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评估指南》,我们要做的改变——来自杭州西湖区的21条思与行
为了帮助学前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贯彻《评估指南》精神,育儿周刊及人文幼学于3月11日主办了以“ 聚焦《评估指南》,探索保教提升”为主题的线上公益直播,吸引了全国各地10万多幼教人的观看。西湖幼儿教团队采取三人谈的形式,其中有教研有园长,对《评估指南》的细则内容做了解读,有观念有实践,以西湖区的行动研究经验供大家参考。
初看《评估指南》时,她们对于里面出现的类似于“支持儿童表达”“师幼互动”“自主游戏”等词语都很有共鸣。其中也有很多创新度、新鲜感的词引人注意,比如在办园方向中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保育教育的全过程当中去;在队伍建设中强调的激励机制;在生活照料中出现的体格锻炼计划以及重视特殊需求儿童。还有反复重申与强调的内容,如对儿童的尊重,对教师的尊重;珍视儿童生活和游戏的独特教育价值;幼儿园教育的特质就是保教结合等。
本期,我们聚焦在质量评估背景下的实践反思与行动展望,以浙江省幼儿园等级评估、西湖区保教质量管理的做法与思考为例子,一起来学习在《评估指南》的指标下,幼儿园在教育过程要做出那些具体改变。
PART 1
活动组织沈颖洁
01.科学合理的班级保教计划背后需要审议制度的支撑
认真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结合本园、班实际,每学期、每周制定科学合理的班级保教计划。——活动组织第19条
沈颖洁:
这里面强调的是“科学合理”,那怎样才算是“科学合理”呢?其实在这背后是需要有审议机制作为保障的,也就是在审议的基础上做出科学合理的计划,同时将其付诸实践。
在这个计划实施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跟进的是有过程性的记录以及反思,并且不断地优化调整,如此才能够保障我们的计划朝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去迈进。
延伸阅读:
【智慧分享】西湖区幼儿园关于“疫情过后 我们做什么”网络主题审议研修指南
02.
稳定基础上的灵活调整
需要兼顾计划性和灵活性
一日活动安排相对稳定合理,并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个体差异和活动需要做出灵活调整避免活动安排频繁转换、幼儿消极等待。——活动组织第20条
沈颖洁:
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安排中我们可以看到“稳定合理”和“灵活调整”这两个关键词,作为一个教育场所,我们教育环境中的空间、材料以及场域是需要秩序和稳定的,因此,幼儿园的管理层要动脑筋,如何灵活调整使得计划性与灵活性能够兼顾。
比如说,在钉钉上制作一个表单,大家可以预约在某一个时间段或者某一个场地进行自主填报,而不是等幼儿园来分配安排,这样有利于充分盘活时间、空间、场域等资源,做到计划性和灵活性的兼顾。
03.
先静下心来观察
再去读懂儿童、支持儿童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确保幼儿每天有充分的自主游戏时间,因地制宜为幼儿创设游戏环境,提供丰富适宜的游戏材料,支持幼儿探究、试错、重复等行为,与幼儿一趣分享游戏经验。——活动组织第21条
沈颖洁:
除了环境和材料,未来我们要聚焦在帮助教师进一步研究如何支持儿童以及如何与儿童分享游戏经验上。要做到这一点,就不得不提到游戏观察的重要性,只有真的静下心来,不盲目介入、不随意打断、不武断指导,才能更好地读懂儿童并给予适宜的支持,才能与孩子分享游戏过程中的感受与收获。
延伸阅读:
【研修现场】“走进周浦·研儿童户外游戏”——西湖区幼儿园保教质量提升系列活
04.
帮助儿童拓展和提升经验
是教师的应有之义
发现和支持幼儿有意义的学习,采用小组或集体的形式讨论幼儿感兴趣的话题,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拓展提升幼儿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经验。——互动组织第22条
沈颖洁:
近年来,在幼儿园的组织形态当中越来越多地出现团讨,无论是小组还是集体,大家围绕着一个感兴趣的话题来展开讨论,这是非常考验教师的,什么时候组织谈话?是否能够把握教育契机?是否能够发现儿童的兴趣点?是否能够发现儿童遇到的困难?
