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民间调研101条黑臭水体:33个较好,18个黑臭仍明显

温潇潇 刁凡超 生态资本论 2021-05-02

                                               

                                                                              ▲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生态资本论


            「生态资本论,资本视角看生态」 


黑臭水体整治需要公众全程参与,公众是否满意是黑臭水体整治的首要目标。


5月20日,在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协会由生态环境部主管)主办的“指尖上的环保”交流活动上,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主任马军介绍了黑臭水体公众参与治理的情况,经民间环保组织调研,部分黑臭水体治理项目严格实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仅初见成效,而且已向着“长治久清”迈进;但也有部分项目依然存在浮于表面的做法,有的水体甚至依然存在黑臭现象,有些虽然一时达到了初步治理的要求,但很不稳定,容易发生反弹。


由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启动的“2018年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正在全国各地开展督查,为配合两部委的黑臭水体治理,日前,由公众环境研究中心、阿拉善SEE基金会、自然之友、河流守望者四家民间组织发起了“清水为邻”项目,在全国27家单位和团队的支持下对全国16城101条黑臭水体(其中91条重点督办水体)的现状进行了巡查,并形成名为《从速决战到长治久清》的调研报告。


报告显示,101条黑臭水体中,33个水体总体状态较好,与官方公布的治理完成结果比较吻合,大约占到巡查对象的三分之一;另有18个水体仍存在较为明显的黑臭问题,与官方公布的结果差异较大,报告建议作为下一步检查的重点;剩余50个水体多数已有改善,但在颜色、气味、垃圾、污水入河四个方面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报告建议进行针对性整改。


报告认为,尽管黑臭水体被纳入治理的已有2100条,但城市建成区仍有遗漏统计的情况,在河网纵横的南方城市,这种情况更加突出,并因此使得官方评估和民众感受存在较大落差。


报告以广州为例,广州纳入住建部、环境部黑臭水体整治平台的35条河涌,经第三方评估单位环保部华南环科所评估,21条河涌已达到国家提出的初见成效的要求,占总数的60%。


然而,2017年11月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发布的生态环境民调报告显示,广州水环境的市民评价没有“质”的改善,甚至在2013年升至峰值后持续下降9个百分点至32%。在具体项目中,受访者认为“河流河涌污染”严重的比例仍有41%,远高于19%的不严重比例。


由于黑臭河治理评估的结果重在市民评价,报告建议相关部门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做好相关知识普及,同时从这样的民意调查结果中增强治理的紧迫感,让现有名单上的水体得到切实治理,并将治理范围扩展到更多水体。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83个城市1265个黑臭河段治理总长度达7063公里,待治理的黑臭水体数量大,涉及城市多,而黑臭水体的成因复杂,治理也通常包括社会问题,治理难度大。


面对多重挑战,报告建议,有关部门立足于“长治久清”,改变浮于表面的短期治理模式,注重工程完工后的运营维护管理,尤其加强对沿岸垃圾、废弃物、私设排污管的巡查,有能力的城市进一步扩展治理范围,尽快出台统一的黑臭水体整治效果评估实施细则,形成河长与公众监督方的对接制度在全国推广。


同时,报告建议有关部门为公众参与建立更完善的制度保障,提高举报回复质量,并及时、充分公开黑臭水体相关信息。



 来源:澎湃新闻



推荐阅读:

生态PPP如何延年益寿? “运营”若栓塞,体质再好也会致病

环保上市公司2017年进入“百亿营收”时代,PPP项目“泡沫红利期”已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