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道异物阻塞与急救
呼吸道异物是极其凶险的急症,异物一旦造成呼吸道窒息,则几分钟就夺走人的生命。设法将异物驱出呼吸道,病人马上得救。
一、定义:
1)气道异物:
喉部、气管或支气管内误吸入异物,统称为气道异物。多发生于3-5岁以下儿童。
2)气道异物阻塞(FBAO):
是导致窒息的紧急情况,如不及时解除,数分钟内即可致死亡。
1)年龄因素:老人或儿童常见;
2)饮食不慎:肉类食物最常见,吞食大块难咽食物;
3)酗酒;
4)口含异物的不良习惯,如儿童口含小颗粒状食品或物品;
5)全麻或昏迷者;
6)老年人因咳嗽,吞咽功能差;
7)企图自杀或精神病患者等。
内源性异物:自身器官及内生的分泌物,如呼吸道内的伪膜、干痂血凝块、干酪样物等;
外源性异物:坚果类、带核的、生硬的食物,小、尖锐、坚硬的玩具、物件等。
异物可造成呼吸道的部分或完全阻塞,识别气道异物阻塞是及时抢救的关键。
不完全阻塞:可以咳嗽或咳嗽无力,喘息、紫绀,呼吸困难,叹气时可以可以听到拍击声;
完全阻塞:较大的异物完全堵住喉部或气管,面色青紫,不能说话,不能咳嗽,不能呼吸,很快发生窒息,呼吸心跳停止。
特殊体征:年长儿或成人会不由自主地表现为:手呈“V”字形紧贴于前喉部,表情痛苦。颜面青紫,不能发声,肢体抽搐等。
五、识别气道异物梗阻
急救者见到病人抓自己的脖子(“V”型呼救手势)
急救者马上询问是否噎着了?能否说话?
轻度阻塞:有很强的咳嗽,不要干预其咳嗽和呼吸
呼吸浅快、进行性呼吸困难,如无声的咳嗽、紫绀,不能说话与呼吸
患者手抓住自己的脖子
立刻询问:你呛咳(噎着)了吗?
如点头示意“是”不能说话
表明严重的气道梗阻
必须立即救治
六、气道异物阻塞的急救
气道异物阻塞,抢救必须争分夺秒,尽早取出异物,解除梗阻。
主要介绍最经典的海姆立克急救法。
1.腹部冲击法——海姆立克法(Heimlick法)《互救》
适用于1岁以上的儿童及成人;用于有意识的站立或者坐位病人。
首先是患者的“三准备”:
1)分腿:叫患者双腿稍微分开;
2)弯腰:叫患者稍微弯腰前倾;
3)张嘴:叫患者张口。
接着是施救者的“三操作”:
1)叉腿:弓字步,稳住自己,一腿伸到患者两腿之间;
2)环抱:双手环抱,拳头置于患者上腹部;
3)冲击:两拳头向后上方(45°角)连续用力冲击,直到异物排出。
※(如病人意识丧失,立即开始心肺复苏[CPR])。
海姆立克法注意事项:
1)施救者前胸要紧贴患者的后背,否则冲击的时候不好用力;
2)施救者双上臂不动,动的是双前臂,着力点是双拳。
当自己是受害者,孤立无助——自行腹部冲击法《自救》
1)自我腹部冲击法:一手握拳,用拳头拇指侧顶住腹部,部位同上,用另一只手再握拳,用力快速向内、向上使拳头冲击腹部。
2)上腹部猛压椅背或桌沿等硬物上。
当患者是妊娠末期或过渡肥胖者时——胸部冲击法
救助者站在病人身后,双上肢放在病人腋下,将胸部环抱住。一只拳的拇指侧放在胸骨中线,避开剑突和肋骨下缘,另一只手握住拳头,向后冲压,直至异物排出。
当患者意识丧失:
1)解除气道异物阻塞中的意识丧失:
救助者立即开始心肺复苏(CPR),在CPR期间,经反复通气后,病人仍无反应,急救人员应继续CPR。按30:2的按压/通气比例操作。
2)发现病人已无反应:
急救人员初始可能不知道病人发生了气道异物阻塞,只有在反复通气数次后,病人仍无反应,应考虑到气道异物阻塞,可采取如下方法:
A.在CPR过程中,如有第二名急救人员在场,一名实施救助,另一名求救EMSS。病人保持平卧位。
B.如果看见口内异物,可试用手指清除口咽部异物。
C.如通气时病人胸部无起伏,重新摆放头部位置,注意开放气道状态,再尝试通气。
D.异物清除困难,如通气仍未见胸廓起伏,应考虑进一步的抢救措施(如Kelly钳,Magilla镊,环甲膜穿刺/切开术)开发气道。
E.如异物去除,气道开通后仍无呼吸,需继续缓慢人工通气,在检查脉搏、呼吸、反应,如无脉搏,即行胸外按压。
2.小儿气道异物处理
怀疑小儿气道异物梗阻时,如患儿咳嗽有力,应鼓励连续自主咳嗽,以咳出异物;如咳嗽无力或呼吸困难明显,并出现意识丧失的患儿,应立即采取解除气道异物梗阻的措施。
1岁以上儿童使用海姆立克手法及卧位腹部冲击法(同成人);
婴儿推荐使用拍背/冲胸法:
拍背/冲击法:
急救者取坐位,将患儿俯卧位置于前臂上,前臂放于大腿上,手指张开托住患儿下颌并固定头部,保持头低位;
另一只手的掌根部在婴儿背部肩胛区用力叩击5次;
拍背后将空闲的手放于婴儿的背部,手指托住其头颈部,小心将婴儿反转过来,使其仰卧于另一只手的前臂上,前臂置于大腿上,仍维持头低位;
实施5次快速胸部冲压,位置与胸外按压相同;
如看到患儿口或鼻中异物,可将其取出;如不能看到异物,则重复上述动作,直到异物排出。
七、预防
1)进食切碎的食物,细嚼慢咽,尤其是戴义齿者;
2)咀嚼和吞咽食物时,避免大笑或交谈;
3)避免酗酒;
4)阻止儿童口含食物时行走、跑或玩耍;
5)将易误吸入的异物放在婴幼儿拿不到处;
6)不宜给小儿需要仔细咀嚼或质韧而滑的食物(如花生、坚果、玉米花、果冻等)。
注: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学习,如有错误之处,欢迎指正。
参考资料:
1.《急诊与灾难医学》(第3版),主编沈洪、刘中民,人民卫生出版社。
2.《原来可以这样学急救》,主编周国忠、程荣昆,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出版社。
(文章来源:苍溪救援)
往期精彩文章
喜讯 | 祝贺我院冯燕娜同学荣获2019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