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卡尔维诺《我们的祖先》共读记录 | 象群共读圈

象群共读圈 大安于隅 2022-12-10


11月的第二周,象群共读圈进行了第二本书的共读分享会。一周之内,线下场和线上场相继进行,总共有8位小姐姐参与其中。


上次我们共读的是《学会提问》,讨论了批判性思维,以及我们的思维模式。这次的共读书目是卡尔维诺的小说三部曲合集《我们的祖先》,一下从理性的逻辑世界,转到了虚构的感性花园。


* 图片来自网络


这本书包含了三部小说,分别是《分成两半的子爵》,主角是一个战场上被炸成两半的子爵;《树上的男爵》,写的是一个一直在树上生活了50多年的男爵;《看不见的骑士》,描绘的是一位只有盔甲而没有肉身的骑士。卡尔维诺的小说世界,充满了奇妙幻想,每个人读起来也感觉不一。


《学会提问》分享会上,我们是用问题接龙的方式来彼此发问,让问题引出想法。这次因为阅读的是小说题材,我们采用了另外的分享形式:


由每个人在纸片上撰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关键词或疑惑,将纸片们汇聚到一起形成集体的“阅读感觉池”后,大家相继去池中抽取别人的纸片,通过别人的印象来发散出自己的体会。希望能借这种交叉映射的方式,达成共读中互相启发的效果。


在6个人参与的线下活动中,三张纸片支撑起了两个小时的讨论过程,每张纸片都发散出了很多有意思的话题,到最后因为时间关系,池中剩余的未抽取纸片还有很多,有点意犹未尽。


而这次的线上分享,由于人数较少,再加上不是每个人都能全程连线参与,所以我们就随机应变,将实时定点语音连线,改成了非实时的群内讨论,以语音和文字留言的形式进行各自分享和相互提问。三个人从下午16点一直断断续续讨论到了晚上12点,算是完成了第一次的非实时分享尝试。


讨论中,这本书带给我们的议题渐渐浮现。


1.   关于分裂


书里,子爵被炸弹炸成了两半,一半纯恶,一半纯善。来自同一个人的两半,却敌对且冲突着。


图片来自网络


圈友Jasper说,她感觉自己也一直处于这种分裂状态。比如作为老师,一半想尊重学生的想法,尊重他们的选择自由,一半又想施压于学生,让他们不致于落后成绩竞争。另外,在育儿上,也时时会有分裂感,比如一半想给孩子立规矩,一半又觉得得赋权给孩子,让她学会独立。


当Jasper为学生、为孩子觉到分裂的时候,还没有生娃的圈友丽,却是在自己的生活选择上感到分裂,比如一半的自己明知现状无法离开城市,另一半的自己又非常想搬去乡村宁静生活。


无论处于哪个人生阶段,分裂似乎是我们的常态。但是,有分裂,就一定意味着会产生冲突么?


圈友晔说,和谐的分裂也有可能存在,比如大自然里,其实到处都是和谐的分裂。极热的夏天和极冷的冬天在一年四季中共同存在,极热的赤道和极冷的两极在地球上也共同存在。从修行层次上看,当一个人既能看到不同的冲突面,又能做到像大自然那样能很好地去平衡和包容的时候,他便是智慧圆满的,在他眼里的分裂便是和谐的。


甚至有时候,分裂也许并不是一件坏事。


圈友霞分享了一段书中原文:


“帕梅拉,这就是做半个人的好处:理解世界上每个人由于自我不完整而感到的痛苦,理解每一事物由于自身不完全而形成的缺陷……不仅我一个人是被撕裂的和残缺不全的,你也是,大家都是。我现在怀有我从前完整时所不曾体验过的仁爱之心:对世界上的一切残缺不全和不足都抱以同情。帕梅拉,如果你同我在一起,你将会忍受众人的缺点,并且学会在疗救众人的伤病的同时医治自己。”


圈友丽说,当我们愿意把自己的分裂伤口表达出来,表达本身就已是一种自我疗救。


在这个话题的讨论里,圈友霞分享了上小学的女儿不按标准答案的套路来作阅读理解,而被老师质疑学习态度的事情。她顿时觉得困惑,到底是该保护女儿的自主思考力,还是得开始鸡娃,推着女儿向做题高手靠拢。


