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论文】基于解耦内点法与混合整数规划法的区域电网动态无功优化算法
基于解耦内点法与混合整数规划法的区域电网动态无功优化算法
张杰1, 郑云耀2, 刘生春3, 马勇飞1, 颜伟2, 王恒凤2
(1.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青海 西宁 810000; 2. 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重庆 400044; 3. 青海德泓电力科技有限公司,青海 西宁 810000)
引文信息
张杰, 郑云耀, 刘生春, 等. 基于解耦内点法与混合整数规划法的区域电网动态无功优化算法[J]. 中国电力, 2023, 56(1): 112-118.
ZHANG Jie, ZHENG Yunyao, LIU Shengchun, et al. A dynamic reactive power optimization algorithm for regional power grid based on decoupling interior point method and mixed integer programming method[J]. Electric Power, 2023, 56(1): 112-118.
动态无功优化[1-2]主要是通过对发电机、有载调压变压器、电容器等调压设备全天运行状态的时空优化,在满足节点电压幅值安全约束的基础上实现全天网损最小的目标。动态无功优化对于提高系统电压质量、降低网损和解决离散调压设备的频繁动作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动态无功优化是一个含日动作次数绝对值约束的多时段大规模非线性混合整数规划问题,长期以来尽管已经有很多相关研究成果报道,但其求解效率仍然难以满足实际工程的应用要求。现有动态无功优化算法可以分为动态规划法[3-5]、基于整数变量连续化松弛罚函数的内点法[6-7]、随机智能算法[8-13]、结合内点法与随机智能算法的混合算法[14-16]、二阶锥方法[17]、结合内点法与混合整数规划的两阶段算法[18-22]6类。其中,第1类方法求解效率低,可能存在组合爆炸问题;第2类方法存在罚函数迭代嵌入时机选择困难和收敛问题;第3类和第4类方法存在解的不稳定性和计算效率问题;第5类方法的二阶锥近似化条件比较苛刻,同时求解有载调压变压器分接头时,由于其可选状态很多,存在组合爆炸问题;第6类方法的第1阶段通常采用内点法求解原问题的连续解,第2阶段在连续解的基础上采用基于CPLEX的混合整数线性规划算法求解原问题。相对而言,第6类方法更加有潜力。然而,文献[17]在第1阶段同时松弛了离散变量和绝对值约束,这就可能导致第1阶段连续最优解离散设备日动作次数越限,对第2阶段求解贡献低。文献[19]尽管在第1阶段考虑了离散变量日动作次数的绝对值约束,但也由此会带来辅助变量平衡约束的处理困难问题。针对动态无功优化两阶段算法的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解耦内点法与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法的两阶段算法。第1阶段,将离散变量松弛为连续变量,同时利用Sigmoid函数处理绝对值函数以实现原模型的连续化,采用解耦内点法思想[23]构建KKT修正方程的对角带边结构,从而提高了模型的求解效率;第2阶段,将原动态无功优化模型在第1阶段连续解附近线性化,构建涉及原模型所有约束条件的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由此决策出离散无功控制设备的优化解。以某地区26节点的实际系统为例,仿真验证本文算法的有效性。
本文针对区域电网建立动态无功优化模型,模型中以有载调压变压器和电容器为无功控制手段,以电网安全约束和离散设备的日动作次数为约束,以实现全天网损最小为目标,并在有载调压变压器支路中增加虚拟节点表示功率、电压转换关系[24],具体数学模型(记为模型M)如下。
(1)目标函数为
式中: hdcr 、 hdTab 分别为电容器、有载调压变压器日动作次数约束; Mcrimax 为接于节点 i 处的可投切电容器单组电容器开关的最大允许动作次数; Ncri 为接于节点 i 处的可投切电容器拥有的最大组数; Tablmax 为变压器 l 全天最大动作次数; N+ 为正整数。
2 动态无功优化的两阶段算法
