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幼儿园音乐活动的六大问题,你解决了吗

人文幼学 人文幼学
2024-08-24


音乐活动是幼儿园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南京师范大学的团队经过调查发现,幼儿园在主题活动中开展音乐活动时存在以下几种问题:一,音乐活动的缺失;二,音乐活动独立于主题活动之外开展;三,音乐活动的形式比较单一;四,主题活动中的音乐活动与主题是一种“拼盘”式的关系;五,音乐活动的开展较为随意;六,根据有幼儿兴趣,却忽略主题脉络的音乐活动。


针对以上问题,4月15-16日,由育儿周刊主办,成都市青羊区人文培训学校主承办,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幼儿园园长专业委员会协办的《好有趣的活动—幼儿教师(音乐)教学活动能力提升研讨会》在成都举行。南师大的团队从1998年就开始组织全国的幼儿园音乐教育研讨活动,经过多年的探索,在音乐活动上形成了一定的理念和实用经验。


本期,我们聚焦在主题活动视角下的幼儿园音乐活动设计与实施上,杜悦艳副教授将围绕什么是主题、什么是主题活动、主题活动目标如何拟定、主题活动线索如何确定、音乐活动如何设计以及在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助力教师音乐活动的开展,让儿童在游戏化的音乐活动中有所收获,促进其全面发展。


杜悦艳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教育学博士 

本文内容来自杜悦艳在《好有趣的活动—幼儿教师(音乐)教学活动能力提升研讨会》上《音乐活动视角下幼儿园音乐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发言




01/

教育和生活不是割裂的,

应该是融为一体


在开展音乐活动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忽略领域内部儿童经验的建构以及儿童经验的延续。又或者是活动安排考虑到了五大领域的均衡,但是老师选不到合适的音乐活动。还有一种情况是基于幼儿兴趣选择的音乐活动,但是和主题没有关联,也缺少经验间的关联。

在对孩子进行较为全面的音乐活动观察时发现,孩子可能普遍处于一种碎片化的、浅层的、低水平的学习状态。对于这种说法,很多人可能会表示怀疑。但如果我们观察孩子3岁前的自发的音乐活动,可以看到水平还是比较高的。比如说一个15个月的孩子,在没有任何成人提示的情况下,他会随着熟悉的音乐而起舞,而且他的动作与音乐的结构、节拍是非常契合的,他会停顿的方式来呈现自己对于乐句的感知。大部分孩子到了18个月的时候,就对音乐有非常敏锐的感知。如在听到节奏比较明快的音乐时,他们可以表现出一种很好的合拍性,这也许来源于人作为动物的一种本能和天性。


当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后,我们希望看到孩子在音乐活动中的状态是享受的、是自由自主的, 并且能够有创造性的音乐活动表现。但如果音乐活动没有考虑到经验的延续,幼儿在音乐领域和各个领域之间的经验是割裂的,那他们无法实现充分的感受与欣赏,知识建构无法循序渐进就算进入大班,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音乐活动水平,与小中班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

基于这样的问题,在主题活动中开展音乐活动时就要考虑以下问题:什么是主题?什么是主题活动?主题是一个概念性的词汇,它是教师通过对于儿童的了解,选择儿童感兴趣的、生活中的大事件作为活动素材,主题不是由教师生发出来的。它的目的是通过主题的方式,让现实生活结合到儿童的教育生活中间。教育和生活不是割裂,应该是融为一体。主题活动的开展是帮助幼儿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的未来生活做准备。同时,主题活动的开展便于儿童在具体的情景中探究概念。




02/
从具体情境中帮助儿童解决问题


音乐可以给孩子带来欢乐,音乐是孩子相互交流和交往的一种方式和方法。我们可以用肢体动作,嗓音等音乐方式来表达彼此之间的感情。当我不愉快,当我伤心的时候,可以通过音乐来宣泄我的情绪。

但是,除此之外,音乐对于儿童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除了感受和欣赏,解读、表达、合作、文化传承等也是音乐活动的重要内容。前面我们提到儿童与音乐是紧密联系的,在思考音乐实际可以帮助儿童解决什么问题时,需要回归到具体的情景中,那么具体情境指的是什么?有老师说是我们的故事,我们的绘本,我们铺设的一些游戏情境......


