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别离:我们为何走上这条漫漫留学路 | 导师专栏

2017-07-31 Tina Sheng 棕榈大道美高申请

棕榈说


2010年前后,中国开始出现低龄留学潮,国际学校的兴起、剧增的美式课程、热播的《小别离》...低龄留学俨然已经成为全民聚焦的社会热点。


为什么这么多家庭选择低龄留学?怎么看待低龄留学?Tina老师作为80后的留学受益者,加上美国顶尖中学多年的从业经验,带我们从专业角度剖析低龄留学!



1十年前与十年后


第一次在机场接来自中国的新生的时候,我拿着写着学生姓名的牌子,校车司机把我丢在旧金山国际机场的国际航站楼。那天旧金山一如既往起着雾,因为是早上,机场并没有太多人。顶着十来度的寒风,我站在出口处张望,看到一个背着书包拖着大大行李箱的16岁北京男孩子左顾右盼着,有些紧张又有些兴奋地走了出来。


当年的这个男孩子,如今早已从一所全美排名前十的商学院毕业,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开创出了自己的天地。


2010年前后,美国的私立高中开始大面积接受中国留学生根据美国国土安全局及美国教育协会(IIE)的数据显示,十年前,持有F-1国际学生签证在美就读高中的中国学生为433人,十年后,这个数字变成了4.5万人,增长超过百倍。


刚工作的时候,作为新晋招生官,我不止一次听到来自各个寄宿学校的同行们将中国学生的留学热与20年前的日本及韩国留学潮相对比。那时候,许多学校从来没有接触过中国学生,对于中国这一新兴的经济实体充满了好奇,但是又很关心这会不会是如同日韩留学生一般的昙花一现。


十年前,美国的私立高中在招收中国学生的时候,是一件新奇又有趣的事情,来自异国他乡,虽然英文说得不够流利却异常努力勤奋的亚洲学生,是美国老师和学生眼中多元化多样性的最佳代表。


时至今日,中国留学生赴美潮流后劲十足,几乎每一所优秀寄宿学校的门槛都被络绎不绝的中国家长和学生踏破,小小的招生办顶不住每年上百封来自中国的申请和面试要求,不得不借助于第三方机构的力量帮助筛选最合适的候选人。


美国学校面对蜂拥而至的中国学生,从最开始不设门槛,到现在所有学生都要严格筛选、把控标化。针对中国学生的语言情况,也相应地开始提供ESL课程,很多学校现在也开始招聘会说中文的华裔老师在招办里用来专门与中国家长沟通。各个私立中学的招生官们也从曾经聚在全国大会上一起学习托福究竟是一个什么考试,到如今一个个都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一扫就能看出每一份中英对照成绩单背后的端倪。



2不一样的16岁


所有小留学生到了美国后的第一个抱怨,就是食堂为什么那么难吃。


学校的午餐基本以意大利面,汉堡、沙拉和披萨为主,每周还有一天是墨西哥塔克饼日。学校食堂的厨师为了迎接中国来的学生们,利用暑假特地照着中国城买来的菜谱学做了几道中国菜,一开学就迫不及待地给中国孩子们露了一手。小留学生们欢天喜地吃了一礼拜,忽然某天放慢了速度,看着淋满酱油的鸡肉对我说,好想吃火锅啊。


火锅其实很容易,旧金山的中国城里就有小肥羊,连菜单都跟国内几乎一模一样。然而,比火锅更让这群中国孩子们忧心的,是每天10多页的英文阅读,是每周五的小测验,是每个月要提交的调研报告和学术论文,还有每天不能停歇的课堂讨论、课外活动、周末义工。圣诞节要去教堂帮忙,春假要去墨西哥盖房子,暑假还要申请大学课程或者夏校,几乎每一天都可以安排得满满当当。


不过在忙碌的同时,美国高中丰富的校园生活也让孩子们大开眼界,橄榄球赛时全校出动加油的壮观,万圣节和Mardi Gras(狂欢节)的热闹非凡,舞会时充满了欢声笑语的气氛,都让这些习惯了中国学校严肃环境的少男少女们一时激动得不能自已。


第一次参加Winter Ball(冬季舞会)的男孩子们在宿舍里换好了当初离家时特地购置的西装,对着镜子抹上昨天刚买的发胶,生疏地打上崭新的领带,推推搡搡地挤出宿舍,一路张望,还不忘使坏故意弄乱好朋友的头发,引来一声声尖叫。这16岁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又美好。