这个问题带出了大家对于人的教育和学校教育分裂化的探讨。


过来人圈友丹说,对于这类冲突,她的处理方式是去引导孩子认识出题者的套路,同时不打击孩子的其他想法,在家里鼓励孩子的自由思维;同是过来人的圈友Lily说,她的情况正好相反,虽然孩子渐渐从学渣变成学霸,但她的自主思维已经被应试套路吞没,去唤醒她的个人见解反而是她想做的事情。


在这略为悲观的讨论中,大家意识到,孩子们从小就要学会如何去和外界做妥协,而家长要做的,是如何让孩子在妥协之中,还能尽可能多地保留有原本自我。


有时候,有些分裂不是来自于我们内部,而是来自于外在社会的体系制约。


2.   关于自我


《树上的男爵》里的男孩,因为反抗父亲而跳上树,冲动之下扬言再也不下树,结果他真的做到了,他将这一时冲动活成了一辈子的坚守,甚至在树上过着比地上众人还要丰富多彩的生活。


图片来自网络


有人觉得他活得不可思议。


圈友大安说,现实中真的有这样的人吗?既在远离世界的地方活出真实自我,又同时与世界密切联系,做着入世的事情?


圈友丽说,还真的存在,因为她的朋友就是这样的。这位现实里的树上男爵,在临近海边的乡村经营着一家门庭冷清的图书馆,在远离众人的地方,过着自己喜欢的读书作诗写文的生活,但同时,他也会时不时出去,去做深入民间的阅读推广工作。


另外,也有人对男爵的叛逆深有同感。


圈友Lily想起了小时候自己同样对父母的叛逆。由于母亲对自己的不理解,她小时候经常会为了叛逆而叛逆。


在圈友Lily的分享里,我们又衍生出去探讨了孩子的人性。大家一窝蜂分享了自己小时候那些违反规矩,在大人看起来像是坏孩子行为的事情。那些成人眼中的“坏”,有些其实是和小伙伴们一起的恶作剧,有些是成长过程中的模糊探索,有些甚至只是偶然的无意为之。


圈友丽说,其实寻找刺激也是孩子成长的一种方式,就像男爵一开始跳上树的举动,其实12岁的他也是在寻找刺激。


而从孩子的行为反过来看成人,圈友大安说,也许人性并无善恶之分,善和恶,还有很多其他复杂成分一起组成了人性,因而孩子的行为本身,也许无法用善或恶来简单界定。当孩子乱扔东西时,爷爷奶奶觉得孩子是暴力的,而其实那只是孩子在经历他那个年龄段的探索过程而已。当我们成人主观觉得孩子是恶的时候,成人内心的恶也会被勾引出来,于是我们会吼孩子,甚至打骂伤害孩子。


圈友Jasper说,有了孩子以后,感觉自己发现了更多内心恶的一面,育儿过程中,有很多要去反思和忏悔的地方…


跳上树,是男爵的小叛逆,但树上男爵在一个孩童式的叛逆举动中,却慢慢走上了自我发现之路。


有人羡慕他实现了理想自我,拥有着让人羡慕的人生自由,但同时,也有人觉得男爵的自由其实还并未彻底。


圈友晔说,在爱情里,男爵好像没有获得自由,他为自己心爱的女孩痴狂、嫉妒和痛苦,甚至被折磨得几近疯狂。在爱情世界里,男爵没有了以前的潇洒,他是受牵绊的。当一个人获得情感自由的时候,他在情感关系中可以爱、可以恨、可以自由地互动,但不受苦。或者说既可以深入,也可以超然。


讨论中,其实还衍生出了很多其他问题,比如:


是先有行动,再发现自我,还是先有自我觉察,再去实施行动?

自我是否会一直变化?完整自我是否真的存在?

实现自我是否也意味着会走向孤独?


小说题材的讨论,就是这样有很强的发散性,真可谓是从天南聊到了地北,而且还可以继续聊下去。


有些问题,也许无法在短暂的讨论时间里得到解答,但开始思考是走向答案的第一步,我们的共读讨论便是这样的第一步。



---   以下是各位圈友的阅读体会记录   ---



圈友seven:


可能一开始就没有非常静下心来阅读这一系列书,所以在阅读的时候就没有特别大的兴趣。介于共读的意义,《分为两半的子爵》、《树上的男爵》、《不存在的骑士》三本书还是跳跃式、非正常顺序得看完了。


整体感觉是一系列童话与现实相结合的书籍,更是一系列不断探寻自我、实现自我以及讨论活着本质的书籍。就像我们存活在这个世界上,总是会不断碰到不解、迷茫,但是我们身上还是会保留有与生俱来的一切,我觉得那才是最真实的自我。虽然这个自我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化,但是本质上它还是会伴随我们一生。


