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ISSUE 11 | 病毒命名和口罩背后的政治

unCoVer疫中人 unCoVer疫中人 2020-09-05

编辑语

Originally written in English, the interview transcript has been edited and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For English, please click on “Read More” at the bottom.


“恐惧与歧视让我们止步不前”——这是“恐华症追踪项目”主页上的一句话。该网站致力于存档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有关排华和恐华情绪的信息,也记录世界各地人们应对恐华症的行动。“恐华症”在这里指的是针对中国、中国文化或华裔背景人士的种族主义或仇外情绪。此次疫情期间,由于拥有东亚特征的人时常被等同于中国人,于是恐华症尤其表现在针对亚洲人或亚裔的种族歧视上。


在“恐华症追踪项目”网站主页上还能看到一个拇指指印图案,它象征着李文亮医生受到的的训诫和消声。王菁和李黎是这一项目的发起人和网站创建者——对她们来说,李医生的死是一记“警钟”,敦促她们去“记录、记念,然后继续前进”。王菁是上海纽约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研究聚焦于全球化和中国的穆斯林群体。李黎是图宾根大学的博士候选人。对于很多人来说,此次疫情早已刻骨铭心,而王菁和李黎希望确保疫情中显露的种族歧视和仇华心理也会被人铭记。


自访谈于2月26日进行以来,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快速传播,并于3月11日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全球性流行疾病。当看到疫情在不同国家的发展态势及各政府的应对,我们得以对疫情——尤其是国际国内的限制性政策与措施——有更全面的思考。对于采访中提及的一些问题,读者们可能有不同于嘉宾的观点。我们欢迎你通过后台留言或邮件方式将你的观点反馈给我们。


*访谈以英文进行,经编辑和删减后翻译为中文。阅读英文内容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unCoVer 



采写: Amy DeCillis, 许竞之,石剑南

翻译: Xiaoyu, Natasha, Freya, Xue













王菁

李黎


J: 王菁 

L: 李黎



是什么促使你们发起这个恐华追踪项目?






 J:李文亮医生的去世(尾注1)对我来说真的就像是一个觉醒时刻。我甚至不记得那天晚上我睡没睡。二月七号,和他的去世有关的新闻在媒体上以燎原之势散播开来。这一话题很快登顶百度、微信和其他社交媒体平台的热搜,但就在几个小时后,它的话题排名变得越来越靠后,直到最后从网页上消失。
与疫情有关的记忆如此快速地从官方和社交媒体平台上消失,对我而言是一个很可怕的体验。通过发起这个项目,我希望记录并且记住正在发生的事。以后人们如果想回溯过去,看看在这次冠状病毒疫情期间发生了什么、大家有哪些种族主义的反应,就能通过这个平台做到。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创立了这个网站。我们相信记忆的长久力量。


“恐华症追踪项目”网站上的指印图案

https://sites.google.com/view/sinophobia-tracker


L: 对我而言,觉醒的时刻是在农历新年前疫情爆发、政府宣布武汉封城的时候。百度上说这是一个世纪以来武汉汉口火车站首次停运。就在那时我意识到事情很不对劲。


当王菁告诉我这个想法的时候,我很感兴趣。捐款或许是一个出力的方式,然而因为贪污腐败的问题,我不知道捐的钱能不能帮上忙。但是我知道我能(通过合作建立这个网站而)产生一些影响,无论这影响有多么微不足道。


而且,我在香港工作过两年,所以在那里有一些之前的同事。疫情发生一段时间之后我就取消了对Ta们脸书账号的关注,因为他们发布的有些东西实在让人无法忍受。所以我认为这个项目首先是能够告诉人们,这些歧视性的言论是真实存在的;其次,它也让人们记住那些正在反抗种族歧视、互相支持的人们。


工作人员在武汉汉口火车站停运前一天为火车站消毒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51232433



你们觉得为什么对于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种族主义的报导比当初非典期间更多呢?






