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英国画报所记录的庚子事变

西洋镜 少数派文库 2022-08-23

北京城,作为120年前庚子之乱的主战场,《图片报》、《伦敦新闻画报》等,都派遣了专业的新闻记者及摄影师和画家驻扎于此,并广泛征集、采用当事人现场拍摄的照片,于风暴中心,见证和记载了这场大变。除了为历史提供了大量鲜活生动的现场报道,使我们有幸可以目睹时人所记录的珍贵场面外,还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观察庚子事变的视角,即以西方当时的文化背景和战时立场,对当时的清朝做出了怎样的描述。以史为镜,可观古今,东西对照,方辨虚实。亦或,西洋镜本身,便是一幅生动的历史图景。



1900年6月16日     《伦敦新闻画报》     星期六 第3191期



北京情景

北京街头



正阳门,北京城的主要城门之一。官办铁路建设全权由英国铁路工程师金达负责。为完成该项工程,金达排除了很多困难,因此在英国女王生日当天获得荣誉称号。麦金托什拍摄。



1900年6月23日     《伦敦新闻画报》     星期六 第3192期


庚子事变


清朝早年远比西方各国发达,北京城现存的天文台可以证明这一点。该天文台位于城墙左近,外观精妙绝伦,令人称奇。该天文台配有做工精巧的铜制观测仪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279年忽必烈攻占北京城之时。随忽必烈到达北京的观星术士认为,部分天文仪器是古代战争的战利品,与北京地区纬度不符,于是,忽必烈命他们重新建造了一批仪器。两件留存至今的天文仪器与其他器材一起曝于露天环境下,常年饱受日晒雨淋,竟未见明显损伤。天文台目前无人看管,已遭废弃,儿童可以随意进出玩耍。此地杂草野树肆意生长,砖石歪斜,各种仪器杂乱无章。


北京的“乞丐桥”。托马斯·查尔德拍摄。


北京的天文仪器,1670年左右由耶稣会传教士负责设计和监造。


北京城墙上的古代铜制天文仪器。



清军由主城门入京


清军由主城门入京



庚子事变


无论是骑行80英里,还是乘坐客船,悠闲的旅行者从天津至北京只需两日光景。甫一接近北京城城墙,入目是一片冲积土,周边作物生机勃勃。北京城城墙天下闻名,高度及宽度均约50英尺,将整座城围成一个周长为20多英里的长方形。


城门对城中安全起到重要防护作用,若无敌军攻击,各城门仍旧遵循朝开夕闭的惯例。如本报后面插图所示,主城门洞开,以供士兵进入。城墙之内即是北京城。北京城由四部分构成,分别是外城、内城、皇城及紫禁城。紫禁城即皇帝居所。寇松称,对3.5亿中国人而言,皇帝即天子;而对洋人而言,皇帝仅仅是一个神秘的先知而已。


过去两周,北京城中各国公使馆的遭遇相当惊心动魄。公使馆并不是像人们所说的位于外城,而是位于内城,内城外有现存最为牢固的城墙保护。所有的公使馆中,英国使馆尤其重要。该使馆占地3英亩,曾经是亲王的府邸,如今已完美符合欧洲的生活方式。使馆中,工作人员拥有各自独立的住所,消防车库房、军械库房、医护室,一应俱全。此外,正如众人所想,还配有保龄球馆、网球场及其他5座球场。


庚子事变之初,为了保护法国公使馆和四处可见的法国传教士,巴黎方面已向清朝政府发出强势有力的官方通告,同时法军向清朝水域派遣旗舰示威,饱含威胁意味。


英国公使馆。出自《远东的民众与政 治 》(The Peoples and Politics of the Far East)。


英国公使馆外围。麦金托什拍摄。




1900年10月6日      《伦敦新闻画报》      星期六 第3207期



联军舰队驶离上海


联军舰队驶离上海。根据本报特约画家舍恩伯格发回的两张速写中的一张绘制。



1900年11月10日     《伦敦新闻画报》      星期六 第3212期


清朝及南非战况 


北京看起来稍微平静了一些,不少当地人开始返回城里。然而,清廷现在位于西安。种种迹象表明,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之内皇帝都不会出现在北京。清朝百姓也明白,只要外国军队还占领着北京,皇帝就不会回京。联军也不大可能放弃北京,和谈似乎陷入了某种僵局,远远没有达到令各国满意的程度。



庚子事变


清军建起斜坡,以便将沉重的大炮吊起运到北京的城墙上。他们试图从这里轰炸公使馆,未果。


进入紫禁城前集结待命的联军。联军军官所骑的小马特别引人注目。


8月16日,攀上皇城城墙的联军。


进入紫禁城的日本参谋与步兵团。


进入紫禁城的法国分遣队。



庚子事变


插图中可以看到北京英国公使馆网球草坪的遗址,那里曾经郁郁葱葱,修剪得很整齐。我们的同胞所到之处,到处都能发现网球场的踪影。插图中还可以看到联军攻占北京后军营里四处散落的小玩意。铅堆、白蜡、其他金属残片——烛台及其他器皿记录着被困人员用这些器物来涂抹子弹,以延长其射程的往事。


