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论文】考虑光储型电热协同系统灵活性的多代理削峰填谷策略
考虑光储型电热协同系统灵活性的多代理削峰填谷策略
曾爽1, 梁安琪1, 王立永1, 李香龙1, 马麟1, 王喆2, 王林钰2, 刘澜2, 赵伟2
(1.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75; 2. 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 苏州 215004)
引文信息
曾爽, 梁安琪, 王立永, 等. 考虑光储型电热协同系统灵活性的多代理削峰填谷策略[J]. 中国电力, 2023, 56(2): 133-142.
ZENG Shuang, LIANG Anqi, WANG Liyong, et al. Multi-agent peak shaving and valley filling strategy considering the flexibility of electric-thermal system with optical storage[J]. Electric Power, 2023, 56(2): 133-142.
为使多个ETS灵活、协同参与削峰填谷服务,降低负荷预测误差和新能源出力波动对调控结果的负面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考虑ETS灵活性的多代理削峰填谷策略。首先,以响应电网侧削峰填谷指令为目标构建了一个由配网代理、区域代理、ETS/光伏发电(PV)代理和执行单元组成的多代理系统,从而使ETS具备灵活参与削峰填谷的能力。为解决多个ETS的协同控制问题,提出了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的集中式能量管理模型。为降低负荷预测误差以及新能源波动对调控结果的负面影响,提出了以区域代理为主智能体、供暖设备为从智能体的主-从式一致性算法。最后,基于IEEE 33节点配网系统,仿真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策略的有效性。
为实现电对热的支撑并满足电网峰、谷的调节需求,本文选择电供暖设备和电蓄热设备作为电热耦合单元。图1为光储型电热协同系统的典型结构,光伏发电系统由多个光伏阵列及其相连的变流器(PCS)组成;基础电力负荷、供暖设备和蓄热设备运行所需的电能由外部电网和光伏发电系统提供;供暖设备、蓄热设备、热水管网以及热负荷组成了热系统。供暖设备负责把电能转化为热能,而蓄热设备可对热能进行存放。生产出的热能将通过热水管网传递给热负荷,从而满足用户的热需求。
图1 光储型电热协同系统的典型结构
Fig.1 Typical structure of the electric-thermal system with optical storage
图2为本文提出的面向光储型电热协同系统的多代理系统的框架。该框架包含3个代理:配网代理、区域代理和ETS/PV代理。其中,配网代理归电网运营商所有,其他代理由社会企业扮演。削峰填谷的服务电价由区域代理与ETS/PV代理磋商决定,是一个已知量,并统一由区域代理上报配网代理。此外,不同区域代理上报的服务电价可以不同。各代理的主要功能描述如下。
图2 多代理系统框架
Fig.2 Framework of the multi-agent system
(3)ETS/PV代理。该代理可实时计算ETS和光伏系统的边界信息,并定期将这些信息汇总上报。此外,还负责为ETS内部的供暖设备提供实时的分布式控制信息
可调资源的有功功率评估模块部署在ETS/PV代理内,负责为ETS/PV代理的上级代理提供边界信息
2.1 电热协同系统的有功功率边界评估
目前,供暖设备的种类很多,可分为“以热定电”型和混合型。前者仅支持温度参数的调节,设备会基于用户设定的温度参数自适应调整有功功率的输入;后者既支持“以热定电”模式,还支持有功功率连续调节的“以电定热”模式。为充分挖掘电热协同价值,本文选择混合型供暖设备作为制热设备。混合型供暖设备运行在“以电定热”模式下的有功功率
式中:
图3为多代理削峰填谷策略的执行框架。集中式能量管理策略的参与代理包括配网代理、区域代理和PV代理;分布式能量管理策略仅由ETS代理和区域代理参与。多代理削峰填谷策略采用双层架构设计,其运行目标是降低电网的峰谷差。集中式能量管理策略为上层策略,为下层的分布式能量管理策略滚动提供区域代理的有功功率计划值
图3 策略执行框架示意
Fig.3 Diagram of the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framework
3.1 基于MPC的集中式能量管理策略
集中式能量管理采用日内滚动机制,相应模块部署在配网代理中。该模块将基于MPC的集中式能量管理模型滚动求解配网代理辖区内可调资源的有功功率计划。本文中,滚动计算的时间分辨率设定为15 min。下面详细介绍集中式能量管理模型及其求解算法。
3.1.1 优化目标
由于本文中的配网代理归属于电网运营商,为减小电网运营商的费用支出,日内滚动阶段以电网支付费用最小为优化目标,即
实际中,供暖设备可能会因故障而退出运行,为确保主-从式一致性算法在上述情况仍然有效,通信网络的拓扑结构须始终满足序列完备条件,即在通信网络的有向图中始终存在一个全局可达点[17-18]。本文选择图4所示的通信网络拓扑,可以看出,由于主网络节点0是一个全局可达点,所以从网络节点退出不会影响序列完备性。
图4 通信网络拓扑示意
Fig.4 Communication network topology diagram
3.2.2 主智能体算法的构建
主智能体算法部署在区域代理内,负责实时计算分布式指令 zi0(t) 可表示为
式(21)~(26)构成了完整的主-从式智能体算法。在削峰期,如果
本部分以一个修改的IEEE 33节点配网系统为例,通过仿真模拟的方式验证本文所提出策略的有效性。配网系统的单线图如图5所示。配网系统的基准容量和电压等级分别设定为100 MW和12.66 kV,电源节点的电压幅值固定为1.02 p.u.。
图5 修改的IEEE 33节点配网系统的单线图