而存活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因为我们自己的不完整而感到自卑和不开心,就像《分为两半的子爵》中所描述的,最好和最坏都是不好的。只有结合后可能才能找到真正舒服的活着的方式。所以太过极端地看待事物都是不正确的,应该结合地看待一切。


而《树上的男爵》则告诉我们应该更加开放地看待世界上一切不好和不全的东西,因为世界上本身就没有完美的东西。就像我们每一个人,其实不存在完美的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完美,我们才能在对待自己和对待其他人和事物的时候更加得包容和开放。


《不存在的骑士》则更像是一个自我高尚人格的追寻,想追寻自己内心最高尚的状态。


看完整一个系列带给我的意义,我自己觉得会更像是最初接触心理学的时候,首先更加清晰地认识了自我,对自我有一个定义,同时知道要认识自己的不完美,但内心始终保留那份追求更加美好的自己的心!


也希望所有人都能更好地认知自我,同时活出更加合理的自我!


---   ---   ---


圈友Jello:


《不存在的骑士》、《分为两半的子爵》就是在讲自我、本我、超我这三者的关系。《不存在的骑士》是超我的隐喻,存在于每个人心中:那个从小听说的“别人家的孩子”、长大以后看到的“人生赢家”们,我们终其一生永远也到达不了的自己心中理想化的那个完美的自己,也就是很多人最喜欢用的那个词——“最好的自己”。


---   ---   ---


圈友Lily:


读《树上的男爵》一点感想。


从柯希莫和父母的相处,我只看到一个严厉的父亲,没看到父亲对儿子的爱和理解。读柯希莫反抗父亲这一节, 觉得很熟悉,因为我看到年少的自己,也看到我的妈妈。


和他一样,我天生叛逆而且倔强,小时候,和我妈的关系只有两个关键词:反抗和镇压。

小时候力量太弱小, 只能默默忍受,但青春期之后,我的反抗就彻底爆发。我和我妈不像母女,更像是仇家。


我很讨厌妈妈, 觉得她从来不理解我,不了解我的需求,永远只会把她的意志强加给我。

我成年之前,常常幻想有一天永远离开家,走得越远越好,再也不想回来。

我想象着,离家以后就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

当我真正出来读书,工作,才发现离家也没有过上理想的幸福生活。


我很羡慕柯希莫,他为反抗现实而上树,在树上找到了自己的理想,精神世界是圆满的。

我,成年以后一直是被现实生活推着往前走。我很想知道,人应该怎么过好这一生,怎么才能找到人生的意义。


---   ---   ---


圈友晔:


我看到作者自己对这本书的介绍时说,“这里有一条通向完整的道路,是通过对个人的抉择矢志不渝地努力而达到非个人主义的完整”。这句话很吸引我,也很让我疑惑。这是一条怎样的道路可以通向完整,达到自由?完整是什么意思呢?


先说说本书吸引我的感性部分。


第一部分是一开头这个十二岁的倔强小男孩就很吸引我。如果我生活在他这样的环境里,我也一定会被逼疯,但是我可以像他这样做出惊世骇俗的决定吗?小男孩的父亲和母亲,真不是可爱的人,他们执着于自己的虚幻理想,小男孩的姐姐被痛苦逼迫到变态。他们都是可怜人,却又不是一个孩子可以去改变和拯救的。也许出离这个家庭是他能做的最好的选择。然而这需要莫大的勇气和能力。


很多人想要抗争生活,离开原来的束缚,但是因为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也没清晰的信念支撑,不得不重返世俗寻求依靠,而过着身心分离的苟且生活。我不也是这样吗?所以看到年少的柯希莫可以这样挑战世俗,挑战家庭的束缚,我心里是很开心很期待的,希望他成功。


他也没有辜负我的期望。真的做到了一生都不下树。在第一次受到野外生活的威胁,在下地与殊死一搏的选择中,他在危急关头选择了坚守誓言,与野猫一搏。这一次搏斗的胜利很关键,他坚定了他的信念。倘若这一次他下地了妥协了,那么后来就很难再坚持了。


这段很震撼我。想一想自己有多少次妥协,逐渐忘记了自己还要坚持什么,以至于自己都不再为自己喝彩。人能有一个坚守的信念并且为此付出,不管信念的价值高低,好歹也强过柔弱妥协地苟活。