北京英国公使馆网球场草坪战后的场景。中国香港美璋照相馆提供。


北京英国公使馆内用于制造子弹的铅堆与烛台。中国香港美璋照相馆提供。



从补给船上卸载后勤物资


同联军一起前往北京:从补给船上卸载后勤物资。

根据本报特约画家约翰·舍恩伯格的速写绘制。




1900年11月17日     《伦敦新闻画报》     星期六 第3213期



清朝


为了逼迫清政府接受上述要求,联军展开了一系列军事活动。保定府的联军将当地的藩台与清军中的满族将军斩首;一段北京城墙被毁坏,工部官员受到处罚。北京附近的法军逮捕了户部尚书崇礼,坎贝尔将军在从保定返回天津的路上摧毁了沿途的26座村庄。俄国实际上已经控制了清朝东北地区,其说辞是“保护”。


北京皇宫内的一座大殿。霍兰·特林厄姆(Holland Tringham)绘制。






孟加拉枪骑兵奔赴北京


孟加拉枪骑兵奔赴北京。根据莱昂内尔·巴夫的速写绘制。



在天坛庆祝阿尔马河战役胜利日


在天坛庆祝阿尔马河战役胜利日。英国皇家炮兵第 12 团(12th Battery,R.F.A.)当时占据着天坛。根据莱昂内尔·巴夫先生的速写绘制。




1900年11月24日     《伦敦新闻画报》     星期六 第3214期


梭迪上校及其锡克分遣队攀爬北京城墙


“梭迪上校率领的分遣队几乎是最早进入北京的。爬上城墙顶部的时候,梭迪上校解开自己的头巾,当作旗帜对着其他英军挥舞。这些英军从内部打开了墙门,让俄军、日军与德军进入。”

——摘自约翰·舍恩伯格的信札 


梭迪上校及其锡克分遣队攀爬北京城墙。

根据本报特约画家约翰·舍恩伯格的速写绘制。



联军修复北京至天津的铁道


联军修复修建北京至天津的铁道。根据本报特约画家约翰·舍恩伯格的速写绘制。



在清朝与联军同行


在攻占北京的战斗中,日军“贡献最大”,其实日军在联军早期的行动中就十分积极。欧洲各国当然明白日本如此通力合作及向联军提供物质支持的目的。既然如今可以稍作喘息,那么则有必要审视日军在此役中的得失。自8月从天津出发,直到两周后攻占北京的当日为止,日军共有2名军官及94名普通士兵阵亡,另有27名军官及658名普通士兵负伤。日军军火支出庞大,约消耗近1万枚常规炮弹、5000枚榴弹及超过13.6万发子弹。进一步统计可知,日本大藏省已为此次攻占清朝支出近150万英镑。


当然,另一方面,日军的这些支出大体上得到了补偿。据统计,日军在北京劫掠的珍宝价值约在50万至75万英镑之间;另缴获大量大炮、火药及米粮,价值约10万英镑。北京城在过去的几日中弥漫着趁乱打劫的乱象。抢完之后,日军率先在自己的占领区内重建社会秩序,鼓励清朝人恢复商业活动。日本占据了北京城中面积最大且人口最为稠密的区域,因此日本人的举措尤显重要。英


国人在恢复秩序等方面同样进展顺利,不过,其占领区内营业的店铺数量本来就比较少。敏锐的通讯记者说:“我们的印度弟兄才认识到如果他们想要某些东西,就必须自己花钱去购买。”美国人恢复其占领区内的日常秩序花费的时间稍长一些。据同一来源的权威消息称,俄国人及法国人耗费了较长时间才使占领区内的各项事务恢复正常运转。


德军抵达北京的时间略晚,又急于向清朝展开报复行动,因此在小范围内引发了恐慌,


这使得清朝权贵前往英国及美国占领区寻求庇护。


站在分隔内城与外城的城墙上俯瞰北京内城。根据雷(E. Wray)的速写绘制。




1900年12月8日     《伦敦新闻画报》     星期六 第3216期



在清朝与联军同行


英军在丰台火车站废墟附近安装了一架日光反射信号器,这是英军在北京地区最远的哨所。

这座火车站距离英国公使馆约 12 英里,是北京城外的第二座火车站。哨所内的警戒部队使用日光反射信号器与城内的英军总部联络。根据本报驻清朝特约画家约翰·舍恩伯格的速写绘制。




