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标

其他

《网络不规范用字用词现象研究报告》(全文)发布

由澎湃新闻牵头发起,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市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上海新华传媒连锁有限公司和上海蜜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的数字内容生态实验室,6月8日发布《网络不规范用字用词现象研究报告》,全文如下: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成为公众主要表达平台的当下,网络不规范用字(词)现象越发凸显,在引发交流障碍的同时,对汉字文化传承造成负面影响。重视互联网平台语言使用,纠正网络不规范字词现象,促成使用规范字、维护汉字文化的社会氛围,对于与时俱进守护汉字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有重要意义。数字内容生态实验室关注互联网场景下不规范字词使用问题,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随机采集2022年12月到2023年3月期间全网近5000万篇材料,提取错别字词使用现象,从错误类型、平台渠道等角度深挖不规范字词背后的规律,总结造成网络不规范字词现象的原因,针对政府、媒体、内容平台、公众等多元主体提出互联网汉字规范使用建议。针对互联网平台特征与不规范字词出现的原因,建议成立由网络监管部门牵头、多方合作的网络语言生态联合体,以技术监管平台建设、规范用字用词评估、政策建议发布,形成促进互联网语言规范化的合力,推动规范、积极、向上的互联网语言生态建设。一
2023年6月20日
其他

杜永道:字母和汉字漫谈

转自:语言文字报编辑说文字是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我国用汉字,西方使用字母文字。汉字和字母何时产生?如何传播?有何异同?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加强对语言文字的敬畏之心,提高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意识。请看《语言文字报》原主编杜永道的文章——世界上最早的字母,是腓尼基字母,它产生于3000多年前地中海东岸的古国腓尼基。汉字的甲骨文是商代卜辞,也有3000多年历史。也就是说,3000多年前,在中国的河南,人们用青铜刀在乌龟壳上咔嗤咔嗤地刻写甲骨文的时候,远在地球另一边的地中海东岸,腓尼基人正在硬泥版上叮咚叮咚地錾凿人类最早的字母——腓尼基字母。可以说,中国的汉字和西方的字母大体是同时产生的。字母和汉字在世界上的传播腓尼基字母随贸易传播,分为三支:一支是希腊字母,希腊字母衍生出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等;另一支衍生出阿拉伯字母;还有一支衍生出印度字母。拉丁字母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字母,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等采用拉丁字母,俄文等采用斯拉夫字母,我国汉语拼音也采用拉丁字母。汉字在汉朝传入越南,后来越南在汉字基础上创造了喃字。1945年,越南开始使用拉丁字母。汉字大约在3世纪传入朝鲜半岛。明代,朝鲜人创制了谚文并使用至今。约于3世纪末,汉字传入日本。日本至今仍使用一两千个汉字。新加坡华人较多,汉字广泛流行。字母和汉字跟语言单位从语音方面说,一个汉字一般代表一个音节,如“书”在语音上是一个音节。西文字母跟汉字不同,不固定跟某一语音单位对应。一个字母往往代表不了一个音节甚至一个音素,如英语的“book”有四个字母,却包含三个音素。从语义方面说,一个汉字一般代表一个语素。如“水”在语义上是一个语素。一个字母往往不能代表一个语素,如英语的“water”有五个字母,仅代表一个语素(水)。从文字适应语言角度说,汉字适应了汉语“语素单音化”这一突出特点。字母和汉字的三个时代从呈现方式说,字母和汉字都经历了三个时代。它们最初是刻写的,这是第一个时代。有了纸张之后,字母和汉字多书写在纸上,这是第二个时代。打字机的出现,特别是电脑的出现,给字母和汉字的呈现方式带来历史性、革命性变革,字母和汉字的呈现方式升级为“打写”。这是第三个时代。“三个时代”是字母和汉字呈现方式的三个阶段,也是人类文明的三次巨大进步。在电脑上输入汉字,导致人类从“读纸时代”进入“读纸+读屏时代”,即“双读时代”。西文输入靠在键盘上直接敲击词语字母,所以对词形识记没有影响。汉字大多不是直接输入电脑的,而是用编码输入的。不论拼音输入还是五笔输入等,都是编码输入方式。长期、反复的编码输入,引发“提笔忘字”现象。有人对此表示担忧,其实不必。因为汉字在几千年前刚出现时,就是“目治”的,是诉诸视觉的,汉字自诞生之日起就是用来“视读”的。电脑时代,人们仍在“视读”它——汉字的基本功能依然在正常体现。“双读时代”是人类阅读形态的进展。只提倡“读纸”,不提倡乃至贬抑“读屏”,是落后的阅读观。随着技术发展,“读屏”将更加普及、舒适。未来的“读屏”将更加贴合读者需求。字母和汉字的作用拉丁字母用于汉语拼音,是注音工具。《汉语拼音方案》里单字母、双字母记录的语音单位是音素。字母用于拼音文字时,是最小的书写单位,用来构词。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面)符号系统,是汉语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汉字的作用不止于此。汉字产生前,生产经验靠口耳相传,难免琐碎、不系统。汉字产生后,人们能够全面系统地记录、传承生产经验,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发展,加快了社会前进的脚步。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到文字时说:“(人类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从铁矿的熔炼开始,并因文字的发明与它的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转入文明时代。”各种文字包括汉字,具有交际和促进社会发展两方面作用。字母和汉字的字体拉丁字母常见的字体是哥特体和罗马体。这两种字体的差别很小,只有两个字母写法不同,哥特体的ɑ、ɡ,罗马体写成
2023年6月13日
其他

“敬候通知”,不建议使用

编辑说“敬候通知”还是“静候通知”?在使用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华中师范大学李明老师针对两个词语的用法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分享了几个典型案例。一起来看——近日,笔者在浏览新闻时,看到这样一类说法:(1)因景区提档升级改造需要,木兰云雾山景区自2022年8月27日12:00起实行闭园管理,开园时间敬候通知。(“湖北日报”微信公众号2022年8月29日)(2)因本报官网改造升级,暂停使用,故“节目表”和“节目推荐”等暂停推送,何时恢复,敬候通知。(“北京广播电视报社”微信公众号2022年6月15日)(3)路面结冰暂停接单,请敬候通知。(“伴您行代驾”微信公众号2021年1月7日)这是某些机构发布的通告,在用词上,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使用“敬候通知”一词来表达己方的谦逊有礼。然而,我们仔细思考会发现,“敬候”一词用在这里似有不妥。一般而言,人们在话语交际中都会遵守礼貌原则。具体来说,就是在言语表达上多赞扬对方、贬抑自己,以便拉近距离,更好地进行沟通。如我们询问对方姓氏时会使用“贵姓”,称呼对方父母时会说“令尊”“令堂”,“敬候”在汉语中属于敬辞,用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意义可以理解为“恭敬地等候”或“恭敬地问候”,如“敬候回音”“敬候起居”等。上面的例子中,使用“敬候”一词主要是为了表示礼貌,这点值得肯定。需要注意的是,敬辞主要用于表示对对方的尊敬,一般是指言者恭敬地等待对方,也即“我敬候(您的)光临”“我敬候(您的)佳音”。如果将“敬候”的意义代入上面的例子中,会发现文意变成了要求被通知的对象恭敬地等候自己的通知,这就与作者原意南辕北辙了。出现这种情况,与“静候”一词不无关系。在汉语中,“静候”与“敬候”二者所表达的语义相近,“静候”意为“安静地等候”,本身并没有明显的敬谦意味。如“静候通知”可以根据语境的不同补充为“请您静候我的通知”或“我静候您的通知”,且前者的使用频率似乎更高。在具体通告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下表述:(4)请各位新同学静候通知,暂缓来校期间要遵守当地政府疫情防控要求……(“长治学院团学之家”微信公众号2022年8月29日)语言具有经济性的特点,“表示同样一种语义蕴含,尽管全量形式和简化形式都可以采用,但说起话来人们更多地选择简化形式”(邢福义《汉语语法结构的兼容性和趋简性》)。当“静候通知”前不加“请”等字眼时,祈使意味大大增强,信息发布方与信息接收方便显现出了一定的等级差异,这对于一般情况下的服务行业通知来说,是不合适的。因此,人们便通过将“静”改为“敬”的方式,以求礼貌,然而在事实上又因汉语原有“敬候”一词的表达特性发生了语义冲突。总而言之,“敬候通知”是在“静候通知”的基础上受礼貌原则影响出现的错误表述,即信息发布者将“敬候通知”误解为“敬请您等候我们通知”。我们在使用敬辞和谦辞时需要多加思考,避免出现敬谦失当的情况。改编自《语言文字报》2023年3月15日文章《“敬候通知”不妥当》作者:华中师范大学
2023年6月12日
其他