3全民聚焦的留学潮


中国教育部的数据显示,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在2015年首次突破50万人。在这50万人中,高中留学生已经达到了四分之一的比例,并且还在逐年上升,大有占据留学主力的趋势。英国《金融时报》在2016年,美国《纽约时报》在2017年都相继推出长篇评论,讨论在西方国家逐年增加的中国小留学生现象,称他们为“空降的孩子”。这其中,调侃之余,也透露出了西方媒体对这一现象隐隐的担忧。


担忧的不仅是英美的媒体,中国各行各业也从来没有放过低龄留学这一热点。从电视剧《小别离》唤起的全民热点,主流报刊杂志的评论,到近五年国内国际学校的兴起,各种课后美式课程层出不穷,无一不是对越演愈烈的低龄留学的积极回应。


焦虑的中国家长们,面对竞争激烈的小升初和中考带来的学习压力,还有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永远难以言说的户籍制度,从报名双语幼儿园的那一天起,也许就已经在心里定下了留学的这条道路。


很多时候,铺天盖地的低龄留学报道都在告诉我们,若不想孩子埋没在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考试大军中放弃自我的个性和爱好,留学,就是唯一的出路。


但是。每一个已经或者即将成为低龄留学家长的爸爸和妈妈,又怎么会不担忧自己的宝贝呢?



4 留学,并不是想象中那么轻松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2016年3月的最新数据,美国是中国学生留学首选目的地,留学生人数远超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在美国中学工作的这些年,我有幸见证了在这波留学潮中,尤其是刚刚起步的那几年,中国学生大批到达美国高中后融入与适应新环境的种种情景。


美国大学申请看重学生的平时成绩、标化成绩,还有课外活动。因此,作为一名在美国就读的小留学生,如果想要进入顶尖名校,不仅平时的课程不能放松,每次考试和测验都要考出好成绩,还得留出时间准备SAT,并且参加各类学校活动,体现自己的领导力和服务精神,有特长的孩子们还要专注发展自己的特长,完成有亮点的个人项目。


高中的每一年都对大学申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随着年级增长,学习负担越来越重,活动内容越来越多,是非常辛苦的。


几年以前到美国念书的绝大多数的中国高中生,在出国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全英文的学习环境,更不要说写学术论文或者阅读英文小说。因此,光是每天完成纯英文的作业,要满足老师千奇百怪的要求,就已经耗尽了洪荒之力。


托福哪怕考到100分的孩子,进入真正的美国课堂时一节课也发不了一次言,因为听不懂也不敢说,托福考试里面的情景与真实的美国校园一比,就算背下了听力部分的对话,也几乎说不出口。当初学校招收的第一批中国学生里,除了一个是国际学校毕业,一个在美国念过小学,其他的孩子们,无论语言成绩多高,都不得不面对这样那样的语言障碍和坎坷,前三个月都完全处在焦虑的适应期中。


如今,家长们都有了提前规划的意识,无论是提前进入国际学校或者双语班,还是提早修习高中预备课程,都可以很好地帮助到低龄学生尽快适应美国的课堂和学习环境。除此以外,我总是会建议家长在准备升学前提前几年就开始培养孩子的几个兴趣爱好,挖掘出个人特长,参加体育运动,以便到了美国以后更加容易融入学校的体育氛围和文化环境。有着一系列学业和活动上提前预备的孩子,无论是申请结果还是入学后的适应程度,都会明显好过完全没有准备而匆忙决定出国的学生。 


不过,就算是准备最充分的学生,进入到了顶尖高中,也一样要经历学术上的各种挑战。强大的学习压力下,要强的孩子们还要留出时间应付学校的课外活动。有时候一天活动太多,晚自习时候作业写不完,但是为了不影响成绩,还得第二天一早五点钟爬起来继续写。期末考试的时候,宿舍破例没有熄灯。那三天,几乎所有的中国学生都学习到了天亮。



5我们究竟为什么要出国留学?


国际学生报到第一天,看着刚刚飞了十几个小时的中国学生和家长拖着大包小包进宿舍,爸爸妈妈们忙着铺床收拾东西,孩子们忙着串门的时候,我总会不止一次的问自己同样的问题:为什么要出国留学?


