展目标相结合,在一段时间内累积儿童表现,呈现儿童指向某一条目标的经历和发展过程;体现儿童自己的主体地位,包括儿童自我的多元表征,儿童和家长、教师共同决定成长册内容,便于儿童随时阅读及分享;家长则同时提供儿童在家庭中的经历和体验,纳入成长册中。



划重点

对儿童的评价不能简单依赖外部测评或一些工具,而是更多靠教师在平时、在过程中、在课程脉络里对儿童的观察、分析。要时刻拉紧解读儿童与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而去调整。课程评价一定是过程性的,需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回头看”。这样才能不断反馈、调节,最终促进幼儿发展、教师发展和幼儿园发展。





 

06/

怎样才能让课程更贴近儿童?

“基于儿童经验”落实到70条典型现象



解读儿童真实行为背后隐含着怎样的学习与发展的轨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他们的成长需要,建构贴近儿童心灵的课程。红星幼儿园在课程中引导教师通过同一事件中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的对比,帮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视角,倾听儿童的声音,了解儿童兴趣,尊重儿童的意愿,满足儿童的需求。幼儿园以各年龄段儿童生活学习中对其成长具有重要影响的、共性的经历为线索,梳理形成3个年龄段14种及70条具体行为的典型现象。对典型现象的解读可以帮助老师透过现象找到分析儿童的角度和方法。针对每一种典型现象,结合对班级幼儿的分析,老师们还列出了每一种典型现象下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多重具体行为,分析其对应的发展敏感期,结合指南找到其发展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师幼共构,生成探究式主题活动。





划重点

在课程建设中,儿童的视角、声音、观点必须得到关注,儿童是不能缺位的。教师要从课程背后去理解儿童,拥有儿童视角,避免课程与教学承载太多超过它本来意义和功能的东西。努力去读懂每一个具体的儿童,做好一天、一周、一月、一学期的活动,将其连成线、织成网,真正回归儿童、回归生活,在行动中去支持儿童。





  

07/

怎么发挥不同层级教师作用?

不能“一刀切”,要求所有教师都执行一个发展模式



每一所幼儿园都存在不同发展层级的教师,找到不同层级教师在园本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困境,对症下药通过个性化的措施发挥不同层级教师在园本课程创生中的积极作用,才能真正让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园本课程的建设齐头并进。职初教师由于经验不足,对于幼儿园的园所文化所知甚少,对幼儿发展以及幼儿园的整体工作只有理论上的认识,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容易产生孤立感和无助感,因此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让老师们真正自发地从幼儿整体发展及自身专业发展的角度思考园本课程建设的动因。成长型教师是课程开发和决策的主力军,但他们习惯于使用现成的参考教材和教学资源包,鲜有独立进行儿童经验分析、活动价值判断、课程资源整合,因此需要教师对自身角色、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规律、儿童的经验、可用课程资源、园所文化等方面的认识进行全面梳理与重新建构,随时知道自己应该“教什么”以及“如何教”。骨干教师往往已具有较稳定的教学风格,她们可以凭借着教学经验设计出许多独具匠心且适合幼儿发展的主题活动,但所呈现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及评价等内容零散,缺乏系统的课程逻辑和科学的标准。要想吸纳骨干教师积极投入地参与到园本课程的建设中,需要有有效的思想体系对其进行统整和引领,帮助她们在园所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环境文化中寻找到课程建设的切入点与平衡点。 



划重点

教师在课程开发和实践的过程中,也促进自身不断进行反思,解构和建构自己对于课程的理解。当我们探明了不同层级教师对待园本课程开发和实践的不同看法后,不同层级的教师才能在其中做好自身的定位,制定适宜的职业发展的规划,找寻适合的专业发展道路,从而更好地参与到园本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来。









公益直播又又又来了!

 

如何基于儿童的经验,建设儿童的课程?

四川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服务保障中心将于

2022年3月31日召开

四川省直属机关红星幼儿园阅历课程实践研讨会

面向全网,免费直播


大家可以通过人文幼学视频通道预约观看哦!

 



编辑/鲁阳阳
图片/温笑寒(部分由幼儿园提供)
设计/林惠卿
主编/李晗


精彩回顾

这位儿童最佳代言人,他说教育很简单,只要教他永远做孩子

这些国际优秀的儿童博物馆,或许你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如果想在春天玩出新花样,这份活动指南请收好!


聚焦《评估指南》,我们要做的改变——来自杭州西湖区的21条思与行


冯晓霞:《评估指南》强调以评促建,而不仅是给幼儿园打个等级




我就知道你“在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文幼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