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卅五年来催少壮 二三代后尽芳华 ——专访《对联》创刊人、第一任主编郭华荣先生

王胜观 对古联今 2023-04-08

2020年5期《对联》杂志精彩导读


卅五年来催少壮 二三代后尽芳华


——专访《对联》创刊人、第一任主编郭华荣先生


□ 本刊记者 王胜观



暮春时节,山西日报宿舍大院里,高大的泡桐树开起一嘟噜一嘟噜的紫白色大花。

像这样泡桐树唱主角的大院,如今都是老院子了。

比院子更老的,是这里居住的几位老报人。82岁的郭华荣先生便燕居于此。

郭老是对联杂志创始人,第一任主编。曾长期担任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和顾问。

走进郭老家里,眼前是那个年代才有的居家风格——老式,简朴,养眼。满架子的书太抢眼,甚至几个大衣柜里也躺满了书籍,其中的对联类书籍随处可见。

展卷识古,拥书自雄。由此可窥屋主人的喜好和职业属性。





坚持为《对联》义务编校,却自称“门外汉”


能将国粹兴千古;
唯有联花绽万家。
 ——柴明霞

中等身材,头顶鹤发,一口晋中官话——郭华荣先生虽已耄耋,却红光满面,精神健旺,思维和表达不让年轻人。郭老现在每月还为对联杂志义务校对、审稿,经常出现在编辑部里,大家视他为“自己人”。郭老不用电脑,校审文章,钢笔写下蝇头小字,有时候是密密麻麻的批注,“老功夫”尚在。
书桌上摆着一摞子红皮农历书。最近郭老正与赵云峰老先生一起编辑2021年新春联。从2000年开始,每年一册,编了20年了。赵云峰老先生今年97岁,著名楹联家,曾多年担任对联杂志终审。两位年龄加起来近180岁,都很健康,不知这是否归功于传统文化的滋养。


创作对联,联墨酬和,写过不少鉴赏文章,当过许多次联赛评委,主编过对联专著,特别是创办了海内外唯一一家对联刊物——如此,郭华荣先生却常说自己是“门外汉”,只是一个“老联迷”。这可以理解为低调谦虚,也可以理解为进入晚境的淡泊豁达、克己自牧和心底里的一种自信。当然,如果从郭老说的“自己搞对联是半路出家”这个角度来听此话,似乎又好理解——四十多年前,郭先生在山西日报当过部门主任,当过山西农民报老总,有多年记者经历,是一位资深报人。
其实早在六十多年前,郭先生师范毕业当过一段时间教师。那时候每逢寒假都要忙着写对联。附近乡亲们来求对子,无以回报,会捧来很多鸡蛋。自那时起,他便与对联结缘。
“晋中有些山村过年,全村找不下一个会写联的。有人拿碗在柴灰里蘸一下,完了在红纸上扣下两串黑圈圈,这就算是‘对子’了。”
山区老百姓再穷,过年也得贴副对子,这种近乎宗教仪式的风俗,给青年郭华荣留下很深印象,以至于后来他经常强调对联是“母文化”,是“基础文化”。


郭先生是山西寿阳人,寿阳是清末三朝帝师祁寯藻故里。论起在清代山西文化史上的影响和地位,祁寯藻堪称傅山之后第一人。祁是一位书法家,也是一位楹联家。郭老退休后任祁寯藻研究会副会长,编著出版《祁寯藻对联选注》一书。参与编校出版的《祁寯藻集》,荣获全国古籍优秀作品奖。
去年,郭老获得第六届“杰出寿阳人”荣誉。他很在意这个,在颁奖消息下面写了行小字:“最高最重荣誉在此。”
作为早已卸却肩头重任的老主编,郭老始终关心杂志前途和楹联发展。他十分欣慰地说,对联目前是大发展、大繁荣。对联杂志在历届学会领导和联友们支持下,在杂志社一班人努力下越办越好,美不胜收,成为楹联报刊之林中的翘楚,捧在手里就像捧一件艺术品。
听得出来,这话里多少有几分“孩子是自家的亲”。因为,实在是他对杂志倾注过太多情感……



