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网络语言“杀”的新用法

语标 2023-07-1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语言文字周报 Author 姚海斌

作者简介:姚海斌,语言学博士,大连大学教师



最近“回忆杀”“背影杀”“侧颜杀”“摸头杀”等一系列“X杀”在网络上刷屏并走向传统纸媒。这一表达结构中的“杀”似乎与其常见的义项识解存在偏差。“杀”的语义及语用功能值得我们关注。

“X杀”类表达式存续时间较久的是“回忆杀”。“回忆杀”产生之初指动漫、游戏影视里的人物死之前或者比较厉害的时刻,眼前都会浮现出往昔的景象(即一有回忆便被杀)。《火影忍者》《海贼王》等动漫经常使用这一招。也就是说在日语语境下“回忆杀”中的“杀”表示“被杀”。现如今流行的“回忆杀”语义重点在“回忆”。“杀”的动词义特征逐渐消解。“回忆杀”还可以用数量短语修饰,例如:
(1)“皇阿玛”张铁林助演、“柳青”陆诗雨、“柳红”陈莹惊喜亮相,也为观众带来了一波回忆杀。(《信息时报》2019年11月6日)

例(1)“一波回忆杀”属于网络语言中常见搭配,表义重心在“回忆”,类似的还有“满满回忆杀”。那么“回忆杀”之类“X杀”式表达中“杀”语义特征发生了哪些变化?

一、动作义消解,语义虚化明显。“杀”的常用义是使人或动物失去生命,“X杀”中的“杀”使失去生命这一义项完全消解,语义虚化为表示带给人冲击的事物、人或行为。例如:
(2)久未露面的舒淇前段时间PO了一张照片,照片中她活力十足,岁月在她身上似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照片一出,“舒淇侧颜杀”立马就上了热搜。女神依然是女神,这么多年人气丝毫不减。(搜狐网2018年6月7日))

例(2)“侧颜杀”表示侧颜很好看,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冲击力。“杀”不指涉具体的动作,只表示冲击力度大。当“X杀”中X为名词时,凸显名词的某个属性达到了超高程度。比如“侧颜杀”是指侧颜十分好看,类似的还有“背影杀”“眼神杀”“长腿杀”等。

二、受事论元的宽泛性。“杀”的常规义项涉及施事(动作发出者)和受事(动作承受者)两个论元。网络表达“眼神杀”“低头杀”“按唇杀”等受事论元具有宽泛性,不是固定的、单一的动作承受者。例如:
(3)14日晚,歌手徐怀钰通过微博直播带来一场“让我们线上相钰”的分享会,给网友送上“回忆杀”。(《北京晚报》2020年6月16日)
(4)景甜张彬彬上演“按唇杀”,男方入戏太深表露心声,网友:原地在一起。(腾讯网2021年4月17日)

例(3)“回忆杀”结合语境分析施事为“歌手徐怀钰”,而受事则是广大网友。“回忆杀”指能给网友带来冲击力的情感回忆。还有一些表达受事论元形式上已经消失,需要结合语境整体意义补出。比如例(4)这类表达中,“杀”涉及的受事论元是接收到信息的语言使用者,是熟知完整信息并产生一定情感反应的群体,是泛化的人群。就是说“杀”的受事论元由句法结构中显明的对象转化为隐含的、泛化的对象。受事论元的消隐为“杀”的虚化提供了极大便利。

网络语言“杀”的语义虚化,动词语义逐渐消解,形式上后附,语音弱化,有向附缀发展的趋势。像高频使用的“回忆杀”,语义已经完全偏转到“回忆”。并且“杀”常规义项所涉及的受事论元在义项虚化后也逐渐模糊、宽泛,那么这样的“杀”具有什么样的语用功能?

一、引起人们强烈关注。“X杀”尤其是高频使用的“回忆杀”经常用于新闻标题中,引起人们关注。例如:
(5)《演员请就位》上演还珠“回忆杀”(《信息时报》2019年11月6日新闻标题)
(6)歌手徐怀钰在线直播引发“回忆杀”(《北京晚报》2020年6月16日新闻标题)
例(5)和例(6)“回忆杀”用于新闻标题中,标题用法表明其语义具有简明性、概括性。

二、触发人们情绪体验。词义的发展演化总是与初始义、常用义存在一定关联。“杀”作为动词其词义内涵偏重,虚化后依然带有比较重的语义信息。“杀”这一带有冲击力的词语能够触发人们强烈的情绪体验。例如:
(7)白色西装,低头笑,眼神杀,今日份心动暴击来啦(新浪微博2021年6月1日)
(8)童言杀:特指小朋友说的直击成年人痛点的哲理语句。(字媒体——公众号2021年6月1日)
例(7)和例(8)的“眼神杀”与“童言杀”都给说话人及话语接收者带来很大的情绪、情感体验。与之配合共现的也是“暴击”“直击”等词义表达偏重的成分。一般而言,网络语言处于一个比较狂欢的状态,相较于传统表达方式更为激烈,更易触动人们的情绪。

新兴“X杀”类结构依据产生时间早晚来看,原型结构应该为“回忆杀”,语言具有类推性,现代汉语中很多新用法的产生都源于语言的类推规则。“杀”前成分由名词性成分类推扩展到动词性结构。这为“X杀”的发展演化提供更为宽松的语境支持。无论其前成分属于什么性质,常规意义上“杀”涉及的受事论元在新兴用法中都不出现。综合语义、形式与语音而言,“杀”似乎正向准附缀发展。

一个词语或表达的语法化过程涉及语言很多方面,包括隐喻转喻、使用频率、适宜语境、类推原则等。“杀”正是在这些语言规则促动下生成的新用法。

(本文原刊《语言文字周报》1907期,2021年9月1日出版)


历史消息

民法典这两条标点符号用错了?国标和立法技术规范有待统一

《编辑与出版学名词》正式公布

对“中小学语文知识体系”的思考

科普 | 身份证上的“Ⅹ”到底怎么读?

语标  你的语言方向标

扫码关注我们

 本期责编:小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