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香港,那个和我们垃圾管理如此相似的地方

2018-03-30 陈立雯 东西同异

相比于台湾的垃圾分类管理,经常成为内地垃圾分类管理学习的对象,香港的垃圾处理一直不被众人熟悉。作为全世界人口密度,流动人口最大的城市之一,香港的垃圾管理到底如何?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去借鉴的地方,存在什么问题,需要我们引以为戒。3月23日,借着在香港大学教书的朋友邀请到港大,和他的学生们交流垃圾问题的机会,我用了两天时间调研,访谈,尝试了解香港的垃圾管理现状。整体来看,香港的垃圾管理过去几十年和内地十分相似,一直延续混合垃圾收运和末端处理的思路,前端减量不够重视,分类回收的资源主要依靠市场导向。但最近几年开始迈向有层次的垃圾分类管理,从源头限塑,到分类回收开始崭露头角。


前端垃圾减量的努力:塑料袋收费有一套

一次性塑料袋的泛滥是垃圾治理中最头痛问题之一,作为消费型城市的香港,一次性塑料袋的问题同样存在。为了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2009年,《塑料购物袋环保收费计划》开始实施,全港3500家连锁商店和大型购物商场开始限塑。塑料袋收费后,使用量大大减少。于是,2015年4月1日开始,香港环境保护署(以下简称环保署)全面推行塑料袋收费制度,要求所有零售业开始征收一次性塑料袋使用费用,最低不得少于0.5元港币。对于向消费者违规发放塑料袋,而没有收费的零售商,将被处以2000港币的罚款。在全面推行塑料购物袋收费方面,环保署对于不同行业的零售业和不同种类塑料袋的收费,做出了详细说明,其中包括无纺袋和含有塑料部分的纸袋等等,也对于可以豁免的塑料袋,尤其是食品塑料袋包装做出了详细说明。


在朋友住的南丫岛上,一家小型超市里,我看到了两种不同塑料袋的收费也是不同的。小一些的塑料袋,收费0.5港币,大一些的要收1元港币。在结账的地方,桌子上贴着塑料袋收费的规定。细心的店主阿凤,也在鸡蛋销售的地方写上“请支持环保,减少胶袋”。她说,自从塑料袋收费以来,使用量确实大大减少。

南丫岛上塑料袋收费的小超市。


根据绿惜地球垃圾议题负责人朱汉强介绍,环保署会突击检查零售商是否免费发放塑料袋给消费者,但因为检查成本过高,存在执法不严的情况。

不知罚款是否可以承担突击检查的费用支出。


不只通过推行塑料袋收费制度减少源头使用的减少,香港很多环保团体也在推动环保署和企业,践行生产者责任制,源头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比如,对于回收率越来越低的塑料饮料瓶,他们希望企业能够采取押金制度,最大量的回收一切塑料瓶。香港人均垃圾日产生量是0.8公斤,从2016年出版的《凝视垃圾》中,我看到塑料垃圾从重量上,占到香港生活垃圾的20%。塑料相对轻薄,还占到了如此高的比率。由此可以看出,香港在塑料包装等方面的消耗有多大。


垃圾如何收集?

香港的居住面积相对较小,有的在每层楼设有垃圾投放处,也有很多需要把垃圾投放到楼下的大垃圾桶里。每间楼层的垃圾都是装在袋子里,由保洁员收起来。每栋楼下垃圾桶的设置往往有两种,单一的混合垃圾大桶,还有四分法的分类桶,就是金属、纸张、塑料瓶和送去填埋场的垃圾桶。公共场所的垃圾桶基本也是四类垃圾桶的设置方式。居民楼层下有四类垃圾桶的地方,垃圾分类投放率往往比较高。但在购物广场等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四个垃圾桶的正确投放率没有那么高。居民区没有分类的垃圾会被统一收集到周边的垃圾房,然后由垃圾车统一清运。分类桶里的金属类、塑料瓶和纸张则有另外一家公司清走。

一些居民楼下的四分类垃圾桶,分类准确率较高。


而大件垃圾,比如建筑垃圾和电子废物等,产生者则要要付费处理。除了社区和公共场所设置的垃圾分类桶,在街头还遇见了德国Alba这家企业专门回收电子废物的车辆和店面。他们是专门负责回收电子废物。在一些街上,会设有专门的废旧家电回收店。


