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见儿童特辑②成长是不断再生的过程,让我们的儿童自己生活

人文幼学 人文幼学
2024-08-24


儿童是幼儿教育的原点,只有真正看见儿童,成人才能真正基于儿童做出适宜儿童的教育决策。看见儿童,不仅意味着注意到儿童之所在、观察儿童之所为,更意味着在看到其表面后见到其内心,看到一个儿童从胚胎发展的历程。

而在教育史上,蒙台梭利是第一位真正走进儿童世界、看见儿童的教育家,她发现了儿童具有完全不同于其生理胚胎的“心理胚胎”和身心发展的“敏感期”,提出教育必须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的生命力量,必须“让我们的儿童自己生活”。
本期,我们聚焦在蒙台梭利的儿童发展学说上,成长是一个不断再生的过程,等一个心理个性阶段结束时,下一个阶段随之而来。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儿童不同阶段的不同心理类型。









不要用外在力量
强迫儿童脱离自己的发展轨道



大脑通过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知识来促进自己成长。尤其在儿童刚刚出生之后,我们必须让儿童觉得周围环境是有趣且具有吸引力的。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我们都应该给予特别的关注。




蒙台梭利强调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也就是心理胚胎的发展、肉体化的过程,具有潜在生命力的分化和吸收性心理的作用。这个观点批判了当时成人中心的教育观,成人不自觉地把自我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强加给幼儿,这种方式容易妨碍儿童内在生命的发展和内在生命力,导致儿童的天赋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自然表现。



其实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精神层面就潜藏在尚未发达的肉体之中,肉体只不过是精神的一个容器,精神生命由它存在起就具备自我发展的积极力量,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每个心理(或精神)胚胎各不相同,需要特备准备的环境。

儿童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不同于成人的,成年人可以记住环境中的东西并对其加以思考,儿童则对环境进行吸收。他们的观察和吸收能力使其可以逐步适应周围环境。比如一个婴儿不由自主来到这个世界,他无法知晓出生的痛苦,但他的潜意识里对此是有感觉的并通过哭来排解;他们对语言的运用并不是“记住”,而是形成发音能力并使其成为思维的一部分;他们对出生地的喜爱不同于成年人认为他们属于这片土地而必须热爱的,他们将其视为永远生存的地方......

“所有婴儿出生时都是一样的,他们以同样的规律成长”,但我们无法预测他们后期发展的过程和结局,也就是未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为此,我们能做的就是帮助生命进行发展,满足他们对生命的需要和规律。作为教师,需要从出生开始就把婴儿看做具有心理能力的生命,并以此为根据进行教育。

如果成人没有看到儿童生命力的自我展示并引导儿童的自我发展,没有看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并尊重这些规律,而只是压制儿童的自我发展,用奖惩的办法诱骗儿童集中注意,则在儿童发展上会导致一种非自然的结果。

拓展延伸:

在0~3岁阶段,成年人无法了解儿童的心理,也就是说,我们无法直接对儿童施加任何影响。在3~6岁阶段,心理类型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但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变得容易受到成年人的影响。在6岁之前这一阶段,儿童的人格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只能通过新生婴儿与6岁孩子的对比才能看出这一变化。下一个阶段是6~12岁。这一阶段没其他变化伴随发生,儿童表现得平静而快乐。








提供适宜的环境
促进儿童敏感能力最大限度发展


人的最初两年会影响人的一生,婴儿有很大的心理潜能,我们对此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儿童非常敏感,一点点粗鲁行为都会影响他们的心理,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发展存在着敏感期,也就是说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幼儿有某种心理倾向性,从而使儿童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对一定的事物或活动表现出积极性和兴趣,并有效地认识事物和掌握活动,而过了这一时期上述情况便会消失且不再出现。

比如有些孩子在达到特定年龄之后还没有出现语言爆发期,他们在三岁或者三岁半时还只能用一些低龄儿童所用的常用词汇,但他们的语言器官却是正常的。当我们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和环境激励,他们会突然开始说话。这可能是他们的心理受到了某种伤害或阻碍,以至于他们无法把语言很好的表达出来。


