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活动回顾 | “益童黔行”支教服务学习·家访篇


 秋

   季



      高略苗寨

访

绵绵黔山,滚滚乌江

孕育着这处风情苗寨

而在这苗寨当中

有多少希望的种子已悄然萌芽






山   路

崎   岖




在夕阳的目送下,走进苗寨的吊脚楼


在贵州支教的每一个下午,结束了一天的课程之后,约莫四五点钟的光景,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 顺着石阶蜿蜒而上,在夕阳的目送下,走进苗寨的吊脚楼,逐家逐户地进行家访,我们常常兵分两路,每组每天分别选择三到四户家访。

高略村分为大寨和小寨,莲花小学就坐落在两寨之间。在“地无三尺平”的黔东南,山路曲折陡峭。

学生们蹦蹦跳跳地跑在前面,早就是轻车熟路,哪怕是脚踩拖鞋也是健步如飞。我们则磕磕绊绊地跟在后头,感叹路的崎岖之余,不时回头望向被甩在身后的学校,更加体会到上学之路的艰辛。



泉  水

叮  咚




千户苗寨多半依山而建,几乎清一色的木制二层小楼


灌木下山泉叮叮咚咚地流过,耳旁夏末的微风竟带不来一丝凉意,走不了几步便浑身汗津津的了。千户苗寨多半依山而建,几乎清一色的木制二层小楼,一楼因太过潮湿仅作为生活空间,在这里做饭或是堆放物品,二楼则是卧室。当地苗族人大都好客热情,总是招呼我们到楼上坐,又免不了一阵换鞋脱袜。

家中的陈设简陋,基本没有茶几,没有餐桌,有些家庭甚至堆满了破旧的家私和凌乱的物什,让人几乎无处下脚。家长们面露羞涩,手忙脚乱收拾停当之后,从角落搬出小凳子招呼我们坐成一圈,有时会洗几个当地产的黄瓜或者切开几片西瓜摆在圆圈中间招待我们。谈话就是在这样简简单单的条件下进行的。



山   外

山   内




“这里有很多小伙伴,也比较轻松。”


学校里大部分孩子的父母都在外务工。一半左右的学生与留在家中的父(母)同住,或是由爷爷奶奶抚养。大多数人家都有农田、家禽、家畜。女人们在家操持家务,男人们则在外打工,大半年才能返乡探亲一次。


不少学生家里有兄弟姐妹或者三五玩伴, 使得他们物质条件简陋的生活环境也并不孤单。在小萍(化名)家中,我们遇到了上三年级的大姐帮着做家务,还有三岁的三弟。月蓉(化名)家里,母亲怀里抱着小妹,牵着二姐。最大的月蓉(化名)一回家就帮着逗妹妹。村子里的小伙伴也喜欢互相串门,光着脏兮兮的小脚在地上跑来跑去,不亦乐乎。



有不少学生的父亲在附近镇上打工,或者在村里做一些零工。不忙的时候就三三两两地坐在村口聊天,女性穿着苗式的绣裙,手上一针一线地绣着花。她们在为自己的女儿缝制苗族服饰的花边。“每年过年的时候,她们都会穿上这样的衣服,衣服都是我们自己做的。头饰就要去外面找人打。”有时候几家人家的女人们凑在一起做女工,高柳(化名)和小莲(化名)的妈妈就是这样,大家都是亲戚,住在前后屋,白天就在一起做事聊天,打发时间。孩子的学习上,母亲多半是帮不上忙,所幸父亲也在当地,有时还可以辅导一下功课。

对于那些父母常年在外的务工的孩子来说,学业就是自己的事情了。父母在广东或是福建,只有逢年过节或是农忙时节才会回家。家里只有爷爷奶奶,老人虽年事已高家里也还有几亩地要耕作,更加没有经历照顾孙辈,只能在起居上提供基本的照料。还有的家庭,只有姐弟俩单独在家,偶尔远方亲戚会过来探望。简陋的灶台和锅碗瓢盆,凌乱的物品,没有玩具和故事书。但早熟的他们已经学会了把这一切当做习以为常,学会了不抱怨,学会了做一个“小大人”。

也有的家庭也曾外出务工,但最终还是决定返乡。小涛(化名)父母曾在柳州打工。小涛跟着父母在柳州的幼儿园读了几年,直到今年全家人又回到了榕江。城市的生活经历带给海波很多不同的体验,在一个班级里,他的眼神和状态都显得与众不同,不论是知识的吸收速度还是见识的广度,他都比同班同学超出很多。在他的家里贴着几张曾经获得的奖状,从那里我们得知原来他学过街舞也获得了不少名次。而这些城市的印记却难以再在高略这个地方觅得。问及回到村里的感受,海波脸上流露出若有若无的失落,但还是说,“这里有很多小伙伴,也比较轻松。”



梦   想

当   下




“那对你来说一份工作是轻松重要还是抓坏人重要?”