不管是公共场所的垃圾桶,还是居民区的垃圾房,垃圾收运都是垃圾主管部门食物环境卫生署,或者物业公司,和垃圾收运公司签订收运合同,由公司负责收运到政府指定的垃圾终端处理设施。不管是街道清扫,还是垃圾收集的环卫工人,全港有8万多人。在香港的垃圾管理中,承担着所有垃圾的收集,角色异常重要,但待遇并不高,小时工资32.5元,每月只有4天休息日。


可回收物小店和街头的拾荒者们

香港大部分居民区,公共场所的街头都摆设了可回收物垃圾桶,并有专门的公司回收处理这些可回收物垃圾桶。除了这些分类回收的垃圾桶,香港的街头也活跃着多种形式的商业回收人群,既有街边的废品回收店,也有拾荒者。


前面提到香港的垃圾分类一直没有立法,强制分类,现实中很多可回收物的回收都是市场导向。在葵兴附近的几条街上,我看到了两家废品回收店面,而且他们还有废纸或者塑料打包机,其中一家还是东南亚族裔经营的店面。后来询问,得知这些是商业店面,从周边的商户买废品。让我分外吃惊的是,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还可以有这些废品回收店面,他们还允许使用压缩机。这在我跟踪了近10年的北京废品回收系统里,是从未见过的一幕。

在街上的回收店面,里面有废纸等压缩机,对面街上一家较大的回收店面还有废纸和塑料打包机。


除了回收店面买卖可回收物,在中环等人口流动和店铺较多的路上,在每条街上,几乎都可以看到拾荒人的身影。他们一般会拉着带有轮子的小板车,在街道上的垃圾桶里捡废品。在车上见到比较多的是纸箱和易拉罐,没有见到塑料瓶。后来询问朋友得知,香港塑料瓶的市场价格异常便宜,因为没有市场,所以拾荒人一般也不会捡出来。和我在北京跟踪的拾荒体系一样,在街道上捡废品的一般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这些老人在公共场所的垃圾桶里捡废品,主要是报纸、纸箱和金属类等,然后卖废品到回收店,都是现金交易,他们希望可以靠双手挣钱贴补家用。

在街头经常偶遇的拾荒老人,和他们的小推车。


3月24号离开香港那天,环保组织绿惜地球和其他多个环保组织100多位志愿者,在全港的18个区开展拾荒者调研活动,具体了解街头拾荒者们对香港垃圾分类回收的贡献。五一劳动节时,他们将发布这份调研报告,很是期待看看这些拾荒的老人为香港的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率贡献了多大的力量。


垃圾收集后,运到哪里处理?

香港目前常住人口约750万,人均0.7-0.8公斤产生量,但流动人口巨大,垃圾日产生量约1万多吨垃圾。都市固体废物中,52%是可回收物,44%左右是厨余,剩下的主要是不能回收再利用的垃圾。虽然厨余占比很高,但并没有源头分类回收再利用。直到去年,才建成日处理量200吨的餐厨处理项目,计划2018年中期开始运行。但对于日产生3600吨餐厨的情况来看,200吨只是杯水车薪。因为没有分类回收餐厨,对目前大量依靠填埋混合垃圾的香港来说,环境污染控制压力很大。


占比最高的可回收中,据政府统计的回收数据是40%左右,但现实中并没有那么高。因为没有强制分类,香港的再生资源回收一直依靠市场导向,直到最近几年,政府才陆续出台回收政策,补贴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再利用企业。因为没有制造业,香港回收后的可回收物都是出口,97%回收后的可回收物出口,90%到内地,其他小量到东南亚国家。近些年,为了配套垃圾分类中的再生资源回收,政府开始主导建设生态回收园区50%费用由企业建设投资,50%政府建设,土地使用周期大概20年,回收企业可以租用,投资费用最低2000万港币。对于一些投资规模不大的,小于2000万的再生资源回收和处理企业,也有一些去选择去工业园区。


对于另外一种特殊的可回收物,电子垃圾,政府目前采用企业生产者责任制的思路,对电子产品生产者征收电子垃圾处理费,但范围只有四机一脑(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空调和电脑)。计划2018年8月开始,消费者需要付费回收处理,可以实行以旧换新,预付费用包括回收处理费用。2016年香港回收了70%的电子废物,只有7%留在香港处理,原因是没有后端处理设施。2018年初,投资1.8亿港币建成的电子废物处理厂将被投入使用。