专访李宇明教授 | “人机共生”时代语言学的使命与担当

“人机共生”时代语言学的使命与担当——专访语言学家李宇明教授作者:郜云雁
2023年6月9日
其他

那些和服饰有关的汉字

编辑说在古代,服饰除了御寒、装饰等实用功能,还有重要的礼仪内涵,如“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通过字词了解古代服饰文化,对于我们阅读古籍,欣赏古诗词很有帮助。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张艳玲按头衣、足衣、体衣对此进行了探讨,请看——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服饰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美学意蕴,衣、食、住、行,衣为首。华夏民族的服饰大致分为三类——头衣、足衣和体衣,下面分类谈一谈。TOU头YI衣古代,头衣又称为“元衣”,因为“元”本来就指头。汉代就将帽子称为元服。上古时代,等级分明,衣帽穿戴成了地位的标志,古代贵族男子的头衣一般有冕、冠、弁(biàn)、胄等,平民男子的头衣则是巾、帻等。冕,本义是用带子系于下巴的帽子,是天子、诸侯、卿、大夫祭祀时所戴的礼帽,后专指帝王的皇冠。《说文解字》记载:“冕,大夫以上冠也。从冃(mào)免声。”冕顶有长方板,称为延,延的前后端缀有数串小圆玉,叫作旒。天子的冕有十二串旒,诸侯九旒,上大夫七旒,下大夫五旒。历代形制大略相同。现在我们在体育赛事中常用“加冕”“卫冕”表示获得冠军,用的是冕的引申义。冠,贵族男子所戴的帽子,是古人戴在头上用来束发的东西,形状像扣在发髻上的小罩子,因此又叫作发冠。起初人们戴发冠只是为了生活方便,同时也有一定的装饰作用。大约在商朝开始出现官服制度,通过冠、服可以区分一个人的官职、身份和等级,或者表示不同的礼节和仪式。《礼记·冠义》:“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故曰:冠者,礼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古人视服饰为社会的重要规范,由此可见一斑。汉代的冠主要有冕冠、通天冠、长冠、武冠、进贤冠等,不同身份不同场合所戴的官帽有严格规定。如帝王在参加祭祀大典的时候要戴冕冠,在朝会和宴会上戴通天冠。我国古代士以上阶层的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礼记·曲礼上》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许多词与“冠”有关,如“冠字”,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并取字;“冠士”,指已行过冠礼的成年之士;“冠子”,指已行过冠礼的男子,又因古代的男子二十岁而冠,所以冠子又指称二十岁的成年男子;“冠岁”,是指男子二十岁;“弱冠”,是指刚成年;“冠者”是指成年人,如《论语·先进》:“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弁,是古代一般贵族男子戴的一种帽子,为男子穿礼服时所戴。弁,主要有爵弁和皮弁,爵弁用于祭祀,皮弁用于田猎和战伐。胄,是古代士兵作战时所戴的头盔。《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中有:“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介胄之士”指穿戴盔甲的士兵。后来,“胄”引申为受到保护的帝王或贵族的子孙,如贵胄。巾、帻,是平民老百姓的头衣,是用来包裹头发的头巾。二十成人,士以上阶层的男子加冠,庶人则包巾。ZU足YI衣足衣是穿在脚上的装束,先秦时泛指鞋袜。自汉代开始,足衣有了内外之分,足之内衣为袜,足之外衣指鞋。古代用来指称鞋的主要有履、屦(jù)、屣、屐、舃(xì)。履,是古代鞋子的总称,隋唐以前一般不称鞋而称履,成语有“削足适履”“郑人买履”等。《说文解字》记载:“履,足所依也。”《释名·释衣服》中也有记载:“履,礼也,饰足所以为礼也。”正式场合,古代士子必须着履,因为履和礼密不可分。这种习俗一直延续,今天我们出席正式场合,要“西装革履”,以示庄重严谨和尊重。屦,本义是用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庄子·列御寇》中有:“列子提屦,跣(xiǎn)而走。”屣,用草编成的鞋,称为草屣。草鞋为贱物,因此古人常以脱屣、弃屣比喻事情之容易或对人事看得很轻。屣作动词用时,意思是拖着鞋走路,如《后汉书·王符传》:“衣不及带,屣履出迎。”(衣不及带:来不及把衣带系好。)屐,我国最早的旅游鞋。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这里的“屐”就是旅游鞋,是一种木底有齿的鞋,后泛指鞋。唐以前,屐是旅游用的鞋,在宋代以后基本上就是专指雨鞋了。舃,是一种复底鞋,在鞋子底下加一层木底。类似现在鞋底上加一层鞋掌,走在泥地里可以不湿脚。《释名·释衣服》:“复其下曰舄。舄,腊也。行礼久立,地或泥湿,故木复其下,使干腊也。”TI体YI衣自从阶级社会出现以后,统治阶级建立了体现社会等级的服饰制度,社会等级观念便在服饰中体现出来。《通鉴·外纪》记载:“帝始作冕垂旒,充纩,元衣黄裳,以象天地之正色,旁观翚(huī,指一种有五彩羽毛的野鸡)翟(dí,指一种长尾野鸡,羽毛用作舞蹈道具)草木之花,变于五色为文章而著于器服,以表贵贱。于是衮冕衣裳之制兴。”《周易·系辞下》也有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这说明了服装在夺取天下、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我国最早的衣裳的基本形式是上衣下裳。《说文解字》中记载:“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可见衣与裳是有区别的。衣,主要是指上装;裳,主要是指下裙。《诗经·邶风·绿衣》中就有这样的诗句:“绿兮衣兮,绿衣黄裳。”这句诗的意思是绿色的上衣、黄色的裙子。后来“衣”引申为衣服的总称。上衣主要包括襦、袄、袍、褐、衫等。在古代,这些衣服样式不同,也标志着不同的等级。襦,是指短衣、短袄,分单层和夹层絮棉两种,后者渐渐发展成为另一种服饰形制——袄。歌颂东汉时蜀郡太守廉范的《五绔歌》中就有“平生无襦今五绔”,其中的襦就是指袄。襦有时候还特指短上衣,它是汉代百姓的日常服饰,为一般百姓御寒所穿。如《孔雀东南飞》中就有“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这里的襦指的就是齐腰的短装。袍,是指长袄,也是一种御寒的衣服,里面铺的是乱麻,一般来说,穿不起裘的人才穿袍。汉代以后有绛纱袍、皂纱袍,袍已经演变成礼服了。《诗经·秦风·无衣》中有“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里的“袍”则特指战袍。褐,《说文解字》中说:“粗衣也。”指用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粗布短衣,古时为穷苦人所穿。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就有“乃使其从者衣褐”,“从者”是指随行人,“衣褐”就是穿粗麻制成的短衣,也就是打扮成下等人、穷苦人的样子。衫,就是单褂。分为两种:一种没有袖子,穿在衣外,一种穿在衣内,为贴身的短袖衫。衫十分普遍,男女贵贱皆可穿。其中最典型的是襕衫,这是一种上下相连的服装。在古代,襕衫为官职公服,学子也穿。在现代,一般用于男子成人礼等场合。“裳”与“衣”字组成“衣裳”时,读shang,轻声,而单用或者与“衣”之外的其他汉字组合时读chánɡ,二声。“裳”字本义就是裙,引申为下衣。下衣主要包括裙、裤、裈(kūn)等。裙,《释名·释衣服》记载:“裙,群也,连接群幅也。”可见裙是由很多幅布连接而成的。郑玄注《仪礼》谈道:“凡裳,前三幅后四幅也。”前后加起来共七幅布。裙装在魏晋以前并不是女性的专利,男女都可穿;魏晋以后,裙子成为女性的主要服装。裤,《说文解字》中没有“裤”字,有“绔”字,解释为“胫衣也”,是套在腿上不包住臀部的。从出土文物来看,古代的裤子是没有裆的,这是因为古人的上衣比较长,可以挡住裆部。真正的裤子是在汉代以后出现的。成语“纨绔子弟”中的“绔”即裤子,“纨绔”即白细高档绢绸裤子。裈,一种相当于现代的内穿裤衩或外穿短裤,一般穿短上衣时才穿;另一种则相当于今天的长裤。其特点是都出现了裆部。古代形似内穿裤衩的称为“犊鼻裈”,因形似牛鼻而得名,不缝裤管,只是一块布缠于裆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乃令文君当垆,相如自著犊鼻裈,涤器于市中。”司马相如有意穿犊鼻裈以示贫贱。从古至今,服饰的形制、衣料、用途、穿法等都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服饰文化的内涵也越发丰富多彩。服饰最初的实用和伦理意义发展为“衣服容貌者,所以悦目也”的审美意义,拥有了炫目的文化光彩。(改编自《语言文字报》2023年5月3日文章《评头论足话衣裳——古代服饰文化漫谈》;作者: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张艳玲;图片来自千库网)(文字编辑:王晶;微信编辑:晋力;校对:贺庆)往期推荐1.
2023年6月6日
其他

“了不起的甲骨文”小程序最全攻略!

本文转自公众号“字得”。3000年前,殷商王室为占卜记事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河南安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所在地、世界记忆遗产甲骨文出土地,被誉为“中华字都”,正以全新的形式传承与发展甲骨文文化。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也致力于为书写古老文字在中华大地焕发新机的鲜活故事而努力。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从中药铺买来的“龙骨”上有一些奇异刻画,与青铜器上的金文有些相似,便决定向外界高价收购带字甲骨进行深入研究,由此开启了探索、发掘、收藏、研究甲骨文的大门。自2022年12月,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腾讯牵手,历经4个月的合作,在4月20日谷雨这天迎来了阶段性成果——“了不起的甲骨文”小程序发布上线,成为“甲骨文数字焕活”专业、实用、有趣的网络载体。点开小程序,主线为普及模式与研究模式。普及模式面向大众与中小学生,研究模式面向专家、学者。页面下方有“首页”“学习”“创造”“我的”四个模块。其中“首页”有“每日一字”、甲骨高清三维全信息模型。“学习”包含104个已释字和41个未释字。点开“已释字”,除了能学习甲骨文知识外,还能进行临摹。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小程序里还有什么有趣的内容吧。01首页“了不起的甲骨文”名字来源于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殷墟时的讲话“中国的汉字非常了不起”。每日一字展示一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过程每种字形都由粒子组成点击“学习一下”解锁更多知识(向右滑动查看更多)点击“学习一下——查看解释”,还能进一步了解到字形含义、文字在篆隶草行楷等不同字体之间的字形流转,以及同一文字在甲骨文中存在的异体字。也可以点击“临摹一下”,尝试写出甲骨文。数字焕活小程序中使用的甲骨文高质量数据源自全世界现有资料最齐全、最权威且免费对外开放的甲骨文数据平台——“殷契文渊”(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标志性成果)。“了不起的甲骨文”小程序依托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微痕分析”的技术突破,形成“甲骨文全信息数据模型”,这些数据既可以用于服务公众的甲骨文传承活化,也可帮助专家学者进行保护研究。“殷契文渊”大数据平台可360°旋转放大缩小甲骨实物“微痕分析”看清甲骨文字形笔画切换模式便于学者研究观察(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在小程序的“数字焕活”页面里,你可以看到在数字空间里高保真还原的甲骨实物,动动手指就可以360度旋转、放大缩小;点击“数字焕活”按钮,就能通过“微痕分析”看清甲骨片上的文字刻写风格和笔画叠压关系、看清钻凿形态和卜兆裂纹及材质纹理等信息。在保护方面,用微痕分析和甲骨文全信息数据模型焕活“实物”,助力甲骨文数字回归殷墟;在研究方面,用“文字图谱”和“字形匹配”焕活“文字”,助力甲骨文破译;在传承方面,“了不起的甲骨文”小程序焕活公众的甲骨文“记忆”,助力甲骨文研学普及和参与众创。02学习有”已释字”与“未释字”板块内容在“未释字”中可以提供破译线索(向右滑动查看更多)该功能借助观众的参与,吸引更多对甲骨文感兴趣的志愿者和爱好者进来,可以帮助做甲骨文的信息处理,做文字标注,提供甲骨文未释字的破译线索,真正实现公众力量与甲骨文研究的有机结合。03创造该款小程序还有创造功能,让学生学习古人造字,激发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甲骨文是商代先民们创造出来的,当时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与现在区别很大。中小学生在使用这个小程序时,可以学习甲骨文的相关知识和构造,联系当下的现实生活,创造属于自己的甲骨文字,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甲骨。
2023年6月5日
其他

“PUA”的今生今世

作者简介刘燕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22年12月8日,《语言文字周报》发布了本年度的“十大网络流行语”和“十大网络热议语”,“PUA”于“十大网络流行语”中位居第二,其释义为“‘Pick-up
2023年6月4日
其他

你知道“Kung-fu”是怎么来的吗?

