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前苏联”的“前”该不该加?

语标 2023-07-1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咬文嚼字 Author 咬文嚼字

自从苏联解体以后,媒体上在提及苏联时,有时称“苏联”,有时称“前苏联”。你认为这个“前”字该不该加?


苏联就是苏联

苏联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简称。苏维埃,是20世纪初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一种组织形式,为列宁所肯定和发展,十月革命后,成为国家权力机关的名称。1917年,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建立,简称苏俄。1922年,苏俄与乌克兰、白俄罗斯、外高加索联邦(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等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后来,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哈萨克、乌兹别克、摩尔达维亚、土库曼、吉尔吉斯、塔吉克等加入,苏联加盟共和国扩展到15个。1991年12月18日,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除了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宣告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1991年12月25日,苏联宣告解体。

很清楚,苏联这个国家存在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1922年到1991年,此前和此后都没有第二个“苏联”。因此,苏联无所谓“前”“后”,苏联不必加“前”。


潘新华

何必舍简取繁

“前”是相对“后”而言的,无论是空间方位还是历史朝代,没有“后”就无所谓“前”。有前后两者同名,才有区分前后的必要。既然苏联只有一个,就不必称“前苏联”。当然,“前苏联”的“前”应该理解为“从前的、现在已经不存在的”,可是如果一个国家或朝代在历史上消失以后,就要在国家或朝代名称前加上“前”字,那奥匈帝国、沙皇俄国、魏玛共和国以及中国的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清,岂不是都得以“前”字开头?那该多累人啊!


张志达

历史上的“前”与“后”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碰到有两个名称相同的,往往会在朝代名称前加上“前”“后”以示区别。如“前赵”“前秦”“前燕”“前凉”是与“后赵”“后秦”“后燕”“后凉”相对而存在的。因此,按照中国人的思维习惯,看见“前苏联”总会想到应该有个“后苏联”或“现苏联”,但是没有,这就让人感到“苏联”是没必要加“前”的了。

退一步说,即使有“后苏联”,按照中国的习惯也不一定要称先出现的“苏联”为“前苏联”。如周朝之后到了“五代”时期又有个“周”,史称“后周”,但并不称周朝为“前周”;唐朝之后到“五代”时又有“后唐”,但不称唐朝为“前唐”;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曾建立“后金”,但此前完颜旻建立的金朝在历史上并不称“前金”。这种加“后”不加“前”的称呼方法,人们一看就懂。反而是有“前”无“后”的“苏联”让人费解。


鹤翔

画蛇添足的“前”

苏联解体后,“前苏联”开始流行。一些媒体甚至到了言苏联必称“前”的地步。诸如“前苏联模式、前苏联经济、前苏联电影、前苏联作家、前苏联的空投水雷”等等,不一而足。其实“前”是和“后”或“今”对应而言的,既然现在没有“苏联”,“前苏联”的说法岂非画蛇添足?去掉那个“前”字根本不会引起人们的误解。请看下面的例子:

(1)格奥尔基·波尔塔夫琴科日前建议,将前苏联缔造者列宁的遗体迁出位于莫斯科红场的陵墓,在公墓安静下葬。

(2)前苏联的加加林1961年就上了天,美国的阿姆斯特朗1969年就登上了月球……

(3)差7枚集齐前苏联所有邮票。

“前苏联”其实就是“苏联”,那就直呼“苏联”不好吗?下面的例子一会儿用“前苏联”,一会儿用“苏联”就更不可取了。

(4)深圳海天出版社有意重印出版十年前出版过的前苏联作家巴维尔·茹尔巴著的长篇小说《普通一兵》的中译本,我认为是很及时的。这是一本描写苏联卫国战争中英勇牺牲的苏联“普通一兵”马特洛索夫的一生经历的好书。(《普通一兵》中译本重印后记)

外国(包括俄罗斯)发表的文章一般都用“苏联”一词,而不用“前苏联”。但我国一些报刊在译载外国报刊报道时,译文却要改成“前苏联”。南京某报2004年5月23日16版译载英国《卫报》5月22日关于圣彼得堡“琥珀宫”的报道,原文的“sovietunion”(苏联)和“sovietsoldiers”(苏联士兵)被译成“前苏联”和“前苏联士兵”。这种改动简直就是画蛇添足。


余培英  韩星

不用“前苏联”的三条理由

首先,“前苏联”啰唆。苏联已解体尽人皆知,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苏联”内含“已不存在”的信息。因此,“前苏联”的“前”提供的是冗余信息。

其次,“前苏联”逻辑不通。“古希腊”“古埃及”“古印度”分别相对于现在的“希腊”“埃及”“印度”而言,而“前苏联”在现实中没有“现苏联”或“后苏联”与它对应。

第三,滥用“前苏联”会造成误解。例如:“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载人宇宙飞船,绕地球飞行,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从太空中观察地球全貌的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1961年4月12日”,“苏联”明明存在,但称“前苏联”又意味着“苏联”已不存在,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类似的例子还有:“1989年5月15日至18日,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戈尔巴乔夫对我国进行正式访问。”(《生活日报》2001.1.1)1989年,苏联未解体,戈氏是主席,“前”是绝对不能加的。

总之,“前苏联”的说法既啰唆又逻辑不通,不应任其泛滥。而且在苏联存在的1922年至1991年期间,称“苏联”为“前苏联”更是会产生语义矛盾,像“1990年前苏联还没有解体”之类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谭桂声  王玉玮

