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名字中,常见的“芝”“兰”“萍”到底有何意义?
本文转载于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
我们常在很多影视剧中见到“如萍”“高启兰”这样的名字,仔细品来,这些字一度长期占领女性名字排行榜。这些字为何会被人们青睐?它们有什么美好的含义吗?
芝
芝,即灵芝,古代被认为是祥瑞之草。如某地发现芝,则要献给官府,官府献给朝廷。上下庆贺,沸沸扬扬,载入史册,就这样形成了绵延两千多年的、我国特有的“芝”文化。
芝有很多美名,如“苬芝”(《尔雅》)“三秀”(王逸《楚辞》注)“芝栭”(《礼记》)“寿潜”“希夷”(《琅嬛记》)等。汉王充《论衡》列举芝有“青云芝”“龙仙芝”等十五种。晋葛洪《抱朴子》将芝分为石芝、木芝、草芝、肉芝、菌芝五大类,每大类又分很多小类。以小类计,有数百种之多。《本草》说,芝只产于各名山,“青芝生泰山,赤芝生霍山,黄芝生嵩山,白芝生华山,黑芝生常山,紫芝生高夏山谷”。现代生物学知识告诉我们,芝,属于担子菌亚门,层菌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我国南北均产,并不是什么奇异之物。可是古人给它赋予了一层又一层神秘色彩。
人们普遍相信服食芝可以长寿。古人将药分为三等:“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而芝则属于“养命”的上药。《抱朴子》说:服七明九光芝一斤,“则得千岁,令人身有光,所居暗地如月,可以夜视也”;服牛角芝、龙仙芝都可“得千岁”;服龙衔芝“或得千岁、二千岁”;服菌芝“中者数千岁、下者千岁”;服木芝则“三千岁”;服石蜜芝一斗,则“寿万岁”。《群芳谱·卉谱一》引《涌幢小品》:“昔东王父服蓬莱玉芝,寿九万岁。”尧让天下给许由,许由坚决不接受,据说是由于许由服了箕山上的石硫黄芝,长生不老,所以不以富贵为念。有的芝服用后还可以成仙,《群芳谱·卉谱一》引《内观日疏》云:谢幼贞喜欢吃菌,忽然庭中生一菌,形状如飞鸟,邻家女子来求取火种,从芝上跨过,立即像鸟似的飞升而去。《抱朴子》说:“德高之人服用菌芝也可以成仙。”
芝的出现,预示着某家或某地的学子将获取功名。《同安县志》载:明世宗嘉靖三十二年(1553),县西有姓郭的人家宅中生一芝,形状奇特,人们争着去看,“时郭梦得尚未游庠,不三四年,举于乡,遂登壬戌进士第”。《南康府志》载: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庐山白鹿洞生芝七十余本,这一年十三郡学士在此洞学习的有四十人登第。
盆景“芝”。来源/pixabay免费正版素材库
生芝还是升官的吉兆。《南康府志》载:“成化十四年,建文昌庙,正殿西北角产五色芝。是岁,生员黄祺,举于乡,登进士,官至云南布政使。”芝的茎数、叶数也可以做某些预示。《邵氏闻见后录》载:“仁皇帝诞降,章懿后榻下生灵芝,一本四十二叶,以应享国四十二年之瑞云。”
古人认为政治清明,必有祥瑞,芝的生长与繁茂就是祥瑞之一。《瑞应图·敬老》云:“王者敬事耆老,不失旧故,则芝草生。”《孝经·援神契》:“德至草木,则芝草生;善养老,则芝草茂。”《宋书·符瑞志》:“芝草,王者慈仁则生。”芝的生长与繁茂既然是政治清明的标志,喜欢沽名钓誉的地方官吏和帝王,当然就热心于在“芝”上大做文章。他们或设宴庆贺,或写诗赋,或 上表章歌功颂德。这种闹剧,自汉至清,绵延不断。就连唐代具有革新思想的政治家柳宗元也干过这种事,他的《礼部贺嘉禾及 芝草表》说:“出剑南所进《嘉禾图》及陕州所进紫芝草示百寮者,珍图焕开,瑞彩交映,遐迩偕至,福应攸同。臣某等诚庆诚贺,顿首顿首。”又说,由于皇上的德泽极厚,所以“灵草抽英,献于王庭”。
芝虽无灵异,但它确有益精气、强筋骨的作用,对治疗心悸失眠、健忘、神疲有显著作用。山林隐士,常采服食,神清体健。长寿、成仙之说,可能是从这里产生的联想。汉初,商山也有“四皓”,刘邦派人聘请,“四皓”拒不出山,并作《紫芝歌》以见志,其中有:
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