本文来自《看世界》(2023年第7期)(有删改),作者邓晨。威妥玛式拼写的“功夫”(Kungfu)、“太极”(Tai-Chi)等词,早已成为人们惯用的拼法。几个月前,笔者在阅读南非历史的时候,发现英属开普敦殖民地总督的名单包括了威妥玛,这让笔者感到惊讶。该总督应该是19世纪汉学家威妥玛的父亲,当时担任英军苏格兰皇家高地团的军官,在1833年因总督交接而暂代职责一年。汉学家威妥玛幼时在毛里求斯、开普敦等地成长,后来从父命加入军旅,在鸦片战争时抵达中国,在军中任翻译官,然后进入外交体系,其生涯属于典型的19世纪英国海外殖民地官僚。威氏在1867年制订了威妥玛式拼音。这一拼音系统较明代传教士的体系更为准确,成为此后以罗马字母拼注汉字读音的主流方法,直到1950年代汉语拼音出现后才逐渐被取代。不过,威妥玛式拼写的“功夫”(Kung-fu)、“太极”(Tai-Chi)等词早已成为人们惯用的拼法。在殖民帝国的年代,世界各地都曾面对罗马字母的冲击。五四时期,钱玄同有以字母取代汉字之议;明治时期的日本也有东京大学校长山川健次郎等学者建立所谓“罗马字会”,提倡用拉丁字母取代传统日文。但真正彻底将原本书写体系取代的国家,多半是由于官方力量介入,例如1906年越南成泰帝的教育改革,或是1929年凯末尔政府颁布的新土耳其字母。在罗马字母未曾取代原有书写体系的地区,所谓“罗马化”主要就限于利用罗马字母转写语言,或为语言进行注音。这是研究这些地域语言文化的学术基础工作,也往往是加强统治的重要步骤。例如,英属印度长期并无转写当地语言的制式规范,直到1870年代后当局才普遍推行亨特氏转写法。这一方法除了涵盖印度主要语言,还进一步延伸到缅甸文、藏文等等。不同的书写体系具有各自的深度与魅力,当然,对于初接触者来说,会因为难以看懂而感到茫然。但是,或许在ChatGPT与机器翻译迅速发展的年代,理解障碍会越来越容易被克服,而文字书写的多样性,应该受到人们的珍惜。非洲大多数语言在古代都无文字,现今则多半基于罗马字母或阿拉伯字母,剩下少数的古老文字有埃塞俄比亚的阿姆哈拉文,以及北非图阿雷格人的提非纳文。这两种文字中,阿姆哈拉文无疑受惠于埃塞人口的庞大,以及政治经济力量的逐渐发展;而提非纳文虽然长期处于边缘,但近几十年来随着图阿雷格民族主义的活跃而获得活力。从边缘到扩大影响的一个实例是韩语字母。2009年在印尼的布顿岛,韩文被推广用来书写当地的吉阿吉阿语,后来在刚果的俾格米人社区,以及南美的艾马拉语社群中,也都有类似尝试。韩语字母是1443年朝鲜世宗国王所创,而创制文字的另一个有趣实例是北美原住民切罗基族的文字。发明者塞阔雅在1825年开始向全族推广,他旅行各地,试图将分裂的切罗基族人团结起来,甚至尝试制订不同原住民族都可使用的共同文字。由于1820年代曾有切罗基人移民至西非的利比里亚,因此有学者指出,1830年代该国发明家布可雷所创的瓦伊语文字可能受切罗基人启发。此说证据不足,但若属实,亦是佳话,这两种原住民自创文字至今都仍被使用。往期推荐第九届中国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学术研讨会(二号通知)中国女性名字中,常见的“芝”“兰”“萍”到底有何意义?“John”的中文译成“约翰”?发音差异如此之大,什么原因造成?伯仲叔季:中国古代的排序本期责编:张一语标微信号:Yubiao_BLCU扫码关注我们
2023年5月30日
其他

柳永原名柳三变,指的是哪“三变”?

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那么,“三变”到底是哪“三变”?在明朝冯梦龙所著的《喻世明言》中有一篇《众名姬春风吊柳七》的故事,其中有段柳永的自我解嘲——我少年读书,无所不窥,本求一举成名,与朝家出力;因屡次不第,牢骚失意,变为词人。以文采自见,使名留后世足矣;何期被荐,顶冠束带,变为官人。然浮沉下僚,终非所好;今奉旨放落,行且逍遥自在,变为仙人。文中说,此前柳永触忤了当朝宰相吕夷简,吕夷简使宋仁宗听信其言而弃之不用,遂有上述自嘲。但小说家之言难免掺杂虚构,不足为信。清人张思岩在《词林纪事》中载:“永字耆卿,初名三变……有兄三复、三接,皆工文,号柳氏三绝。”也就是说,尽管柳永在柳氏家族排行第七,实际上亲兄弟只有三个:柳三复、柳三接、柳三变。“三复”出自《论语·先进》篇六:“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白圭”诗句歌颂白璧无瑕的美德,南容反复吟诵,说明他有此品性志向,故被孔子选为侄女婿。以“三复”为名,表示父亲希望儿子饱读诗书、品德无瑕。“三接”出自《易经·晋卦》:“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康侯治国安民有功,天子赏赐众多车马,一天之内还被三次接见。这句卦辞表达了“勤劳政事”的意味。以“三接”为名,表明父亲希望儿子言语谨慎、忠君为国。同理可知,“三变”也有出处,且被柳父赋予了某种人生理想或做人准则。有人在《论语·子张》篇中找到了根据——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大意是说,君子给人三种不同印象:远看端庄严肃,接近后又觉得很温和,等听他说话,又感觉十分严正谨慎。可见柳父信奉的是儒家之道,希望儿子从政为官,做个真君子。古人的“名”与“字”意义常相关联。柳三变,字景庄,二者同意:“景”有光、大之意,“庄”为庄严、庄重,“景庄”即庄重严肃。后改名永,字耆卿。永,远也;耆,六十岁以上的人;卿,对人的敬称。名、字相关联,有求长寿平安之意。三兄弟中,柳永文学成就最高,他扩大了词的意境,发展了词体,革新了词调,为宋词的辉煌作出了贡献。由其名、字的含义及变迁史,我们不难窥见其曲折的人生经历。(改编自《语言文字报》2023年2月22日文章《柳三变的名与字》;作者: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二中学/张长伟、张善存;图片来自千库网)往期推荐中国女性名字中,常见的“芝”“兰”“萍”到底有何意义?吃淄博烧烤,还得会点儿淄博话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以来首次表彰本期责编:饺子君语标你的语言风向标-扫码关注我们-
2023年5月28日
其他

趣说汉字|从汉字演变看先民生活变迁

编辑说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其形体演变体现着古人认识事物、利用自然的发展进程。如从“㡯”到“宅”的演变反映了居住场所“从崖屋到宫室”的进步。豫章师范学院陈波先从居住场所、器物材质及食品加工三个方面考察了汉字形符更替过程,从中可以窥见先民的生活变迁。请看——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部首具有表意功能。汉字的形体演变记录了先民不同时期的生存状态。特别是声符相同、形符发生更换的一组组异体字,反映了先民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对自然界深入认识与开发的进程。本文透过异体字的不同形体,探求先民造字时的生存状态。居住场所先民的居住场所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步步得到改善的,这个改善过程亦随着改造大自然同步进行,时间漫长。我们可从不同历史时期形符的更换来分析汉族先民居住场所的变迁过程。菴—庵
2023年5月26日
其他

范仲淹、司马光谥号“文正”,欧阳修、苏轼谥号“文忠”,究竟有何不同

本文转自公众号“语言文字周报”。范仲淹、司马光谥号“文正”,欧阳修、苏轼谥号“文忠”,究竟有何不同文丨方笑一“文正”比“文忠”高一点。小时候翻看旧小说,也跟着家里老人听包公戏,发现包公有很多称呼,什么包龙图、包青天、包文正。正经读点书,才知道称包龙图是因为他担任过“龙图阁直学士”。北宋元丰改制之前,官、职、差遣三者分离,“龙图阁直学士”属于“贴职”,并非真的在龙图阁坐班。称包青天,则表达了百姓对包公正直为官、秉公执法的赞扬。包文正是《三侠五义》虚构出来的包公之字:“起字‘文正’,取其‘文’与‘正’,岂不是‘政’字么,言其将来理国政,必为治世良臣之意。”真正的包公,名拯,字希仁。不过,旧小说里对“文正”的解释,倒是值得探究一番。“文正”表征“治世良臣”之意,历史上还真有好几位名人被称作“文正”,如范文正、司马文正、曾文正,也就是范仲淹、司马光、曾国藩。但“文正”不是他们的字,而是他们的谥号。包拯像:《宋龙图学士包孝肃公拯》古代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对逝者格外尊敬。皇帝、大臣、后妃等过世后,会由朝廷“盖棺论定”,根据他们生前的所作所为给予一个称号,这就是谥号。《逸周书》记载,谥法起源于周公和姜太公。“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行出于己,名生于人。”也有人提出,谥法起源更早,三皇五帝时代就有了。还有学者认为,谥法最早出现于殷商。王国维考证,谥法源于周共王、周懿王之后,因为之前像昭王、穆王这样的称号,君王活着的时候就称了,不是去世之后才给的号,因而不是谥号。当然,谥号也有不是朝廷官方给的,而是门生故旧给的,这叫作“私谥”。陶渊明就私谥“靖节”。人生前的行为千差万别,善恶贤愚不同,身后就有不同的谥号,故《礼记》强调“闻其谥,知其行也”。《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子贡关于谥号的一段对话:“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文子,名圉,卫国大夫,谥号为“文”。孔子说,因为他聪敏好学,又十分谦虚,愿意请教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所以给了他一个“文”的谥号。那么,到底怎样的人才能得到“文”这个谥号?《逸周书》有具体说法:“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这些无疑都是良好的品行,其中的“学勤好问”恰好对应了孔子对孔文子的评价。后世多有以谥“文”者,如王安石、朱熹。更多见的是,“文”与其他字连用为二字谥号。其中,始用于宋代的“文正”,是大臣谥号里级别最高的。有学者统计,宋、元、明、清四朝谥号“文正”的,总共只有32人。宋代包括范仲淹、司马光在内,只有9人。而欧阳修、苏轼、张居正、李鸿章的谥号都是“文忠”,比“文正”还次一等。南宋费衮的笔记《梁溪漫志》里有一则《文正谥》说:“谥之美者,极于文正,司马温公(光)尝言之而身得之。国朝以来,得此谥者惟公与王沂公(曾)、范希文(仲淹)而已。若李司空昉、王太尉旦皆谥文贞,后以犯仁宗嫌名,世遂呼为文正,其实非本谥也。如张文节(知白)、夏文庄(竦),始皆欲以文正易名,而朝论迄不可。此谥不易得如此,其为厉世之具深矣。”张知白担任过宰相,“在相位,慎名器,无毫发私。常以盛满为戒,虽显贵,其清约如寒士”。可就是这样一位严于律己的宰相,去世之后得到的谥号也只是“文节”,御史建议改谥“文正”也没能成功。得到“文正”的谥号,当然是一种荣耀。明代茶陵诗派的领袖、已经退休的内阁首辅李东阳病危之际,为自己身后的谥号担忧。他的好友、时任内阁首辅的杨一清建议以“文正”为谥。李东阳诚惶诚恐,竟在床上朝杨一清“顿首称谢”。既然文正公那么难得,那接下来只有当文忠公了。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欧阳修最初的谥号是“文”,和韩愈的谥号“文”相配。但常秩当时兼掌太常礼院,晚年和欧阳修有矛盾,就说欧阳修有谋立天子的定策之功,谥号当加一个“忠”字,其实是贬抑他。而作谥议的太常博士李清臣不能坚持原则,受到时人非议。对此,李清臣有自己的解释:“加‘忠’以‘丽’文,宜为当。”《庐陵欧阳文忠公全集》据统计,历代谥号“忠”的,一共有20余种含义。除了“事君尽节”“杀身报国”之类外,还有“推贤尽诚”“广方公正”等。勤学好问加上这些相关品质,就是不折不扣的“文忠”了。比如唐代的颜真卿,代表朝廷去劝喻叛乱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在叛军中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结果遭到缢杀。三军为之恸哭,唐德宗为之五日废朝。这样的人,当然最配得上“文忠”二字。又如明代的张居正,大力推动改革,也得谥“文忠”。晚清名臣张之洞去世后,朝廷曾考虑给他“文正”或“文忠”的谥号。但他在遗折中说自己“平生以不树党援、不植生产自励”“无所恋”,似有讽刺朝政之意,最后只能做“张文襄公”。这比起晚清的另外两位名臣曾国藩(文正)和李鸿章(文忠)要差一截子,而与左宗棠(文襄)并列。对此,晚清况周颐看得明白,直言“左、张二文襄,皆美谥也”。谥号是对一个人的终极性评价。因为被评价者已过世,所以这个褒贬也将永久留存于世间。逝者无法反驳,也没法用实际行动来再度自我证明。因此,谥法比刑罚对于一个人的警示和约束作用可能更大。关于这一点,北宋理学家程颐讲得透彻:“至要莫先于谥法,何则?刑罚虽严,可警于一时;爵赏虽重,不及于后世,惟美恶之谥一定,则荣辱之名不朽矣。故历代圣君贤相莫不持此以励世风。”“美恶之谥”将永远伴随逝者,故谥号的给定需格外慎重。大臣给谥的程序,历代有所不同,大致包括请谥、议谥、赐谥三个环节。在人过世之后,通常由其家属提出申请,要求朝廷赐一个谥号。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记载,北宋宰相赵挺之去世后,宋徽宗亲自去吊唁。赵夫人郭氏哭拜,请求徽宗答应三件事,其中之一就是赵挺之的谥号中须带一个“正”字。结果,宋徽宗对其他两件事都答应,唯独对谥号的事说了句:“待理会。”最终,赵挺之的谥号是清宪,没带“正”字。这位赵挺之是赵明诚之父,也就是女词人李清照的公公。可见,皇帝对一位大臣定什么谥号是极为重视的,未必完全同意家属的请谥。后世干脆由朝廷直接决定,不再接受家属请谥了。议谥是关于谥号的讨论环节。唐代的做法,是由考功司审核家属递交的逝者行状,再由太常礼院拟定谥号。太常礼院拟定的谥号,家属可以提出异议。唐代的许敬宗利用子女婚姻牟利,心术不正。太常博士袁思古等在议谥时就说,许敬宗对待子女的婚姻,像做买卖一样。根据谥法,名与实相背离曰“缪”。这当然是恶谥了。许敬宗的孙子许彦伯请求改谥。礼官讨论后觉得许敬宗能改正过失,可改谥为“恭”。赐谥在皇帝派遣使者吊唁或者逝者葬礼时进行。赐谥之后,就算对一个人“盖棺论定”了。当然,谥号确定之后,还可以追谥、加谥、改谥和夺谥。这一般都是由于政治形势发生了变化,需要变动一些去世已久的人的谥号。比如名将岳飞,死后谥号“忠愍”,到了宋孝宗的时代追谥“武穆”;又如明代张居正,由于得罪保守派,死后不但抄没家产,还被削夺了“文忠”的谥号。齐白石《宋岳武穆像》虽说谥号的议定极为慎重,但有时候也会受到人情的影响。据欧阳修的《归田录》记载,宋祁年轻时获孙奭青睐。后来,宋祁考中进士,名声越来越大。人们都说,孙奭看人很有眼光。孙奭对当时文臣用两个字的谥号很不满,也不想在谥号里加“文”字,希望得到“宣”或“戴”作为谥号。他去世后,宋祁正好担任礼官,就给他议定谥号为“宣”,满足了“伯乐”的遗愿。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古代东亚地区都有给定谥号的传统。朝鲜杰出的思想家李滉(退溪)谥号“文纯”,柳成龙谥号“文忠”。日本平安时代中期的大臣、和歌作者藤原忠平,谥号定为“贞信公”。此外,阐述讨论谥号意义的“谥议”以及皇帝颁布谥号的“谥诏”等,还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应用文体。相关研究对于了解当时的政治生态、权力格局乃至文风学风,有着重要的价值。作者简介方笑一,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古籍研究所所长、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命题专家。文章来源:上观新闻、章黄国学END往期推荐1.
2023年5月23日
其他

