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过去了,有些人却依然活在大秦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好果胡赛萌 Author 胡赛萌
最近,《大秦赋》热播,网上又掀起一股歌颂大秦帝国的风潮。
《大秦赋》的剧情很简单,前半部分讲述商人吕不韦帮助秦始皇父子夺得王位,后半部分讲述秦始皇在李斯、王翦等人的辅佐下一统天下。
夺王位、统天下,秦始皇的丰功伟业在编剧的笔下和导演的镜头里逐一呈现,恢弘的历史画卷让无数电视机前的观众热血沸腾,击掌叫好。
可是,编剧和导演们或许忘了,秦始皇死后,胡亥兄弟相残,赵高指鹿为马,子婴献城投降,曾经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国二世而亡。
更令人无法容忍的是,为了彰显秦国对楚国发动战争的正义,编剧虚构了一段楚国百姓不堪压榨,集体逃亡秦国的剧情。
在编剧和导演的安排下,两千多年前的楚民喊道:“我不要当楚民,愿成秦人!”
拜托,请这些编剧有点历史常识好不好,当年秦国法律严苛,动辄死刑、肉刑、笞刑、徒刑,以至于 “囚徒塞路,牢狱成市”,几乎全民皆囚,举国为牢。
正因秦法严苛,所以当时才有“不乐为秦民日久”的天下共识。
除了生编硬造之外,编辑和导演们还通过各种剧情和手段来营造、烘托“天命归秦”“人心向秦”的历史氛围。
从第一部的“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到《大秦赋》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在编剧与导演的合谋下,我们看到了秦王英明、秦军无敌,秦国强大、秦人幸福,似乎秦并天下不仅是历史走向,更是人心所向。
可是,编剧和导演们却无法回答人心所向的大秦为何会二世而亡,为啥陈胜吴广这两个出身卑贱的囚徒揭竿而起,天下就群起响应?
编剧闭着眼睛编造“不当楚民,愿成秦人”的剧情,可他们却无法抹去史书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怒吼,更无法改变项羽是楚人、刘邦也是楚人的事实。
就连打响反秦第一枪的陈胜吴广,打的也是楚国旗号,国号“张楚”。有血性的楚人怎么会甘为秦人鱼肉,送上门去做秦人?
秦军的确强大,可这种强大的背后是无数家庭的支离破碎,是万千丈夫、儿子和父亲的尸横遍野。
如果说战争时期的高压政策还是迫不得已,可就算一统天下之后,秦始皇仍保持着这种无止尽的战时状态。
灭六国之后,秦始皇又马不停蹄地修长城、铺驰道、建阿房宫、造骊山陵墓、巡游天下各地……
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毫无节制的动用民间一切资源,天下百姓要么从军、要么种田、要么坐牢,就算是坐牢也得日夜赶工帮他修陵墓。
如果说建长城还是抵御匈奴,保卫边疆,那建阿房宫、造骊山陵墓又于国于民有什么好处?要知道,孟姜女哭长城的背后,是无数平民家庭的血泪纷飞,妻离子散。
秦朝的覆亡,曾无数人做过总结,西汉才子贾谊在《过秦论》中说:“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都天下一统了,可始皇帝仍不行仁政,不与民休息,还是搞战时状态,结果只能是“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历经两千多年,革命先烈付出了无数鲜血和生命,才彻底送走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任皇帝,可《大秦赋》的编剧们却还在深情怀念皇帝们的最前任。
从《过秦论》到《大秦赋》,两千多年过去了,然而有些人却依然活在大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