教师要有这些意识,不仅要去推动儿童表达自我观点,引导他们发展问题、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想办法运用生动的、可亲历的、有趣的方式去扩展和提升儿童在游戏和生活中的经验,这才是教师应有的作为。
05.
从师幼共同亲历的事件中
把握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
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注重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各领域有机整合,促进幼儿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寓教育于生活和游戏中。——活动组织第23条
沈颖洁:
虽然在以前的分科教学中我们也关注各领域的平衡,但这种平衡不是在数量或者课时上就可以做到的,而是要在儿童的生活游戏中,在我们与儿童共同亲历的事件中发掘隐含各领域的发展契机和可能。
也就是说,学习的场景是整体的,学习的过程也是整体的,学习与发展所带来的经验也是整体的。比如在我们西湖区关于五一的主题审议中,一开始先画下一张图,让教师和孩子一起预构,在这样的主题中,我们就在极力探寻教师与儿童可能在一起亲历哪些事情,从具体的做事中关注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
沈颖洁:
在大班下学期这样一个重要的节点,帮助儿童在身心方面建立积极的期待和向往,大家都是做得很不错的。但我们增长点应该落脚在如何关注幼儿发展的连续性上,也就是说幼小衔接并不是在大班下学期才开始做的,这时候对于幼儿在情感的激发,兴趣的萌发上比较适宜,但对于幼儿的学习能力、思维方式、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上,需要教师进行连续性的考量,在幼儿发展的连续性上要做更多的思考。
PART 2
师幼互动
潘江红
07.
教师的情绪状态
与儿童表达息息相关
教师保持积极乐观愉快的情绪状态,以亲切和蔼、支持性的态度和行为与幼儿互动,平等对待每一名幼儿。幼儿在一日活动中是自信、从容的,能放心大胆地表达真实情绪和不同观点。——师幼互动第25条
潘江红:
这里主要关注到了教师的情绪状态,当教师在孩子面前出现时,不是有积极的、和蔼的、亲切的态度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用这种态度支持儿童的行为。
教师的态度与儿童表达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教师只有通过具体的支持,才能更好地传递出教师对儿童的信任与尊重。每个老师都朝着这个方向去走,成为一个有支持态度,有支持能力的教师。
08.
给予幼儿充分选择权
并帮助他们梳理执行方案
支持幼儿自主选择游戏材料、同伴和玩法,支持参与一日生活中与自己有关的决策。——师幼互动第26条
潘江红:
我们可以看到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决策的权利被重视,这也是在给教师提出方向性的引导,也就是要重视对孩子的赋权意识,这是需要老师去把握的,。
自主游戏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给予孩子充分的选择权,他可以选择同伴、选择材料,选择在什么时候去玩、选择什么样玩法、什么时候结束,甚至选择我玩或者不玩......教师赋权给孩子之后,更多都是去观察,这样才能了解到孩子当下最真实的想法,了解他这样选择背后的意义。
当孩子做出选择以后,他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教师要支持儿童的选择,并帮助他们去思考如何实现自己的选择,需要付出哪些行动、有什么样的量化指标、采用什么样的方案来完成。
09.
真实、客观、全面分析的
前提是观察与记录
认真观察物儿在各类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并做必要记录,根据一段时间的持续观察,对幼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做出客观全面的分析,提供有针对性地支持。不急于介入或干扰幼儿的活动。——师幼互动第27条
潘江红:
这里强调了老师对儿童观察记录的必要性,观察记录的再次提出,一定不能忽略“分析”的这个词,老师一定要在观察和记录的基础,做更客观和全面的分析,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从孩子的行为、情绪、言语中做一定的记录,全面整合分析过后才能做出更有针对性的支持。
10.