中国女性名字中,常见的“芝”“兰”“萍”到底有何意义?

本文转载于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我们常在很多影视剧中见到“如萍”“高启兰”这样的名字,仔细品来,这些字一度长期占领女性名字排行榜。这些字为何会被人们青睐?它们有什么美好的含义吗?芝芝,即灵芝,古代被认为是祥瑞之草。如某地发现芝,则要献给官府,官府献给朝廷。上下庆贺,沸沸扬扬,载入史册,就这样形成了绵延两千多年的、我国特有的“芝”文化。芝有很多美名,如“苬芝”(《尔雅》)“三秀”(王逸《楚辞》注)“芝栭”(《礼记》)“寿潜”“希夷”(《琅嬛记》)等。汉王充《论衡》列举芝有“青云芝”“龙仙芝”等十五种。晋葛洪《抱朴子》将芝分为石芝、木芝、草芝、肉芝、菌芝五大类,每大类又分很多小类。以小类计,有数百种之多。《本草》说,芝只产于各名山,“青芝生泰山,赤芝生霍山,黄芝生嵩山,白芝生华山,黑芝生常山,紫芝生高夏山谷”。现代生物学知识告诉我们,芝,属于担子菌亚门,层菌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我国南北均产,并不是什么奇异之物。可是古人给它赋予了一层又一层神秘色彩。人们普遍相信服食芝可以长寿。古人将药分为三等:“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而芝则属于“养命”的上药。《抱朴子》说:服七明九光芝一斤,“则得千岁,令人身有光,所居暗地如月,可以夜视也”;服牛角芝、龙仙芝都可“得千岁”;服龙衔芝“或得千岁、二千岁”;服菌芝“中者数千岁、下者千岁”;服木芝则“三千岁”;服石蜜芝一斗,则“寿万岁”。《群芳谱·卉谱一》引《涌幢小品》:“昔东王父服蓬莱玉芝,寿九万岁。”尧让天下给许由,许由坚决不接受,据说是由于许由服了箕山上的石硫黄芝,长生不老,所以不以富贵为念。有的芝服用后还可以成仙,《群芳谱·卉谱一》引《内观日疏》云:谢幼贞喜欢吃菌,忽然庭中生一菌,形状如飞鸟,邻家女子来求取火种,从芝上跨过,立即像鸟似的飞升而去。《抱朴子》说:“德高之人服用菌芝也可以成仙。”芝的出现,预示着某家或某地的学子将获取功名。《同安县志》载:明世宗嘉靖三十二年(1553),县西有姓郭的人家宅中生一芝,形状奇特,人们争着去看,“时郭梦得尚未游庠,不三四年,举于乡,遂登壬戌进士第”。《南康府志》载: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庐山白鹿洞生芝七十余本,这一年十三郡学士在此洞学习的有四十人登第。盆景“芝”。来源/pixabay免费正版素材库生芝还是升官的吉兆。《南康府志》载:“成化十四年,建文昌庙,正殿西北角产五色芝。是岁,生员黄祺,举于乡,登进士,官至云南布政使。”芝的茎数、叶数也可以做某些预示。《邵氏闻见后录》载:“仁皇帝诞降,章懿后榻下生灵芝,一本四十二叶,以应享国四十二年之瑞云。”古人认为政治清明,必有祥瑞,芝的生长与繁茂就是祥瑞之一。《瑞应图·敬老》云:“王者敬事耆老,不失旧故,则芝草生。”《孝经·援神契》:“德至草木,则芝草生;善养老,则芝草茂。”《宋书·符瑞志》:“芝草,王者慈仁则生。”芝的生长与繁茂既然是政治清明的标志,喜欢沽名钓誉的地方官吏和帝王,当然就热心于在“芝”上大做文章。他们或设宴庆贺,或写诗赋,或
2023年5月22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吃淄博烧烤,还得会点儿淄博话

本文转载自:语宝淄博烧烤近期,淄博烧烤频频出圈,成为国内旅游的新“顶流”。外地的朋友们,想必已经迫不及待来感受当地群众的热情和听不懂的淄博方言了,今天就一起来了解奇妙的淄博方言吧!01常用方言词每一种方言的背后,无不是一方风土人情最淋漓尽致的展示。首先,让我们来学习几个常用的淄博方言词,快速融入这座城市。02方言歌曲你知道吗,淄博还有本土的方言说唱乐队——“放虎归山”。该乐队成立于2005年,始终坚持独立原创,立足公益演出,用淄博方言宣传家乡。迄今为止,乐队连续7年出现在淄博春晚的舞台上,朴实的淄博风格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和喜爱。近期,乐队即将推出最新单曲《淄博·烧烤三十年》,大家是不是很期待呢?方言歌曲《周村大街》03方言表情包“妈虎来了”系列表情包是“聊斋漫画”团队以漫画形式传播淄博方言文化的开始。每当晚上小朋友不睡觉或者胡闹时,母亲总会在耳边轻声吓唬道:“妈虎专吃不听话的小孩儿,再不睡觉,一会儿妈虎就来抓坏孩子了!”团队将淄博人儿时的记忆制作成生动活泼的方言表情包,希望可以通过淄博方言文化和动漫之间的结合,让更多人走进淄博,了解淄博方言文化。不值害羞肚子饿舒服我看看真的?淄博方言表情包您还知道哪些淄博方言文化?快来评论区留言与大家分享吧!往期推荐姐姐、萱堂、泰水……看古人对母亲的花式称呼“John”的中文译成“约翰”?发音差异如此之大,什么原因造成?伯仲叔季:中国古代的排序本期责编:饺子君语标你的语言风向标-扫码关注我们-
2023年5月21日
其他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以来首次表彰

以下内容转自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ID:jybxwb)”。5月10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表彰大会暨2023年国家语委全体委员会议在京召开。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作视频讲话。怀进鹏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国普通话普及率超过80%,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国务院批准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表彰”,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以来的首次表彰,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怀进鹏指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服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普工作中形成的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服务大局、坚持依法施治、坚持统筹推进的方略和原则需长期坚持。怀进鹏强调,“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明确要求,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新时代新征程语言文字事业发展作出的战略性部署。语言文字战线要当好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切实将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在高质量发展、服务自信自强、数字化赋能、大格局构建上下功夫。希望30个国家语委委员单位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强化合作,协同推动语言文字事业的创新发展。会前,怀进鹏与受表彰代表进行了视频连线交流。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出席会议并宣读了《教育部
2023年5月20日
其他

李宇明 | 惠及儿童的儿童语言学

儿童语言研究与教育主持人语作者简介李宇明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惠及儿童的儿童语言学人类对儿童语言的关注由来已久,但是,把它提升到学术研究层面,仅有230余年的历史。1787年,德国学者蒂德曼(D.
2023年5月19日
其他

甘肃发布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办法

YuBiao扫码关注你的语言风向标
2023年5月18日
其他

具身语言学是什么?为何与你我息息相关?