成人对待儿童的动作必须轻柔,可我们却经常注意不到自己的动作过于粗鲁。儿童有各种各样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在受到伤害时都是一样的,如使用冷冷的、带有命令式的语气和儿童讲话,“宝贝,记住妈咪告诉你的话!”儿童对此是极易受到伤害的。

此外,在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中也有类似的例子,一个孩子曾经把他的脏鞋放在他漂亮的丝质床单上,作者则以一种坚决的态度把鞋拿走,随后用力地把床单掸干净,以此来表示那儿不是放鞋的地方。有2~3个月的时间,不论什么时候孩子看到鞋首先就会放到其他地方,然后就会用眼睛盯着床单或垫子。

再如,孩子对秩序的敏感。一个孩子在舞蹈课上突然很生气,但他关注的不是舞蹈,在意的是教师放在沙发上的帽子。他不说“帽子”和“教师”这两个词,而是一直生气地重复另外两个词“大厅”“柱子”。他的意思是,“这个帽子不应该放在这儿,应该挂在大厅里的柱子上”。他忘记了所有跳舞的兴趣,似乎要求改变眼前这种不合规矩、无秩序的状态。帽子被挂在柱子上之后,这个孩子平静了下来,并准备开始跳舞。孩子对秩序的基本要求比对其他方面的要求更为强烈。

因此,教育者应该在不同的敏感期内为儿童提供适宜敏感期活动的环境,促进儿童敏感能力最大限度地发展,而万万不能让儿童的敏感能力的发展错过时机。我们一定要通过观察和发现来了解儿童的思想,有时我们需要对儿童一个整体的了解,只有对儿童发生的事情有所了解,才能帮助儿童解决困难。



拓展延伸:

1.语言敏感期(0~6岁)0~1岁是宝宝言语形成的准备阶段。蒙特梭利认为孩子2岁以后进入了“语言爆发期”,不但会自言自语,也特别会模仿成人说话。
2.秩序敏感期(2~4岁)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当孩子从环境中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3.感官敏感期(0~6岁)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3岁前,孩子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围事物;3~6岁则更能具体地透过感官判断环境里的事物。
4.动作敏感期(0~6岁)某一时期,宝宝突然某种动作发展比较迅速,比如他突然知道该把东西往嘴里塞,喜欢捏东西,到处爬,会走了到处走等等。
5.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进入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的宝宝会突然对一些细小的东西产生兴趣,比如土里的小昆虫、衣服上的细小图案、地上的烟头等。
6.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两岁半的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了明确倾向。
7.书写敏感期(3.5~4.5岁)通过手眼协调运动与熟练操作灵敏性的学习促进大脑神经的发育和发展,从而加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书写能力。
8.阅读敏感期(4.5~5.5岁)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等动作敏感期内,得到了充足的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便会自然产生。
9.文化敏感期(6~9岁)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萌芽于3岁,但是到了6~9岁则出现探索事物的强烈要求。








允许儿童天性发展和自由表现


我们永远都应该记住,内心深处的纪律性是后天形成,而非先天具有的。我们的任务就是为这种纪律性的形成指明方向。儿童能够将注意力集中于对于他们来说具有吸引力的事物时,就说明他们已经具有了纪律性。



蒙台梭利强调科学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是将儿童的自由:允许儿童天性的发展和自由表现。但自由不是放纵,自由和纪律是同一个事物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只有活动是形成真正纪律的重要方式,而真正的纪律也必须建立在只有活动的基础上,儿童必须在自由的基础上培养纪律性。


尽管教师明白儿童必须自由选择自己所做的事情,不应该打扰他们的自发行为,强制他们去做某件事情,应该从儿童的身边隐退,防止个人行为对儿童施加影响。但教师为儿童做了大量准备,他们的服从意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这是为何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例子来分析:

主动行为的失常。有些孩子在某些时候会出现以下一些特征,如举止无礼、行为中出现前冲或旋转的动作、经常大叫等。其实,教师们不必对儿童正常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失常现象进行一一纠正,只需为儿童协调运动的正常发展提供一种有趣的形式和方式就可以了。通过教育可以使儿童的早期运动行为变得和谐,主动行为失常的情况也会减少。