下面,我们就进入到具体的情景中来谈一谈。《一园青菜成了精》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本绘本。然而,从一定角度来说,绘本是一个相对静态的呈现,没有办法很好地呈现绘本故事中角色情绪情感的变化。比如,当我们想通过一个画面呈现人物心理从舒缓到紧张的变化,是存在一定局限性的。

那么,绘本与音乐的结合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选用了京剧为《一园青菜成了精》配乐。京剧的风格与绘本的风格比较接近,且选用的京剧片段呈现出的氛围,能够烘托绘本中蔬菜打斗时的紧张感。

之前,孩子们在阅读绘本时,都是快速地“翻看”,翻完就结束了,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于是,我们制作了配乐的电子绘本,代替传统的纸质绘本。孩子在阅读中需要更加集中注意力观察画面,情绪也被音乐填充,不会觉得枯燥。他们将自己对画面的解读迁移到集体活动中,自主阅读的兴趣也更持久了。

后来,孩子们自己提出来,想要演一演这个绘本。于是,他们用积木做成蔬菜道具,绘制了底板,形成了故事桌表演。当他们觉得桌面限制了表演的发挥时,《一园青菜成了精》的皮影戏表演尝试开始了。孩子们制作了幕布、皮影,根据需要又安排了演员组、灯光组、旁白组、乐器伴奏组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有分工,有合作。最后孩子们又生成了变换配乐的想法。

这是一个音乐与绘本阅读相结合的活动。它对儿童阅读的习惯和行为养成、阅读内容的理解、阅读策略的形成、阅读内容的表达与评判起到了促进作用,吸引他们对于绘本的画面进行深度解读。在音乐领域,对音乐的感受与解读由“我听老师讲”转为主动参与,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在过程中,美术领域、社会领域也自然地融入进来。所以说,具体的情景是儿童在其中可以DIY的。具体情境也要能够给孩子提供了整合多领域,从识记、理解,走向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的可能性。




03/

形成集体与区域的连通,

达到充分感受和欣赏的目的


目前,大部分幼儿园音乐活动都是采用集体活动的形式,那如何形成集体和区域的连通?如何达到《指南》提出来的充分的感受和欣赏的水平?以主题活动《在秋天里》为例。本主题活动发展的脉络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感知、发现秋天的变化;参与、体验的秋天的快乐;欣赏、表现秋天的美好。其中,音乐活动的素材仅选用了一首《挪威舞曲》。在主题推进的过程中,儿童与《挪威舞曲》,从初步感受逐步进入创造表达,从单纯的倾听到有目的的表现,从集体活动拓展到区域活动,从音乐领域渗透至美术、语言、科学等领域。整个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开启秋天的旋律——自由感受乐曲的意境。

在这个阶段中,孩子自由表达对舞曲的感受和理解。有语言的,也有绘画的方式。如:

萱萱:我听到这首歌很勇敢。

嘉嘉:觉得很坚强。

小路:有点快,有点紧张。

小崔崔:有的有点快,有的有点慢。

......

在这一阶段,教师创设一种宽松、自由、和谐,有利于幼儿主动学习的环境,让幼儿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力和创造的时间,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方式和意愿去尝试表达,引导幼儿逐步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因为儿童在小班的时候有很多关于音乐视听的经验,教师问孩子对于这个作品的感觉,一般来说是比较准确的。


第二阶段:探寻秋天的秘密——自主分析乐曲的结构。

在这个阶段,引导幼儿:

*将自己对“秋天”的感知与音乐的结构相融合;

*运用肢体动作表现“大风”和“树叶”的双角色;

*尝试在音乐中更好地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这个活动我们并没有从音乐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层级性考虑,更多考虑的是让儿童能够运用音乐的方式进行自己的表现与表达。也就是说集体教学活动,注重的不仅仅是幼儿对“大风和树叶”的音乐表现,而是给予了幼儿自主表达的机会和方法,引导幼儿主动发现、探索和表现,在合作表演的过程中主动进行社会性活动,在整个主题活动行进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第三阶段:奏响秋天的乐章——迁移乐曲中双角色经验。