他在树冠中行走,在树上大自然的怀抱中找到了自由生活的乐园。这一点真令我羡慕。当然这种生活不是一般人能过的,非常不容易。这种野人般的生活被习惯城市生活的人看起来很边缘化。然而要想脱离世俗的洪流,就不能害怕被边缘化。越是想要跟随迎合主流,让自己感觉到合众的安全,得到社会的认可,获得存在的价值,心灵就越是被扭曲。


如此相比,柯希莫虽然生活方式非主流,但他的心灵却相对不受扭曲、分裂、压抑之苦。也许作者所谓的完整,就是从这个层面上说的。


然而他追求心灵的完整不代表没有痛苦。他在失去爱情之后就疯了,一蹶不振;他也会衰老,变丑,生病,生老病死的痛苦一个也不少。最后一样要面对生命的尽头迎接死亡。


那么,心灵的完整对一个人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我不想简单几句话去说。反过来,如果我们压抑妥协分裂地生活着,又是什么感觉——生命没有光明和色彩,灵性智慧无法生长。


不过我觉得柯希莫的自由也是非常局限的。他当然已经算是人群中的佼佼者了,有很多值得平庸的我们赞叹和学习。无论是他的坚强意志,博学多闻,善良勇敢,热情洋溢…… 这些都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可爱。但是,我想他并没有找到终极的自由。他的眼光始终是在对外在世界的改革上。那是找不到究竟的出路的。


如果在他经历很多之后,在他中年能遇到真正的智者,类似佛法,或许他这一生的丰富经历就能转化成生命智慧,酿成香醇浓厚的美酒,而不是在理想的无望和凄凉孤独中老死。


虽然他不是一个甘于平庸的人,连死的方式都很独特而让人充满遐想,但那终究是飞不高的鸟,向命运的天空挑战,只能扑腾几下,翅膀就落下来。


但是不管怎样,我还是很喜欢这个人物,因为他活出我以及身边很多人都没有的品质,他活出了生命的鲜活和尊严。


---   ---   ---


圈友Jasper:


在此之前我没有听说过卡尔维诺,本月读了一本《不存在的骑士》。这个故事的写作手法很有意思,前面三章切入正题,给读者呈现了这位特殊的骑士,讲到了查理大帝和军中的一些场景。但是到了第四章,却跳出了这个画面,提到了讲故事的“我”——一位修道院专职写作的修女。略微几笔介绍之后又回到了故事本身。而这样的跳出和进入,没想到在最后迎来了一个彩蛋:这位写作的修女竟是当年骑士身边的女武士布拉达曼泰。我很喜欢作者的这个设计,可能是自己想不到的一个结局或画面。合上书后竟意犹未尽。


关于书的内容,我觉得自己还并不能清楚捕捉作者想传达的意思。卡尔维诺说“存在与不存在,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搏斗。”何为存在?又有多少人想去或能够证明自我的存在?作者设计了有意识却无生理的阿季卢尔福和有生理却无意识的马夫古尔杜鲁。这一对主仆看似荒谬却又是和谐的配搭着。而被称为真正主人公的朗巴尔多,从为父报仇的满腔热血到慢慢找寻人生意义和追求的过程,他的经历和成长多少看到了人们探寻存在的动机和行动,甚至多少也有了结果。


在阿季卢尔福身上,我多少有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对事务的严谨和一丝不苟,有的时候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但是我又很羡慕朗巴尔多的性格,那种主动,那种专一,那种坚持。


---   ---   ---


圈友莉:


王小波最喜欢的作家卡尔维诺的作品《我们的祖先》三部曲读完了两部半。最后一部《不存在的骑士》没有看完。先谈谈前两部的感受吧。一个为大人写的寓言故事,我相信小孩子是体会不到里面的深刻含义的。大人却对卡尔维诺有不同的解读。荒诞,故事性很强,但是又无比的真实。《树上的男爵》描绘了一个生活在树上五十年的男爵,一直追随自己的内心,却拒绝下树随波逐流。真实的生活中心中都揣有男爵美好的梦想,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


---   ---   ---


圈友梅:


《我们的祖先》还有两本没看完。读完了《树上的男爵》。这本书刚拿到时,脑子里有个问号,难道真有这样的人吗?他是怎么生活的?怎么做到的?一直抱着好奇的态度读完了。


简单来说,就是人如何成长为一个完整的自我。故事中的主人公,柯希莫男爵,从十二岁跳到树上到六十五岁,双脚从未接触过地面哪怕一步,他一辈子生活在树上,捕猎、阅读、恋爱、与人们交往、击退强盗和野狼的袭击等等,甚至组织领导革命。“从此,他一生都生活在树上,却将生命更紧密地与大地相连。”整本书清楚地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坚持自己的选择,坚守自己的承诺,一个永远做自己的人。可是又有几个能做到呢?在我看来,人生的选择对与否没有标准答案,自己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到底足矣!