Fig.5 Single line diagram of a modified IEEE distribution network system with 33 nodes
配网系统部署了3个ETSs和一个光伏电站。其中ETS 1和光伏电站属于区域代理A,ETS 2和ETS 3属于区域代理B。ETSs的能源配置见表1。光伏电站的额定功率为1 MW。图6为典型日的光伏出力特征曲线,本文所有的光伏出力均以此曲线为基准生成。图7为典型日ETS 1~3的热负荷曲线。图8为配网净负荷及其预测曲线。本文基于CNN-LSTM混合神经网络对负荷进行预测[19]。
表1 ETS的配置情况
Table 1 Configuration of ETS
图6 典型日PV有功功率特征曲线
Fig.6 Typical characteristic curve of daily PV active power
图7 典型日热负荷曲线
Fig.7 Typical daily heat load curve
图8 典型日净负荷及其预测曲线
Fig.8 Typical daily net load and its prediction curve
供暖设备的有功功率下界设置为其额定有功功率的0.1倍,有功功率上界等于其额定有功功率,一致性调节系数 αij 设置为0.05。比例系数c和 λ1 分别设置为5和0.7。区域代理A和B的服务电价分别设置为1.5元/(kW·h)和1.8元/(kW·h)。ETS代理向区域代理收取的服务费为0.6元/(kW·h)。电网的峰、谷、平电价信息如表2所示。
表2 电网的电价信息
Table 2 Electricity price information of power grids
本部分构建了3个场景用于仿真验证,具体描述如下。场景1:开启多代理削峰填谷策略,开启园区型削峰填谷策略。场景2:开启基于MPC的集中式能量管理策略;关闭分布式能量管理策略;开启园区型削峰填谷。场景3:开启园区型削峰填谷策略。
将文献[8]提出的园区型削峰填谷策略在仿真中作为ETS的默认运行策略,该策略不支持多个ETSs间的协作,调控变量为ETS1~3内采暖设备的有功功率。对于场景1和2,在削峰填谷辅助服务以外的时段,ETS只运行园区型削峰填谷策略。在削峰填谷辅助服务期间,场景1将执行本文提出的多代理削峰填谷策略;场景2只执行本文提出的集中式能量管理策略且供暖设备也按该策略下发的计划调整有功功率;场景3全天只运行园区型削峰填谷策略,并不参与电网的削峰填谷辅助服务。集中式优化模型统一采用Cplex进行求解。区域代理i的响应合格率 Δi 为
图9为场景1和3下的净负荷对比。与场景3相比,在00:55—06:00、12:15—14:00时段,本文提出的策略提升了负荷谷期的净负荷;在18:00—22:00时段,本文所提策略进一步削减了负荷高峰。结合图10可以看出,本文策略可准确响应削峰填谷指令并进一步挖掘ETS集群的削峰填谷潜能。在09:00—12:00时段,本文提出的策略并没有响应削峰指令,这是因为该时段为峰电价时段,园区型削峰填谷策略已经把区域代理A和B的有功功率减至最小值,导致本文所提策略已无法进一步调节供暖设备的有功功率。
图9 场景1和3下的净负荷对比
Fig.9 Comparison of net load curves under scenarios 1 and 3
图10 场景1和3下的有功功率平衡概况
Fig.10 Active power balance profiles under scenarios 1 and 3
图11为场景1下的热功率平衡概况。可以看出,本文提出的策略会尽量确保本地的热功率平衡。这是因为本文方法中的有功功率边界评估环节考虑了本地热功率平衡问题,见约束式(2)~(6)。
图11 场景1下的热功率平衡概况
Fig.11 Heat power balance profiles under scenario 1
图12对比了场景1和2的净负荷曲线。可以看出,场景2在00:55—06:00、12:15—14:00以及18:00—22:00时段的峰谷调控效果均比场景1差,这是因为场景2仅采用了集中式能量管理策略,调控效果受负荷预测误差和光伏出力波动的影响较大;场景1中的分布式能量管理策略能实时修正计划偏差,使得调控效果更加稳定。上述仿真结果表明:分布式能量管理策略在减轻负荷预测误差和光伏出力波动的负面影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12 场景1和2下的净负荷对比
Fig.12 Comparison of net load curves under scenarios 1 and 2
本部分选择ETS的总运行成本、峰谷差率、区域代理的收益、区域代理的平均响应合格率和ETS代理的总收益作为策略性能的评估指标。表3为各场景下的性能指标概况。可以看出,场景1的峰谷差率最低,表明本文方法可进一步减小区域电网负荷的峰谷差。与场景2相比,场景1在区域代理平均响应合格率方面更优。这是因为场景1的分布式策略可减小负荷预测不确定性和光伏出力波动对策略实施效果的负面影响,使区域代理的实际有功功率更加逼近计划值。为此,场景1下的区域代理和ETS代理的总收益高于场景2。上述仿真结果再次证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同时也再次验证了分布式策略的重要性。
表3 各场景的综合性能指标
Table 3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index of scenarios
(责任编辑 许晓艳)
作者介绍
曾爽(1985—),男,硕士,高级工程师,从事综合能源服务业务研究,E-mail:zengshuangbj@163.com;
★
梁安琪(1992—),女,通信作者,硕士,工程师,从事多能互补、能效提升技术研究,E-mail:laq0705@163.com.
往期回顾
编辑:杨彪审核:方彤
根据国家版权局最新规定,纸媒、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转载、摘编《中国电力》编辑部的作品,转载时要包含本微信号名称、二维码等关键信息,在文首注明《中国电力》原创。个人请按本微信原文转发、分享。欢迎大家转载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