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向冷战转轨:大国经济无法避开的抉择

王陶陶 梅特涅的信徒
2024-10-07
“冷战是一个伟大民族走向成熟的磨练,每一代年轻人都应该至少经历一场冷战”
——里根的国防部长温伯格,人称冷战武士
“在充满敌意的森林里,猎人必须首先追求生存,而不是舒适”
——1928年斯大林大元帅驳斥布哈林
沐浴于和平年代的人,最推崇的经济学家无非是米塞思、凯恩斯或弗里德曼这些人,但是如果他很荣幸地生活在血肉横飞的丛林世界之中,那么他就会发现,对于那些风暴中心的大陆国家来说,他真正需要参考的经济学不是什么书本经济学,而是一战德国统帅鲁登道夫管理经济的经验——即战争经济学或者说冷战经济学。

1918年法国战场皇帝攻势前夕,作为三军总指挥的鲁登道夫将军视察前线军队,他不仅仅是指挥军队的杰出将帅,更是在外贸毫无保证的情况下精细运用每一点稀缺战略物资的管理天才,他的经济学实践堪称大国对抗时代的典范,乃是斯大林、沙赫特、中原茂敏等效法学习对象

不管一个大国曾经的经济初衷目标有多么浪漫,但是,一旦当他进入一个充满敌意、仇恨和恐惧的地缘丛林之中,他就必须保证自己的安全,这里面尤为重要的是经济安全。在敌人围绕的时代,他需要面临严峻的经济安全问题:

曾经被认为是安全的供应链必将被不断证明不再安全,尤其是最关键的经济命脉很可能会掌握在敌人手中,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为了避免在不可避免的残酷斗争中受制于敌人,这个大国就必须使自己的根本经济要素实现自给自足,方能摆脱被敌人压垮的命运,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这不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率,而是为了保证经济的基本安全。

1、冷战经济的开创者:鲁登道夫将军

以一战期间的德国为例,她当时面临着英美的绞杀,当时德国经济最重要的问题是原材料(煤铁除外)和粮食几乎完全受制于英美控制的世界贸易体系。但这些贸易在战争期间完全不可靠了,为了在战争期间缓和这个问题。

鲁登道夫一方面不断通过宝贵的黄金储备高价从瑞士、荷兰、丹麦等中立国手中购买有限却宝贵的粮食和资源,以维系国内社会的最稀薄需求;另一方面则组织德国工业和科技部门,通过在空气中提取氮素,在谱图黏土中提取铝,通过发明人工橡胶,从木材中提取纺线等办法,解决了相当多贸易资源的国产替代问题,并使得德国经济在完全封锁的情况下整整坚持了四年。

事后,鲁登道夫《总体战》的回忆录和德国财政部长Karl  Helfferich的《经济战争与战争经济》回忆录中写满了他们在贸易毫无保障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并通过昂贵痛苦的中立国贸易,从而使整个经济勉力运转,直至彻底无法支撑而崩溃,这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大型经济体在极端情况下的第一次尝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经济部长Karl  Helfferich,他和鲁登道夫将军都是杰出的战争经济管理大师,在外部贸易环境几乎崩溃的情况下维持经济有效运作四年

2、冷战经济的发扬者:斯大林大元帅

鲁登道夫谢幕十年之后的1928年,当时斯大林和布哈林领导下的苏联同样是面临着四面皆敌的危险环境,虽然远没有鲁登道夫时代的德国外部环境凶险,但无论是西方的英法德帝国主义,还是东面的日本帝国主义,包括土耳其、波兰和中国等国,他们都对苏联怀有赤裸裸的敌意,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当时作为落后农业国的苏联,苏联虽然有庞大资源和丰富的粮食产能,但其最大的问题,乃是缺乏先进的制造业设备,受制于人,只有获得这种先进设备,才能实现至少暂时的自给自足,避免为外敌挟持压迫。