---   ---   ---


圈友丹:


本月读了卡尔维诺的《树上的男爵》,作者说故事中“有一条通向完整的道路”,读完小说我对完整这个人生目标感觉有点遥不可及。


分享会上有小伙伴讨论了阅读《分为两半的子爵》后对于分裂的看法,我似乎有了点感觉,这个完整是相对于分裂的一种更和谐统一的状态。这个和谐统一包括理想自我、现实自我和客观环境三者间的相互影响和促进。


最近读到关于罗杰斯人本主义的理论中,有一个观点印象深刻,大意是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与世界建立(心理)连接的过程,学习后再看到这个事物,看到的不应该只是事物本身,而是一种高度个人化的体验,学习带来的应该是你对世界知觉方式的转变,这样的学习过程也是你更加成为自身的过程。


理想自我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卡尔维诺用男爵的一生告诉我们,它值得通过“矢志不渝的努力”去探求,在努力的过程中,包括自己坚定的抉择,也包括主动或被动受到他人的影响,还包括好的坏的大环境。


最后喊句口号,虽然理想世界依然有痛苦、矛盾、遗憾、模糊……道阻且长,希望我们每个人可以在心中搭建起护我们坚定地追求自我的那片森林。


---   ---   ---


圈友Phyllis:


自从接到阅读任务,第一时间就采购了书籍,抱着必读完的心态首先翻开了《不存在的骑士》,但着实有些难以理解,正在踌躇时,看到群里小伙伴的阶段分享,于是转而翻起了《分成两半的子爵》,相较来说确实更为容易阅读些,可惜的是,因最近一人带娃,当然更多的是惰性作祟,依然没有完全看完,表示歉然。


当看到本期阅读是这本书时,有些圈友表示对卡尔维诺或者熟悉或者喜爱,但对于我来说,是第一次听说,全然的陌生,也可能是太久没有看过文学类的书了,之前品类多是管理、历史、投资类,反而缺乏了想象力。


回到读后感的正题,虽未看完,也有些感受。以《分成两半的子爵》来说,比较明显的是以夸张的方式来呈现了同一事物的不同状态、不同阶段、不同心理、不同行为,在一个事物上面有如此大的差异,割裂开来看不可思议,却又确确实实地存在于一个个体上。


不确定自己的琢磨对不对,稍微翻看了大家的讨论小结,跃入眼帘的是“分裂”一词,想来八九不离十。转念又一想,可能自己真的应该多看此类书了,不知是变得不自信还是想法欠缺,居然迟疑了。


原本是一个平平的子爵,却在劈成两半后,有如此明显的善、恶,可是那本身就是存在于他性格当中的,只是一直以一种中和的状态平衡存在着,当剥离失衡以后就是极端了。这有点类似于中国的太极,阴和阳本身就是两面,但又能很好地融合成一个整体。想起中庸之道,也不就是如此。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表达不同,殊途同归。


第一期的阅读体验,不在于书籍本身,而是参与的感受,督促自己抓紧每一分钟,多翻翻书,少看看手机。虽然这个读后感不太合格,但至少在最后关头让自己写下了这些文字,期待后面能阅读完当月目标。


---   ---   ---


圈友yuki:


又是及其忙碌的一个月。卡尔维诺《我们的祖先》三部曲,印象最深的就是《树上的男爵》,高中时候语文老师还跟我们安利过,但自己行动力太差也迟迟没有去翻阅。本月的书单我也知道自己一定完不成,就只挑了这一本。


书名也是很有意思的,《树上的男爵》,而人类的祖先,不也正是从树上下来、从大自然里来的么。这是隐喻着什么呢?追忆祖先?回到大自然?