J:首先,中国的互联网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在那个时候,在中国或许只有很少一部分政府机关、教育机构和企业能够接触到互联网。
2003年,当非典疫情爆发时,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北京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资格其实只过了两年。比起21世纪初期,当下的中国与世界的融合更广更深。
这并不是说在非典期间没有种族歧视现象。实际上是有的,并且很多研究者都证实了。如果你去问一些费城或是纽约唐人街的中餐厅老板,他们应该会告诉你,在非典疫情期间及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们几乎都没有顾客。
现在,媒体的角色更重要了。如果你读过像是CNN、纽约时报、卫报或BBC这样的西方主流媒体的报道,你就可以很轻易地了解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怎样。他们的言外之意非常负面。举个例子,纽约时报一开始直接用“武汉病毒”这样的称呼,紧接着包括社交媒体在内的其他新闻媒体就争相效仿。我并不是说他们是彻头彻尾的种族主义者。但是在最开始的报导中,一些新闻记者没有对其选用的表达方式足够谨慎。在那之后,这些报导和其中的措辞被借用,并在社交媒体或其他新闻平台上流传,就像那些和蝙蝠汤有关的报导那样(尾注2)。


费城中国城城门,摄于2017年

来源: https://www.phillymag.com/foobooz/2020/01/31/coronavirus-philadelphia-chinatown-restaurants/


而且,甚至在新冠病毒疫情爆发之前,一种很强烈的反华情绪就已经在一些媒体中存在了。那时最大的新闻是中美贸易战 ——不过现在没有多少人还在谈论它了!


当然,也有一些记者在做关于排华事件的报导。社交媒体上人们也在声讨种族主义。例如,一位在中国生活多年的德国人阿福在油管上发布了一个视频,明确表达人们应该抗击病毒,而不是抗击中国(尾注3)


“Chinese Against Racist Virus”小组(尾注4)也会组织一些线上和线下活动,以提高人们的意识,特别是那些还不知道武汉到底发生了什么的人。TA们搜集武汉普通人的故事,并将这些故事进行翻译和传播。这些行动是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普通人的努力。这些普通人的努力能触及的,也许是政府和记者力不能及的。


阿福在视频里呼吁大家抗击病毒,而非抗击中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H7Kl2EjAuY&t=2s



在21世纪前,对于许多国家来说,中国更像是一个神秘的政治政权甚至是敌人般的存在。有人可能认为中国融入全球经济和政治体系之后,人们就会更加理解并接受中国。但是为什么在中国融入世界体系后,这样的种族主义反而愈演愈烈呢?






L:我曾上过一个文化人类学的课程,其中有一段让我印象深刻的内容是这样说的:人类学不能揭穿其本身。也就是说,如果你仅从自己的角度和自己文化的结构出发,那么你永远也无法理解别的文化。


当别的国家的人们对中国了解不多,觉得这个国家遥远又神秘的时候,TA们是很难对中国发表评论并且做任何负面或正面的判断的。然而,随着中国融入世界以及信息的飞速传播,人们看到了TA们从未设想过的中国的更多方面。当他们无法理解某些方面时,他们也更容易基于自己的文化规范去评判中国文化。


举例来说,我的一些外国朋友看见我在课上举手提问就觉得很奇怪,因为TA们提问通常不会举手。



你们个人有没有遇到过任何种族歧视的事情?






L:有次我正在德国一家药店里找口罩,问店员有没有。有两个人排在我后面,一听见我问口罩的问题,TA们就笑出声来。我转过身,盯着TA们看。现在我真的很后悔没对他们说点什么。当时我实在是被他们的反应震惊了。


事后我也有同一些中国友人讨论过这段经历。有些朋友让我留意法律问题,因为在某些欧洲国家,法律不允许你在公共场合遮住自己的脸(尾注5)。如果你这样做,你可能会被警察拦下并被要求出示身份证明。


随着疫情蔓延,身在意大利的人们也开始在公共场合戴口罩。2020年2月25日。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us-government-travel-warnings-for-coronavirus-outbreak-2020-2


也有国人评论说我应该更体贴德国人才是,不应该打扰他们、吓到他们,或者给他们带来不便。这个评论真的让我非常生气。我明白在大多数欧洲国家,人们只在自己病得很严重的情况下才在户外戴口罩,因此他们看到别人在公共场合戴口罩会害怕。但同时,如果你不戴口罩,又会有人怕被你传染。所以情况就很匪夷所思——你戴口罩会被骂,不戴也会被骂。



你们如何看待美国针对中国实施的旅行入境限制?这算是种族主义的政策吗?如何将这一政策中国政府将武汉封城的举措相比较呢?






J:对于这些政策能否被称为是种族主义的,我还是会保持谨慎。要充分理解这些政策,我们还是需要回到政策当地的政治环境中,了解其含义以及何种现有体系能帮助我们诠释其意义。就美国而言,我们可以说这种旅行禁令得到了美国种族主义政治考量的支持。


武汉封城则是另一个问题。这项政策是否为种族主义的政治形式?还是说它反映了政府对人民行使的强大权力?诚然,这次疫情是一场重大的公共卫生危机,但我们之前就已见识过这种政府权力在中国不同地区的行使。这种权力下使用的监控技术和自我隔离都似曾相识。这些政策背后的心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相似的。



病毒命名背后的政治考量似乎也颇有意味。它让我们联想起埃博拉病毒——以疫情爆发地之一的埃博拉河命名。世界卫生组织对于此次新冠病毒及其引发的疾病的命名有意避开了武汉。你们如何看待命名背后的政治考量?