在这一阶段,教师关注幼儿的兴趣,寻找音乐再次融入的契机,当幼儿积累了与主题相关的他领域经验后及时将音乐引入,鼓励幼儿将其与已有经验相联系,在主题情境中感受、体验音乐的魅力,也不断加深对主题内容的理解。基于观察,幼儿创编了蘑菇和水精灵的故事,柿子树与小鸟的故事,桂花树与小朋友的故事。并迁移第二阶段集体韵律活动“大风和树叶”的经验,将这三个故事以韵律形式进行表现。

第四阶段:演绎秋天的美好——自由表现对乐曲的理解。

在这一阶段,教师跳出“领域”,从超越学科本身的视角,以“整合”的理念重新审视音乐活动的价值。结合主题活动的核心目标,促使其从艺术、科学以及人文的角度来感受、理解、表现音乐作品,并不断推进主题活动的进行过程,获得更加丰富的主题活动经验。

儿童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是多种感知通道整合而获得的。幼儿的经验是多维、多层的、联系的和综合的幼儿的每个发展领域都很重要,彼此紧密相连。幼儿在一个领域的学习和发展,影响着另一个领域的发展,同时又反过来受到这个领域的影响。




04/

课程不是为了普及知识,

而是建立看待世界的“透镜”


儿童发展是整体的,现实生活是整体的,儿童的生存环境也是整体的,幼儿园课程必须是整体的和相互联系的,要完整、系统地规划幼儿园课程,关注不同发展领域的相互联系,关注主题中不同活动的联系,关注不同主题之间的联系,关注不同的课程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关注不同层次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幼儿园课程从不同方面为幼儿积累相互联系的经验。

那我们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需不需要细化到每一个细节呢,还是为了各个领域提供一个知识框架?这个框架的提供不是随便的,这个框架应该是有结构、关联的知识体系,是围绕重要概念组织起来的。这样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儿童学习更多的新知识,方便提取、迁移和应用知识。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试图通过一个音乐活动,让儿童达到充分的感受和欣赏的目的,除了基础实践之外,还需要达到领域间的融合和渗透,这种融合和渗透不是形式上的,而是在具体内涵上的。


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大概念”破土而出。对“大概念”的实践尝试在中小学已经展开了。即要以一种融合贯通的方式来组织课程。从学术角度来说,“大概念”指的是用居于学科基本结构的核心概念或若干居于课程核心位置的抽象概念整合相关知识、原理、技能、活动等课程内容要素,形成有关联的课程内容组块。

它不是具体的事实或技能,是对事实性知识或技能的抽象与提炼,是具体知识背后的概括性含义,是学生遗忘大部分细节后仍然能够保留下来的重要理解。这个非常重要,比如开展了一个音乐活动,孩子当时是怎么做这个音乐动作的也许并不重要。但这个活动应该给孩子带来深刻的、无法遗忘的感受。“大概念”具有中心性、可持久性、网络状、可迁移性等特点。有助于达成高通路迁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大概念”提示我们,课程不是为了普及知识,而是践行看待世界的“透镜”。就像《一园青菜成了精》和《挪威舞曲》这两个活动。活动是为了帮助儿童理解音乐学习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感受音乐作品本身,更在于运用音乐去探索生活世界。以幼儿的生活为基础,以幼儿的活动为支撑,通过连续性的经验迁移,使幼儿不断获得不同发展领域的有益的新经验,为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要原则。音乐活动作为幼儿园课程中重要的一个领域,也必然遵循这一原则。




会议掠影


  

上下滚动查看更多




文字/陈梓汇
图片/陈秋旭、陈梓汇
设计/何璐琪
主编/李晗


精彩回顾

谈教研色变?或许是因为一直在进行低效教研


阅读月特辑③让儿童爱上阅读的30个秘诀


阅读月特辑②每个幼儿园都要做的绘本阅读,如何推陈出新?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落实《评估指南》先从这五句话入手!


阅读月特辑①如果不研究儿童的心灵世界,高质量阅读很难发生




我就知道你“在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文幼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