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稿推荐】张运洲, 刘俊, 张晋芳, 等. 中国新能源 “后补贴时期 ”发展分析

中国电力 中国电力 2023-12-18


张运洲, 刘俊, 张晋芳, 等. 中国新能源 “后补贴时期 ”发展分析[J]. 中国电力, 2019, 52(4): 1-7.

ZHANG Yunzhou, LIU Jun, ZHANG Jinfang, et al.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renewable energy during "post-subsidy period" in China[J]. Electric Power, 2019, 52(4): 1-7.


1研究背景



      

在国家能源战略引领和政策驱动下,中国新能源发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装机规模、发电量均位居世界首位,在促进能源结构优化和推动绿色发展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过度依赖补贴,新能源发电补贴缺口正在持续扩大。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补贴缺口已达1127亿元。近年来,随着成本大幅下降,新能源发电市场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国家近期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以降低补贴强度、加快补贴退坡,鼓励建设不需要国家补贴的新能源发电项目,推动风电、光伏平价上网,新能源发展正逐步进入“后补贴时期”。




2论文所解决的问题及意义




论文在展望中国未来新能源发展前景和未来新能源发电经济性趋势基础上,提出了新能源“后补贴时期”应重点关注的问题,重点从规划、运行、市场等维度,分析了提升电力系统承载力的综合措施,围绕科学引导发展节奏、推进电力市场建设、出台配套政策机制、提升系统灵活性等方面,提出了中国新能源未来发展的政策建议。




3论文重点内容




新能源进入“后补贴时期”需重点关注高比例新能源并网发展的成本、政策和技术等方面问题。从电力系统角度来看,首先要持续推动新能源发电降低成本,提高项目整体经济性和竞争性,特别是注意非技术成本将逐渐成为影响新能源发电成本的主要因素。图1、2分别为2009—2018年全球风电、光伏发电度电成本。

图1   2009—2018年全球风力发电度电成本

图2   2009—2018年全球光伏发电度电成本

其次要补贴退坡过程中,针对存量与增量项目制订合理的差异化政策,新增项目应以不需要国家补贴为主,对于分布式光伏、光伏扶贫等政策支持性项目仍保持一定额度的补贴。再次制定中长期规划中,重点应对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电力平衡压力及额外成本问题,主要包括电力平衡成本和容量充裕性成本等。图3、4分别为中国光伏、风电造价构成。

图 3   中国光伏造价构成

图4   中国风电造价构成

大规模消纳新能源发电需要着力提升电力系统承载力。新能源装机增长速度远超负荷增长速度和系统调节能力增长速度,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不足是影响和制约新能源高比例消纳的主要矛盾。与此同时,国内电力市场正在建设之中,省间壁垒和机制障碍尚待进一步消除。破解新能源消纳难题迫切需要从规划、运行、政策等层面共同发力、综合施策,挖掘系统调节资源,提升系统新能源承载力。图5为提升电力系统新能源承载力的综合措施。具体来看,规划层面上促进电源结构优化,推动源网协调发展,提升系统灵活性;运行层面上实施统一调度,优化新能源运行;市场层面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作用,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多渠道、多方式消纳新能源。

图5   提升电力系统新能源承载力的综合措施

未来新能源发展的关键在于科学引导发展节奏、构建大范围消纳平台、出台配套政策机制以及提升系统灵活性等。一是科学引导发展节奏,促进新能源高效开发。能源战略上研究明确新能源发展在能源变革中的地位和角色,规划制定上合理确定新能源发电装机分阶段总量及结构布局,年度项目安排上继续加强对新能源行业的宏观调控,注意政策衔接与平稳过渡,防止行业大起大落。二是构建大范围消纳平台,推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化消纳机制,发挥大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形成包含中长期交易、现货交易和辅助服务等交易模式、国家电力市场和省级电力市场相衔接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利用水平。三是出台配套政策机制,形成新能源良好发展环境。及时出台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制订科学合理的配额指标和实施方案,对执行情况加强动态监测、评估和考核,做好配额制政策与现有可再生能源政策及电力市场建设的衔接。四是提升系统灵活性,综合施策为新能源消纳创造条件。加大抽水蓄能、调峰气电等灵活电源建设力度,加快推进中国煤电机组深度调峰改造工作,推动供热机组实现热电解耦。




4研究结论




     随着“后补贴时期”到来,新能源发电经济性不断提升,实现平价上网正在成为事实,中国未来中远期新能源发展仍将处于重大机遇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实现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高效消纳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各级政府有效支持,电力企业共同努力,全社会积极关注,着力提升电力系统新能源承载力,确保新能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更高水平的消纳。


左右滑动可查看全文



作者介绍


第一作者:张运洲(1962—),男,硕士,高级工程师(教授级),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用电与节电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可再生能源并网专委会主任委员,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院长)、党委书记,长期从事能源电力及电网规划与管理工作。

第二作者:刘俊(1983—),男,博士,高级工程师,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能源战略与规划研究所副所长,从事能源电力战略规划及新能源发展消纳等研究。




 往期回顾 


《中国电力》2020年第11期目录

【精彩论文】考虑容量分布的电热器和蓄热器分布式优化配置方法

【精彩论文】基于灵活性裕度的含风电电力系统源荷储协调滚动调度

【精彩论文】供用电双方满意的电压暂降治理增值服务策略

【精彩论文】对称性和波动性约束的居民负荷谐波发射水平评估

【征稿启事】“高压碳化硅器件及应用技术”专题

【征稿启事】“直流电网故障电流抑制技术”专题征稿启事

【征稿启事】“柔性交流输配电技术”专栏征稿启事

【征稿启事】“基于电力电子装备的配电网运行控制与形态演变”专题征稿启事


编辑:杨彪

审核:许晓艳

声明

根据国家版权局最新规定,纸媒、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转载、摘编《中国电力》编辑部的作品,转载时要包含本微信号名称、二维码等关键信息,在文首注明《中国电力》原创。个人请按本微信原文转发、分享。欢迎大家转载分享。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