J:的确,关于2013年埃博拉疫情期间种族歧视的新闻报道在当时并不少见。即使是这次的病毒,我们最初也将其称为“武汉病毒”,后来很快改为“新型冠状病毒”。更名的目的之一是将病毒的名字去地域化,这样人们就不会将其用作种族歧视言行的借口,例如称之为中国病毒或西班牙病毒等。


埃博拉病毒这一命名迄今仍未更改,我们仍旧这样称呼这个病毒。维基百科页面也仍称其为西非埃博拉病毒流行病。这个命名本身就暗示病毒与西非这一具体区域有关,那么,人们谈到病毒时会自动将它与非洲人挂钩。在我看来,这是导致诸多种族歧视言论的原因之一,大家会说,哦,黑人和非洲人跟这个病毒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埃博拉河绵延250公里,位于西非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南部

来源: https://www.facebook.com/USAfrika.gov/photos/pcb.1151785381625273/1151784061625405/?type=3&theater


但这其实是一种迷思和失实陈述。我们今天更为熟悉的埃博拉疫情发生于2013年。疫情的确出现在西非,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等国家。但是,和艾滋病毒/艾滋病一样,埃博拉病毒实际上最早在1976年发现于中非的刚果和南苏丹,而不是西非。另外,它以埃博拉河命名,而实际上这条河也并不在西非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每种埃博拉病毒都与非洲这条河的名字挂上了钩,这也更让人们将病毒与非洲大陆的部分群体联系起来。甚至连非裔美国人也受到了影响。实际上,身在美国的非裔美国人中,许多人从未去过非洲,但他们深受这种深嵌于“命名政治”中的种族群像的影响。就命名而言,我认为埃博拉病毒的命名自始至终都带有种族歧视的意味。



如今排华现象在全球屡见不鲜,中国国内也曾出现对武汉人的“排外情绪”。这意味着什么?






J:这让我想起了一位友人的评论。他用“地域歧视”来形容这种基于地理位置的偏见。对武汉人的歧视就是一个例子。


我认为这一类的的偏见或歧视对中国国内和国外来说都具有更深层的意义。有一位名叫齐格蒙特·鲍曼的社会学家曾写了一本书,叫做《门口的陌生人》(2016) (尾注6)。据他分析,在网络上和日常生活中最焦虑、最直言不讳的人,不是底层人民,也不是精英阶层,而是中产阶级。

《门口的陌生人》(2016),齐格蒙特·鲍曼 著

https://www.amazon.co.uk/Strangers-Our-Door-Zygmunt-Bauman/dp/1509512179


我们可以在网络评论中发现,大部分能够接触到微博并且善于表达的中国人,既不非常富裕也不极端贫穷,而是鲍曼所说的中产阶级。中产们既面对着那1%的精英的挤压,又恐惧比他们穷的人,他们正对自己生活中的不确定性越发感到害怕,害怕这些不确定性会威胁到他们的生活稳定与生命健康。像脸书与推特这种数字媒体也给这种焦虑火上浇油。


中文里有个词,叫“精致的利己主义“,这个词被重新定义为中产阶级的自我中心主义。你不仅能在中国国内观察到这种现象,也能在世界上几乎任何一个国家看到它的身影。这些以自我为中心的排外之墙正到处被建立。这也是为什么特朗普不断鼓吹在美国和墨西哥边境建围墙,好像墨西哥人就是病毒一样。


2015年6月16日,在川普宣布参选总统的当天,他第一次提到了要在美国和墨西哥的边境修建一堵墙

 https://time.com/3923128/donald-trump-announcement-speech/



针对在公众场所戴口罩的中国人的暴力事件时有报导。如今,戴口罩已经成为“身为中国人”的身份符号,而针对病毒的排华情绪也将随之而来。为什么戴口罩这么单纯的行为会引发如此的暴力反应?