预测语言的能力。他们使用语法NLP任务,改进的BERT在大多数任务中表现得更好。当下最火热的便是大语言模型了。2023年3月24日,在纽约大学举办的“深度学习哲学”(philosophy
2023年5月17日
其他

贬义词褒用太尴尬!这篇避雷手册快拿去

本文转载自:传媒茶话会、汉语堂你真的会夸人吗?夸人,也是一门技术活。可是当你真心实意用上成语称赞别人,为什么对方反而生气了?原来犯了迷糊,没搞懂这些词的真实意思,错把贬义词当成了好话。为了帮助大家逃离这种“脚趾扣地”的尴尬场景,整理了40个常见的贬义词褒用案例,赶紧来检查一下,这些成语你都用对了吗?01好为人师释义:喜欢做别人的老师。形容人不够谦虚,喜欢以教导者自居。错误例句:她学习成绩优异,而且性格温和,好为人师,同学们有不会的题都喜欢向她请教。02天花乱坠释义:形容说话非常动听,但空洞不切实际。错误例句:他真诚地向我描绘着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说得天花乱坠,让我十分感动。03振振有词释义:振振,指理直气壮的样子。形容自以为有理,说个不停。错误例句:在辩论赛中,她展示出了极优秀的口才和逻辑能力,在场上振振有词。04连篇累牍释义:牍,古代写字用的木简。形容篇幅多,文词冗长。错误例句:媒体对杰出青年连篇累牍的报道,极大地鼓舞了读者,起到了振奋人心的作用。05倾巢而出释义:倾:尽。比喻全部出动。含贬义。错误例句:面对熊熊大火,英勇的消防员倾巢而出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06死灰复燃释义:死灰,冷却了的灰燃烧。冷却的灰又重新烧起来。比喻失势的人又重新得势,也用来比喻已经消亡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多含贬义。错误例句:虽然遭受了伤病打击,她仍以坚定的信念支撑自己走下去,终于死灰复燃,重回奥运会赛场。07改头换面释义:原指人的容貌发生了改变,现比喻只改变形式,而内容、实质不变。错误例句:刑满出狱后,他告诫自己不可再次走上歪路,可谓改头换面。08无所不至释义:没有达不到的地方。指什么事都能干得出来。含贬义。错误例句:这些年来,乡亲们对我的照顾真是无所不至,让我终生难忘。09亦步亦趋释义:比喻因缺乏主见,任何事都模仿、追随他人。错误例句:中国电信以先进技术为依托,亦步亦趋紧跟世界发展潮流,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10高谈阔论释义:指漫无边际地聊天或指空泛不切实际地谈论。含贬义。错误例句:这位教授的学识渊博,常常在课堂中高谈阔论,深受学生敬重。11呼朋引类释义:呼:叫;引:招来;类:同类。指招同类的人,多指结成一伙做坏事。错误例句:她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呼朋引类,找了几个好帮手协助自己。12上行下效释义: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多指不好的事。错误例句:只有领导干部严格自律,为政清廉,才能上行下效,使整个社会风气得到好转。13坐而论道释义:原指坐着议论政事,现指空谈大道理而不见行动。错误例句:他潜心钻研学术,偏爱坐而论道,丝毫不受外界干扰。14一团和气释义:态度温和,现多用于贬义,指不分是非,没有原则地讲和气。错误例句:新上任的领导班子,无论到哪里视察都跟当地群众一团和气,不摆架子。15巧舌如簧释义:形容假话说得很动听,多用于言论。不能用来夸奖别人口才好。错误例句:辩论赛上,选手们唇枪舌剑,巧舌如簧,精彩激烈的场面赢得了现场观众阵阵掌声。16负隅顽抗释义:负,依靠;隅,山势弯曲险阻的地方。指依仗某种条件,顽固进行抵抗。错误例句:面对敌人的炮灰,英勇的战士们仍然负隅顽抗,牢牢守住了阵地。17隔岸观火释义:隔着河看人家着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去求助,在一旁看热闹。错误例句:她是个理性的投资人,对于市场形势的判断总是隔岸观火,十分谨慎。18煊赫一时释义:在一段时期内名声威势很盛,含贬义。错误例句:唐伯虎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诗人,煊赫一时的吴中四才子之一19移天易日释义:易:更换。比喻野心家篡夺政权。错误例句:这位英雄击败了贪婪的领主,移天易日,让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20长篇大论释义:指滔滔不绝的发言或篇幅冗长的文章,多含贬义。错误例句:他最新出版的专著,长篇大论,洋洋洒洒,凝结了他近十年的学术成果。21推波助澜释义:比喻从旁鼓动,助长坏事物的声势和发展,使影响扩大,多含贬义。错误例句:公司能够顺利渡过难关,多亏有她推波助澜,四处想办法。22前倨后恭释义:倨:傲慢,以前傲慢,后来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前后发生很大改变,贬义。错误例句:自从受到了老师的批评,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改正自己不虚心的问题,大家都称赞他前倨后恭。23述而不作释义: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指只阐述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错误例句:她的文章多述而不作,有很强的创新性。24瓦釜雷鸣释义:瓦釜:砂锅,比喻庸才。声音低沉的砂锅发出雷鸣般的响声。比喻无德无才的人占据高位,威风一时。错误例句:西街村城隍庙会上,锣鼓震天,瓦釜雷鸣,大鼓传人孙克光的精彩表演吸引了四面八方前来赶会的群众。25溢美之词释义:过分赞美、吹嘘的话语,一般情况下作为贬义词使用。错误例句:观众们纷纷被她甜美的歌喉打动,衷心的溢美之词不绝于口。26舞文弄墨释义:原指歪曲法律条文,营私作弊。后指玩弄文字技巧。错误例句:他平时的爱好就是舞文弄墨,苦练几年,倒是自成了一种风格。27弹冠相庆释义:弹冠:掸去帽子上的尘土,准备做官。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同伙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贬义。错误例句:现代化跨海大桥终于建成,举国上下弹冠相庆。28无以复加释义:没有可能再增加,表示程度到达了极点,多指做坏事。错误例句:我对他的崇敬之情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29胶柱鼓瑟释义:柱:乐器调音的短木;鼓:弹奏。用胶把柱粘住再弹琴,柱不能动,也就不能调节音高,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错误例句:要以实事求是作为开展工作的标尺,胶柱鼓瑟,不能掉以轻心。30人浮于事释义:工作人员的数目超过工作的需要,事少人多,贬义。错误例句:今天是新款手机开售的日子,顾客们一早就在店门口排起长队,柜台前人浮于事,十分热闹。31拒谏饰非释义:拒绝别人的规劝,掩饰自己的错误,贬义。错误例句:他是个很有主见的人,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正是因为他能坚持自己的观点,拒谏饰非,不受他人的恶言恶语影响。32文过饰非释义:文、饰:掩饰。指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贬义。错误例句:虽然工作中出现了失误,但她及时承认了错误,并且尽最大努力文过饰非,最终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33因人成事释义:因:依靠。形容自己没有能力,依赖别人的力量把事情办成。只能表贬义或用来自谦。错误例句:因人成事,他们凭借自己的力量搭建起了新家。34众口铄金释义:形容众人的言论能够熔化金属,比喻舆论影响的强大,流言可畏,众口一词颠倒是非。错误例句:某网红团队为拍摄视频损伤了百年古树,多亏了正义网民的声讨,众口铄金,该团队发布了公开道歉声明。35巧言令色释义:形容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讨好别人。错误例句:她的演讲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真是巧言令色。36歌功颂德释义:颂扬功绩和德行,原有褒义,但现在多用作贬义。错误例句:在其任期内,这位国家领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国家日益富强,人民也更加幸福,因此人民为他歌功颂德是十分自然的事。37长此以往释义:长久这样下去,多指不好的情况。错误例句:.我天天批阅语文作业,纠正错别字,修改病句,长此以往,就养成了喜欢咬文嚼字的习惯。38以邻为壑释义:拿邻国当作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错误例句:楼道的应声灯坏了,物业坐视不理,三楼的住户陈强主动修好了,方便了大家,这不是以邻为壑吗?39趋之若鹜释义: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比喻很多人竞相追逐某一不好的事物,多为贬义。错误例句:他的新作品在美术馆展出,不仅艺术界人士纷纷前来品鉴,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40始作俑者释义:俑:古时候用来殉葬的木质或陶制人偶。最早开始用俑殉葬的人,比喻首开恶劣风气或行径的人。错误例句:他开创了一种新的绘画流派,可以算得上始作俑者了。往期推荐1.
2023年5月16日
其他

姐姐、萱堂、泰水……看古人对母亲的花式称呼

说起古人对母亲的称谓,可能很多人对影视剧《清平乐》印象颇深,在剧中,赵徽柔称嫡母曹皇后“孃孃”、喊生母苗娘子“姐姐”。根据相关史料,在宋朝的宫廷中,对母亲的称呼确实曾有“大孃孃”、“小孃孃”、“姐姐”等。今天是母亲节,课代表就和大家聊聊,古人对母亲都有哪些有趣的称呼。影视剧《清平乐》剧照母、母亲、阿母南宋
2023年5月14日
其他

“John”的中文译成“约翰”?发音差异如此之大,什么原因造成?

本文来源于“桃花石杂谈百家号”。“John”翻译成“琼”还差不多,为什么有中文叫“约翰”?其实这答案很简单,因为这个词根本不是从英语翻译来的。而且如果真的较起真儿来,其实中文里的约翰才是更接近这个词的原始发音以及这个词在大多数语言里的发音,而英语里的John无论是发音还是拼写都跟它的原始发音和多数语言里的发音相去甚远了。约翰是John最为通行的译名其实很多朋友应该也都知道,“约翰”这个名字最早的出处是犹太教《圣经》,或者说基督教《旧约圣经》。而出自犹太教,那么这个名字最初当然是用古犹太语言所说所写的。而在古犹太语言里,这个名字最初的发音是Yohanan。所以大家可以很明确地看出来,这个名字其实和汉语里约翰的发音非常接近,相反却和英语里的John(汉语里最贴切的译音应该是“骄恩”)差距很大。当然,现代汉语里约翰的译音也不是从古犹太语里直接翻译过来的,而是也经过了几次转译,而这跟犹太教《圣经》或者说基督教《旧约圣经》传播的过程很有关系。John的发音跟“骄恩”更接近首先这本书在传播出了犹太人聚居区之后,首先抵达了邻近的希腊语地区,所以它就首先被翻译成了希腊语。而在希腊语里,Yohanan这个名字根据希腊语的人名规则被翻译成了Ioannes(拉丁转写),发音大概是尤安内斯。而因为希腊当时被罗马帝国统治,所以这个希腊语的译名又很自然被翻译成了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拉丁语,那么在拉丁语里,它又被写成了Iohannes,发音基本和希腊语一样。再后来,随着《圣经》这本书的进一步传播,这个名字在不同的欧洲语言里也逐渐有了根据其各自语法规则确定的不同写法,比如斯拉夫语言里的Ivan(拉丁转写,伊万)、意大利语里的Giovanni(乔瓦尼)、西班牙语里的Juan(胡安)、法语里的Jean(让)以及德语里的Johann(约翰)等等等等。汉语里“约翰”这个译名则是最近这几百年欧洲传教士来华之后才出现的,而在当时欧洲通行的宗教语言基本还是拉丁语。而从拉丁语把人名翻译成中文,在去除拉丁语里的词汇后缀之后,Iohannes翻译成“约翰”可以说也是非常自然的译音。汤若望等早期来华传教士有很多来自德意志地区另外,在早期来华的传教士里,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来自日耳曼地区的人,比如约翰·施雷克(邓玉函,来自今德国康斯坦茨)、亚当·绍尔(汤若望,来自今德国科隆)和费迪南·韦尔比斯特(南怀仁,来自今比利时皮特姆)。所以由他们翻译的《圣经》人名,带有日耳曼语言,特别是德语特色也就是非常正常的情况了。而我们刚才已经说了,在德语里约翰这个人名的发音是Johann,而在德语里J这个字母的发音类似于“依”而不是“知”,所以这个名字被翻译成“约翰”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而英语真正在中国产生较大影响力只是最近这100多年的事,而此时“约翰”这个译名早已约定俗成,所以在多数情况下,John这个英文名字就沿用了之前来自其它语言的“约翰”这个译名,造成了John和约翰差异极大,但却仍然得到广泛使用的情况。而说到这里,作者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为什么英语里的John和其它语言里的发音会差别那么大。其实这里面也是几次弯弯绕的结果。描绘诺曼人在英格兰登陆场景的古代画作首先,今天英国所在的不列颠地区在公元11世纪曾经被来自法国的诺曼人占领,所以后来的英语也就受到了法语的深入影响。而在这个时期的法语里,一些原本在拉丁语里以
2023年5月13日
其他