1930年年的斯大林与布哈林,斯大林堪称冷战经济的杰出实践者,在极端恶劣的外部环境下,他的经济和外交政策缔造了苏联大帝国的不朽荣光

在这种情况下,关于如何处置国内经济政策,斯大林和布哈林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布哈林认为,苏联应该通过市场经济原则,向土地拥有者和粮食生产者的农民收购粮食,一方面满足城市的需要,另一方面实现向西方出口换汇购买工业设备,布哈林的政策其实是所谓的基于工农联盟原则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思维,他看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市场资源配置。

但斯大林认为,尖端工业实力脆弱的苏联外部环境极端恶劣,列强威逼极甚,随时可能颠覆苏联,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办法就是快速筹集大批粮食出口大量换汇,从而加速推进工业化,尤其是尖端工业的发展,否则苏联在危险面前无法自立。

这种争论在1927年的苏联粮食收购危机和斯大林在1928年初采取的西伯利亚方式发生之后大大激化了:

在1927年到1928年初,苏联政府的粮食收购遇到了严重的问题——1926年年底苏联收购粮食4.28亿普特,1927年底才收购了3亿普特,缺额达1.28亿普特,使得苏联不仅仅面临城市缺粮的问题,而且还无法换取足够的外汇推进工业化进程。当时很多富户囤粮,试图借机迫使苏联政府高价购买粮食;

在这种情况下,斯大林决定采取非常手段,1928年初,斯大林秘密视察西伯利亚,发出强化粮食收购工作的公告,要求严厉打击不良富户和富农,必要时施行强迫收购,这实际上就是集体农庄制度的开端,最终粮食收购工作快速完成——在北高加索过去每五天只能收购50万普特粮食,但在斯大林政策施行之后,这个数字变成了100万普特,在俄罗斯中部四省,过去是每五天60万普特,之后是150万普特。

至此之后,斯大林的政策在斗争中取胜,布哈林一败涂地,原来的新经济政策下的农业制度被消灭,苏联开始建立了集体农庄制,以此为国家大量生产出口换汇的粮食,最终苏联获得大批外汇,这大大推动的苏联的尖端工业化进程,实现了供应链的自给自足,最终成就大国崛起。

而这就是苏联在二战中获胜并冷战中能够坚持接近50年的根本经济原因。

斯大林冷战经济学缔造了伟大的苏联红军

3、冷战经济的进化版:沙赫特博士

五年之后,德国同样上演了类似的景象,以1933年-1939年的德国外部环境急剧恶化,英美法苏都开始对德国日益敌对,德国的海外贸易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尤其是关键物资随时可能面临英美的掐断。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经济界提出著名的Autarky(德语,即自给自足)计划,要求在两个方面采取措施,推进经济的自给自足:

第一,尽可能地实现关键物资的国产替代,降低对外依赖,同时减少外汇使用。

1936年德国提出《四年计划备忘录》,要求短期内实现15个关键产业领域的国产替代,包括煤炼油、电解铝,合成橡胶,合成燃料,高效化肥等,以摆脱对外进口,既可以巩固经济的安全性,又可以节省极为宝贵的外汇资源;

第二,在扩宽换汇外贸渠道的同时,极力节省外汇的使用,从而实现外汇资源的转型过程中的高效配置。为了同时实现这两点,1932年-1936年的德国经济管理人沙赫特,对外汇的使用和限制做了三点规定:①凡是与关键产业部门无关的进口,尽可能不批,避免外汇浪费使用;②加大外债发行,扩大外资投资范围,极力吸引外资引入;③细化贸易清算,降低外汇使用量,到了1934年,德国开始施行进口配给制,进一步节省外汇使用。

总而言之,正是通过这样的办法,使得德国经济在1939年之前实现了最起码的自给自足,能够确保其在最极端情况下维持正常运转。

1933年-1936年德国经济掌管者沙赫特博士(左一),他是德国经济转型的主要领导者,在日益危险的外部环境下,他缔造了一个强大且能够在极端情况下正常运转的德国经济