同样采取企业生产者责任制的还有玻璃瓶回收,因为没有市场价格,香港的垃圾分类中,一直没有收集玻璃瓶。目前已经制定了对红酒进口方征税的方式,用于政府补贴玻璃瓶回收处理商。


环保团体,绿惜地球的朱汉强介绍说,香港总体还是垃圾产生太多,回收太少,政策不到位,完全依赖市场不成形。去年内地开始禁止进口废物后,因为没有了去向,香港的可回收物回收也受到了很大冲击。


没有被分类的日常生活垃圾,在香港,目前基本都是清运后,送去垃圾填埋场填埋。1997年之前,香港有17个小型垃圾填埋场在市区,但污染控制不太好,很多地方还在修复。同时期还有3个焚烧厂在市区,因为空气污染,在1997年前关停。这和1989年《环境污染控制的白皮书》发布有一定关系,当时计划建设3个大的垃圾填埋场,1994年到1996年陆续落成,计划使用20年。当时规格很高,但1990年代后期,政府开始说,垃圾填埋场使用寿命会减少,因为垃圾产生量越来越大。为了应对不断增加的垃圾量,填埋场使用面积一再扩充。


在香港,政府负责所有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然后和企业签订负责运行的合同,政府负责所有运行费用。总体来讲,香港的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高度依赖后端的处理,前端减量还没有引起重视。


漂在海面的垃圾

住在朋友家的南丫岛上,从岛上到中环等中心地带,必须要做摆渡船。这几天乘船过程中,发现海上总是有些白色漂浮物。后来发现居然是泡沫塑料。有一天早上上船前,还看到海里漂着两个不断走远的塑料袋。第一次亲眼见到塑料从陆地如何进入到海里,心理上一时难以接受。因为岸边明明写着,不要想海里随意扔垃圾。


为了防止大量垃圾被倾倒在海边,政府专门在一些海边设置了禁止随时倾倒垃圾,否则将会被重罚的标识。但不知现实中执行情况如何。但香港海岸线较长,733公里,还有263个岛屿。据当地环保定期组织捡拾海滩垃圾的环保组织调研发现,从陆地进入香港海域里的垃圾,有60%-80%是塑料垃圾。包括各种塑料包装,和塑料袋,很多是生活在周边的人们,或者游客留下的垃圾。


据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办公室调查,发现在洋流和季风的共同作用下,很多流入海洋的垃圾最终在香港一些溶洞聚集,形成了巨大的垃圾场,大量是塑料瓶等垃圾。为了共同行动起来,阻止垃圾进入海洋,香港游艇协会,还2016年6月8日起,禁止出售或者提供任何塑料瓶饮品、塑料吸管和塑料袋,倡议会员使用重复使用的容器,并增设饮水机。


2013年,香港政府发表了《香港资源循环蓝图2013-2022》,在这份蓝图中,垃圾分类回收作为不同阶段的目标,意图通过源头减少垃圾的产生,垃圾分类等全方位的措施,到2022年,使得香港的资源回收可以达到55%。过去几年,从源头限塑,和垃圾分类的开展,实现了一定的垃圾减量。但,现实中,因为垃圾分类没有强制执行,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香港的垃圾分类并没有突破性进展。2018年,香港计划通过垃圾征费的方式来开展垃圾分类,什么样的模式会最有效,目前还在进行中。


如此看来,香港过去几十年的垃圾管理和内地城市的垃圾管理十分相似,前端减量不足,分类没有强制措施,再生资源依赖市场导向,高度依赖末端垃圾填埋或者焚烧的混合垃圾处理设施。但我们又都开始探索垃圾分类治理,开始迈向垃圾分类的道路。未来,垃圾分类治理在我们的社会中会有什么样的进展,需要全社会共同协力。

 

2018年3月,我们发起“垃圾分类和资源再生之旅”,以调研北京废品回收现状为起点,到废旧塑料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中心,到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的垃圾分类现状,广东等地再生资源利用中心等为主线。将一路分享调研情况所得,让更多人了解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在地的实施现状。

此次废品回收和资源再生之旅还没有获得任何资助,所以请大家一起来支持这次垃圾之旅中的多段差旅费。3月21日到24日借着香港大学分享会的机会,调研香港垃圾治理情况。往返广州和香港费用是340元。调研是我们倡导垃圾分类的基础,感谢您支持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利用之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