从我这一代成长在80年代中后期的留学生,到如今00后的小留学生,几乎都来自中国新兴的中产或精英阶级家庭,留学已经是一个非常自然的选择。作出跨越重洋的选择,既说不上是怀着百年前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梦想,也并不是为了逃难或者改善生活条件。每一个人的留学路都有着不一样的颜色,而在我看来,留学本身,就是一个成长与经历的过程。


当初那个第一次来美国,在机场左顾右盼紧张到不敢说话的北京孩子,加入了学校的足球队,还当上了校园大使,既可以用母语向来自中国的家长学生们介绍自己的学校,又能用流利的英文帮助九年级的美国新生注册入学第一天的表格;上海来的小学霸,到了美国还是学霸,但是重新拾起了丢掉很多年的绘画爱好,还买了相机,当上了校报的小记者,毕业时候,更凭借着自己的摄影作品,俘获了一所知名文理学院招生官的芳心。


还有那个来自深圳的小男生,刚入学第一个月连作业不知道如何在网上提交,后来自告奋勇当上了中文课的助教,能说会道的他不仅帮着老师每天整理教案做课件,并且主动在课后辅导美国同学,甚至教会了美国孩子打麻将,还办起了比赛,成了学校里小小的红人。


虽然学习生活中充满了各种需要克服的困难,但是美国高中以及大环境下鼓励任何想法与创意的自由精神,让成为一个不一样的人变成了可能。正是这种生命中的不确定性,让孩子们激动得不能自已。


工作这些年,我接触了上百名小留学生。他们中,有的人进入了顶尖名牌大学,成为了天之骄子,万众瞩目;但是也有更多的孩子,也许并没有做出如何了不起的成就,却在无形之中变得更加坚强和自立,也学会了关心别人。曾经有一个妈妈私下告诉我,她的儿子这么多年在家从来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出国半年后回国的时候,给爸爸妈妈各带了一个小礼物。


我不会忘记,某一年的毕业典礼上,一名国际学生在他的个人演讲中提到:从走下飞机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从此,我就是一个人了。无论对于出国这件事情如何看待,几乎每一个我认识的小留学生都会承认,在国外多年的生活让他们开始重新审视“我是谁”这个问题,也强迫他们学会了为自己的人生思考和负责。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替他们做决定,也不再有父母做随叫随到的避风港,凡事都要靠自己了。



6 遇见更好的自己


漫步在暑假中的斯坦福校园里,我总是忍不住留意到一群群来自中国的中学生们。他们中,有的是参加暑校的学生,穿着印着斯坦福标志的T恤衫,抱着书跟同伴一起嬉笑着匆匆跑过;还有的,是国内组织的各种游学团,这群孩子们往往拿着相机,穿着各种鲜艳的上衣和高档运动鞋,大声呼唤着同伴的名字,左顾右盼地欣赏校园风景。


中国教育在线在2015年组织的《低龄留学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呼应了国内留学生低龄化趋势——超过2/3的被调查者,在高中及高中以下阶段,就已经有了出国留学的意向。随着国内教育竞争愈演愈烈,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现状愈加明显,这群在斯坦福校园里度过暑假的中学生们,也许在未来的几年内都会加入到小留学生的行列中,成为中国人在异国他乡求学大军中的一员。


根据美国寄宿中学协会(TABS)在2016年年会上公布的数据,目前在美国所有的私立寄宿学校中,中国学生已经占据了近40%的国际学生名额。我知道,等待着这群兴奋而又紧张的小留学生们的,不会是像电影歌舞青春中描述那样完美的高中生活。享受快乐之余,他们一定都会为了某一次考试而忙得焦头烂额,都会因为不理解的某一个美式常识而尴尬得不知所措,也一定会因为与当地人的某一个文化沟通障碍而焦虑彷徨。


但是,这群小留学生,他们是快乐而充满梦想的,是热情又纯真的。出国,本身就充满了各种变数和挑战,但是迎头面对这些艰苦的时刻,在没有限制的空气中恣意生长,在磨练中获得人生经验并且,在经历了这些无法预测的时光之后回头再看到自己的成长,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啊!


变成更好的自己,这不就是留学的意义吗?



作者简介


Tina 盛天意老师

棕榈大道首席导师


Tina老师毕业于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中学教育方向。在加州湾区从事教育工作的五年间, 先后在公立、私立寄宿和私立走读学校任教, 历任私立高中招生面试官、国际学生辅导员、人文科学老师以及大学升学顾问。


在美国初高中工作的五年内,Tina老师不仅站在教学的第一线,非常熟悉美国初高中的各类课程内容以及本地中学文化,同时招生工作的经历也让她对美国私立高中筛选学生的过程有着深刻的认知和了解。同时,Tina老师的教育学背景也让她能够从心理学角度理解与分析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遇到的困惑,为小留学生的留学之路保驾护航。




作者 | Tina Sheng

编辑 | wenxin

END


【相关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