基于第1阶段M1的连续最优解对模型M进行线性化处理,式(1)~(6)采用文献[18]提出的线性化模型,将 V2 视作独立变量用来替换动态模型中的V变量,再通过Taylor级数展开、近似处理等方法对支路传输功率方程进行处理,将支路传输功率方程线性化;式(9)和式(10)采用文献[17]提出的线性化模型,通过等价转换将离散设备动作次数约束转换成一组等价线性不等式方程组。由此,式(7)、式(8)和式(11)共同构成了原问题的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M2,可以采用Cplex等商业软件实现高效求解。
选取某地区实际电网进行分析计算,其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共有26个节点、15条交流线路、15台有载调压双绕组变压器,每台变压器全天最大动作次数为8次,无功补偿电容器15套,每组电容器的全天最大动作次数为6次,且标幺容量均为0.0501,所有节点的电压上限和下限分别为1.07 p.u.和0.97 p.u.。将全天功率曲线划分为24个时段,其变化规律如图2所示。以CPU为core i5-6500,内存为8 GB的PC为计算平台,Matlab 2014 b为仿真环境进行仿真。
图1 220 kV控制分区拓扑结构
Fig.1 Topology of a 220 kV control zone
图2 区域电网功率曲线
Fig.2 Power curve of regional power grid
两种方案的仿真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方案S1和S2的求解时间分别为11.89 s和36.42 s,相比于非解耦内点法(S2),采用解耦内点法(S1)节省了约70%的时间;同时,两种方案的迭代次数和网损分别是一致的。这是由于采用解耦内点法将一个高维的修正方程解耦成了多个小维度的方程组后,尽管需要求解的方程个数增加,但由于每个方程的维数大幅度减小,从而可以提高计算效率。由于解耦过程没有涉及任何的近似处理,两种方法的求解精度和计算结果是一样的。因此,解耦内点法能在保证精度的情况下有效提升模型M1的计算速度。
表1 方案S1和S2仿真结果
Table 1 Simulation results comparison of IPM and DIPM
方案S3和S4第1阶段变压器分接头、电容器日动作次数的松弛解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两种方案松弛解不同,且方案S4变压器1、电容器6的优化结果分别为10.0182和7.7441次,超过了其允许的日最大动作次数。以电容器6为例,当忽略其动作次数的绝对值约束时,其对应的负荷波动幅度大、波动频繁,如图3所示,从而引起了设备的频繁动作。
表2 变压器、电容器日动作次数情况
Table 2 Daily action times of transformer tap adjustment and capacitor switching
图3 负荷6无功功率曲线
Fig.3 Reactive power curve of load 6
进一步比较方案S3和S4第2阶段的网损目标优化结果。优化后,两种方案的网损目标优化结果分别为117.0466 MW·h和121.8019 MW·h。相比于S4,方案S3网损降低了3.90%。其原因为当以方案S4的松弛解进行邻域搜索时,对于变压器1、电容器3而言,第1阶段忽略了其日动作次数的绝对值约束,导致原问题M的最优解不在M1松弛解的邻域范围内,因而得到M2的最优解并非原问题M的最优解。第1阶段考虑离散设备动作次数约束,可进一步提升求解精度。
作者介绍
张杰(1982—),女,硕士,高级工程师,从事电力系统分析研究,E-mail:71226923@qq.com;★
郑云耀(1993—),男,硕士,助理工程师,从事电力系统优化运行研究,E-mail:785004813@qq.com;
★
刘生春(1983—),男,硕士,高级工程师,从事电力设备局部放电研究,Email:254055793@qq.com;★
王恒凤(1999—),男,通信作者,硕士研究生,从事电力系统优化运行研究,E-mail:939304279@qq.com.往期回顾
编辑:于静茹校对:许晓艳审核:方彤
根据国家版权局最新规定,纸媒、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转载、摘编《中国电力》编辑部的作品,转载时要包含本微信号名称、二维码等关键信息,在文首注明《中国电力》原创。个人请按本微信原文转发、分享。欢迎大家转载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