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羽戈:鲁迅为什么不愿要孩子?

人文英华 2021-04-24

1930年鲁迅与许广平、周海婴合影

生丁此时此地
真如处荆棘中
……

文|羽戈(青年学者)


1929年9月27日清晨,周海婴呱呱坠地。在写作《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十年之后,鲁迅终于成为父亲。这一年他将近五十岁,按理说,中年得子,该是不胜之喜。然而周海婴诞生前后的种种细节显示,鲁迅似乎并无太大欢愉。许广平分娩之时,遭遇难产,医生征询鲁迅意见,留大人还是留孩子,鲁迅不是如一般男人那样犹豫不决,或者企图求全,答“两个都留”,而是不假思索道:“留大人。”当他知悉了孩子的性别,遂说道:“是男的,怪不得这样可恶!”据一位籍贯浙江诸暨的朋友指教,绍兴话中,“可恶”有捣蛋之意,由此来讲,鲁迅这话,虽是玩笑(许广平称鲁迅“带着欣慰的口吻说”),却道出了一点残酷的事实:周海婴的出生,捣乱了他们既定的生活。


话说回来,鲁迅本来不愿要孩子。他在致李秉中(李是鲁迅执教北京大学时期的学生)的信中明言:“我本以绝后顾之忧为目的,而偶失注意,遂有婴儿,念其将来,亦常惆怅,然而事已如此,亦无奈何……”(1931年4月15日)周海婴的回忆可为参照:“我的出生是一个意外。母亲告诉我,当时他们觉得生存环境非常危险、恶劣,朝不保夕,有个孩子是拖累。但是后来他们避孕失败,我就意外降临了。”


鲁迅这一思想,搁在今日,可称丁克主义。我亦曾是丁克主义者,故而对鲁迅的心路,常有揣摩。具体说来,鲁迅与朱安的婚姻,有名而无实,孩子自然不在考虑之中。他和许广平,1923年初见,1925年开始通信,1926年3月6日,鲁迅日记云:“夜为害马剪去鬃毛。”“害马”即许广平的雅号,这一天也许是定情之日。1927年10月,鲁迅和许广平在上海同居。1929年初,因“偶失注意”,许广平怀孕。据此可估算鲁迅作为丁克主义者的时长。以当时避孕技术之低劣,则知鲁迅的丁克生涯,能坚持两到三年,其实相当艰辛。

鲁迅不想要孩子,绝非不喜孩子,而是太爱孩子了(增田涉《鲁迅的印象》写道,鲁迅最喜欢月亮和孩子),以至不愿让他们降生于那个残虐不仁的时代与国度。他对李秉中大发感慨:“生丁此时此地,真如处荆棘中……”(1931年2月18日)“生今之世,而多孩子,诚为累坠之事,然生产之费,问题尚轻,大者乃在将来之教育,国无常经,个人更无所措手……”(1931年4月15日)前一句谈孩子成长的语境,“荆棘”之说,并非危言,“大野多钩棘,长天列战云”,正是彼时的写照。后一句谈及对孩子的教育之恐惧,结合《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来看,可知这是纠结鲁迅的最大心魔。


我身边的朋友,与2010年前的自己,坚持做丁克,原因大抵与鲁迅一样。W兄说过一句名言,大意是:把孩子生在这个世道,是一种严重不负责任的行为。有人认为这样的思量过于理想化:古往今来,哪有一个适合孩子生存的黄金年代呢,假如我们都因此作绝嗣之想,世界只可能更加糟糕。我觉得这两种说法,都有其道理,不能说哪个正确,哪个错误,因其所涉及的问题,在于对世界与人性的根本态度,乐观还是悲观,希望更大还是绝望更大。鲁迅显然属于后者,他的绝望感之深,该是近代第一。我猜测,若非“偶失注意”,鲁迅应该会丁克下去,直至老死。


基于此,便不难理解,为什么鲁迅对周海婴,不乏烦言。他在致亲友的信中,屡屡提及周海婴淘气、顽皮,“总是搅乱我的工作”“真难办”“真麻烦”“十分吃力”“闹得人头昏”云云(当然这些话可从另一面来理解:貌似抱怨,实则不无炫耀之嫌,以我为人父的经验揣度,鲁迅在下笔之际,嘴角也许会有一丝淡淡的笑意)。其中致李秉中一信,措辞最是严峻:“孩子生于前年九月间,今已一岁半,男也,以其为生于上海之婴孩,故名之曰海婴。我不信人死而魂存,亦无求于后嗣,虽无子女,素不介怀。后顾无忧,反以为快。今则多此一累,与几只书箱,同觉笨重,每当迁徙之际,大加擘画之劳。但既已生之,必须育之,尚何言哉。”(1931年3月6日)把孩子与书箱并提,未免有些薄情。


海婴与鲁迅,一岁与五十


对于周海婴,鲁迅固然好摆出一副无可奈何的脸孔,如“长吉诗云:己生须己养,荷担出门去,只得加倍服劳,为孺子牛耳,尚何言哉”(1931年4月15日致李秉中),“近来我几乎终年为孩子奔忙。但既已生下,就要抚育。换言之,这是报应,也就无怨言了”(1932年11月7日致山本初枝)。不过大体而言,他堪称一个合格的父亲,不是严父,而是慈父。许广平回忆录常见鲁迅疼爱周海婴的情节,譬如每天写作,要搬到楼下的客厅,原因之一,即怕烟熏了孩子。我记得鲁迅致增田涉信中提到一个数据:“寓中都健康,只海婴患了阿米巴赤痢,注射了十四次,现在好了,又在淘气。”(1932年6月28日)连注射了多少次都记得如此清楚,足见关爱之深切。至于“俯首甘为孺子牛”,还有那首著名的《答客诮》(据许寿裳回忆,“这大概是为了他的爱子海婴活泼会闹,客人指为溺爱而作。‘救救孩子’,情见乎辞。”):“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皆可作为鲁迅挚爱周海婴的印证。

鲁迅对周海婴的大爱,我以为当表现在其遗嘱。人之将死,不忘教子,足以证实周海婴在他心中的地位。遗嘱共七条,第五条明确写给周海婴:“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余者如:“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其潜在对象,还是周海婴。


我读鲁迅遗嘱,常常想起嵇康《诫子书》(《家诫》)。古代人物,鲁迅最心仪的大概便是嵇康,他所校辑的古籍,《嵇康集》耗时最长。按许寿裳的说法,鲁迅的性情“严气正性,宁愿覆折,憎恶权势,视若蔑如,皓皓焉坚贞如白玉,懔懔焉劲烈如秋霜”,正与嵇康相通。这二人,一般的傲世轻物,一般的风骨凛然,然而留给儿子的文字,却仿佛换了一副肝肠。《诫子书》充满了世俗智慧,条分缕析,细致入微,完全可以当作魏晋生存指南,正如鲁迅遗嘱,主旨不是政治与文学,而是老于世故的生存之道。这导致了他们人格分裂或错位么,我却以为,这恰恰使得他们的人格趋向完满。


2015年11月2日


羽戈 青年学者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微信公众号:羽戈1982(yuge20040712)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思考与交流,感谢作者原创,如涉侵权请联系小编处理。(合作、联系、交流请加编者微信:ding000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