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结束了,今天是牛年的第一个工作日,许多朋友也都回到了工作岗位上。新的一年,祝大家开工大吉,牛年蒸蒸日上。在传统习俗中,正月初五这一天,民间有着“破五”的习俗,春节期间的诸多禁忌皆可破。巧的是,在语言文字领域,“五”是一个独特的“数词分水岭”,古今中外的人们都对于五以内数字情有独钟,形成了有趣的“小数字”现象。一起来看——
人类语言似乎对五以内的“小数字”有种莫名的“情结”。比如,汉语中的数字表达“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中,“四”似乎是个泾渭分明的分水岭:小于四的汉字,表达的数目就是横线条数的直观对应;而这种线索从四开始逐渐消失。其实,从甲骨文一至十的字形就可看出端倪:
可知,在汉语演变之初,“四”也是用四道杠的方式表示的。
不仅如此,汉语中对“几十”的独字表达也显露出五以内小数字的特殊地位。南宋文学家洪迈在《廿卅卌字》中书“今人书二十字为廿,三十字为卅,四十为卌,皆《说文》本字也”。“十、廿(niàn)、卅(sà)、卌(xì)”作为古人用字简省的范本,至今仍能在年历或古书中见到。唯从五十开始,表示“几十”的再无独字;而“十、廿、卅、卌”这些独字的直观性,令人观其形便可直通其义。
无独有偶,英语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语言,其小数字表达似乎也蕴藏玄机。“one, two, three, four, five, six, seven, eight, nine”是英文一至九的表达。基于此的“十几”(-teen)、“几十”(-ty)和“第几”(-th)的形态,似乎都是从四之后才开始体现规则性的。试看“十几/几十/第几”的英文表达:似乎英文中涉及一至三的各种衍生词都被特殊化了:不仅相异于四至九的整齐变形,甚至同一个小数字的不同衍生词(如“ten”和“first”)之间也无甚相像。有研究称,一至三的这种不规则性甚至阻碍了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对十进制的早期理解。这也从另一方面暗示,小数字在人类认知中似乎是有别于大数而专门存储的。汉语小数字的直观性及英语小数字的不规则性实非偶然,世界上众多演化于不同时空轴上的语言,似乎都不约而同地存留了这种“小数字现象”。
威尔士语的所有数词中,只有五以下的小数字才有阴阳性的变化。俄语复数名词的格,根据所表示的事物是五以上(包括五)还是五以下而有所区分。这种变化已远远超出了数词的属性。
此般“小数字现象”似乎与远古造字之时,人们用手脚五指计数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才有了英文中同源的“five(五)”和“finger(手指)”、汉语中的“正”字计数法,以及拉丁数字(罗马数字)的五进制(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分别为一至十,其中正统拉丁文中的四由四个Ⅰ组成,而非Ⅳ,Ⅳ的写法是中世纪后为节省空间而兴起的)。这座数词的“五指山”将人类的数感以五为界隔开——不同的语言至今都在以各自的方式流露着人类对小数字的独特感知。这是否暗示着,人类的语言超越相互之间的巨大差异,残存着类似于“普遍语法”般的内在关联呢?语言的代际传承使得这种独特却又普遍的小数字感知在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中迭代印刻,并不断流传。
(改编自《语言文字报》2020年12月16日文章《“小数字”的独特表达》;作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双语认知与发展实验室云山青年学者/柳恒爽;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