一对一倾听
避免笼统的记录和感知
重视幼儿通过绘画、讲述等方式对自己经历过的游戏、阅读图画书、观察等活动进行表达表征,教师能一对一倾听并真实记录幼儿的想法和体验。——师幼互动第28条
潘江红:
当提到儿童的表征和表达时,我们先要引起重视,其次思考通过什么方式帮助儿童获得表征与表达的信息。一对一的倾听是为了避免教师笼统地记录,倾听孩子当下的想法之后,要去解读,要去跟他对话,还可以用一些激励性的方式倾听,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儿童形象。
11.
识别幼儿以新的方式主动学习
是在提醒教师看到每一个儿童
善于发现各种偶发的教育契机,能抓住活动中幼儿感兴趣或有意义的问题和情境,能识别幼儿以新的方式主动学习,及时给予有效支持。——师幼互动第29条
潘江红:
这一条其实是在传递我们看待儿童的观点,我们对儿童的理解和识别要建立在长期的、持续的、过程性的关注中,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知道什么叫做“识别幼儿以新的方式主动学习”,才能知道这个新方式对于儿童个体来说是新的还是原有的,对儿童的增长点在哪里。
沈颖洁:
实际上,这个“新的方式”不是一种创新的方式,也不是新的学习方法,而是需要教师在持续的观察中去发现,这个儿童以往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如何表达情感的,而今天他出现哪些不一样的行为表现和情感状态,这时教师才能敏锐地识别到这个教育契机,在强调和提醒教师看到每一个儿童。
12.
以开放性提问方式
建立教师回应的能力
尊重并回应幼儿的先想法与问题,通过开放性的提问、推测、讨论等方式,支持和拓展每一个幼儿的学习。——师幼互动第30条
潘江红:
我们要认识到教师要有回应态度的问题,很多时候,教师对于孩子的问题都是回应“好的”“我知道了”,简单地认为我跟幼儿有交流就是有效回应,但这里强调教师应该以开放性提问的方式建立一种回应的能力,用这种方式去支持孩子,再去拓展孩子的经验。
作为一个与儿童共同成长的成年人,教师要运用更多方式方法去拓展真实的儿童,去拓展解决问题的多元性,而后付诸实践,实现想法,这也是教师专业能力的一种体现。
13.
用多元智能视角
看到每个孩子的长处
理解幼儿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各领域的学习方式,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发现毎个幼儿的优势和长处,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不片面追求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学习和发展。——师幼互动第31条
潘江红:
这里是对多领域学习方式的理解,也就是教师应该建立一种多元智能视角,善于看到和发现每个孩子的长处,不一定每一个孩子都会在某一个领域有特别的发展,但这个孩子一定在某个领域有相对可取之处。
因此,教师要用多元智能的视角去看待孩子,努力发现孩子的长处,具体落实到尊重孩子喜好上的差异,能力上的差异,速度的差异,情感投入的差异等,避免出现统一的评价方式。
PART 3
家园共育
马晓芽
14.
一份“新生家长成长日志”
丰富疫情下家园关系的互动
幼儿园与家长建立平等互相关系,教师及时与家长分享幼儿园的成长和进步,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认真倾听家长的意见建议。——家园共育第32条
马晓芽:
家园合作的基础是要互相信赖,而信赖来自于具有一定意义的互动,没有互动就不了解彼此的想法,缺乏了解就很难产生支持。
而目前的疫情背景下,家长是无法进园,也无法像以前一样走到班级里去看看儿童生活的环境,每天跟老师面对面的畅聊,疫情下家园关系虽然充满挑战,那我们幼儿园是否能够创设更多元的载体,丰富与家长的互动呢?
