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普通话读唐诗, 为什么有的诗不押韵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咬文嚼字 Author 苏培成
中国是诗的王国,自《诗经》开始直至今日,历代产生了千百万首诗歌,广泛传诵,历久不衰,成为民族的瑰宝。在唐代,各种诗体百花争艳,蔚为大观。我国古代的诗歌都是押韵的,构成了令人赞叹不绝的声律美。可是时至今日,用普通话诵读唐诗时,人们发现有的诗歌押韵,有的诗歌不押韵。这是为什么?下面举一首现代仍旧押韵的唐诗:
静 夜 思李 白床前明月光(ɡuānɡ),
疑是地上霜(shuānɡ)。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xiānɡ)。
这首诗中的“光”“霜”“乡”在古代押韵,到了现代还是押韵。在现代,它们的韵腹和韵尾相同,都是-ɑnɡ。这是不是说这首诗从唐代到现代它的读音没有变化呢?不是的。语音是不断地变化的,“光”“霜”“乡”这三个字古今的读音不同,不过这三个字按照相同的规律变化,所以到了现在仍旧押韵。如果押韵的字按照不同的规律变化,它们的读音就会有差别,有的也就不能押韵。下面举出两首诗为例:
寻隐者不遇贾 岛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qù)。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chù)。
这首诗中的“去”和“处”在中古是押韵的。我们查阅《广韵》《韵镜》,得到这两个字中古时的音韵位置:“去”字是溪母御韵开口三等去声,“处”字是昌母御韵开口三等去声。这两个字只是声母不同,一个是溪母,一个是昌母;而韵母部分完全相同,都是御韵开口三等去声,所以是押韵的。“开口三等”是音韵学术语,它主要说明介音(也叫韵头)的状况。“御韵开口三等”粗略地说,大约读为io。“去”和“处”为什么到了现代不押韵了呢?那是由于声母不同而引起的变化。“去”的声母是溪母,属于牙音,中古时的读音大体是k,后来受它后面的介音i的影响演变为q。“处”的声母是昌母,属于齿音,中古时的读音大体是q,后来变为ch。正是因为声母不同,引起了韵母的分化。因为“处”的声母是齿音,使得韵母后来读为u,而“去”的声母是非齿音,它的韵母后来读为ü,这两个字的声调都是去声。声韵调合起来,“去”字变为qù,“处”字变为chù。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zhě)。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xià)。
这首诗中的“者”和“下”在中古是押韵的。我们查阅《广韵》《韵镜》,得到这两个字中古时的音韵位置:“者”字是章母马韵开口三等上声,“下”字是匣母祃韵开口二等去声。马韵和祃韵的主要元音相同,都是a,所以“者”和“下”在中古可以押韵。这两个字的声母不同,一个是章母,一个是匣母。另外介音也不同,一个是“开口二等”,一个是“开口三等”。因为声母和介音不同,所以这两个字从中古到现代按照不同的规律演变。“者”字的声母是章母,在中古大体读为j,后来变为zh。属于开口三等马韵的“者”字本来有介音i,后来受章母的影响,介音i失落了,主要元音也由a变为e了。声调是上声。声韵调合起来,“者”字的现代读音是zhě。“下”字的声母是匣母,中古时是浊音,后来变为清音,读为x。属于开口二等祃韵的“下”字,受介音的影响,韵母由a变为ia。声调是去声。声韵调合起来,“下”字的现代读音是xià。
以上例子说明,唐诗中有的押韵的字,由于语音演变的条件不同,到了后世分道扬镳就不再押韵了。这样的诗句用普通话读时有什么办法让它押韵呢?没有办法。语音的演变是不可逆的。为了押韵,人为地改变押韵字的读音行不通,那样的诗句别人连意思也弄不明白了。
用普通话读唐诗还有一种情况也会造成不押韵。例如:
乐 游 原李商隐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yuán)。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hūn)。
查考《广韵》,我们得知“原”和“昏”的音韵位置不同:“原”字是疑母元韵合口三等平声,“昏”字是晓母魂韵合口一等平声。“原”属元韵,“昏”属魂韵,这两个字本来不同韵。《广韵》是宋代的韵书,唐代诗人写诗不可能根据宋代的韵书,只能根据唐代的口语。而《广韵》的分韵也不是随心所欲的,它根据的也是自唐以来的实际口语。可见“原”和“昏”在唐代某些方言可能同音,在共同语中虽然有区别,但是读音比较接近。古人把读音十分接近的韵部用来押韵,叫作通押。通押扩大了押韵的范围,有利于创作。《广韵》就注有“同用”的韵例。“同用”就是“通押”。例如:冬(钟同用),元(魂痕同用)。到了十三世纪平水人刘渊编了一部《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可以通押的韵合并为一部,例如:魂韵并入元韵,“原”“昏”成为一韵。演变到现代,“原”“昏”读音依旧可以通押。我们诵读时也只能按照现代读音去读。
春 望杜 甫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shēn)。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xīn)。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jīn)。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zān)。
这首诗中的“深”“心”“金” “簪”押韵。根据《广韵》,“深”“心”“金”属侵韵,“簪”属覃韵。侵韵和覃韵读音相近,可以通押。
王力先生指出:“隋陆法言著《切韵》,北宋陈彭年等曾修为《广韵》,盛行于世。《广韵》一共分为206韵,分韵太细,也不完全符合当时的语音。唐代曾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平水刘渊索性把同用的韵合并起来,成为107韵,后人又减为106韵,这106韵被称为平水韵,一般就叫做‘诗韵’。唐代诗人虽然不是依照平水韵用韵的,但是他们既然依照‘同用’‘独用’的规则,那么平水韵正可以用来说明唐人的用韵。”(《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第1518页)到了今天,遇到通押的诗句也只能按照普通话的读音来读,保留通押,没有其他办法可想。
男导师的妻子叫“师母”,如果导师是女的?应如何称呼女导师的丈夫?
本期责编: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