鲜为人知的创刊前奏


谁为国粹领航者;
我是吟坛逐梦人。
 ——曹志明

回顾1980年代,那是一个有梦的时代,随处可以感受到理想主义的气息。
1985年1月,对联杂志在山西太原创刊。
为什么是山西?
这其中,有偶然也有必然,有客观原因也有人为努力。
2020年新年,对联杂志社做过一个短视频,给全国读者拜年。著名楹联家、也是对联杂志名誉主编的刘太品先生曾感慨道,1980年代,书信往来,鸿雁纷飞,对联杂志编辑部所在的山西太原双塔寺街124号,是一个让人亲切和温暖的地方。
如同《读者》在甘肃创刊并发展壮大,可见文化期刊的生发与内地还是沿海、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经济发达还是欠发达等等没有必然关系一样,对联杂志最后是在山西创刊、生根并很快走向全国。


跟郭老聊天,才知道下面这些对联杂志创刊的“史前故事”。
山西乃中华民族主要发祥地,史脉绵长,是文化热土,民间文化和民俗元素丰厚。这个都知道,按下不说。
说更具体的。1983年秋,山西日报出版社尝试恢复。可是晚了一步,中央办公厅规定省级报社不准再办出版社。当时,尚是年富力强的郭华荣和同事们想到了一起:不能出书了,可以在办刊上闯出一条路来!
办什么样的刊物?其时社会上文化复兴,人们求知若渴,阅读愿望很是强烈。各地出现一股办文摘类报刊的热潮,因为文摘一是集萃精华,读者爱看;二是只需编辑,不需记者。省钱,易办,热门,能挣钱。所以,许多人建议把办文摘刊物作为选项。
当了多年记者的郭华荣,遇事爱琢磨、爱求异。他觉得这方面报刊已不少,看起来是热门,办多了自然会成冷门。经过一番调查,他们决定办面向基层和广大青少年的《对联·民间对联故事》(2017年更名为《对联》)和《青少年日记》两个刊物。
“看起来是冷门,但都有广泛性、实用性,又是独家,是个潜在热门。只要办出特色,不愁热不了。”
谁料质疑者不少:对联就是春节时热闹那么几天,有什么意思?还要办月刊,哪来那么多稿件?言外之意:读者少,没市场。
“但我掌握的情况不是这样。1983年春,天津《八小时以外》杂志发表了常江先生《联海泛舟》一文,全国响应者甚众。成立群众性楹联组织,已成为各地的一致呼声。”

▲中国楹联学会老会长魏传统、秘书长常江与对联杂志负责人郭华荣、赵云峰合影

为此,郭先生特地于1984年8月4日,邀请常江先生与省城的罗元贞、赵云峰、梁申威等诗联名家在太原召开咨询座谈会。
很快办理下来期刊证书。
更为可喜的是:1984年11月4日,中国楹联学会在北京成立,这是中国对联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成立大会是在什刹海北岸中国文联“文艺之家”举行的,其人气之旺,气象之盛,与会者至今历历在目。
消息传出,在国内较早编辑出版《对联集锦》一书的山西人民出版社,和在全国知识界有广泛影响的《光明日报》等单位,先后提出要办《对联》杂志,岂不知已经晚了。郭华荣先生作为对联杂志代表兼中国楹联学会发起人之一,参加了首届代表大会,并向学会呈一贺联:

一纸风行,好为文坛增异彩;
百花齐放,同来艺苑赏奇葩。

这次大会上,《对联》被确定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刊,魏传统会长还为杂志题写了刊名。

▲魏传统会长题刊名   1984年11月5日中楹会上


在狭窄中创造广阔


更凭盛誉传千里;
总把初心寄两行。
 ——温其英

1985年1月,一份不起眼的小刊物,在一个大众读者很少光顾的狭窄领域呱呱落地了。她初生的样子那么娇小,以至于让人担心:她到底能存活多长时间?
《对联》究竟应办成什么样子?这成了郭华荣和同事们最为关心和发愁的问题。
这是因为,有着千年以上历史的对联,虽然与其他文学艺术相比,其实用性之强、覆盖面之广、读者面之众,称得上首屈一指,但千百年来总被认为是笔墨游戏,雕虫小技。所以,对联杂志的创办,不仅要承载弘扬对联艺术的任务,更要担当为这一历史的不公进行“平反”的责任,同时,还得作出为中国文学史填写空白的努力。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确立了一个办刊方向:要把《对联》办得像对联艺术本身那样有特色。当时从内容到编辑形式上提出很多具体意见。”
刊物生命在于质量,质量关键在于人才。也许是天赐良缘吧,精通诗词对联的楹联艺术家赵云峰先生,正好退休加入到编辑队伍中来,成为把关质量的一尊“门神”。此外还有梁申威、张养浩、赵如才等联家先后鼎力加盟,刊物质量有了保证。