在小班新生开学的第一个月,幼儿园在钉钉上开发了一款“新生家长成长日志”,每天每位老师对每个孩子的生活、情绪、参与活动情况等进行记录,记录好之后分享给家长,家长也可以在下面记录孩子在家庭当中的表现。
通过这一份新生家长日志,很快就建立起了家园的联系,还有情感上的联结。因此,我们也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将我们的工作做整合,通过类似于新生成长日志的工具,既是对儿童进行观察,同时也分享给家长。总之,教师要做互动的先行者,创设更多有温度的互动机会,建立互相信赖的合作关系。
延伸阅读:
【智慧共享】玩转钉钉,让安全复学更简单!西湖幼教与您在线资源共享!
15.
通过家长视角
助推保教质量的提升
家长有机会体验幼儿园的生活,参与幼儿园管理,引导家长理解教师工作对幼儿成长的价值,尊重教师的专业性,积极参与并支持幼儿园的工作,成为幼儿园的合作伙伴。——家园共育第33条
马晓芽:
如何充分运用家长资源,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管理中是很多幼儿园都困惑的问题。在我们幼儿园有一个载体叫家长值周,每周让家长走进幼儿园,而幼儿园的每一个环节向他们开放,充分利用家长的视角来推进保教质量的提升。
在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对很多事情已经熟视无睹了,很难跳出来。但家长进来后看到的视角会跟我们有所不同,可以补充性视角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尽管现在仅限于家委会的家长进园,接下来可以扩大范围,让更多的家长可以感受到教师的专业性,彼此成为很好的合作伙伴。
16.
通过真切的活动
帮助家长建构育儿知识
幼儿园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多种途径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理念和知识,为家长提供分享交流育儿经验的机会,帮助家长解决育儿困惑。——家园共育第34条
马晓芽:
这条细则更多体现的是幼儿园如何向家长去分享幼儿园专业的教育资源,让家长得到成长,也就是如何帮助家长主动建构他的育儿知识,去提升家长的育儿能力。
现在是信息化社会,获取信息的渠道特别多,家长素质也比较高,现在的家长其实跟儿童一样,需要真切体验以后才会有一些行为的改变。因此,在今天我们组织家长会时,不能像以往一样老师一个人讲,要多一些体验式的参与式的活动,让家长在参与的过程中去感悟,主动建构经验,比如组织好玩的展览,给予家长分享交流育儿经验的机会。
我们幼儿园有一个非常好玩的俱乐部,当时的初衷是让爸爸介入到教育过程当中来,所以每个月组织一次活动,让他们徒步走,计划在三年当中走遍西湖,爬遍杭州的山,访问过所有的博物馆,家长之间就可以互相分享和交流育儿经验。
曾经,我们还做过一个叫关爱家人的主题,孩子先向爸爸妈妈去了解我应该怎么做能够让他们觉得特别幸福,然后从爸爸妈妈说的需求中认领一项作为关爱父母的任务去执行,这还远远不够,他们的爸爸要去了解爷爷奶奶的需求,妈妈要去了解外公外婆的需求,也跟孩子一样去完成关爱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彼此分享和交流,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关爱家人。
沈颖洁:
其实,这样的载体有很多,需要我们的幼儿园老师去探索,比如疫情下用视频的方式给家长介绍可以玩什么样的游戏,做什么样的手工,这里传递的不仅是一些技能方法,更多是一种观念,也就是成人应该如何理解儿童的学习,与你的孩子站在同样的视角去洞察他好奇什么疑惑什么,甚至是有哪些恐惧。与孩子共情之后,再去与儿童谈话,好奇孩子的好奇,回应孩子关注的兴趣点。
延伸阅读:
【课程孵化】一场由孩子策划的家长会
【智慧共享】有准备的云约会
17.
建立育人机制
形成一种教育生态
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积极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利用自然、社会和文化资源,共同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家园共育第35条
马晓芽:
幼儿园很多时候都在思考如何跟社区建立合作,建构一种育人的机制,形成一种教育生态。
其实,现在我们的幼儿园已经把社区资源当做我们的课程资源了,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向社区去分享幼儿园专业的教育资源,尤其是0~3岁的社区儿童资源。
PART 4
划重点:明确提出“需要扭转”的做法
18.