可见“四皓”食芝,就像伯夷、叔齐在首阳山食薇一样,“疗饥”而已。但“四皓”长寿了,人们就附会为那是芝的灵异。
兰
兰,古代誉为“国香”,是君子的象征。
在我们祖先的心目中,兰一直是美好的形象,最早的记载是《诗经》。《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蔄。”《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蔄兮。”《毛传》:“蔄,兰也。”前一首的兰比喻人的美,后一首的兰,是指男女幽会手持兰,表现爱情的芬芳。可见在春秋时期,兰就同纯洁、美好联系在一起。
古代著名诗人几乎没有谁不歌咏兰的,而且全是赞赏钦慕的感情。如宋刘克庄《兰》诗:
深林不语抱幽贞,赖有微风递远馨。开处何妨依藓砌,折来未肯恋金瓶。孤高可挹供诗卷,素淡堪移入卧屏。莫笑门无佳子弟,数枝濯濯映阶庭。
将兰视为才能出众的儿女。有的画家专门画兰,宋郑所南专工画兰,县官请他画一幅兰,他不画,县官以增加他的田地赋税相要挟,郑所南怒气冲冲地说:“头可砟,兰不可画。”于是画一幅长丈余的大兰挂在堂前,并题字云:“纯是君子,绝无小人。深山之中,以天为春。”之所以不给县官画兰,是因为兰既是君子,当然不能与小人为伍。
古人还以当门生长之兰比喻有才能的人不善于用己之才,不善于处世。唐张九龄诗:
遇赏宁充佩,为生莫碍门。(《园中时蔬尽皆锄理,唯秋兰数本,委而不顾,彼虽一物,有足悲者,遂赋二章》)
意思是,遇到爱兰的人,被佩在身上则可,切不能生在别人的门前。生在门前就要被锄去,就像有才能的人处在碍于主人的位置上,也会遭祸一样。宋陆游《兰》诗:
生世本幽谷,岂愿为世娱。无心托阶庭,当门任君锄。
与张九龄的诗意基本相同。以兰生当门喻才士不善用己之才,据说始于曹操。曹操杀了才能出众的杨修之后说:“芳兰当门,不得不锄。”又说始于刘备。《三国志·蜀志·周群传》载:张裕机敏,在刘备与刘璋开玩笑时,帮助刘璋奚落了刘备,后来刘备借故要杀张裕,诸葛亮上表营救,刘备回答说:“芳兰生门,不得不锄。”将张裕弃市。在兰成为君子的象征之前,人们用以杀虫和除不祥之物。前面所引的《诗经·郑风·溱洧》中“士与女,方秉 兮”,陆玑疏云:“郑俗,三月,男女秉于水际,以自祓除。”说明在春秋时 期就流行这种风习。这种风习的形成可能与兰有异香、有杀虫之功效相关。上古时期以兰沐浴,天子还将兰作为赏赐之物赐给诸侯。将兰藏在衣服中、书中可以避白鱼。由于兰是国香,又作为天子的赐物,所以宫殿名、地名常用
“兰”。如楚襄王有“兰台宫”,汉武帝有“猗兰殿”,晋代有“兰亭”,王羲之还写了有名的《兰亭序》,高雅的居室称为“兰室”。其他美好的事物常冠以“兰”字,知心朋友的交情称“兰交”,心意相合的言论称为“兰言”,因为《易·系辞上》有“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称誉别人的优秀子弟为“兰玉”,即所谓“芝兰玉树”。
兰的种植、浇灌、施肥、除虫,古人都做了深入的研究,《遵生八笺》中有《种兰奥诀》一文,叙述甚详。还有一种兰的传说,《淮南子》说:男子种兰,花虽美,但不香,要女子种,花才芬芳。所以兰又名“女兰”“侍女”。现在,我国兰的品种达一千之多。古代写兰的诗文大多只写其香、其品格,不写或略写其形态,因而古人心目中的兰到底是哪一种兰,古代研究名物的学者也曾有过聚讼。宋人罗愿说:著《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的陆玑说的兰、刘克庄所说的兰都是草兰,即都梁香,并非古之兰,并认为一般的人都犯了同样的错误。古之兰“叶如莎,首春则茁其芽,长五六寸,其杪作一花,花甚芳香”。如果一干五六花而不甚香的是蕙(《尔雅翼·释草·兰》)。清人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芳草·兰草》与罗愿的看法相反:
余尝取唐以前之述兰者而纪之,嵇侍中诗“丽蕊浓繁”,陈子昂诗“朱蕤冒紫茎”,兰之花繁蕊密如此,今之兰有之乎?谢康乐诗“清露洒兰藻”,许浑诗“露晓红兰重”,今兰叶如薤,涓滴难留,若谓花跗之露,则何洒何重?苏颋诗“御杯兰荐叶”,今之兰叶岂堪荐酒?