J:戴口罩现在不仅意味着中国人身份,还意味着亚洲人身份。口罩不只是一个医用产品,还是一件文化制品。通过回顾历史,我们能够了解为什么口罩背后的含义会不断变化。


1918年的大流感中大约有五亿人感染,至少有五千万人死亡。口罩在当时变成了“一个公共精神与自律的徽章”(尾注7),以及西方文明的象征。日本后来采取了相同措施,并进一步发展了口罩文化。台湾被日本殖民期间,口罩也被引入其公共卫生系统,用以防御流感和其他流行疾病。口罩同时成为殖民与发展的象征。


非典之后,口罩作为公共健康措施在亚洲变得流行,特别是在香港地区和日本。戴口罩还可以是一种时尚宣言,一个拒绝社交的礼貌表达,一种对同辈压力的反映,甚至是一种抗议和展现公民抵抗的方式。


那么我们现在能做什么呢?普通民众和社交媒体都能有巨大影响力。比如,李文亮医生死后,名为“海豹王xx”的网友在微博上发表了一系列卡通漫画——卡通动物小海豹和小章鱼戴着口罩,穿行于城市之中,记录着疫情间的生活状态;许多年轻网友们发布戴着口罩的自拍,口罩上写着“不能,不明白”(尾注8);中国说唱歌手们发表了关于口罩的歌曲,比如马思唯的《口罩》,以及幼稚园杀手的《守护》(尾注9)


日常生活中,当戴口罩不是绝对需要时,我们需要尊重个人在戴与不戴间的选择。我们也需要认识到种族主义现象是相互联系的。别做消极或麻木的旁观者。不要歧视他人,因为同样的歧视有一天也可能会触及我们自己。


来自海豹王xx的微博

https://weibo.com/u/5413602597is_hot=1#_rnd1583853345624



向下滑动阅读尾注

尾注1:李文亮(1986年10月12日 - 2020年2月7日)是武汉中心医院的一名眼科医生。2019年12月30日,他在微信群中向同事发布了一条关于“疑似SARS冠状病毒肺炎”的消息,后证实为COVID-19。2020年1月3日,武汉市公安局武昌区分局中南路街派出所对他提出警示和训诫,称其“在互联网发表不实言论”。之后,当公众得知李文亮医生的早期提醒后,他被称为新型冠状病毒的“吹哨人”。在回到工作岗位后不久,李文亮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并于2020年2月7日逝世。


尾注2: 这个视频暗指2019新冠肺炎的起源是蝙蝠,但它实际上是由一位著名旅游博主汪梦云在2016年5月于一个太平洋岛国——帕劳共和国拍摄的。


尾注3: 阿福是一位生活在上海的德国人。2月3日,他在油管上发布了一个视频,回应了一条来自一个受到种族歧视困扰的海外中国留学生的私信。在视频中,阿福分享了他观察到的中国抗击病毒的行动,呼吁人们做合格的世界公民,停止种族歧视。该视频得到了超过25万人的收看与超过2.4万人的点赞。


尾注4: “Chinese Against Racist Virus” 是一个反种族主义运动,由一群在英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发起。在目睹了疫情期间针对中国人以及东亚与东南亚人的种族歧视之后,TA们决定发起这个运动来抵制种族主义,并帮助传播此次疫情中全球范围内反种族歧视的行动。


尾注5:比如,根据维基百科显示,法国一则2010年的禁令规定,几乎在所有公共场合都禁止遮挡面部。其他欧洲国家的法规有不同的限制条件。以上链接中的维基百科页面列举了一些国家与地区禁止蒙面的法律法规。


尾注6: Zygmunt Bauman. Strangers at Our Door. Polity Press, 2016.


尾注7: Nancy Tomes. “‘Destroyer and Teacher’: Managing the Masses During the 1918–1919 Influenza Pandemic”. Public Health Reports 125(Suppl 3), p48–62. 2010. 10.1177/00333549101250S308


尾注8: “不能,不明白”代表了李文亮医生被训诫事件的抵抗。在训诫书上,李文亮医生签下了“能”与“明白”的字眼,表示他能遵守纪律、明白不守纪律的后果。网友通过表明自己“不能,不明白”来试图反抗李文亮事件中的不公正与强权。


尾注9: 海豹王xx是一个微博博主,她致力于以海豹和其他海洋动物为原型的卡通创作发表。马思唯,27岁,来自成都,中国hip-hop组合Higher Brothers的成员,2月19日与组合另一成员共同发表了新歌《口罩》。幼稚园杀手是一位中国虚拟说唱歌手,1月25日发布新歌《守护》,以表达战胜新冠病毒疫情的希望和勇气。


Editor: Joyce, Lili, Sandy

Proofreader: Carly, Lili, Joyce

Typesetting: Acker


往期精彩回顾 




Contact Us | 联系我们

2020.uncover@gmail.com


Follow Us | 关注我们

Instagram: uncover.2020

Facebook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2020.unCoVer/

Website: https://uncoverinitiative.home.blo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