伯仲叔季:中国古代的排序

本文转自知乎答主
2023年5月12日
其他

李宇明 | 了解世界语情 夯实学科根基

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语言文字国际交流合作的意见》4.
2023年5月11日
其他

李宇明 宋晖 王玉红|邢福义的国学研究与家国情怀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本文来源:《光明日报》2023年5月6日第11版邢福义先生被誉为中国“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之一,也是国学大家。他在《光明日报·国学版》上,曾刊发文章20余篇,后连同他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结集为《光明语学漫议》,由商务印书馆2020年出版。邢先生的国学类文章大致可分四方面内容:其一,语言学与国学的关系,如《语言研究的“向”和“根”》《国学精魂与现代语学》等;其二,词语阐微,如《“救火”一词说古道今》《“人定胜天”一语话今古》《“诞辰”古今演化辨察》等;其三,国学学科建设的理论思考,如《国学的学科化与一流追求》《语言哲学与文化土壤》等;其四,学林人物的学术传承,如《两次指点》《邢梦璜与文化黄流》等。古代以文字、音韵、训诂为内容的小学是经学的翼羽,而今语言学也应与国学有姊妹般密切的关系。然当今的语言学家涉足国学者不多,邢先生是少数特例。他的国学研究与汉语研究交织交融,且蕴含着当代知识分子的高贵品格,特色鲜明,自成一派。语言学与国学交融互渗邢福义先生的国学思想,建立在对汉语、特别是汉语语法深刻的认识上。“汉语语法重‘意’不重‘形’。形式上框架简明,没有繁多的标记;表意上灵活多样,隐性语法关系十分丰富。理解汉语,特别是阅读汉语古籍,最主要的障碍不是语法。正因如此,我国古代率先出现的语言学著作是讲词义、讲文字、讲语音的《尔雅》《说文解字》《广韵》等等,而不是语法学专著。”(本文所引皆出自邢先生发表在国学版的文章,不一一注明)1898年,马建忠所著《马氏文通》首次引入西洋之“葛郎玛”(语法),中国语言学才从传统小学进入现代语言学。传统小学未重视语法亦能取得成就,与汉语“隐性语法关系丰富”不无关系。汉语的沟通功能,尤其是书面语,可以通过“意会”方式实现。邢先生所谓的“丰富”,从另一角度说则意味着“汉语语法系统的复杂性”。欲在纷繁复杂的语法现象中提炼出规律,需反复对比研究方能实现。邢先生在长期的语言研究中,概括出“两个三角”的语法研究理论,其“小三角”是“语表形式、语里意义和语用价值”,“大三角”是“普通话、方言和古代(近代)汉语”。“小三角”要求形式与意义相结合相验证,且要顾及语言使用价值;“大三角”则体现了研究的广阔视野,纵看古今,横看普通话与方言。多角观察,多方照应,才能看清事实,立论公允。邢先生对有争议的语言现象,从不武断结论,如“人定胜天”,到底是“人定/胜天”还是“人/定胜天”?邢先生认为两种表述各有其观念取向。古代用法原本应为“人定/胜天”,可称为客观理性式,即客观看待“人”与“天”之间的强弱关系,二者孰强孰弱可以相互转化,显得头脑冷静,富于理性。古文根底深厚的现代人,还会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现代通常用法则为“人/定胜天”,可称为主观意志式,即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激励人凭借自己的力量去改造大自然,充满豪情壮志。用语言学的结构-层次分析来论说“人定胜天”,独得妙诂,独生妙趣。事理贯通古今邢先生的国学研究常能古今贯通,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却能“小题大做”,巧成文章。对研究者而言,古今的观念既要清晰又要模糊。所谓“清晰”,是要有时代意识,敏锐识别语言之变,哪怕是语义、用法上的毫末之异。所谓“模糊”,是不要太拘泥于古今,要穿越古今,语言演变会带来语感变化,使用者会对语言进行重新分析。邢先生对“诞辰”“诞辰日”“诞辰××周年”的讨论,便是“穿越古今”的范例。
2023年5月10日
其他

“《语言文字应用》青年学者论学”第一期预通知

3.论文作者:原则上年龄不超过45周岁。特别欢迎广大青年教师、在站博士后、在读博士踊跃投稿。往期推荐1.
2023年5月9日
其他

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

转自:光明日报作者:刘朋建陕西师范大学与甘肃省东乡县两地师生共同举办书法作品联展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活动。资料照片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拥有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多文种,“书同文、语同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从未停止追求的梦想。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取得历史性巨大成就,前所未有地发展了最广大人民的语言和文化权益,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为国家经济建设和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我国的基本语言政策,这一基本语言政策是长期稳定的、清晰的、明确的。拥有统一的语言文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加强团结、走向强盛的重要基础和强大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语情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充分认识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文化自信、服务国计民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基础性地位,总结历史经验,借鉴世界经验,认识和把握语言文字事业特点,遵循语言文字发展规律,实事求是,守正创新,坚持语言文字主体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明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主体地位,坚定不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更加全面充分地维护和发展全体人民的语言和文化权益,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要求。在保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主体地位的基础上,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各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使各民族语言文字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各得其所、各展所长,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并行不悖,有效维护社会语言文字生活的和谐健康。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我国宪法规定的责任,是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必然要求。通过宪法法律确定国语或官方语言,是世界上多数国家的通行做法。我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了宪法依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根据宪法规定和精神制定的我国语言文字领域第一部专门性法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制定地方性法规或规章,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贯彻实施。此外,民族区域自治法、教育法、居民身份证法等法律中,都有关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及其使用的相关规定。目前,我国已形成以宪法规定为统领,以法律、地方性法规、规章等不同层级法律规范为一体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律制度体系。大力推广和全面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动宪法实施、落实宪法规定的重大举措,也是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制度贯彻实施的重大举措,有利于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促进依法行政,有利于进一步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推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语言文字事业的核心任务,是新中国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主线。1949年10月,党中央批准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拉开了新中国文字改革的序幕。1956年1月,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新中国推行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工作开始全面实施。自此,党和国家从政策法制、规范标准、宣传教育、督导评估等各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帮助数以亿计的劳动人民脱盲、学会了普通话,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2020年,全国普通话普及率超过80%,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的比例超过95%,文盲率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80%下降至2.67%,创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推广普及通用语言文字的典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发挥了有力助推保障作用。目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正在向着全面普及的目标稳步迈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仍然是语言文字事业的核心任务,要聚焦重点区域和重点群体,优化服务,精准施策,全面提高普及程度和普及质量。大力推广和全面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这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大力推广和全面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的战略考量,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和“两步走”战略安排,立足现有发展基础和未来发展要求,系统规划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发展目标;要深刻理解和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系统谋划推进新时代新征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加快提高普及程度,全面提高普及质量,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服务需求,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创新发展,拓展中文国际使用,提升中文的语言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使之与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相匹配,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作者:刘朋建,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往期推荐地名读音怎么定?祖宗十八代都指啥,长见识了23个最容易写错的汉字,你能写对吗?空耳现象知多少?本期责编:饺子君语标你的语言风向标-扫码关注我们-
2023年5月8日
其他

地名读音怎么定?

本文转自公众号“语言文字周报”。地名是语言学中的一个专门领域,地名的用字和读音都有一定的特殊性。正因为特殊,所以地名一直是学界持续讨论的热门话题,也是民间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是对地名读音的选择和审定,常常会各执一端,见仁见智。个别县市地名的读音还要由国家民政部门会同有关专家来定夺。地名读音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语言学问题,也不是一个单一的正音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普通话读音做规范求统一。一个地名读音从当地民间层面的习用读音到国家民政部门、语言文字工作部门的权威认可,再到词典层面的规范读音,往往而且必然会考虑到社会、历史、地域、民情、层级等诸多方面的因素,遵从的是多元性选择,而不是唯一性标准。从《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第7版反映的现有地名读音看,大致体现出了五方面的考虑,以下逐一论述。01承古性
2023年5月7日
其他

祖宗十八代都指啥,长见识了

所谓祖宗十八代是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上序称谓:生己者为父,父之父为祖,祖父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
2023年5月6日
其他

殷商古文字对中华传统思维的塑造和影响

殷商古文字对中华传统思维的塑造和影响
2023年4月28日
其他

《职业中文能力等级标准》Q&A

转自公众号:语合中心4月20日,《职业中文能力等级标准》在2023年“国际中文日”开幕式上正式发布。作为国际中文教育领域首个与职业教育结合的标准,该标准满足各行业运用中文进行交际的需求,为促进职业中文教育规范化发展,构建高质量的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贡献力量。今天,小编带大家通过Q&A的方式,了解《职业中文能力等级标准》。Q什么是《职业中文能力等级标准》?A《职业中文能力等级标准》规定了中文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特定职业领域、工作任务下的中文应用能力及等级,包括职业范围界定、术语和定义、等级能力描述、职业交际策略与文化意识四部分。Q《职业中文能力等级标准》等级如何划分?A基于《职业分类大典》以及岗位交际需求,将工作岗位分为技能型(A类)和服务型(B类),每个类别下分为“入门级—初级—中级—高级—精通级”五个等级。入门级:培养职场岗位需具备的最基本的中文交流能力。初级和中级:培养学习者完成技能型工作任务的语言能力,其中初级学习者要求具备处理简单工作任务的语言能力,中级学习者要求具备处理复杂工作任务的语言能力。高级和精通:
2023年4月27日
其他

国际语情 | 意大利拟立法保护本国语言

本文转自国家语委科研机构网,来源于《解放日报》(2023年4月5日6版)意大利拟立法保护本国语言新华社微特稿
2023年4月26日
其他

中国残联通知,残疾人有了新称呼!

来源:中国残联中国残联发布《关于在宣传报道中规范残疾人及残疾人工作有关称谓的通知》。为在宣传报道中规范残疾人及残疾人工作有关称谓,进一步做好残疾人事业宣传报道,中国残联印发了《关于宣传报道中残疾人及残疾人工作有关称谓提示》,公布了10条关于残疾人及残疾人工作的规范称谓。例如,建议使用“残疾人”这一法定称谓,“残障人士”等残疾人乐意听到的称呼也可酌情使用。与残疾人对应的是“健全人”,不用“正常人”来对比。注明身份时,只打职务、通用称谓即可,类似“北京市民XXX”,无需强调残疾人身份。“残疾人”就是一个群体概念,不必再用“残疾人群体”这样表述等。原文如下:关于在宣传报道中规范残疾人及残疾人工作有关称谓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残联宣文部(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残联宣文部(处),各直属新闻文化单位:为在宣传报道中规范残疾人及残疾人工作有关称谓,进一步做好残疾人事业宣传报道,我部已通过中央主管部门向中央媒体提供了《关于宣传报道中残疾人及残疾人工作有关称谓提示》,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落实。中国残联宣文部2022年3月4日▍关于宣传报道中残疾人及残疾人工作有关称谓提示1.
2023年4月24日
其他

重磅:国家科普奖,来了!可评职称!

