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忘,必是故乡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5035a8jqe&width=500&height=375&auto=0
▲足荣杯语保微电影大赛
特等奖:《诗歌与远方》
“一个人,如何顺应时代潮流而有责担当
一方水土,如何成为人们心中‘仿佛若有光’的桃花源
一首歌,如何从古唱到今,还会让闻者落泪
我们要追寻的或许是人生的最美的诗歌
是精神故乡,以及人生的远方。”
▲梅州集市剪影
孙一冰 ×《诗歌与远方》
主创:孙一冰
热爱公益、热心方言文化的志愿者
团队成员:黄小国、陈亚涛、张瑜瑜、客名君等
为一份传统文化的情怀,行走1000多公里
凝心聚力,匠心打造
于方言,孙一冰有道不尽的感慨,他说:“长大后才发现会说客家话的人散布世界各地,对远离故土的人来说,它是乡愁的寄托所在。”
▲客家村落
诗 | 远方
“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与远方。”
“然而,对于我们来说,诗和远方到底是什么?我们的心灵归属和精神坐标到底是什么?”
小时候,我们读不懂余光中先生诗里那一道浅浅的海湾;长大后,我们一路苦苦追寻却再也找不回儿时记忆里街角糖葫芦的那股清甜味儿。
“实际上,我们一直要探寻的,或许就是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和焕新的问题,是人怎么坚韧地活着的问题,也是台湾的阿叔们的乡愁。不倾听,不探索,又怎么会知道远方在哪里呢?”
故乡丨归处
“究竟是什么样的远方
才不负这一路的颠沛流离。”
▲画家颜承杰创作的明信片
“哪怕是一支画笔,只要能留住围龙屋的神韵,留住乡愁,就有重大意义。”
于颜承杰而言,故乡是诗,是艺术的出发点,是艺术的远方。
▲音乐人陈善宝
“这田间地头的歌谣,如同诗经在水一方;如同国风,有种岁月的厚重与苍凉。”
对于音乐人陈善宝来说,将传统的山歌与现代乐器结合起来,到田间去,到教育中去,向乡亲们唱诉着故乡的种种,亦是一种无上的光荣。
▲企业家姚良松
“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
对于企业家姚良松来说,小时候祖母讲述的华侨故事并不宏大,但却成为姚良松生命中的底色。有家有爱,或许就代表了一种家国情怀。
▲夜雨下歌唱的台湾乡亲
“树再高再大它落叶还是要归根的。
水有源,树有根,人有祖。
年纪大一点思乡的情愿就特别浓。”
寻访者偶遇回乡祭祀的台湾乡亲一行,在有着共同母语的亲切氛围中与素未谋面的乡亲们聚在一起,隔了几千里,过了几百年,语言和风俗竟然不约而同。
华灯初上,夜雨中,舞台上,一字一句,一腔一调,都在诉说着游子对故乡的思念。
作者 | 心里话
“在走心的时代,
需要拍出有高度有温度有灵魂
用弥漫着烟火味和散发着泥土味的故事
来真正引起共鸣
寻访,是寻找答案,是回来找到自己
那些真切的故事,关照他人,更是关照自己。”
专家点评 | 严修鸿
《诗歌与远方》,一个以在不断的迁徙中又执着地寻根的游子心路,展开了对客家文化的展现、回顾与展望。电影体现了客家文化中令人感动的耕读传家与家国关怀,以醉人的美景、动听的音乐与肺腑心声结合的方式,以英雄人物奋斗与追寻的故事,恰当地实现了寻梦寻根者与观众在精神上的共鸣。
电影虚实变幻,历史与现实巧妙结合,讲述了种种客家人的文化流播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坚守与开拓,梅州侨乡与迁徙到南洋、台湾客家人的种种历史关联,都在娓娓道来的叙说中打动了观众的心扉。
各种场景、人物、话语,都在围绕这一个主题:诗歌与远方。电影达到了一个高度,画面和谐,播音亲切,达到了一种润物细无声而丝丝入耳,句句入心的效果。
高大上的寻根主题,美丽的田园诗般的画面,奋斗励志的故事,这些精巧的安排,在不经意中播下了文化复兴的种子。
专家 | 简介
严修鸿,福建闽西客家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客家风情网管理员。
近20年来一直在互联网上呼吁发掘、传承客家优质文化资源。主要研究领域是汉语方言学,另外也广泛涉及汉语音韵学、语音学、描写语言学、地理方言学等。 主持国家级课题2个:“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方言文化的困境与出路研究”(重大项目);“方言接触带上的语言地理”,省社科课题5个(“客家方言历史层次研究”、“连城方言文化典藏”,“连城方言的历史层次”、“海丰方言调查”、“连州方言文化典藏”。南方卫视“谁语争锋”节目特邀专家。
“远方的美
在于改变世界
故乡的美
是回来找自己
找到心中那个文化的桃花源”
本作品同时获得:
足荣村方言电影节最美乡音奖提名奖
美丽乡村国际微电影艺术节最佳纪录片奖
材料|《诗歌与远方》创作团队
编辑| 语保志愿者工作站邵美影
|语宝|
|语保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