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岁的孩子都在一个学校,英国学前教育有何不同?
英国很多学校以树命名,梧桐树小学(Sycamore kader)也是如此。2019年,杭州市萧山区江南幼儿园园长朱洁蓉前往该学校进行观摩学习,与国内不一样的是,该小学招收2-11岁的学生,而朱园长观摩的是4-5岁学生的教室,相当于国内的中班。
很多人对欧美教育的印象多半是自由的,没有学习压力。但真的是这样吗?朱园长在观摩的过程中发现了英国教育和大家刻板印象中不一样的一面,一起来看看她都有什么发现。
杭州市萧山区江南幼儿园园长
01/
走进诺丁汉梧桐树小学
从住处驱车10多分钟便到诺丁汉梧桐树小学(Sycamore kader)了。大门的标识简约得不能再简约,要不是身着灰色校服的孩子陆续进入校门,很难看出这是一所学校。
在校长解说中,我们了解到这是一所横跨2—11岁的小学(英国多数幼儿阶段的孩子在小学就读)。幼儿部设计极其有心,穿过学校阅读大厅,2—5岁幼儿的教室相对独立地在学校的第一层(教室以年龄段命名),每2个年龄平行班教室配有共享区域(生活区、盥洗区、户外活动区)。
经过一番观摩、细则交流,我们被分配到4—5岁年龄教室(2个平行班)进行活动观摩。进入教室,已是9点,老师和孩子围坐在地毯讲故事,虽然听不懂英文,随着故事的深入,海洋主题课程渐渐清晰。环顾教室四周,数学区《数字转盘游戏》、沙盘区《海洋生物沙盘》、阅读区《海洋类书籍》等各种区域已经做好了相关材料准备。一直以来分发材料是在课前,还是在课后没有一定的标准,通过几年前造访加拿大幼儿园,以及本次观摩,可见教师已经在孩子来园前将课程所需的区域材料都准备妥当。即使不懂英文,单从摆放,就能知道稍后将会开展怎样的活动。
主教老师故事结束(或者说是主题导入结束更为合适),孩子们开始自由选择区域,每个区域大约3—4个幼儿不等,以个别化学习操作为主。
在沙盘区,孩子们操作海洋生物链,类似大鱼吃小鱼的游戏,鲨鱼模型的肚子是空心的,孩子们边说边操作,将一些海洋生物放进鲨鱼嘴巴,我也是用尽了仅有的英语单词,尝试和孩子们交流,我寻找沙盘中的模型逐一问孩子:鲨鱼可以吃这个吗?出示小鱼,孩子说YES;出示鳄鱼,孩子说NO。
其他几个区域孩子们也游戏玩耍,同一个主题,两个教室区域设置是不同的,但无论是阅读、绘画、桌面游戏都自主活动,有条不紊。
大约有一半的幼儿选择自主区域,剩下一半的孩子,被陆续安排在不同的分组区域,由教师带领进行小组个别化学习活动,主要涉及“字母音标发音学习”“手指点数学习”“数字认识”等。每一位老师都特别有耐心,轻声细语和孩子讨论,指导孩子操作。
仔细观察能分辨出大致有三类学习状态:新知识点学习、随机巡视指导、困难儿童个别指导。在持续3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相邻教室都以这种聚焦、集中、专注的小组活动为主,教室里,孩子们或席地而坐,或围桌,现场有各种交流讨论声,但不喧哗。
△ 个别指导
△ 绘画活动
△ 小组学习
03/
国外教育真的是玩大于学吗?
国外教育一直被我们理解为极高的自由度,尤其是“玩中学”理念中,“玩”和“学”的比例总是被小心翼翼地玩文字游戏,既担心玩得多了学习不够,又担心学习内容多了,变成灌输式教学。但在观摩现场,让我感受到玩中学的融合样态。
首先,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参与到各个小组,每个小组有着不同的学习任务,孩子们了解学习内容,遵循活动规则,并且也需要完成既定目标。为达成目标,教师在教学策略上用了多种游戏策略,以保证幼儿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自然习得所要学习的内容。例如下图1中,男教师和孩子们玩音标发音桌牌游戏,在一次次的挑战中,学会“MAP”的音标发音;下图2中的女老师和孩子们快乐地念着儿歌,将橡皮泥捏成长条(虫或是某个海洋生物),并手口一致点数,用食指按压成鳞片。
反思我们在玩中学的道路上,往往偏重“玩”,追求玩的过场,忽视了学的成效。特别是在区域设置上,自主区域游戏的比重偏大,个别化学习区域由于对操作材料、教师入区指导的要求比较高,有弱化的倾向。
其次,大量操作材料的提供是对课程推进、辅助教学的有效载体,体现了“做中学”“玩中学”的体验式教学理念。儿童总是在与材料的把玩过程中,与已有经验进行链接,在体验、操作中,生成新经验。在材料的隐性提供上要从体现当下主题、目标达成匹配、适宜儿童操作等方面做好设计与准备,从而提升“学”的比重。因此,这对教师的课程理解、资源条件分析、材料收集整理、投放与指导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我认为玩中学应匹配自由与规则,要做好玩中学,必须处理好自由与规则的关系。在随后的户外自主游戏时间里,完成区域学习的孩子们,陆陆续续自由结伴进行户外自主游戏,两个班级一个庭院,自由散落的游戏区块(户外绘画、角色扮演、娃娃家、沙水区等)都配有最原始的结构材料。由于庭院大小适中,材料拿取十分方便,孩子们可以就近拿取材料,开始天马行空的游戏。
从自主游戏的场面来看,并没有像国内的热闹与效果感,更多感受到的是自由身心的嬉戏,不受成人干扰(很少见高亢奋的游戏)。在十多分钟的观察里,教师大多处于一种被需要的状态,除了几个女孩找老师一起讨论绘画,两个男孩因为争抢帐篷哭了鼻子,请求老师帮助以外,老师并未介入任何一个游戏。
小小感悟:
一场观摩下来,我重新思考:区域活动、室内自主游戏、室外自主游戏、户外体育锻炼、户外2小时,这些被我们为之纠结的关键指标、活动名称与时间段落,是时候再次进行梳理了。在被“自主”绑架了的一日活动,到底自主了没有呢?所有都自主了,那规则与学习又该如何安放呢?我想先要对名称进行自定义(结合省一指标、结合《纲要》《指南》、结合本园实际),去除“伪自主”,放手“真自主”;其次要通过调整空间场域,将孩子从教室里解放出来,放到真游戏的情景中;再者教师的一日活动皆课程观念还要继续深化,结合园本一日保教工作指导与优化行动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仍将是我们的重点工程。征集:
你是否有国外工作生活或学习的经历呢?在这期间,你看到的学前教育是何样态?有哪些细节触动了你?或者有哪些故事让你印象深刻?
如果有,人文幼学热烈欢迎您的投稿。围绕一个主题,讲述国外学前教育见闻,字数不限,一经采用,酌情发放稿费。
投稿邮箱:14578048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