吴其浚所说的“今之兰”就是罗愿说的“叶如莎”之兰,吴认为古代诗人笔下之兰即兰草。吴其浚汇集古人写兰的诗句综合考察,其研究方法比他人先进,其结论也有说服力。不过古代兰的品种虽不如现在多,但也不少,如泽兰、马兰等等。自春秋至唐,一千余年中,文人写兰,不见得都写一种兰,因而罗愿与吴其浚的意见倒是可以互相补充的。
萍
萍,上古是节酒的象征,中古是漂泊的象征。
萍,即浮萍,叶倒卵形或椭圆形,浮于水面,下面有根,我国各地池塘、湖泊内常见。
《周礼·秋官·萍氏》:“萍氏,掌国之水禁,几酒,谨酒,禁川游者。”意思是,担任萍氏官职的负责掌管国家的水禁,视察民众酤酒是否适量适时,节制民间的用酒,禁止在河里游泳。为什么这种官职要以“萍”命名呢?《尔雅翼·释草·萍》说:“夫萍水物耳,而名官以谨酒,先儒以其不沉溺于酒,如萍之浮,然水萍之性胜酒。”“胜酒”之说本于《本草》,意为制服酒。
萍在水上随风漂浮,因而是漂泊的象征。如:“萍浮南北,复归邦乡。”(《后汉书·郑玄传·戒子益恩书》)“苔竹素所好,萍蓬无定居。”(唐杜甫《将别巫峡赠南卿兄瀼西果园四十亩》)“故里行人战后疏,青崖萍寄白云居。”(唐张乔《寄弟》)“瓜戍及期,幸仁贤之为代;萍踪无定,怅候问之未遑。”(宋陆游《答交代杨通判启》)以上诸诗中的“萍浮”“萍蓬”“萍寄”“萍踪”,都是以萍喻飘泊。萍虽随风漂浮,但池塘内的萍漂来漂去仍在池塘内,算是相对安定,所以萍也有时喻安定。如三国魏何晏诗:转蓬去其根,流飘从风移。芒芒四海涂,悠悠焉可弥。愿为浮萍草,托身寄清池。且以乐今日,其后非所知。萍寄身于清池,至少可以“乐今日”,比起转蓬四海流漂就幸运多了。《南濠诗话》中载魏仲先《咏盆池萍》云:莫嫌生处波澜小,免得漂然逐众流。也是以萍喻安定。萍的根不能着地,要依附于水,所以萍由喻漂泊发展为喻依附。《魏书·冯元兴传》载:元义赏识元兴的才能,让他做尚书殿中郎,后来元义被赐死,元兴也因之罢官。元兴写了首诗,以萍喻依附他人而祸福难卜。诗云:“有草生碧池,无根绿水上。脆弱恶风波,危微苦惊浪。”古人还认为萍是由杨花变来的,宋陆佃说:“世说杨华入水,化为浮萍。”(《埤雅·释草·苹》)明杨云鹤《浮萍赋》云:“嗟杨花之漠漠,纷辞树而绵绵,乍飘飖于幕底,忽荡漾于池边。雨过易质,浸久移妍。根无寸蒂,叶吐双骈。”把变化的过程也写出来了。连具有科学头脑的李时珍也不否定此说。《本草纲目》云:萍“或云杨花所化”。仔细探究起来,萍漂泊不定的象征也与杨花有关,因为杨花也是随风漂泊的。宋刘师邵《萍》诗:乍因轻浪叠晴沙,又趁回风拥钓槎。莫怪狂踪易飘泊,前身不合是杨花。
表达的感情为:漂泊真是怪辛苦的,但“前身”决定了“今身”的命运,能怨谁呢?