不搞不切实际的特色课程!
马晓芽:
如果一个幼儿园有特色,那一定是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而不是为了特色去搞特色。
沈颖洁:
事实上,我们的课程建设、园本课程的开发、以及课程改革最终都不是目的,而且一种手段或者说是一种载体,通过课程建设这样的手段来支持幼儿一日生活品质的提升,让孩子的幼儿园童年生活充实且有意义,这才是课程建设最后走向的归结点。
19.
不追求设置专门的功能室!
潘江红:
很多幼儿园都有功能室,而且会把功能做相对的固定,比如在木工坊里的孩子就是在这个空间里完成他现有的木质材料作品,而忽略了儿童真实的兴趣、积极的情感态度。
马晓芽:
有时候去参观幼儿园时,会发现有些功能室的设施设备非常高档,但几乎看不到儿童学习的痕迹。
沈颖洁:
其实,在西湖区很早就在倡导将这些功能室当做一种资源,盘活、整合给孩子使用。幼儿园相比于其他的学段来说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的时间是唯一一个不会被铃声打断的,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是连续的、连贯的,像流水一样流淌着的。因此,幼儿园的空间也不应该被人为割裂,不应该限制固定使用,而是把这些空间场域都当做是一种课程的资源,让这些空间场域为儿童所用,就算没有屋顶也是教室。
20.
不得使用幼儿教材和境外课程!
沈颖洁:
我们首先要清楚,每个省份都是有教材审定委员会的,这里审的是教师的课程参考资源,也就是教师用书。虞永平教授曾经也说过,这是在课程实施中给教师的一种参考、一根拐杖。所以,每一所幼儿园都可以在这些课程资源实施的过程中,逐步甩掉这根拐杖找到适宜本园儿童和本班儿童发展的内容和方式。这里所说的幼儿教材指的可能是那些人手一册的练习和读本,既然文件中明确提出不得使用,也是为了避免幼儿园的小学化倾向。
另外说到境外课程,我们中华文化和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同时现在也在倡导文化自信,我们要做的是在要在儿童的低年龄段就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21.
严禁用直接测查幼儿能力和发展水平的方式
评估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 !
沈颖洁:
说到测查,幼儿园可能不会存在传统意义上的纸笔测验,但也不乏把孩子叫过来询问,你知道哪几种常绿树?会唱几首儿歌?或者说你跳绳现在能跳几个了?
当这些现象出现的时候,当这个要求有这么明确的答案,并且存在一种导向关系和保教质量考核绑定挂钩时,可能就会出现提前让孩子去练习等一些不好的现状,也会引起大家焦虑的心情、内卷的现象。因此,大家一定要关注到“严禁”这个词,应该更有针对性在日常的观察中去了解孩子。
经过上述的学习,我们也可以沿用这样的思维过程和方式,跟自己的教研伙伴和团队逐一进解读和辨析,找到我们未来工作生长点在哪里,然后朝着这个方向去探索与实施。
《评估指南》给了我们一个发展方向,同时也明确指出哪些是不适宜去做的,至于我们要怎样做才能更好地体现保育教育的高质量,这里面的发展空间是留给我们教师自己的,每一位老师都有创造性解决问题和优化教育现状的能力,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突破。每一所幼儿园都有自己的文化特点,我们要尊重不同园所的成长速度,要找到最适宜自己的生长的道路。
无论我们身处的外部评价环境环境是怎样,都要从自我做起,幼儿园场域当中所有的人都参与到自我评估中来,在全面、全程、全员的自我评估中,充分支持儿童的生命成长!
图片/温笑寒摄于眉山市东坡区第一幼儿园设计/林惠卿主编/李晗
精彩回顾
《评估指南》背景下,如何真正做到全面、客观、真实的观察与记录?
我就知道你“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