本文转自公众号:科研大匠4月14日,科技部网站发布《关于公开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修改草案)》意见的公告》,据公告,此次《科普法》修改草案,新增了很多重磅内容:如第一章总则第五条中首次明确提出,国家把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位置。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新增并单独设立了第四章“科普人员”一章(第三十八到四十一条),其中首次明确提出国家设立科普奖项,鼓励社会力量设立科普奖项。国家鼓励建立符合科普特点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评价制度,为科普人员提供有效激励。国家鼓励设立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等科普相关学科和专业等,相关新增及修改条款及全文如下:第五条:国家把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位置。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加强科普工作总体布局,推动科普与科技创新紧密协同、统筹部署。(新增)第四十二条:国家健全科普人员的评价、激励机制,鼓励建立符合科普特点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评价制度,为科普人员提供有效激励。(新增)第四十三条:国家设立科普奖项,鼓励社会力量设立科普奖项。(新增)各级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协会和有关单位都应当支持科普人员开展科普工作和从事科普活动,对做出重要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和奖励。第四十条:国家鼓励设立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等科普相关学科和专业,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建立和完善科普相关学科和专业,培养科普专业人才。(新增)以及科学技术人员和教师应当承担科普责任,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应当发挥表率作用,带头开展科普(新增,第三十九条);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企业等可以根据发展需要建设科普创作中心(新增,第二十九条)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修改草案)第一章
2023年4月22日
其他

关于联合国国际中文日,你可以知道这些……

本文来源于中新网、公众号“语言政策研究”。今天是2023年4月20日,是谷雨节,也是第14个联合国国际中文日。国际中文日|最新资讯当地时间4月18日,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欧洲总站在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联合举办2023年联合国中文日庆祝活动。据介绍,这是第二次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庆祝联合国中文日,今年的庆祝活动包括“中文:增进文明交流互鉴”主题论坛和招待会。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杨进主持论坛。中国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陈杰在论坛视频致辞中表示,语言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中文作为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之一,是中国参与国际合作的重要媒介,对促进中国与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发挥着积极作用。今年“联合国中文日”活动的主题是“中文:增进文明对话”,这既彰显了中文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所承载的使命和责任,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秉持的保护语言多样性、文明多样性理念不谋而合。国际中文日|生于谷雨2010年,联合国新闻部(现全球传播部)宣布启动联合国语言日,旨在庆贺多种语文的使用和文化多样性,并促进六种官方语言在联合国的平等使用。每年的4月20日,是联合国中文日。设立中文日时,联合国新闻部选择了当年的4月20日——农历谷雨,以纪念仓颉。据传,仓颉是轩辕黄帝的史官,也是中华文字始祖。相传因他制字有功,感动了天帝,下了一场谷子雨,解救了正遭受灾荒之苦的天下万民。后人因此把这天定名谷雨,成为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每年的中文日前后,联合国、孔子学院等组织机构都会推出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涵盖画展、中文学习论坛、专题讲座、时尚与传统戏曲展等。此外,联合国在日内瓦、曼谷、内罗毕、维也纳的办事处,以及其他一些联合国机构也会举办展览、讲座、趣味知识测验等活动,以彰显中文和中国文化的魅力。国际中文日|国际中文教育大事记建国后,我国的国际中文教育史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创立起步(20世纪50年代初)·
2023年4月20日
其他

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语言文字国际交流合作的意见》

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语言文字国际交流合作的意见》中国教育报2023-03-31
2023年4月19日
其他

第九届中国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学术研讨会(二号通知)

第九届中国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学术研讨会二号通知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为了响应“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号召,由中国语言学会语言政策与规划专业委员会主办,云南财经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承办的“第九届中国语言政策及语言规划学术研讨会”将于7月召开。本次会议以“语言智能时代的语言规划问题”为主题。会议倡议中国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者积极关注语言智能时代的语言生活,思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背景下的中国语言政策与规划问题。会议旨在就相关话题为各位专家、学者、教师与学生提供学术分享、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诚邀您共襄盛会!会议主题:语言智能时代的语言规划问题会议会议分议题(包括但不限于):ChatGPT与语言生活语言数据与数字经济乡村振兴中的语言问题语言与健康全球语言治理语言规划在国际冲突(战争)中的作用跨境的语言文字规划问题中老铁路沿线的语言服务问题语言智能与少数民族地区推普研究多语教育政策研究会议时间2023年7月,会期一天半会议地点云南财经大学会议安排本次会议的发表形式为:(一)大会特邀发言;(二)大会主旨发言;(三)分会场专题发言。大会特邀发言和主旨发言由承办方邀请,分会场发言接受自由投稿。其他会议规模:80-100人会议费用:本次会议不收取会务费,食宿交通自理。重点事项指导单位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主办单位中国语言学会语言政策与规划专业委员会云南财经大学承办单位云南财经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协办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语言大学中国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研究中心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社会语言学与媒体语言研究室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研究中心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武汉大学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支持单位《语言战略研究》编辑部《语言文字应用》编辑部《中国语言战略》编辑部《学术论坛》编辑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4月18日
其他

第19届国际中文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ICCSL-19)一号通知

本文转载于:北语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和新西兰梅西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举办第19届国际中文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拟就“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创新”进行深入探讨。大会拟于2023年7月7日-7月10日在北京举行。一、主办方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华文教育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新西兰梅西大学人文学院二、会议时间2023年7月7日-7月10日。7月7日周五报到,8日(周六)、9日(周日)开会,10日(周一)离会。三、会议地点北京语言大学四、会议主题及主要议题1.
2023年4月16日
其他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2023年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启事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根据科研工作需要,现公开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欢迎有意者应聘。具体事项如下:一、研究题目及专业要求
2023年4月15日
其他

古代的姓、氏、名、字、号

文章来源于公众号“编辑校对”,转载自公众号“语文学习”。01姓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在原始蒙昧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今河北涿鹿有妫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风、嬴(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楚姓)、隗(原北方少数民族姓)、漆(瞒)、允22个姓。这些姓中有些带女字旁,所以人们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学者又从《说文》、《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几十个古姓(约59个,章太炎得52个,他人又从金文中得嫘等7个),这样加上原有的也不过80几个,可以想见,这只是远古实际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这些。其他的已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时候的姓绝没有我们今天讲的“姓”多。我们这里可以罗列几个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关于姓的数字。1.
2023年4月13日
其他

古人为什么把爱子称为“犬子”?

众所周知,古人向别人介绍自己爱子时,往往称为“犬子”。这个称呼,没有什么深奥的义理讲究,也没有史籍规定、礼教约束,纯属由西汉司马相如引发,约定俗成而已。众所周知,中国人自古习惯给新生儿女取乳名,而且越贱越好。主要原因在于,古代新生儿夭折的几率很高,古人认为是因鬼怪作祟、新生儿命薄所致。其实是古代医疗卫生条件差,母体体质弱,而且缺乏育婴科学知识。于是,古人为了新生儿女好养活,就会特意取个很低贱的乳名,例如猪狗之类,以防鬼怪惦记、作祟,也寓意“名贱命贵”的期望。例如西汉景帝的儿子刘彻,即使贵为皇子,乳名叫“彘儿”,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小猪仔”。就是这个“小猪仔”,7岁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即汉武帝,建立了辉煌功业,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比刘彻年龄稍大的司马相如,出生于平民家庭,当然没有刘彻命好,乳名叫“犬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幼犬、狗儿。《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司马相如少年时代喜欢读书、练剑,取字长卿,因而别名司马长卿。他长大后,抱负远大,因为仰慕战国时的名相蔺相如而改名相如。到了青年时代,他用钱换了个官职,成为宫廷郎官。汉武帝即位后,偶然看到善辞赋的司马相如写的《子虚赋》,大为赞赏,就召他进宫做官。从此,司马相如成为汉武帝的亲密随从、身边红人,步步高升。汉代最重要的文学样式是赋,而司马相如是公认的汉赋代表作家和赋论大师,被誉为“汉赋四大家”之一、“赋圣”。他还是汉代的散文名家。因而,司马相如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享有很高声望。同时,司马相如还被任命为郎官,出使西南夷,将西南夷民族团结统一于大汉疆域,为开发西南边疆作出了贡献,被称为“安边功臣”,名垂青史。另外,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不拘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婚姻的果敢行为,演绎了自由恋爱的爱情经典,被誉为“世界十大经典爱情之首”,闻名中外。后人根据他二人的爱情故事,谱得琴曲《凤求凰》,流传千古。当初的“犬子”、“狗仔”、“狗儿”,竟然大富大贵,光耀门庭,书写了平民逆袭成功的人生传奇。由此,司马相如的故事,也成为世人艳羡的典范。于是,人们纷纷争相仿效,把新生儿乳名命名为“犬子”,以希望儿子能像司马相如一样飞黄腾达,人生富贵。由于“犬子”一词本来就是低贱的称呼,天生就是谦虚的称呼。于是,把新生儿乳名命名为“犬子”就蔚然成风,流传下来,约定俗成,成为中国人对自家儿子的谦称。本文来源于百度“兰台说”(2022-01-30)往期推荐1.
2023年4月12日
其他

刊讯|《语言文字应用》2023年第1期

R2=0.568)。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讨论了二语作文中的词汇、语法和话题衔接特点。关键词:语篇;衔接;自动分析;二语写作汉语文本文采的特征体系构建及自动评估研究
2023年4月10日
其他

第九届中国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学术研讨会(一号通知)

汉语拼音正词法亟须普及梗:这是个什么梗?“囧”字解析:汉字古为今用,古典与流行文化的碰撞本期责编:饺子君语标你的语言风向标-扫码关注我们-
2023年4月9日
其他

《康熙字典》到底收了多少汉字?

现如今,多种版本的《康熙字典》在各大图书馆各大书店里都能见到。来自北京开卷监控数据显示,共有70种带有“康熙字典”关键词的图书在销售。据说,中华书局出版的《康熙字典》常年保持了6000册的销售量。
2023年4月8日
其他

彭泽润 | 汉语拼音正词法亟须普及

“谢谢聆听、感谢聆听、敬请聆听”,这些说法可能都是错误的?
2023年4月6日
其他

梗:这是个什么梗?