▲媒体广泛关注 人民日报海外版 1986.6月

“文章最忌随人后,道德无多只本心。”郭老谦虚地说,可能是“领异标新”的原因吧,《对联》创刊后受到读者欢迎,竟然在狭窄的艺术领地,开拓出广阔的市场,发行量一路攀升,逼近17万份!先后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华北优秀期刊,进入国家期刊方阵,以至于后来经常被国内外学府收藏,其原创文章则被大量引用。

盘古开天第一家,
风姿卓荦出红霞。

大量的贺联贺诗纷纷寄来,祝贺对联杂志问世。更多的人则是赞扬刊物内容出彩,版本新颖,独家特色。
《新闻出版报》先后三次介绍对联杂志。其中孙琇先生在《〈对联〉与对联》一文中写道:“你看过《对联》杂志吗?依我看,在目前我国千余种杂志中,这份杂志够得上有特点,甚至有些奇了……抚书展卷,给人一种近乎线装古籍又近乎大连环画册的感觉。这种新颖别致令人刮目的设计,国内是独此一家。
后来,随着文化艺术市场的进一步繁荣,读者可选择的报刊越来越多,报刊杂志“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而对联杂志,也经历了市场的考验、读者的分流,但在一批又一批楹联同道的爱护下,始终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发行量。




与梁羽生先生“以联会友”


国粹风行连海外;

墨香云涌到天边。

 ——钱继和


郭华荣先生和著名武侠小说家梁羽生之间,还有一段“联谊”。梁羽生先生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熟读古文。他长期沉迷于对联创作,迭有佳联妙对问世,算得上一位楹联艺术大师。撰写武侠小说之余,还在香港《大公报》编辑《联趣》专栏。据粱夫人说,他拟一副对子,常常夜不能寐,可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媒体广泛关注  香港《大公报》1986年7月27日刊
1984年11月中国楹联学会成立,梁羽生被聘请为顾问。郭华荣先生是该会发起人之一。两位便有了交集。梁先生于香港看到对联杂志后十分高兴,特地在《大公报》上介绍说:“这是中国第一个谈对联的专门刊物,创刊于1985年正月……”

▲梁羽生先生来信



梁羽生来信中写道——
华荣先生:谢谢你寄来的《对联》一套,我已在7月27日的《大公报》发表介绍文章,随函附上。承约稿,现选出旧作(未曾在国内发表过的)数篇寄上。海内外环境不同,是否合用,请审阅。不受稿酬,聊表支持之意。编安梁羽生86年8月9日
梁羽生先生认为,对联讲究声律、平仄,又注重修辞、用典,要做好一副对子很不容易。这种文字是世界文学中的独家,尤其清代对联为一时之盛。他对对联研究的动态和对联杂志十分关心。1987年梁羽生先生移居澳洲后,偃武修文,专痴于对联研究,写出《楹联的各自为对格》长篇论文,发表在对联杂志上。得知国内楹联界对“清代楹联在中国文学史应占什么地位”问题展开论争,特地向中国楹联学会转赠一联:
联学开新,可从文史入手;骚坛夺席,堪与诗词并肩。
此一倡言,可谓登高一呼语重心长,若非联学高人如此充满激情和希冀,难有这样的宏旨远论。郭华荣先生曾撰文《梁羽生一生痴迷对联》记述之。他还在《文学报》(2001.8.23)上发表《楹联文学能否入史》一文,记述梁羽生关于清楹联地位的论述。郭先生是联痴,如今深知天涯之远尚有一位更痴者。梁先生后来出版过《名联谈趣》上下两册,特地寄给郭老一套。两位先生因联唱和,自成一段佳话。




一纸捐书的“生死文书”


每觉天涯有知己;还期月下读佳联。 ——岳连婷
郭华荣先生退休后醉心楹联书刊的收藏,集藏清代、民国以来各种楹联书刊千余种,积累海外楹联资料,主攻“中国楹联在海外的传播”专题研究和著述。真是“全部家当书千卷,半生事业联两行”!惜乎子女并不甚喜欢对联,父业子难承。看着满屋的藏书忧从中来,郭老遂有捐书之念。


