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双减”新政下,中小学如何开展对联教育

曾小云 对古联今 2023-04-08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带来好运哦!!


订阅《对联》杂志的三种方式

卷首语 | 回归校园 正当其时

《对联》杂志2021年9期精彩篇目推荐


▲有一本期刊最中国——《对联》

2021年9期《对联》杂志



周六日,请和孩子来这里 吟诗作对——海印国学馆 对联、诗词吟诵课欢迎您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传递了党中央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的坚强决心,是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角度作出的重大安排。也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短视化、功利化问题,特别是校外培训机构无序发展,“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突出所作的重要决策部署。





被誉为史上最严的“双减政策”横空出世了,那么,关于“双减”政策,到底“严”在哪里?除了限制资本上市之外,针对于K12机构简单来说就是五限:


限制内容:不让超纲学习,超前学习。限制时间:不让周六日补课,寒暑假补课。限制广告:以后在线上线下,都不可以做广告。限制数量:不再审批新的机构,关门一家少一家。限制价格:政府会根据当地情况,来进行价格管控。
双减政策之后,学科类培训全部停止,素质类、艺术类培训将异军突起,对联教育如何抓住这百年来难得的机会回归校园,回归国人的视野?本文就对联教育的认识、对联回归校园的实操,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欢迎广大读者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并发表您的看法。



今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从校内、校外两方面减轻学生负担的具体措施。“双减”新政下,中小学校如何适应形势调整思路开展对联教育?结合近来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笔者提出三点粗浅的意见和建议,仅供参考。
一.充分认识学校对联教育的新机遇——对联有望加快纳入全国统一教材的大盘子。
如何简单地理解“双减”新政?笔者概括为两点:一是做减法,即减轻校内作业负担,压减校外培训负担;二是做加法,即增加课后服务,加强素质教育。为了填补“双减”释放出来的大量时间和广阔空间,属于素质教育范畴的传统文化、美育、非遗等恰好可以“乘虚而入”,顺势而为。作为传统文化、美育、非遗的重要内容,对联必将在原有语文教育基础上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因此,“双减”新政下,学校对联教育必将迎来难得的发展契机。对联(对对子)课是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的必修课,现代教育兴起后逐渐式微。中国楹联学会成立后,持续开展中小学对联教育,助推对联文化进校园。有识之士呼吁恢复传统对课,如1990年夏茹冰先生在《人民日报》呼吁“恢复对课,刻不容缓”。在2019年全国楹联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国楹联学会提出全国联教工作的“双促”目标:促成中宣部把“楹联”写入有关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中,促成国家教育部把“楹联”内容纳入全国的教学大纲和统一教材。“双减”新政下,“双促”目标将有望加快实现并得到贯彻落实。具体而言,学校对联教育发展将迎来以下三个新机遇:
第一,新政将助推对联加快进入全国教学大纲。
2021年2月,教育部发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明确提出“开展对联欣赏、撰写等传统语言实践活动”,首次从国家层面将“对联”(楹联)教学纳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第一个促成”目标已经实现。在《指南》的指导下,中国楹联学会今年已启动《中小学对联教育大纲》的编写工作。“双减”新政下,继纳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之后,对联有望像书法一样加快纳入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教学大纲。
第二,新政将助推对联加快进入全国统一教材。
中国楹联学会早期曾尝试编写全国统一的对联教材,但限于各种条件和各校实际,后改为倡导各校编写校本教材。近年来,全国各地各校已积累编写对联教材的很多经验,编写全国统一教材时机已然成熟。《中小学对联教育大纲》颁布后,中国楹联学会将组织编写全国通行的分学段对联教材。“双减”新政下,对联有望加快纳入教育部颁发的全国统编教材。传统对课将在新时代中小学教育中焕发崭新、夺目的光彩。
第三,新政将助推对联加快进入全国统一试题。
目前,对联入试题主要存在三个突出问题。一是命题人本人不懂对联写作,有的参考答案不准确,甚至明显违反对联规则;二是考查内容局限于语文视角,偏重于写作,忽视从美育等素质教育角度考查;三是考查分值过小,不能很好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这些问题不利于对联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双减”新政下,命题者必将考虑与时俱进,加强命题的准确性、科学性、包容性,充分体现对联在素质教育、美育、思维教育、非遗传承等多方面的作用。


