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正视房间里的大象,扭转中国生育漩涡

人文英华 2021-05-12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菁城子 Author 陈兴杰


“人口本来就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不可能回避。无视中国人口问题谈经济,如同无视房间里的大象。”



正视房间里的大象

扭转中国生育漩涡

文:陈兴杰  来源:公众号 菁城子


1

 

假期之前,国家统计局发了一则简短消息:2020年我国人口继续保持增长,具体数据见公报。消息迅速登上热搜。早在3月中旬,国家统计局就宣布,“七普”结果将于4月上旬发布。现在已是5月,统计数据还是迟迟不出。

 

“七普”备受关注,很重要的原因是:外界普遍预测,中国将从人口总量的峰值转头向下,变成人口减少的国家。年初地方上公布数据,温州、合肥、广州、银川、台州、宁波、潍坊、黄山、贵阳等地,2020年全年或前几月出生率,相比于去年同期,有9%至32.6%的降幅。

 

2月,公安部户政部门发布《2020年全国姓名报告》报告,从另一侧面反映问题严重性。报告指出,2020年出生并到公安机关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共1003.5万,相比去年下降14.9%。

 

考虑到户政部门的统计规模,再考虑趋势性,结论是:中国每年出生人口处在陡峭的向下通道,人口总量正不可避免减少。2020年中国人口是不是“继续保持增长”,还重要吗?人口问题要朝前看,而不是刻舟求剑,纠结于一时。

 

2

 

很多人对“中国人口总量减少”的结论无感,甚至隐隐然有“这一天终于来了”的欣快。多年计生教育下,国民普遍持有“中国人太多”的心态。他们没有意识到,中国面临的人口减少,不是西方国家那种长达半世纪的平缓向下,而是剧烈的人口漩涡。

 

第一个人口漩涡,是人口断层式减少。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的80后2.28亿人,90后1.74亿人,00后1.46亿人,两次降幅分别是23%和16%。只用了二十年时间(不到一代人),中国新出生人口减少三分之一。

 

80后是中国最后一拨“婴儿潮”(他们的父母是建国后的“婴儿潮”),他们也在陆续退出生育期。2015年,国家放开生育二胎政策,很多人臆想的“新婴儿潮”并没有出现。生育率在2017年略微上升后,又继续向下。


80后如此,何况数量更少的90后和00后?每隔十几年,年轻父母们不断减少。他们的下一代,大概率继续减少。这是一个向下的漩涡。


当下中国人口虽多,从1950年代的5亿到现在14亿,用了七十年时间;一旦趋势掉头向下,我们这一代人,极可能见到中国人口重回10亿以下规模。除非在这期间,生育率大幅提升,扭转趋势。而这难度非常大,大到几乎不可能,因为我们面临第二个人口漩涡:城市化。

 

第二个人口漩涡:城市化带来生育意愿降低。城市化创造巨量财富同时,也在消耗人口,这是国际普遍现象。放在中国,差不多可以说,中国大城市是人口的超级熔炉,它的规模更大,生育率更低,对人口消耗作用更为显著。

 

还是以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看。中国农村总和生育率为1.44,镇的总和生育率为1.15,城市的总和生育率0.88。无论城市乡村,中国人口已不能维持自然更替水平——平均每个育龄妇性一辈子生2.1个孩子。


其中城市生育率之低,低到平均每位育龄女性,一生只有不到1个孩子。看起来难以置信:身边夫妻最少也有1个孩子,加上二胎家庭,怎么低于1呢?其实,将不婚率、不孕率及“丁克族”考虑在内,就不难理解了。

 

北京的生育率是0.71,上海生育率0.74,天津生育率0.91。二线城市生育率略高,也普遍不到1.0的水平。这意味着中国城市每隔一代人,新生人口减少一半。


中国城市逐年膨胀不靠自身人口发展,而是以吸收中小城市和农村人口实现。这就不难理解,为何近年中国各城市不断降低落户门槛,给福利的“抢人才”政策。所谓“抢人才”,其实就是“抢人口”。

 