萍虽有根但不植于土而植于水,所以古人认为它无根,因而萍常用以喻浮名。唐陆龟蒙《和袭美木兰后池三咏·浮萍》:晚来风约半池明,重叠侵沙绿罽成。不用临池更相笑,最无根蒂是浮名。
浮萍。来源/pixabay免费正版素材库
萍是古人喜欢吟咏的题材,留下来的诗文甚多,连日本诗人也受到熏染。明代一位日本贡使咏萍诗云:锦鳞密砌不容针,只为根儿做不深。曾与白云争水面,岂容明月下波心。几番浪打应难灭,数阵风吹不复沉。多少鱼龙藏在底,渔翁无处下钩寻。意境虽不甚高,但作为咏物诗倒是恰切地表现了萍“锦鳞密砌”的特征。据说萍还能结斗大的实,不过极为罕见,只有“霸者”才有可能见到。《孔子家语》云:“楚昭王渡江,江中有物,大如斗,圆而赤,直触王舟。舟人取之,王大怪之,遍问群臣,莫之能识。王使使聘于鲁,问于孔子。子曰:‘此所谓萍实者也。可剖而食之,吉祥也,唯霸者为能获焉。’使者返,王遂食之,大美。久之,使来以告鲁大夫,大夫因子游问曰:‘夫子何以知其然乎?’曰:‘吾昔之郑,过乎陈之野,闻童谣曰: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赤如日,剖而食之,甜如蜜。’此是楚王之应也,吾是以知之。”萍可用以美容。《本草》说,用萍沐浴,可促进头发、胡须的生长。萍是发汗的良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了一个神奇的古方:世传宋时东京开河,掘得石碑,梵书大篆一诗,无能晓者。真人林灵素逐字辨译,乃是治中风方,名“去风丹”也。诗云:“天生灵草无根干,不在山间不在岸。始因飞絮逐东风,泛梗青青飘水面。神仙一味去沉疴,采时须在七月半。选甚瘫风与大风,些小微风都不算。豆淋酒化服三丸,铁镤头上也出汗。”李时珍解释此方说:取紫色的浮萍晒干,研为细末,炼蜜和丸,丸如弹子大。每服一粒用豆淋酒化下,可以治疗左瘫右痪,可以治疗三十六种风,可以治疗偏正头风、口眼喁斜、大风、癞风、一切无名风。还可治疗跌打损伤,孕妇腹中胎儿有伤,服一百粒,胎儿完全恢复正常。此方,后人改名为“紫萍一粒丹”。《后汉书·华佗传》也记述了一个奇方:“(佗)精于方药,......尝行道,见有病咽塞者,因语之曰:‘向来道隅有卖饼人,萍齑甚酸,可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即如佗言,立吐一蛇。”这当然不能视为事实,但它反映了人们不仅将华佗视为神医,还把萍视为神药。
萍的得名,据《埤雅·释草·苹》说:“无根而浮,常与水平,故曰苹也。”“苹”即“萍”。萍繁殖迅速,宋陆佃说,旧说萍一夜生七子,又说在止水中一夕生九子。不过古人有时将“萍”与“苹”相混。明李时珍说:“《本草》所用‘水萍’,乃小浮萍,非大苹也。陶、苏俱以大苹注之,误矣。萍之与苹,音虽相近,字却不同,形亦迥别,今厘正之,互见苹下。”“萍”指什么实物,古人也有争论,如《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中的“苹”,《毛传》说:“苹,大蓱也。”晋郭璞注《尔雅·释草》“苹,蓱”说:“水中浮萍,江东谓之薸。”可见《毛传》指的是浮萍。汉郑玄不同意《毛传》,认为“苹”是指萧。《诗义》说:萧“叶青白色,茎似箸而轻脆”。关于萍与苹的区别,《韩诗》说:“沉者曰苹,浮者曰萍。”
看来,每一个文字背后,都蕴含着古人的寄托与希望。
本文整理自《中华草木虫鱼文化》,作者童勉之。
END
“John”的中文译成“约翰”?发音差异如此之大,什么原因造成?
本期责编: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