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典重读丨《联话丛编》三十九种 ——读书备忘录

吴小如 对古联今 2023-04-08

订阅《对联》杂志的三种方式


▲有一本期刊最中国——《对联》



原文刊登于2002年1期《对联》杂志


江西人民出版社于公元两千年出版了一套《联话丛编》,主编者龚联寿先生,是贾植芳先生的弟子。《丛编》共收古今联话三十九种(包括“索引”共八册),为国家九五规划重点图书之一。这是继《历代诗话》《清诗话》(包括他们的续编)和《词话丛编》之后,第一部纂辑有关楹联专籍的丛书,可以说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自三十年代陈寅恪先生把“对对子”列为高考试题以来,转瞬已过半个世纪。但此道始终未引起学术界的真正重视。近十多年,撰写楹联之风大兴于时,惟好事者多,杰出者少。坊间出版的各种楹联大辞典之类的工具书,不下一二十种,皆煌煌巨帙。做为资料性工具书,固然足供参考;但其中有不少终不免草率成书,精芜杂陈,且雷同杂沓处亦时时可见,故每为通人所讥。甚至学养有素的已故袁行云先生,连清人梁章钜的《楹联丛话》都认为学术价值不高,实不免使人有“殃及池鱼”之憾。细究其实,还是社会上多数人把楹联当成博弈之流的“小道”或文字游戏的产品,未予认真重视之故。
八十年代,我在一篇小文中曾倡议建立“楹联学”这一专门研究课题(见《中国对联大辞典》序》)①。惜以人微言轻,未引起普遍重视。近时门人白化文君撰写了一本普及读物,教人怎样撰写对联。②我在捧读之后,又写一短评,题为《功夫在联外》③,聊以表明个人一孔之见。盖对联之为纯粹国产文学品种之一,尽管其形式简单短小,其内涵却蕴蓄着高才华与大学问。倘涉世未深,腹笥过于俭啬,且未经过扎实的基本功训练,窃以为是无法写出堪称佳作的联语的,更遑论足以传世的精品了。当然,加强理论建设乃是振兴此道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这一部《联话丛编》正可补楹联之学在理论方面的不足,此笔者所以称之为功德无量之主要原因也。
这部《联话丛编》的出版,在目前是颇为及时的。综括言之,至少有三大好处:一、纂辑各类冷僻专书,基本齐备,庶使读者免于旁搜远骛之劳;二、凡楹联爱好者执此一编,可以从中梳理出撰写楹联的规律和经验;三、使古今多少楹联精品不致失传,足为世之好之者和乐之者有所参考借鉴。惟此《丛编》下限止于民国,又只收专书,故仍属未竟之业,正有待于有识之士进一步深入挖潜,做搜奇抉秘、拾遗补阙的工作。近闻周一良教授有辑存民初“联圣”方地山先生(笔名“大方”)遗作之举;而张伯驹先生所撰《素月楼联话》④于数年前即已公开出版;又当年商务印书馆曾出版线装袖珍本《采唐集》⑤(集唐人诗句为联),皆治楹联之学者所宜关注。《丛编》于此类著作虽皆未及收入,而来日方长,则有关此类可纂辑之资料实大有可为,在“广阔天地”中正不知有多少珍奇宝藏待人发掘。仁人志士,盍兴乎来!


注:
①《中国对联大辞典》顾平旦等编,中国友谊出版公司一九九一年出版。
②即《学习写对联》,上海辞书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出版。
③见一九九九年二月十六日《北京晚报》。
④《春游社琐谈·素月楼联话》北京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出版。
⑤《采唐集》线装三册,吕双芬编,商务印书馆三十年代出版。


吴小如(1922.9.8~2014.5.11),原名吴同宝,曾用笔名少若,安徽泾县人,著名书法家、诗人吴玉如先生的长子,历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吴小如先后就读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并于1949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曾受业于朱经畲、朱自清、沈从文、废名、游国恩、周祖谟、林庚等著名学者,是俞平伯先生的入室弟子,跟随俞平伯45年。历任津沽大学中文系教员,燕京大学国文系助教,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教授及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吴小如在中国文学史、古文献学、俗文学、戏曲学、书法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和造诣,被认为是"多面统一的大家"。吴小如194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京剧老生流派综说》《古文精读举隅》《今昔文存》《读书拊掌录》《心影萍踪》《莎斋笔记》《常谈一束》《霞绮随笔》及《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吴小如卷》等,译有《巴尔扎克传》。
2014年5月11日,吴小如教授因病在中国北京逝世,享年92岁。



图片视频音乐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打开喜马拉雅 听对哥谈联

喜马拉雅 搜索:对哥谈联

点击订阅关注哦




《对联》杂志微博

海内外唯一公开发行的对联艺术期刊

征订:13269221236(微信同号)

邮箱:duilian2008@sina.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