前面所述的常江先生,诗联名家,也是“书痴”。他和郭老有一个共同的忧虑:对联书籍收藏到现在的地步,实在不易,如何保证今后不再散失?文物都“传不过三代”,何况图书?如果捐给大图书馆,对于人家上几百万册的书海来说,我们的四五千册书,只不过是一片浪花。人入老境,是该为对联藏书寻找归宿的时候了。如果建一个属于对联人自己的“对联图书馆”,大家把对联书送进来,古今联书、联刊、联报,全面收藏,海纳百川,广结善缘,多好! 
常江先生写了一个东西:我愿为此竭力奋斗!在建成对联图书馆之前,我愿和郭华荣定一个生死文书:假如我在他之前离开人世,我的所有对联藏书,将交由他保管,日后请他如数送到对联图书馆去。2007.4.20郭老回复:完全同意常江先生意愿。我先走,我的联书全部交他保管,送对联书籍“出嫁”。郭华荣2007.6.10
不久,刘太品先生也加入了这个生死文书。后来,天津市楹联学会会长陈伟明与同道创建了“两馆一院”——中国楹联博物馆、中国对联图书馆和中国对联书画院。2012年春节期间正式对外开放。有人建立了专门的对联图书馆,太好了!2013年,常江先生将自己的相关藏书捐赠给地处天津的中国对联图书馆。郭老也动心了。经过详细考察,遂决定将“一生挚爱”托付于津门。2013年下半年,郭老昼夜不停地忙活,将图书归类,一箱箱打包装好,1315册藏书15大纸箱分七大类,其中有清代古籍,包括8个版本的《楹联丛话》,清乾隆版《类联集古》,有的属于孤本、绝本。这些书籍都是郭老三十多年来一点点收藏起来的。

▲捐赠仪式
2014年10月17日,陈伟明先生一行驱车来到太原,举行中国楹联博物馆、中国对联图书馆——郭华荣先生藏书捐赠仪式。陈伟明向郭老深深鞠了一躬,将大红的“中国楹联博物馆收藏证书”颁发给他。陈先生激动地说:“我是带着朝圣的心情来的!”…………
不知不觉间,跟郭华荣先生聊了有半天了。作为一个时代的见证者,郭老本身就是一座新闻富矿。他很欣慰地说,办了多年刊物,最大收获就是在重拾传统、传播民族文化上做了一些事情。“其实对联有一个最本质功能,那就是带给人生的快乐。”联友中高寿者众,这是因为,他们在创作和赏玩时候心无旁骛,享受到很多乐趣,包括互动和分享,把“自得其乐”变为“共得其乐”。“现在情况怎样?是否实现‘共得其乐’?经过三十多年奋斗,神州联坛,花繁锦盛,文苑比肩,对联地位达到新的高峰,十分令人欣喜。” 

▲贺《对联》创刊35周年 赵云峰撰 郭华荣书


采访至此,窗外正是生机勃发的暮春气象。郭老起身推窗,熏气入袖,吹面不寒。一场小雨刚住,春光如洗,老树花繁,新柳如烟,一院美意。



这是自然界的胜春。

这又何尝不是传统文化复兴的胜春呢。









《对联》杂志

海内外唯一公开发行的对联艺术期刊

投稿:13269221296(微信同号)

征订:13269221236(微信同号)

邮箱:duilian2008@sina.com


更多精彩,敬请扫码订阅《对联》杂志

邮局微信订阅

客户端中华联墨

对联杂志官微

青青导读对联杂志




订阅《对联》杂志的三种方式

《对联》:百万联友的心灵家园

两行文字 品读中华 ——《对联》杂志35年峥嵘岁月速写

对联杂志创刊人郭华荣先生风采

《兰亭序》集字对联琐谈

看,龚鹏程这样为对联点穴

对课 是中国宝贵的教育资源 ——对话文化大家楼宇烈先生

名人联话|我来添尔一峰青——话说一代文宗傅山及其对联

“对联学”:曾经的关注与当下的问题

撰联:从情趣类到严肃类

央视《楹联里的中国》1-10集连看

回眸 2019中国对联事业的高光时刻 ——《对联》推出2019年度“十大热点”关注

2019年《对联》杂志·卷首语评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