2020年末,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约60%。注意,中国采用了“城镇化”的说法,和真正意义的城市化并不相同——很多人口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迁徙,大量人口住在离农村不远的城镇。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远未停止,以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城市人口占到80%左右,这个过程才会停止。城市化带来的生育漩涡,还将持续几十年。

 

3

 

中国的人口漩涡是多因素造成的。计划生育政策是过去三十年出生率急剧下滑的重要原因。80后一代人大多有兄弟姐妹,到90后几乎全变为独生子女,这种截然不同的变化,显然是计生政策的后果。经济发展和城市化也出生率下滑的主要原因。


这些因素中,计生是政策强制,后者是人们自发的选择。应对之策上,也有所区别。

 

第一步,应是废除限制生育的政策,改为倡导和鼓励生育。这不只是国家层面,更重要的社会观念。教科书应停止宣传“中国人口过多”“人口是负担”,改为正确的人口知识:生育是基本的个人权利;人口不只是财富消费者,更是财富创造者。在经济政策上,要形成“重生重育、以人为本”的氛围。

 

城市化源于人的自由选择,是经济发展的趋势。中国不可能为了扭转生育率,就停止城市化进程。那样代价巨大,也缺乏人道。中国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在城市化进程中,避开低生育陷阱,实现长远繁荣。

 

城市的物质条件和医疗教育水平高,按说有利于生孩子;不过城市生活紧张丰富,分散了人们对家庭的关注。中产阶级重视教育,要求孩子超过自身,同时也超过同辈。生孩子与其说是快乐来源,不如说是焦虑源头。


这些都是城市人少生、不生的原因,它和“少生优生”的计生观念暗合。要改变这些状况,需要观念教育,更需政策配合。

 

中国应加大城市土地供应,降低住房价格,增加家庭住房面积。这个同样适用于中小城市——一般来说,中小城市居住条件好,生活压力小。这些城市的发展,利于抒缓大城市的压力,分流大城市外溢的产业,让年轻人有更多选择空间。

 

中国应形成独特的“生育产业”:从奶粉、婴护到产房、托儿所到学校,政府应予宽松优厚的政策。梁建章建议,中国应用GDP的2%到5%来奖励生育(即2万亿到5万亿),其实这些投入可用退税免税、放宽管制实现。


4

 

大城市是各种反婚反育、不婚不育思想的策源地。很多人鼓励及时行乐,“只问今生,不顾将来”,先锋女权思想更是挑动男女对立,宣扬婚姻生育是“剥削压迫”。很多年轻女性恐惧婚姻,恐惧生育。城市人首婚首育的年龄一再后延,这也是生育率一路走低的原因。

 

各种思想自由竞争,这当然不错;但并非每一种竞争坐大的思想,就一定正确。正如宣扬“工人和资本家天生对立”不能让工人生活更好,挑动男女对立,破坏男女合作的女权思想,并不能从根本改善女性处境,甚至可能让她们面临更大风险。

 

稳定的婚姻家庭生活,是绝大多数人生活幸福的保障。中国的低生育率伴随老龄化,这是最致命之处:它让社会丧失活力的同时,也让普通家庭承受压力。尤其不婚不育者,面临更大的风险。


妥善经营婚姻,好好把孩子养大,不仅能化解风险,也让自己的中晚年生活充满希望。面对城市生活的婚姻家庭变数,正确做法是: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念,学习男女合作之道,把家庭呵护好,而不是拒绝、逃避,更不是破坏。


一个男女相视如雠仇的社会,不说组建家庭生孩子,就是生活其间,也是很大的痛苦吧?这样的金玉良言,女权主义者是从来不会说的。

 

每次我写生育类话题,尤其一提人口危机,就会有人骂:又在鼓励生孩子,嫌“韭菜”不够多,云云。对此我想说,人口本来就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不可能回避。无视中国人口问题谈经济,如同无视房间里的大象。

 

对个人而言,生孩子不是为国家,而是为了自己幸福。对绝大多数人而言,生儿育女从来是值得祝福的选择。迈过生活的波澜起伏,穿越历史的兴衰,人生一路向前,家庭和孩子给普通人带来的,是延绵的生活动力。这种丰富的人生体验,不是那种悲观短视者所能理解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