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涨知识!佛本无相,为什么现在佛都五官精致呢?

2017-08-22 顺天达拍卖网 顺天达拍卖网

顺天达拍卖APP拍场精彩回顾 · 紫砂>>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s0539s49o8j&width=500&height=375&auto=0

(周二至周六晚八点,等您来落槌!)

正文阅读>>


佛门之外的人经常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既然佛本无相,那么尘世间的千姿百态、形态各异的佛像又是怎么回事?


在佛陀灭度后的五百年间,世人因“佛相不可显现”而未曾以人形为之造像。在印度佛教艺术最初的流派中,没有佛陀本身的形象。印度的艺术家们通过一些佛经引证了“世尊”和他的一生八相,比如:用“法轮”来代表“说法”的场面,但用人形来表达佛陀的情况付诸阙如。



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执政,这位立志弘扬佛法的君主,向各“希腊化”国家派遣大量传教者。而古希腊的艺术思想,特别是古希腊对人体美的执著表现使佛教徒和古印度的艺术家们不再满足于以脚印、菩提、法轮、宝梯等象征图像来再现、纪念佛陀。


藏品名称:黄铜 地藏菩萨

尺寸:宽25cm,高34.5cm


在公元前100年左右,希腊人佛教徒们更是毫不犹豫地把佛陀塑造成一种人形形象。自此,佛陀造像在时间上绵延了2000多年。



在世界各个佛教圈中,佛像都共有一些佛陀的基本相好特征:其一为佛陀的身体必须显出的部位特征,如头顶的肉髻、不露鼻孔等;其二是塑造佛像的量度规定;其三便是一些基本手印。



对于任何一个崇奉佛陀的民族而言,佛像的基本相貌特征需要依从经典的规定尺度,但是,在用语言规定的量度与具体视觉呈现之间总还存在着一定的创造空间,正是在这个创造空间中,人们将自身文化中对理想形象的种种期待赋予了佛像,由此诞生出蔚为壮观的各地区的佛像艺术群。



作为佛教观中的世界本体,佛本身已经完全自足,他不需要通过“普度众生”来实现自身价值。大乘佛教提出“报身”、“应身”和“化身”之说,认为“报身”是佛为大乘菩萨说法而变现之身;“应身”指佛为利乐世间众生适应三界六道的不同状况和需要而变现之身;“化身”则是“应身”的不同说法。佛在其“法身”,之外还拥有如恒河沙般众多的“变化身”完全是为了俯就众生的需求:“众生机感,义如呼唤,如来示化,事同响应,故名为应。”又所谓“应他之机,缘所化现”,佛经中的一个“应”字,将这种源悲悯之感的俯就特质表达得淋漓尽致。


藏品名称:红铜鎏金局部冷金 释迦牟尼佛

尺寸:宽17cm,高25.5cm


大乘佛教的经典宣称,在佛陀灭度后,只要在修行时设置佛陀的形象,一心观想忆念佛的伟大庄严,那么佛的法身就会与修行者同在。佛陀化谕众生,由“法身无相”走到了“化身有相”。从这个角度而言,佛像虽在各民族文化中呈现出不同的情态,但其所表现的本质惟有一个,即佛之慈悲。



佛心慈悲,因其深知人世不易。他理解众生之处境,明了在肉身限制内的人类需要由“感性之火”来点燃其“精神火炬”。不仅如此,他更秉其慈悲本性而愿意俯就这具体的、复杂的、并常常是卑微的个体生命。“化身”、“应身”乃为其慈悲心所引发,为示化众生而择用之俯就之举。佛教造像之教义基础由“法身”、“应身”说出,同时,此教义基础也将佛宽宏博大的俯就之心昭显了出来。



同时,由于此俯就之举异常彻底,他不仅以“应身”来适应人类的状况与需求,更要“谐常人耳目”,也就是说,“应身”之呈现方式完全依照俗世之人的审美习惯来量定。这种彻底的俯就既承认了人类审美愉悦的合法价值,又给予不同文化中审美习惯之多样性以正当地位,当然,佛教及其艺术也常常因此遭到反偶像主义者的诟病,更不绝如缕地被指斥为“过度世俗化”的宗教。


藏品名称:铜鎏金 释迦牟尼佛

尺寸:高21.5cm,宽13cm


无论如何,当佛的呈现方式按照世人的审美要求来量定时,佛像由此成为人类对于自身生存理解的一种具像投射。在汉地,这生存理解体现了中国人对真道的一种朴素感受和领悟。感受和领悟的基础必然是个体在面对这些艺术时的“欢喜”之心,而它投射所形成的独特形象就是在中国佛教像群中最重要的观世音菩萨像。



从无相亦无像走向“托形象以传真”,大乘佛教在此过程中不断强化着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佛之慈悲。


喜欢分享or

客官,以下是本平台推荐哦!


一方寿山田黄石,千载万年帝王诗
【书画专场】看和尚眼中的红尘,猫奴笔下的喵皇
魅力永存的秘密——唐卡




公司名称:厦门顺天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官网地址:www.shuntd.cn
服务热线:0592-5220560/522053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