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开学季丨柳倩:在多变的未来,幼儿园的运动应聚焦何处才更有效

人文幼学
2024-08-24


在一个缺少同龄玩伴、以车代步、生活中充斥着多媒体的今天,如何让儿童参与并且喜欢身体活动、避免由于过多久坐而造成的健康问题,成为当今社会需要思考的一个热点问题。《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身体素质的角度确立了幼儿在大肌肉动作方面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其实质就是提高幼儿的基本运动能力和机能水平、增强幼儿体质,从而培养儿童身体活动习惯和学习终身运动能力。在本次特别策划的第三期,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副教授柳倩,讲述学龄前儿童基本运动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幼儿园运动课程开展方向上的思考。



柳倩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副教授,

课程与教法教研室主任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事业发展与管理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

 




01/

为什么要发展幼儿的基本运动能力?


来自研究和实践的证据表明,基本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发展充分的儿童更愿意积极参与运动,基本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发展不充分的儿童往往放弃运动(尤其是集体性运动)、更喜欢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

澳大利亚Beth Hands提出,基本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发展充分的儿童会更加自信地参加各种活动,能够在短期和长期促进身体、社会和情感健康包括更高身体活动水平、更高的心肺功能、保持健康体重、更加强壮的肌肉和骨骼、更加自信、更愿意迎接挑战、更具有竞争意识、更加合群、终身参与身体活动。加拿大的一项研究发现,许多儿童认为他们放弃有组织的体育的原因在于他们不能很好完成这些运动。

这些研究关注的问题在学校十分普遍:运动能力和素质良好的儿童动作流畅、情绪积极、自信、快乐,他们体会到了运动的成功、快乐和自信。与此同时,总有一些孩子躲在一边,他们感觉运动太难,挑战太大,担心被球砸到头或者被撞倒,分组竞赛时其他小伙伴们不喜欢他们加入队伍,因此,这些儿童无法体会到运动的快乐和自信。

基本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水平低下的儿童和同龄儿童相比,存在三倍的惯坐于不动的问题。更加糟糕的是,基本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水平低下对于儿童的消极影响很容易被忽视缺乏基本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学前儿童往往缺乏参与运动的自信,即使他们均具有参与的想法,最终他们会选择放弃参与运动、形成对运动的消极态度,从而更容易陷于多媒体如电视、电脑和其他静态游戏等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而具有良好基本运动能力的学前儿童更乐于参与运动,这种对于运动的积极性可能延续成终身的生活方式,使人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容易积极地参加身体活动。




02/

基本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

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幼儿基本运动能力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基本的身体活动能力,按照运动能力的难度可以分为身体姿势控制能力(稳定、弯曲等)、身体移动能力(跑、单脚跳等)和器械操控能力(投掷、接球、拍球、击球和滚球等)。只有当幼儿能够有效控制身体姿势后,才能运用肌肉间进行更高级的身体移动,进而有效进行器械的操控。

身体素质包括平衡性、协调性、灵敏性、柔韧、速度、力量、灵敏性等要素,这些素质是个体通过先天遗传和后天身体锻炼而获得的。近30年以来,世界各国纷纷将灵敏、协调、平衡、速度、反应、爆发力等身体素质作为与运动相关的体质(也有翻译成体适能或者体能)部分,将肌力、肌耐力、柔韧度、心肺功能和体脂百分比等作为与健康相关的体质部分,致力于促进儿童体质的发展。

基本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身体素质是运动能力的基础,运动能力反映了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幼儿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通常是在各种身体的基本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幼儿基本运动能力是幼儿身体素质发展水平的外部表现,基本运动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了运动素质水平,如果说身体素质是材料,那么基本运动能力就是功能。例如,只有当手臂肌肉的力量素质达到一定程度,幼儿才会走、跑、跳,当幼儿在立定跳远时表现出上肢和下肢不协调的动作时,表明协调性素质较差。此外,身体素质与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也密切相关,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共同决定了身体素质发展水平,而身体素质的提高反过来促进形态结构的改善和机能水平的提高。




03/

从基本运动能力到课程应该怎么办?