柯西莫,这个充满着叛逆性格的小男孩,因为种种家庭事件,一言不合爬上了树,然后,在树上、在这个远离现实的地方,发现了属于自己的新大陆,从此永不下树,在树上过完了自己的一生。他对现实极度不满,上树,是年仅12岁的柯西莫,用他力所能及的方式做出的抗争。反观我们大人,又有多少人能有这样的勇气?多半是被厚重的现实磨平了棱角。


小说结尾是个悲剧——柯西莫永失所爱,是孤独终老,但换个角度想,他又是幸福的,是永远被爱人铭记的,他永远活在最年轻的少年时代,他是最真实的,最完整的自己。


愿我们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   ---   ---


圈友霞:


在阅读《我们的祖先》系列之前,我并不了解卡尔维诺及他的作品,拿到书之后才知道竟有三本书,三个独立的故事。按照以往的阅读习惯,我应该先去了解一下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但这次我没有,因为不想被网络主流的评论牵引我阅读的感觉和体验,想在读书会中去输出我直观的感受,看是不是能和书友们产生共鸣。


我最先阅读的是《树上的男爵》,一边读一边叹服卡尔维诺文字的优美和准确,他写男爵在圣栎树上看树下世界的视角,让人真的身临其境又心生向往。越读越觉得卡尔维诺的文风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特别相似,都在一种奇幻的想象里渗透一种特别的感受让读者感同身受,它们描写的世界是那么奇幻遥远,让你觉得这不是真实世界,但传递出来的感受却让人有一种强烈的共鸣:对自由的向往,对自我完整的追求。


而 《分成两半的子爵》是我最爱的那一本。在战场上被一刀劈成两半的子爵奇迹般活了下来,一半纯善一半纯恶。前半篇幅都是对恶的那一半子爵的描写,如果说恶是应该被厌弃和谴责的,但阅读过程中我只有对他的深深同情和理解。


我们的孩童时代被教育一切恶都是坏的,是不能被接受的,直到我们成年后才明白,世界从来不是非黑即白,善恶绝对对立的,我们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本身就是一个善恶混沌的矛盾体,只有接纳自己的善恶两面,才算是一个完整的人,只有接受这个世界是善恶并存的,才能更从容地去面对世界。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如同子爵一样,经历过或者正经历着无数个分裂时刻,有的人一直分裂,有的人找到通向完整的路。


《不存在的骑士》因为时间有限我并未读完,就算圈粉卡尔维诺留下的阅读延续吧,接下去还打算阅读他更多的作品。


---   ---   ---


圈友丽:


我一如既往热爱卡尔维诺,以前为故事情节着迷,为这个人所探讨的生命所需要的完整性着迷。


同时让我很惊喜的是这次线下读书会的讨论方式,从每个人因为阅读产生的关键词里开启对话,带出我们生命中正在经历的种种,让参与的每一个人有机会倾听、倾诉、对话,阅读在此刻变得厚重,与每一个人连接起来。感谢大安的带领,每一位参与伙伴的敞开。


此刻我在中山的一个朴门农场,筹备一场跟生命完整性有关的工作坊,昨天遇见一位参加者在读《树上的男爵》,好巧。


附图两张: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   ---   ---


圈友大安:


两个字。喜欢。

四个字。喜欢,佩服!

卡老师的想象力真的太容易圈粉了!


事实证明,小说绝对是适合共读的一类题材,分享会上,大家的三言两语就能让人发散出去,有种:诶!被点亮的感觉。


对我来说,卡尔维诺带给我的惊喜,在于忽然发现,他和我之前读的心理学家弗洛姆、卡伦霍妮好像是差不多时代的人物。弗洛姆在《爱的艺术》里,提到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异化;卡伦霍妮在《我们的内心冲突》里,描述了人的分裂;而卡尔维诺是将这些严肃的精神分析以童话的形式进行了展现。


虽然是以不同方式表达作者的观察思考,但感觉都是在对人本身的探索。这个也是今年共读的第一个小主题,即“我和自己”。


最后,摘录一段最近看到的,来自刘瑜老师的话:


“自由不仅仅是一个空间,它是一种习得的能力。每个人的自我,都是不断探索、试错中试出来的…没有一个人的“自我”在十几岁,二十几岁时就是一个成品,它不是草丛中的一块宝玉。你最初找到的仅仅是一块石头,你得把这个石头雕刻成你自己,这才是发现自我的过程。”


---   ---   ---



以上便是象群共读圈关于《我们的祖先》的共读记录,希望能给其他书友带来关于此书的参照~ 一起来读卡尔维诺吧!



象群共读圈

于杭州

2020.11



-过往共读-

《学会提问》共读记录 | 象群共读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