本文转自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客户端现在上网,无论是逛论坛还是打游戏、看视频,好像不懂一些梗,就没办法得到其中的“奥秘”,和别人聊天接不住别人抛出的梗,就很难聊下去。有时候网络上流行起一个梗,不知道的人就会问:这是什么梗?那,什么是“梗”?如果我们从字源上面去分析,梗,从木,更声,原本是一种树,即刺榆,也就是《说文解字》所说的“梗,山枌榆”。这种树有刺,因此又引申为有刺的草木,或者草木刺人。不过日常人们使用更多的,是其“植物的枝或茎”这个意思,比如说菜梗、花梗。植物的梗,是植物的枝干、主体,因此可以用来表示事物的大略情况,常用的词有梗概;植物的梗,又是挺直的,因此可以用来形容坚挺、挺直,“把头一梗”是说把头挺直了,也可用来形容刚正、耿直,梗梗是指正直而坚定。虽然梗有着这么多意思,然而与我们网络上所用的“梗”,好像并没有什么关系。事实上,这是因为网络流行所用的“梗”,其实是误用。这个“梗”,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是“哏”。哏这个字,大家虽然少见,但并不陌生,相声表演中就经常用到这个字。相声中有逗哏和捧哏,哏是相声中的笑点,逗哏是“主角”,用滑稽有趣的话引人发笑,捧哏是“配角”,用话或表情动作来配合主角,两个人一唱一和,逗人发笑。哏这个字,是艮的分化字,历代字书之中少有记载。不过在现代汉语中,哏读作gén的时候,常常表示滑稽、可笑、有趣,也可以用来指滑稽、有趣的语言或动作。由于哏和梗读音相近,在日常使用的时候就出现了误用的情况,将哏写作了梗,于是原本由哏所承担的意项,渐渐被当做哏来使用的“梗”接收了,乃至于在越来越多的使用中,比“哏”还要有知名度和流传度,甚至生发出了更多的意思。首先,“梗”是笑点,这个意义直接承自“哏”。人们说一个人还挺有梗的,就是指说话还蛮搞笑的,烂梗则表示这个不搞笑,铺梗是为后面的笑点作铺垫。其次,“梗”又被作为“桥段”来使用。一些常见的情景片段,具有一定的笑点或者槽点,就可以用梗来形容。比如说经典的失忆梗、暗恋梗、车祸梗、打了一架变成朋友梗等等。另外,“梗”还可以指话题,比如抛一个梗就是抛出一个话题,接不接得住就看对方懂不懂这个梗了。当然了,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梗”的使用范围也是越来越广,小到一句话,大到一个故事,只要有笑点有槽点,都可以被叫作“梗”。梗作为梗,依旧在使用着,同时作为“哏”的误用字,更是衍伸出了一系列用法,其含义和用法已然超出了哏的使用对象和使用范围,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2023年4月5日
其他

“囧”字解析:汉字古为今用,古典与流行文化的碰撞

转自:网易新闻作者:聊城王岗爱讲字别搞错了,“囧”jiǒng不是网造汉字,它起源于甲骨文,很早就有了。现在很多人看着“囧”长得一副【倒霉模样】,就用【尴尬窘迫】等词语来形容它。实则恰恰相反“囧”字的本意指的是“光明”,还是先秦战国时的吉祥图案。我想,这就是流行文化与古典文化的碰撞吧!“囧”的现状:尴尬、窘迫、无奈现在不管在网上,甚至生活中“囧”字被制作成各种表情包,流行于社群里面。把它看成了郁闷、无语、尴尬、无奈,窘迫的集合体,这完全是看字下菜碟,真是颠倒黑白,冤枉它了。“囧”字也是近10年才广泛流行的,因为它的模样长得一个正方脸,垂头丧气的八字眉,张口结舌的麻将嘴,所以走红网络。“囧”,甲骨文时代就有了大家都以为“囧”是网友发挥创意造出来的,其实早在甲骨文时代就有了。在2011年4月份陕西凤阳的一农民捡到了一个陶器残片,发现上面就有一个“囧”字,据文物学家解释“囧”字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可见“囧”字一直被深藏在汉字古籍中,只是之前没有被“拎出来”而已。“囧”字的演变“囧”字在《古文字诂林》《今文篇》中都有记载,看下图“囧”的甲骨文就是一个窗户的样子:圆圆的窗户中间的三撇是镂空的装饰。到了金文的时候,“囧”的整体字形只是中间装饰笔画有所变化。小篆的形体在甲骨文和金文的基础上进行了整改,其形状越来越像一张表情痛苦的脸。而到了隶书演变,“囧”就更像一个标准的窗户了,里面的八和口代表窗户的雕刻花纹和架构。“囧”,本义为“光明”“囧”有了窗户,阳光就可以照射进来,有了光亮。所以“囧”的本义就是“光明光亮”的意思。再者,“囧”字一开始的甲骨文是个圆形,里面的三个笔画呈现出了风火流动之像,好似哪吒的风火轮。可以解释为火焰。所以囧字的核心为正大光明,光亮的含义。“囧”字为部首的汉字,离不开本义比如词语囧囧(光明的样子);囧彻(明亮而通彻),甚至以它做偏旁部首的汉字都有这样一层含义。比如成语“炯炯有神”意思是眼睛明亮,有神采。在这里“囧”用作“冋”。颜真卿书法中的“朙míng”大家是否知道,在最早的小篆书写中,“囧”因为有明亮的含义,表示太阳。汉字“日”在书法中,有时也把它写成囧。唐朝的大书法家颜真卿在篆书中,就曾把“明”字,写成“朙”。如何定义“囧”的性质?你看,现在“囧”和原来的意思一样吗?可以说毫无联系。这就是汉字“古为今用”的特殊文化现象。那问题来了:既然这个汉字原来的意思和现在的意思,毫不关联。那“囧”字算不算新造字?我的观点是:如果一个字的新义与旧义之间存在联系,或者说在原来基础之上进行改造的,就是同一个字。那么反之,如果新义与旧义不存在任何联系,毫无关联就算创造了新字。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怎么看?往期推荐空耳现象知多少?囧、奇葩、浮云……古汉语依然活跃有生机李宇明|序《北京话词典》本期责编:饺子君语标你的语言风向标-扫码关注我们-
2023年4月4日
其他

古代年龄称谓

外傅之年:指10岁儿童。古代贵族子弟10岁时出外就学,因所从之师称外傅,因此,外傅之年就作为10岁孩子的代称。语出《礼记·内则》:“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学书记。”10.
2023年4月3日
其他

"吵架""打架"的"架"来源是什么?

本文来源于知乎问答。这个问题,主要观点有两种:第一种观点认为,“打架”的“架”,本义是“招架”。我们还原一下“打架”的场面:一方来打人了,另一方呢,不可能完全受着,自然是要招架,你来我往,一个打,一个架,这种争斗就是“打架”。持这一观点的,是厦门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博士生导师曾良教授,详情可见其著作《明清通俗小说语汇研究》。第二种观点认为,“打架”一词是逐步演变的,它是由“打降”(jiàng)、“打行”(háng)两个词衍生而来。这两个词如今已经不被使用了,但在明清时期很是流行。所谓“打降”,乾嘉时期的郝懿行这样解释:俗谓手搏械斗为打降。降,下也,打之使降服也。方语不同,字音遂变。或读为打架,盖降声之转也。——郝懿行《证俗文》照郝懿行的说法,“打架”这个词,是由于方言差别,由“打降”转变而来。而有人又说,“打降”这个词也不是源头,真正的源头是“打行”。与郝懿行同时代的苏州人顾公燮,撰有《丹午笔记》,其中就写道:“康熙年间,男子联姻,如贫不能娶者,邀同原媒,纠集打降,径入女家抢亲。其女必婿亲扶上轿,仍以鼓乐迎归成亲。又讦讼者,两造各有生员具公呈,听审之日,又各有打降保护。故曰打降之‘降’乃‘行’,非‘降’也。善拳勇者为首,少年无赖,属其部下,闻呼即至,如开行一般,故谓之‘打行’。今则功令森严,此风不兴矣。”顾公燮说得很明白,说这个“降”啊,其实就是“行”,所谓“打行”就是以靠帮人打架闹事为职业的人,以“善拳勇者为首”,多是些少年无赖。此外,一本叫《亦巢偶记》的书中,记录了从“打行”到“打降”的变化过程:打行,闻兴于万历间,至崇祯时尤盛。有上中下三等,上者即秀才贵介亦有之,中者为行业身家之子弟,下者则游手负担里巷无赖耳。三种皆有头目,人家有斗殴,或讼事对簿,欲用以为卫,则先嘱头目,顷之齐集,后以银钱付头目散之,而头目另有谢仪散银钱,复有扣头,如牙侩然,故曰行也。鼎革以来,官府不知其说,而吏胥又不晓文义,改作‘降’字,但此辈惟得钱为人效力耳,何尝欲人之降。此予少时所亲见,今此字久而不变,故记之。总结来说,这一观点认为“打架”一词来自于“打降”,而“打降”又来自于“打行”,三者之间联系非常紧密。持这一观点的,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的郭润涛教授,详情可见其于2016年发表的文章《打架、打降与打行》。虽然观点有差异,但是两种观点也有共同之处。比如,大家都同意“打架”一词出现于明清时期,也都同意“打架”一词与“打降”有一定联系,只不过曾良教授认为这种联系是弱联系,郭润涛教授认为是强联系。至于“吵架”、“劝架”这些词,都是根据“打架”的含义类推而得出的,“架”本身其实没有“争斗”的意思,这个含义,是我们在慢慢地使用中赋予它的。往期推荐1.
2023年4月1日
其他

23个最容易写错的汉字,你能写对吗?

本文转自公众号“语言文字周报”。亲“亲”字的三横两短一长,中间一横最长,很多人容易把第三横写成最长的。美“美”字中间是分开的,下面是“大”,而不是一个竖撇直接写下来。正确的写法如下:冒“冒”字的上半部分不是“日”,而是“冃”,最后一横左右都不接,里面的小横也左右都不接。周“周”字,上面是“土”而不是“士”,很多人常常误写成“上横长下横短”。黄“黄”字的中间是“由”,特别容易写成“田”。考“考”字下面,不是“与”少一笔,而是“丂”。肺右侧中间是一竖直接通下来,上下贯穿,而不是“市”。熙“熙”字左上部的中间是个“口”,不是“臣”。专“专”上面不是“土”,第三笔是竖折撇,一气呵成。切“切”的左边不是提土旁,是一横再竖提。没“没”字右边读殳(shū),上半部分不是“几”,竖弯就停住,不要出钩。容易犯同样错误的还有“四”和“船”,“四”字里面不是“儿”,是不出钩的;“船”的右上部不是“几”,同样不出钩。具“具”字中间是三横,不是两横。临“临”的左边是一短一长两竖,有些人会把长的那一竖写成长撇。夕“夕”字中间那点,不能太长穿出来。窗“窗”字里面不是“夕”,那一点是出头的。巷“巷”字下面要注意,是“巳”不是“㔾”。身“身”字,中间的短提不能写成长横,最后的长撇要穿出去。燕“燕”字上面不是草字头,而是“廿”,多了一横。比“比”字不是左右两边都是横,左边是横,右边是撇。喜“喜”字上面不是“土”,而是“士”。录“录”字下面不能写成“水”,左半边是一点一提。尴尬左边不是“九”,正确的写法是:横、撇、竖弯钩,“尤”字去掉上面那一点。文/央视新闻《夜读》整编截图均来自网络往期推荐1.
2023年3月30日
其他

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正式开馆上线

文章来源于央视新闻客户端。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主页记者3月28日从教育部获悉,为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于2022年启动建设,2023年3月,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一期正式开馆上线。(网址:szyb.smartedu.cn,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至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主页。)据了解,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旨在收藏、研究、展示、阐释中华优秀语言文化,语博进行分期分阶段建设,以融合数字资源和丰富互动体验为方向,坚持“成熟一批上线一批”。语博一期建设分为语言国情、发展演变、经典传承、语博书屋、语博学堂、语言智能、主题展览7个主体版块,以及数据库、视听馆、互动体验馆3个资源模块,横纵交叉、立体展示。语博资源根据受众主体需求确定选取内容,同类内容根据与教育教学关系紧密程度、服务自主学习功能强弱等因素进行取舍。关于汉语方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海外华语、世界语言文字等方面内容,按照“1+N”(1个语博平台+若干高校、科研机构等组成联合共建单位)的方式,充分发挥相关单位及社会大众积极性,汇聚集成,入馆资源经专家委员会审定后陆续上线。据介绍,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是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服务拓展,将立足语言文化传承和全民终身学习两大任务,以广大师生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为主要受众,兼顾服务社会大众,努力成为“四位一体”的综合应用服务平台,即语言文化资源的集群共享平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学习研究平台,语言文化品牌活动的参与互动平台,社会大众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阅读提升平台。(总台央视记者
2023年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