这种失常的另一个特征是儿童无法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一物体上,他的大脑更倾向于进行空想。他总是喜欢玩一些石块、树叶之类的东西,并且总是对这些东西说话。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把儿童的注意力引到一些实物上来,比如让孩子摆桌子等,这些方法都不会起到实际的作用。帮助孩子协调运动和将注意力集中于现实世界是消除这种不良症状的最好办法。


第三种现象就是模仿的倾向,与另外两种现象密切相关。一个孩子可能做错了某件事或大吵大闹,如躺在地板上又是笑又是叫,其他孩子可能会学着他的样子,甚至会更进一步。这种行为会在儿童群体中传染开来,至可能传到班级之外。只有把儿童拉回正轨,所有的不良表征才会随之消失。

如果我们认为自由就是让儿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不管正确与否,那儿童就会偏离自由。儿童只有具有自控力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自由是发展的结果,是通过教育潜移默化的一种发展。自由选择自己的行为变成了他们有规律的一种方式,只有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儿童才能在发展过程中展示自己的力量,有自发的纪律性。

拓展延伸:

服从的三个阶段:服从意识发展的第一阶段的特征是,儿童有时服从有时不服从;第二个阶段是儿童随时可以服从命令,在控制自己的问题上不再具有障碍;第三阶段是能从服从命令中得到乐趣。







“工作”是儿童的基本能力
儿童在每日的“工作”中获得成长


蒙台梭利“工作”的基本理念,其本质与成人工作存在显著的差异,儿童“工作”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了它对其身心发展具有必然的促进作用。



根据蒙台梭利的儿童发展学说,儿童的生命潜力是通过自发的冲动表现出来的,其外在表现就是儿童的自由活动。因此,她十分重视儿童的活动,这个活动就是“工作”她认为“工作”是人类的本能与人性的特征,“工作”就是活动,“人是通过工作而塑造自己的”“儿童通过练习得以成长,他需要在外界环境中进行真正的创造性工作”。


其一,从生理角度讲,儿童通过“工作”进行肢体的协控,进一步成长主宰自己行动的能力。“工作”是一种手脑结合、身心配合、全面发展的活动。其二,从心理角度讲,儿童在“工作”中形成坚强的意志力。集中注意力于自己的“工作”,是培养意志的途径之一。

蒙台梭利称在儿童之家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即儿童竟然“喜欢工作甚于游戏”。儿童喜欢操作教具,并从教具中得到满足与乐趣,毫无厌恶与疲倦的表情。蒙台梭利认为,3~7岁幼儿的发展都是在“工作”中实现的。


因此,蒙台梭利在她的“儿童之家”精心设计了这样的环境:为了有利于儿童的自由活动,教室和大花园是相连的,孩子们随时可以进出教室,可以在花园里自由玩耍。教室里的桌椅轻巧,儿童可以按意愿随时移动,甚至可以搬到花园中去。教室里放置了很多适合儿童高度的矮柜,矮柜上有多种教具可供儿童随意取用。环境的影响虽然是间接的,但是如果环境不好,儿童在身体上、智力上和心理上都不会有所发展,即便有所发展也不会长久。

所以,幼儿园和教师要重视环境在教育中的意义与作用,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利于他们身心发展的有准备的环境。由于场地的限制,有些环境的创设很难实现,但我们可以适当调整,使环境更加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需要。

拓展延伸:

儿童的“工作”具有以下特征:(1)遵循自然法则,服从内在的引导本能。(2)无外在目标,以“建构为人”或自我实现、自我完美为内在目标。(3)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性与建构性的工作。(4)须独立完成、无人可替代或帮助完成。(5)以环境为媒介来改进自己,形成自己与朔造自己的人格。


参考资料:[意大利]玛利亚·蒙台梭利《有吸收力的心灵》


编辑/陈梓汇
图片/温笑寒摄于
新都区第一幼儿园马家分园
设计/林惠卿
主编/李晗


精彩回顾

看见儿童特辑①朱永新:教育回到常识,从看见儿童开始


夏天就要玩水,这些案例带你解锁新玩法!


拍照这道坎老是过不去?这个暑假帮你搞定!


当《孤勇者》成为儿歌,幼儿园真正的儿歌去哪儿了?


大家说 | 叶澜 :教师若没有静下来思考的时间,何谈发展?




我就知道你“在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文幼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