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李宇明丨为了儿童
本期推送由《语言文字应用》编辑部与“语标”公众号合作推出
为了儿童
——“儿童语言研究”专栏主持人语李宇明
儿童是语言学习的小天才,1岁左右开始说话,5岁时就掌握了母语的基本结构,可以“自由”对话。其实儿童的语言条件相当“原始”:教师是家人和幼儿园老师,教材是成人与儿童的交谈,教室就是儿童的生活空间,教具就是这空间中儿童所能触及的事物。但就是在如此“原始”的条件下,儿童可以“轻松”而高质量地掌握母语口语。成人则自愧弗如,比如学外语,成人有掌握母语的经历,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其语言教师是受过职业训练的,教材是专家编写的,教具和教室都是饱具技术含量的,学习哪怕是“全脱产”的,但其语言学习效果却远不如儿童。这是一个科学之谜。华生(watson J.B.)等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大脑可以看作一块“白板”,通过不断的“刺激-反映”获得知识。以“白板”说解释儿童语言发展,显然夸大了刺激(语言输入)的作用,忽视了儿童获得语言的天赋因素和主观能动性。以乔姆斯基(Chomsky, N.)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家,认为语言输入的刺激是贫乏的,儿童大脑中有一个与生俱来的语言习得机制,亦即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儿童学习语言就是在语言习得机制作用下不断为普遍语法赋值。此后,托马塞罗(Tomaselo, M.)等学者整合行为主义与乔姆斯基学说,提出儿童语言发展的建构论,认为儿童语言发展是基于成人与儿童的语言互动。建构论未能解开儿童语言习得之谜,但是提供了解谜的新方向,把研究的钟摆从乔姆斯基的理性主义又往经验主义的方向回摆了过来。儿童语言研究已经取得不少成果,但是也有三个问题值得思考。第一,研究目标的“非儿童”特点。儿童语言研究者具有不同的学术背景,带着不同的研究范式,使用着不同的研究方法,也是为了不同的学术目标。很多研究者,都是利用儿童语言材料来说明本领域问题,而不是“为了儿童”。儿童语言研究发展到今天,应当建立“为儿童而研究儿童语言”的儿童语言学。 其任务是:描写儿童语言发展状况,揭示语言发展规律,解释儿童语言发展与儿童心智发展的关系,发现包括语言疾病在内的儿童语言发展障碍,为儿童语言的健康发展提供学术支撑,为儿童的父母等照看者和儿童教师提供学术服务。儿童语言学当然可以为其他学科服务,但其本职是为儿童的,为儿童家庭的,为儿童教育者的,为社会的。第二,儿童语言发展的真实语料收集不足。语言研究需要思辨,但语言学必然是经验科学,更需要建立在语料的分析研究基础上。目前,全世界获得的儿童发展语料、特别是自幼跟踪记录的语料不多,只有为数不多的儿童语言发展语料库对外开放。持续跟踪记录获取的真实语料具有独特的研究优势,本专栏《学前儿童羡余性重叠词语的习得研究》《普通话儿童的交际策略研究》《儿童互动中的评价表达与知识构建》,都是分析《人生初年》记录的一名女孩0~6岁的语料所得到的成果 。儿童语言学研究通常以年龄抽取样本进行群案语言实验,这种研究虽也能发现些问题,不过因其研究的非自然性和非连续性,能验证某种假说,并不能形成系统的儿童语言发展研究。 过去受限于研究条件,录音录像设备十分贵重,也不便应用,靠纸笔来收集儿童语料的确不便;而今,智能手机等已经普及,随时随地都可以录音录像,为多模态儿童语料的集聚提供了很好的社会基础。当然,由于目前机器识别儿童语言的水平还比较低,语料的文字转写仍然困难,需要手工操作。第三,较少关注儿童语用能力研究。以往的儿童语言研究,比较关注儿童语言结构系统的发展,如语音的发展、词汇的发展、语法的发展等,但是对儿童语用能力关注不够。造成这种状态有认识上的问题,也有语料搜集困难的原因。事实上,语用能力才是真实的语言能力,儿童的语言是在语用中发展的;了解儿童的语用状况,也才能了解儿童如何与社会互动,家长和教师应如何与儿童交谈。本专栏《儿童互动中的评价表达与知识构建》《普通话儿童的交际策略研究》,就是从语用角度来研究儿童语言发展的。作为中国儿童语言的研究者,更应有特殊的学术使命感。我们正在进入人机互动互育的“智慧时代”,人工智能正准备为每个社会成员配上“智能助手”,如老年的机器人护理、军人的机器人战友、学生的机器人家教等。儿童的成长也需要有懂儿童语言的智能妈妈或智能同伴。大量搜集儿童的真实话语,形成训练机器的大数据,为儿童成长配备稳妥称心的智能助手,也会成为儿童语言学的任务之一。
儿童互动中的评价表达与知识构建
饶宏泉 李宇明
摘 要:评价是人类的核心语言行为,儿童语用发展的重要观测点就是评价表达。研究儿童的评价表达有助于深入探索儿童的知识构建,系统解释儿童评价能力的发展,引导父母开展儿童社会化教育。本文在序列组织和话轮设计中分析儿童的评价表达,基于评价标准、指称基础、评价手段和评价互动四大要素,描写儿童的评价表达特征,探讨知识的互动构建过程,并整合提出“知识环模型”。这一新模型不仅可以诠释儿童评价表达的实现与理解机制,思考语言与百科的"李生"关系,而且能为语言行为研究提供新路径,也有助于深化汉语立场表达研究。
关键词:评价表达;知识构建;儿童语用发展;互动语言学;《人生初年》
学前儿童羡余性重叠语习得研究
刘楚群 陈思慧摘 要:羡余性重叠是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特色比较鲜明 的语言现象,有独特的语言使用效果,既可以表达亲切、可爱的意味,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又可以舒缓语气,能让听者更清晰地辨别,有助于儿童更好地与外界交流。本文的调查显示,儿童羡余性重叠词语习得以名词性词语为主,约占67%,其次是动词性和形容词性词语,这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因为名词性词语一般是有形物质,比较好感知。儿童在1岁半到4岁阶段是习得和使用羡余性重叠词语的主要阶段,据此推断:从儿童习得语言结构知识的视角来看,4岁以前是儿童语言保持儿童特色的重要阶段,4~6岁是儿童语言向成人语言靠拢的阶段,6岁以后儿童语言的“儿童性”已经基本消退,与成人语言的差别不再那么明显了。
关键词:学前儿童;羡余性重叠词语;语言习得;《人生初年》
普通话儿童的交际策略研究
李英姿 王萍丽
摘 要:本文借鉴第二语言交际策略研究的策略分类框架和语料分析方法,以《人生初年》中的冬冬为研究对象,对母语为普通话的儿童交际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发现:(1)随着年龄的增长,普通话儿童交际策略的使用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2)随着年龄的增长,普通话儿童交际策略的使用倾向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3)普通话儿童交际策略的使用倾向受到诸如语言环境、词语水平、认知水平、话语组织能力等因素的影响;(4)普通话儿童交际策略的使用与普通话二语学习者交际策略的使用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同时也有差异。本文还探讨了以上发现对普通话儿童交际能力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普通话儿童;交际策略;《人生初年》
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语言文字应用》投稿系统
END
往期回顾
本期责编: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