1900年12月22日     《伦敦新闻画报》     星期六 第3218期


清朝事务


萨道义踌躇满志地前往北京,然而此行想必也并非那般轻松愉快。萨道义即将接替窦纳乐,相比于一切从头开始,他如今需要处理的事务更加棘手。万幸的是,近期的事件在某些领域掀起一番新变革,而这些领域此前最排斥变革。自此,借由这些变革,英国公使在履行职责时将无需考虑朝廷的支持或百姓的偏好。公使馆也不会再为不得不磕头的困境所折磨。当然,萨道义需要厘清北京的事务。本报本周收到了展现萨道义前往北京行程中的相关画作。


新任英国驻华公使前往北京:萨道义搭乘“狙击”号炮艇抵达吴淞口。

根据英国皇家海军赫伯特(D. De. C. A. Herbert)的速写绘制。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驻华公使馆中的很多人不可能有太多闲暇的时间,而治安警卫队恰好相反。治安警卫队来自伦敦。36 年前,首都警察厅厅长奉内政大臣之命,挑选了一批人员陪同英国驻华公使前往北京,并且担任公使馆守卫。自然,这批人员随身携带的制服均经精心缝制。最终,日常制服包括一件配有猩红色腰带的蓝色束腰外衣、一顶软木头盔,以及蓝色工装裤。夏季军便服主要是一件配有猩红色腰带的蓝色牛仔束腰外衣,另外,早上和晚间还增加了一件蓝色哔叽外套。冬季服装为斗篷、羊皮外套及高筒靴。随身武器包括警刀和左轮手枪。


清朝回忆录:1863 年,北京英国公使馆的治安警卫队。

来自 1864 年 3 月 12 日的《伦敦新闻画报》。



10月17日,瓦德西元帅在联军众位将军

的陪同下,经由哈德门进入北京城


10 月 17 日,瓦德西元帅在联军众位将军的陪同下,经由哈德门进入北京城。

图中众人从左至右分别为:美军将军查飞(Chaffee)、英军将军巴伦(Barron)、奥军将军桑布基(Sambuchi)、德军将军霍普夫纳(Hopfner)、英军将军盖斯利、联军统帅瓦德西元帅及俄军将军鲁尔克夫(Ruerakoff)。根据本报驻清朝特约画家约翰·舍恩伯格的速写绘制。




1900年12月1日     《伦敦新闻画报》     星期六 第3215期



前往清朝的英国皇家海军战舰“光荣”号

“光荣”号(Glory)战舰目前已驶往清朝。上周四,海军上将暨高级海军主将沃尔特·克尔(Walter Kerr)勋爵前往朴茨茅斯检阅“光荣”号战舰。克尔勋爵对该战舰配置非常满意。除常规装备外,“光荣”号战舰携带着全套可用于收发无线电 报的设备一同前往东方。如下面插图所示,上周六,即11月24日,“光荣”号启航前往遥远的目的地,其在离开朴茨茅斯后将经由希尔内斯(Sheerness)中转。


北京街头



英国海军“光荣”号一级巡洋舰于11月24日离开朴茨茅斯港,前往清朝。韦尔奇(Welch)拍摄于朴茨茅斯。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英国画报看庚子事变》


◎ 120年前的媒体报道

◎ 世界画报翘楚《伦敦新闻画报》《图片报》的庚子事变史料全译出版

◎ 500余张精美版画+12万字原刊报道,增补中国庚子事变影像资料



基本信息



主编:赵省伟

译者:赖莎 刘婵 邓姝月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品牌:北京书是生活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0年7月

书号:978-7-5146-1872-3

定价:188.00元



作者简介



赵省伟:“西洋镜”“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丛书主编。厦门大学历史系毕业,自2011 年起专注于中国历史影像的收藏和出版,藏有海量中国主题的法国、德国、英国等国的报纸和书籍。

赖莎: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国际贸易学硕士。

刘婵:自由译者,北京联合大学旅游管理系毕业,译有数十万字各类资料。

邓姝月:全职译者,四川农业大学英语系毕业,具有多年翻译经验。



内容简介



本书取材于《伦敦新闻画报》《图片报》,共收录500余幅版画及10万余字原刊报道。这批在中国权威收藏机构都难得一见的版画,不仅填补了我国庚子事变影像在出版领域的空白,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来审视这段对中国影响深远的历史。


《伦敦新闻画报》是世界上第一份以图像为主体内容的报纸,自1842年创刊以来,始终把图片质量放在第一位。庚子事变爆发后,《伦敦新闻画报》密切关注事态进展,迅速向中国派出记者和特约画家,并刊登了许多在华英国官兵、传教士、外交人员的速写、照片等影像资料。


创刊于 1869 年的《图片报》是《伦敦新闻画报》强劲的竞争对手,收录了众多富有视觉冲击力和艺术价值的大幅单页和对开版画,为全球画报界的翘楚。



精彩内容




购买链接



点击阅读原文或下面的京东网链接收藏本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