前:历史的注释

“前”在空间上、时间上固然要和“后”相对,但在表示“从前的(机构、朝代)”意义上,就不必一定得和“后”相对了。如《现汉》“前”的第5个义项是“从前的(指现在改变了名称的机构等)”,举例是“前政务院”。《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前”的第4个义项是“从前的”,举例是“前妻、前国家教委”。现在“政务院”和“国家教委”都已成为历史了,“前政务院”和“前国家教委”的说法恰好能说明它们的状态是“不存在”,没人会误解有什么“后政务院”和“后国家教委”。“前妻”,那是为了说明“不再是妻子”的状态,至于目前是否有“后妻”那并不是绝对的。

“前苏联”指从前存在过而现在已不存在的苏联,这在语义和逻辑上都是说得通的,没什么问题。

“前苏联”是有一点啰唆,但先例也是有的。大体上刚成为历史的朝代或国家会在称呼上加“前”,以表示它已不复存在。比如清朝灭亡后,民国时期的报纸多称清政府为“前清政府”,而“前清遗老”“前清举人”之类的说法1949年之后都还时有所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说清朝就说清朝,“前清”的说法已基本绝迹。相信“前苏联”的“前”到了一定时候,也会自然而然地消失。


巩存昌  高龙彬

向前看,用“苏联”

无论从哪一方面看,苏联对新中国的影响都堪称“巨大”。同在一个阵营,“苏联老大哥”的形象已深深地铭刻在那一代中国人的心中。苏联解体了,感触最多的自然是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用“前苏联”,不自觉地强调苏联已不存在了呢?苏联解体给中国人带来的巨大的震惊与情感冲击,恐怕是个重要原因。

然而,随着历史不断翻开新的篇章,人们对已过去的昨天越来越冷静,现在“前苏联”的使用频率比上世纪90年代要低得多。在很多重要场合,“苏联”已经代替了“前苏联”。

胡锦涛主席去年9月3日三次讲话中多次提到苏联,都用“苏联”一词,而不用“前苏联”。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他用了四个“苏联”:“苏联最早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提供了宝贵援助”,“苏联红军开赴中国东北战场”,“远东国际法庭以及中国、苏联等国的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在中国东北战场上英勇献身的苏军烈士”。在同全俄罗斯老战士委员会主席戈沃罗夫大将谈话时说:“苏联红军为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帮助。”在同普京通电话时说:“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当年苏联人民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提供的宝贵支持。”

“前苏联”的出现与流传,有其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不能生硬地禁止它的使用。但从长远看,用“苏联”更理性,更符合交际的经济原理,更有前途。


张思敏

也有必不可少的时候

去掉“前苏联歌曲”“前苏联作家”的“前”,问题不大。但在有些场合,这个“前”字不能去。比如有人说“乌克兰是前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那意思很明白。但去了“前”字说“乌克兰是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那问题就来了:“乌克兰已独立,苏联已解体,你翻的是啥时候的老黄历呀!”

《山西科技报》2005年10月8日B2版有一文章题目是:“俄罗斯将军揭秘:前苏联如何精心准备对美实施核反击”。一看可知这是现在的俄罗斯将军在揭从前苏联的底。如果去掉“前”字则不行,因为俄罗斯以前是苏联的一部分,如果是自己的将军揭自己的底,那就是“泄密”了。

下面几个例子中的“前苏联”的“前”也不能少,若简作“苏联”势必让人以为“苏联地区”“苏联国家”“苏联总统”现在还没变。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预测:前苏联地区向市场经济过渡仍需要一定的时间……前苏联12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将达到7.4%,从而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率仅次于中国的新兴市场国家。”

“这项法案……还特地将俄罗斯等前苏联国家列为重点对象……”

“1992年,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建立了戈尔巴乔夫基金会。”

总之,在特定的情况中,“前苏联”的“前”必不可少,否则就会引起误会。


张克良  永诚


编 者 附 言

“前苏联”的“前”该加不该加,这是个老问题。从语用实际看,对“前苏联”不宜“一刀切”,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都不恰当。

我们认为“前苏联”的使用有三种情况:

一、绝对不能用。在苏联存在的1922年到1991年期间,称“苏联”为“前苏联”会产生语义矛盾,像“1941年前苏联遭到德军入侵”之类的说法是错误的。

二、可用可不用。在苏联解体之后,用“前苏联模式、前苏联经济、前苏联电影、前苏联作家、前苏联歌曲”等词语时,“前”字加不加意思差别不大。

三、非用不可。苏联解体之后,曾经属于苏联的国家和地区独立了,这时再用“苏联”来称呼它们就必须加“前”,只有“前苏联国家、前苏联地区”等表述才能说明它们属于苏联的历史已经结束。

绝对不能用而用,必须要用而不用,都是错误的。这两种情况的出现的次数相对较少。语用中大量的是可用可不用而用的情况,这不是对不对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的问题。这次“会诊”中,多数人倾向在保证表达的清晰与准确的基础上,让可用可不用的“前苏联”“退出江湖”。我们认为,这一选择是合理的,符合语言发展的规律。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06年第4期《百家会诊》栏目。)


李宇明:语言资源与语言资源学|“语言资源学理论与学科建设”大家谈

李宇明|“商务”并非唯商是务,“印书馆”并非仅仅印书

俄语成为第二官方语言,并应写入宪法:俄向乌提出停火六条件

汉语拼音的“融”创新


本期责编:张一

语标

微信号:Yubaio_BLCU

-扫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