“抓坏人更重要。”


和父母聊对孩子学习的规划。大部分父母都愿意把孩子送到附近的朗洞镇上读初中——“只要他自己考得上。” 但我们不禁陷入了沉思。我们在他们的眼睛里看到了对知识的渴望,但是又有多少孩子可以像城里的孩子那样顺遂地中考、高考、入读大学呢。

我们和孩子们聊到人生的规划与梦想,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却有受制于现实的框架。在大人眼中尚不懂事的小翔(化名),其实有着自己的梦想,只是在大人们的眼中他的梦想似乎只是玩笑话。


“我想当一名警察。在电视里看到,当警察可以抓坏人,把坏人关起来,而且感觉是一份比较轻松的工作。”

“那对你来说一份工作是轻松重要还是抓坏人重要?”

“抓坏人更重要。”

如果说低龄段学生的梦想在家长看来或多或少是童言无忌,那么年龄稍长一些的同学,有些真的已经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六年级毕业生江琪同学(化名),即将前往镇上读初中,父亲常年在外务工,母亲在家里照料。她对于自己的学习没什么信心,可能在此之前的大部分时间里,没有在学习上投入太多。但在六年级的某一天,她突然决定要好好学习,因为她想要有一个不一样的人生,同伴却对她说这一切是没有用的。


“你想要什么样的人生?”

“找一份好工作吧。”

“什么样的工作是好工作呢?”

“一份自己拥有的工作,在自己手里的工作。”

这些人生的议题,可能从没有人和他们提起,但对于他们都是意义重大的。由于条件限制,这里的孩子对于大山外的想象,几乎都是靠电视、手机上有限的资讯完成的。家庭教育的缺位,生涯教育的缺失,让他们只能迷茫地靠自己寻找着知识和未来。

在家访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不少困难,最突出的就是语言障碍,有的家长年纪大了,听不懂普通话,或者一知半解,我们只能磕磕绊绊地交流。在林佳英(化名)、林佳玉(化名)家,奶奶听不懂普通话,于是老师带着佳英、佳玉一起把上课学到的歌曲唱给奶奶听。在语言的背后,更多的是文化的障碍;即便能够沟通,很多家长也很难理解在孩子的培养上家庭需要怎样的投入和付出;对于他们而言,孩子自己总会长大,长大后可能也会像他们一样外出打工,生命或许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的轮回。



夜   深

灯   明




家长们那一双双专注的眼神,期许中似乎带有几分凝重


离开的前一天,我们召集家长,开了一次正式的家长会。陈设简单的会议室里人头攒动,家长的参加热情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我们不仅对这一段支教工作进行了总结,还对孩子们的未来进行了规划和建议。我们也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与这段时间支教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与家长们分享了我们的一些观察、思考与感悟,真切地希望能够或多或少地帮助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好。


看着坐在讲台下面的家长们那一双双专注的眼神,期许中似乎带有几分凝重,我们期望着这段日子结束时无论家长还是孩子都能有所收获,我们期望着这段日子往后的他们能因为我们的到来而有些变化,有些好的变化。他们对未来的期待,或许也就是让我们来到这里并坚持下来的最大动力吧。



过家访与家长会,我们与当地的村民有了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我们不仅了解到了孩子们面对的选择与困境,也感到困境中仍然存在希望、真诚的爱和期许。家长会只是一个契机,或许我们平日里很难有机会切实地与生活在大山苗寨里的人们促膝长谈,而在贵州,这一切都成为可能......回去的前一晚,繁星点点,我们的心情也一点一点轻松起来。



往期回顾

“益童黔行”支教服务学习项目

“益童黔行”支教服务学习·教学篇

“益童黔行”支教服务学习·运动会篇

“益童黔行”支教服务学习·生活篇


文案:霄羽 思廷书院办公室

        侯乐涵 2018 经管学院

排版:欧阳 思廷书院办公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