美国Clark 和Metcalfe提出的“动作发展山峰”模型,从人类动作发展角度认识到学前儿童基本运动能力的价值。这一模型将人类动作发展过程分成了5个阶段,反射期(出生至出生后2周)、预先适应期(出生2周到1岁)、基本动作模式期(1岁至7岁)、情景特定化期(7岁至11岁)、数量动作技能发展时期(11岁以后)和代偿期(由于受伤或者衰老等因素)。这一模型表明,只有宽广的动作基础才能最终获得较高的动作水平

幼儿所处的基本动作模式期形成多种基本运动能力的基础,这些基本运动能力使幼儿在动作反应中有更多选择,对于今后动作技能的发展至关重要。幼儿阶段的基本动作能力是人生实现未来多个技能高峰的基础,这些被充分发展的基本运动能力有助于儿童建立一系列的运动模式并且将会适应多种任务,当遇到复杂的运动情况时,就能够以这些基本的运动能力做出反应,反之,如果基本运动能力发展不充分,就会成为以后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障碍。

人在8岁前的基本运动能力处于不充分成熟的阶段,从功能性水平到表现性水平阶段,主要是属于功能性水平。从人类整体发展的视角看,儿童青少年是基本运动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高峰期与敏感期;大多数个体能在约8岁时完全掌握走、跑、跳等大多数基础性运动能力,且在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准,并满足日常简单身体动作行为的需要。个体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必须具备相当水准的运动能力,所以在这样一个八年中,儿童要通过成年人给他提供的环境,掌握基本运动能力,并且在运动能力方面呈现表现性水平的提升。

多变性是一个特点,所以多变是我们在设计运动课程过程中的一个基本原则,你所提供的课程应该是什么?就应该多变,不应该固化,给幼儿呈现比较多样的选择。儿童在这个阶段能够掌握基本运动能力,才有可能在今后生活中积极广泛地参与运动并获得相应的乐趣。

所以我其实不提倡幼儿园太早学习一些球类技能,尤其是达到竞赛式水平。这不吻合儿童运动发展的基本特点。我们更多需要思考的是儿童在长大后这些球类技能要达到这个水平的话,分解到幼儿阶段,我们要给他提供什么?我认为主要是,力量、身体平衡的发展成年人能够参加的运动项目,它的基础就来自于学前阶段看似很不起眼的基本运动能力:跑、跳、爬等。

比如说:你想以后参加这些球类项目吗?你在幼儿阶段应该要有的是跑动能力你有吗?你的摆臂怎么样?你跑的耐力怎么样?跑是一个基本能力,是每个人都要有的能力,不是说以后做运动员才跑步,这方面日本比较值得我们学习:日本人认为跑步能让儿童对抗挫折,这种锻炼是很好的,也是一种不需要花钱的、有效的、且可以变成终身习惯的运动形式。




04/

在多变的未来

运动应聚焦于何处?


在运动教育科学化、有效性的背景下,近年来大量动作发展理论和运动学习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学前儿童基本运动能力课程突破杂乱、分散、缺乏清晰的系统性等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大多研究成果认为充足时间、多样化活动方式是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基本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重要条件。

未来世界具有不确定性。对于教育,到底要带给儿童什么,才能让他能在未来社会具有竞争力?所谓“儿童的发展可能性”不是以现在的成人作为模型的可能性。面向未来,通过运动可以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同伴合作的团队精神、坚持的毅力、克服胆怯的勇气、正确面对失败(自己和他人的失败)以及尊重对手的“公正游戏”的精神。未来社会就现代社会本身来说是一个契约社会,集体运动游戏就是一个特别好的规则培养场景。

当今世界各国开展的学校变革聚焦于“核心素养”、学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转型”:从“知识本位课程”转向“素养本位课程”和“课堂转型”;从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的范式”转向儿童能动学习、建构知识的“学的范式”才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在理解幼儿运动价值的定位后,我建议先聚焦核心部分,就是基本运动能力,基本运动能力的外显是动作,而内部是身体素质。运动应该是一个平台,身体素质之外更大的应该是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我相信未来的教育是幸福教育,而运动在此过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文中部分内容来自《早期教育·教研版》2014年第05期,柳倩《基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学前儿童基本运动能力研究》




编辑/陈秋旭
图片/人文幼学
设计/何璐琪
主编/李晗


精彩回顾

开学季丨鄢超云:每一个具体的儿童和有质量的游戏


开学季|王春燕: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变与不变


和孩子一起布置的环境,真香!


我们向一所14年来从不加班的幼儿园,发起了开学环创五连问


又到开学环创忙!别慌,看完这篇再下手




我就知道你“在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文幼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