二.更加明确学校对联教育的新定位——对联是横跨多个领域的大学科。
“双减”新政下,对联教育教什么?首先要搞清楚对联的学科属性。一直以来,学界在对联是否应进入文学殿堂这个问题上争论不休。“双减”新政下,这个争议似乎没有太大意义。跳出对联看对联,既不能仅视为语文的一小部分,也不应自缚于传统文化范畴,也不宜笼统归类于素质教育。对联应是横跨语文、文学、文化、艺术、思维等领域的大学科,这是笔者对学校对联教育的新定位。基于这一新定位,笔者尝试划定学校对联教育的主要内容,供编写教材和开展教学参考。一是语言文字视角下的对联教育。主要内容有:对联的基础知识,如对联的格律、对联的分类等;对联的写作方法,如人物联、风景联、春节联、学校联、庆贺联、哀挽联等类别的写法。二是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对联教育。主要内容有:对联的主题,如传统文化蕴涵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对联的历史,包括起源与发展、传承与创新等;对联的民俗,包括书写张贴、制作悬挂等。三是艺术美育视角下的对联教育。主要内容有:对联的文字之美、书法之美、绘画之美、建筑之美、意境之美、均衡之美、装饰之美等。四是思维科学视角下的对联教育。主要内容有:对对子和成联构思中体现的灵感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联想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等。由是观之,学校的艺术教育、美育,不应仅仅是书法、美术的专属,还应有对联(还有诗词)的一席之地。对联教师应冲出旧藩篱,走进新领地,自由出入于语文、文学、传统文化、艺术、思维等领域之间,大大方方、名正言顺地开展对联教育,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寄于语文学科的篱下一角。这里特别强调对联对思维训练的作用。大家都熟知陈寅恪先生为清华大学国学系入学考试命对联题的故事。将对联引入考试有什么好处?陈先生解释了四条,其中第四条为“对子可以测验思想条理”。所谓“思想条理”,笔者认为主要就是指思维。事实证明,开展对课教学,可以提升少儿的大脑反应的敏锐度,锻炼思维方式。文艺作品构思的全过程,都离不开思维活动。对联构思过程中,伴随着各种思维活动。比如灵感思维,可以实现对联文字从0到1的突破。联想思维,可以让一个词语寻找、关联和连结另一个词语。逻辑思维,负责上下联、前后分句之间衔接组合有条理、有章法。这些思维方式不仅有助于文艺创作,对自然科学研究和创造也大有裨益。


三.努力凝聚学校对联教育的新力量——对联教育需要全社会参与大合唱。
如何开展学校对联教育呢?笔者认为,学校对联教育不能仅仅依靠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还需要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这里重点指出教育部门、中小学校和对联组织的职责。
一是教育部门要发挥对联教育的主导者作用。
综观目前的中小学对联教育,主要是各级对联组织主动找上教育部门和学校,以“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名目来开展,教育部门大多处于被动配合的角色。各地的对联教育基地,牌子都是中国楹联学会颁发的,与教育部门似乎无关,或关系不大。但正如山西运城市楹联学会名誉会长杨振生所说:“‘楹联进校园’的口号,严格地来说应该是楹联回归校园。因为它本来就是属于校园的东西。”“双减”新政下,这种一头热一头冷的局面亟需改变。只有教育部门真正重视传统文化和素质教育,把对联(还有诗词)放到和书法等艺术门类同等重要的位置,对联才能够真正在校园开花结果,对联文化的复兴才有可能实现。建议教育部门做好以下工作:在制订“双减”意见实施方案时,凸显对联在语文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素质教育、艺术教育、思维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将其明确列入课后服务项目清单;要征集、开发对联线上教育资源,发布于中小学线上教学平台、学习强国等网络平台;中考、高考要加大对联的考查力度,将考查重点从对联写作的基础知识转向历史文化、审美素养、思维方法等,“美育进中考”要体现对联的考查内容。
二是中小学校要发挥对联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要高度重视对联教育,将其纳入课后服务的“盘子”,加强师资力量,可聘请专家、志愿者作为对联教师。在编排课后服务课程时,要根据各校实际情况,或成立对联兴趣小组,或将对联单列为一门课程,或与书法、美术等同时纳入艺术教育、美育课程,或与校外机构开展对联文化研学实践活动。教师要研发对联教育新教材,突破原有的以对联写作为重点的编写思路,加强艺术教育、美育、思维教育的内容。要大胆尝试探索,符合各校实际的对联教育形式,如探索对联与书法相结合的联墨双修教学形式,围绕楹联习俗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策划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是对联组织要发挥对联教育的主人翁作用。
各级对联组织尤其是中国楹联学会,拥有众多专业会员。他们热爱传统文化,在对联的写作、研究与教学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愿意为弘扬对联等传统文化发热出力,是一支对联教育必须依靠的专业队伍。对联组织和对联人,要充分发挥对联教育的主人翁精神,主动投身学校对联教育,为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编写教材、培养师资等提供指导和服务。对联理论界要拓宽研究视野,运用跨界思维,从语文、传统文化、素质教育、艺术教育、美育、思维科学等多视角研究学校对联教育,为对联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学术和智力支撑。要集合社会教育培训资源,可牵头联合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在教材、师资、研学等方面提供助力,如研发符合“双减”新政精神的新教材,开展公益性教育培训和师资培训,举办对联文化夏令营、对联文化游等对联文化研学实践营地活动。 


推广对联杂志 引领深度阅读

捧读《对联》杂志 走进文化里的中国

订阅对联杂志,尊享 曾联惠对联课堂C位




图片视频音乐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打开喜马拉雅 听对哥谈联

喜马拉雅 搜索:对哥谈联

点击订阅关注哦




《对联》杂志微博

海内外唯一公开发行的对联艺术期刊

征订:13269221236(微信同号)

邮箱:duilian2008@sina.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