4、冷战经济的失败参与者:中原茂敏

以1936年-1941年日本经济转型为例,当时日本经济面临着九一八事变后日益严峻的国际环境,英美控制的海外贸易对于日本来说日益不可靠。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经济就必须实现基本经济要素的自给自足,否则就不能生存。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1936年6月3日,广田内阁宣布《日本安全经济大纲》,一方面要求实现钢铁、石油、橡胶等关键物资的自给自足,同时大量购买先进机床,以推进先进工业设备的国产化进程;另一方面以大量生丝和纺织品出口,换取宝贵的外汇,控制外汇使用范围,以大量获取不可替代的外部关键物资。

1937年秋,日本第一次向美国派遣大规模机床采购团,

1938年10月5日,日本下达建造电子器械和光学器材的国产替代生产设备;

1939年3月30日,日本颁布《机床制造事业法》,奖励国有机床的制造

1939年9月-1940年3月,日本第二次向美派出大规模批次的机床采购团;

到了1941年7月,日本已经建立了除石油外基本能够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但石油终究成为日本的致命弱点。1941年7月,英美向日本发出石油禁运,日本石油储备只能支撑半年,日本帝国最终走投无路,不得不走向珍珠港。

作为日本帝国全面负责技术、生产和补给等业务中原茂敏对日本未能实现真正的冷战经济而心怀痛恨,尤其是对石油未能国产化尤为遗憾

各个主要亚欧大陆国家不同时期的经济要素缺陷:

1914年的德国:原材料、能源;粮食;

1928年的苏联:尖端工业设备;

1936年的德国:原材料、能源;粮食;

1939年的日本:原材料、能源;粮食;尖端工业设备;

1980年的苏联:粮食;尖端工业设备;

2020年的中国:粮食;尖端工业设备;原材料、能源;

注:随着工业化加深,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粮食对外依赖问题一般会越来越严重,譬如苏联,1974年苏联变成粮食进口国,随后逐年递增;

历史的借鉴
从现代经济的历史来看,全球化贸易的美好时代,只能存在于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大环境下,一旦人类世界进入残酷无情的大国对抗时代,作为一个不能自给自足的大陆国家,就必须实现关键物资的自给自足,就必须确保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我们不能忘记三个极端残酷的教训:
1、1941年7月,英美通过断绝日本帝国的石油供应链,迫使日本不得不走向自我毁灭;
2、1982年,美国通过断绝对苏联先进管道配件的出口,窒息了苏联天然气工业的发展,使得苏联外汇出口产业走向崩溃,最终恶化了国内粮食供应;
3、1918年,英美仅仅通过对德国粮食和能源的限制,就迫使整个德国因饥饿而崩溃;
所以,在一个走向敌对的世界里,将关键经济要素至于对敌人的依赖之下,无异于将自己的脖子放在敌人的砍刀下,这是非常危险的游戏,更是不可容忍的风险,苏联、日本和德国就是这样走向灭亡的。任何一个大国在外部逐渐恶化的环境中,都必须走向自给自足,都必须尽快实现向冷战经济转轨,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敌对国家的残酷打击——在实现这个目标过程中,历来都需要大量的外汇硬通货。
所以,在这个转型中,能够产生外汇的生产部门将是国家命脉的保证,斯大林时代的苏联的农业,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能源业和日本帝国时代的生丝业都是如此,后来的历史也证明的确如此。因此,努力确保外汇生产部门的良好生存,同时限制外汇的浪费性使用,将是不可避免的重点之一。
总之,在凌冽的寒风中,就绝不能再追求舒适了。

《王陶陶文章合集阅读(部)》(点击即可
《王陶陶文章合集阅读(部)》(点击即可
《改革开放的另类风险:大发展的反噬》(点击即可)

王陶陶语音节目系列


推荐节目:王陶陶讲资治通鉴推荐节目:无可匹敌的力量,群众运动推荐节目:王陶陶讲法国大革命系列推荐节目:王陶陶讲述俄国革命推荐节目:现实政治的基准推荐节目:世界各国的长期地缘风险推荐节目:历史成败的具体教训《推荐节目:现代政治的技巧推荐节目:王陶陶千聊会员

欢迎大家加微信,方便交流。
点击二维码加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梅特涅的信徒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