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阿城:很多人在思想上,还不属于现代

阿城 人文英华 2021-08-31


很多人在思想上,还不属于现代

文:阿城   编:木叶

二十多年前有一个小册子叫《中国闲话闲说》,讲的是中国世俗和中国小说。那本书是台湾《时报》出版社的经理跟我约的一本书,我就把历次关于该话题的讲演集合在一块,反映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听众的水平。
▌中国不是没有颠覆性的文学
外面的人比较直接,经常会问,比如对贾平凹的小说怎么看,问了关于莫言的小说,所以才有这部分的集合,专门说当代作家。后来我才知道这很犯忌,不可以这样指名道姓地说。
当然产生了恶果,这个恶果我承担了。我对贾平凹先生很尊敬,但提问里具体回答,就针对该问题,但不够全面。回到国内时候,他们就说你不可以这么想,要绕点弯子,直接说的话销售会受影响。所以以后这个问题我不太回答。

当时大家和海外比较关心的是中国的先锋小说,先锋小说在那个时代势头很旺,我根据这个势头做了稍微的调整,就讲讲世俗,不讲先锋,因为先锋牵扯到现代性的问题。

中国不是没有颠覆继承的系统或者颠覆主流说法、主流思想,比如明朝李贽写的《焚书》,《焚书》都是颠覆性的。

李贽死在北京,墓在通州,通州现在是北京的副中心,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李贽的墓,以免拆迁的时候把墓拆了。李贽对当时主流东西的颠覆性很大。

李贽墓(李贽,号卓吾)

很多人的帝潜意识一直没有消退

现在说的先锋小说,实际上是西方概念。为什么从西方来?因为那时候的西方已经完成现代化,走进后现代了。

“现代”和“后现代”的概念,如果大家不是很清楚,或者没有一个大致判断,会影响我们的理解。同时如果在座很多人想创作什么,也会影响你的创作。

实际而言,现代性是针对欧洲一直以来的专制,将其颠覆掉,比如英国,英国一开始比较好,在这方面的经验比较成熟。

同时我个人觉得英国对中国的启发是最大的,或者最值得我们去研究,为什么?因为也一个帝制传统、皇帝传统。中国人皇帝的潜意识一直没有消退。

我记得1980年我从云南回来,正赶上改革开放,那时候有些人倒牛仔裤。牛仔裤本来是工人穿的,比较结实,后来变成高级消费品。

卖牛仔裤的人给我一个名片,以后你要买或者你朋友要买,你给我打电话,我看这个名片上写的是“总裁”。我说你手下有几个人?他说就一个人。

我说那怎么叫总裁?他说自己管自己就行了。很多这样人的拿出“总经理”、“总裁”等名片,都是最大的。这其实是皇帝思想的投射,一旦有机会就要过一下瘾。

阿城

现在有些换成“大师”,比如我在大街上看到“皇家牛肉面”,一个平民食品前面要加“皇家”。所以,我们潜意识里做皇帝这件事的权威一直都在,而现代性首先颠覆的是这个。

▌所谓现代性,就是颠覆权威

第一次颠覆的是君主立宪派,现在英国女王是象征性的,整个国家的运转靠议会和政府总理大臣。

另外一个是日本和欧洲君主立宪。这个是怎么完成的?——其实是现代性完成的,把绝对权威颠覆了,颠覆后才有可能有现代。

这个现代在二战的时候——一战的时候有些没有颠覆,但立宪这件事情比较普遍,或者民主政府已经基本实现了。


但为什么会发生一战?欧洲知识分子或者欧洲认为自己是文明的,但是怎么就会发生一战呢?他们进行了深刻反省,反省一战的积极成果是对现代性要继续走下去,没有什么可犹豫的。

但接着发生二战,二战的希特勒是通过选上来的,所以做了一次集权、专制,知识分子又反省:为什么现代性建立之后还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二战之后,关于现代性的问题基本固定,政治上的权威要被颠覆。

杜尚的现代艺术作品“小便池”

与之相应的是什么?以小说为例,或者扩大到艺术时,什么叫现代艺术?现代艺术首先是不承认一个继承的、已经存在的系统。

因此先锋是侦查连,首先突破,后面的才跟上。所以关于颠覆主流话语,如果文学有一个主流话语要去颠覆它,绘画上有一个主流话语要去颠覆它,音乐上有一个主流的话要去全颠覆它。

在绘画上,为什么杜尚的小便池很重要?从小便池之后,大家对绘画有点莫名其妙,说这个是画吗?——不,颠覆的就是这个概念,“这个是画吗?”——作品的概念转化了,艺术的概念也转化了。




关于现代性,有很多人谈,但基本都流于各种专业术语,论述超长,把人绕的云里雾里。而阿城则完全不同,他用最通俗的语言,直接把现代性的关键说出来,寥寥数语,就把问题说的明明白白。阿城就是这样,什么都能说,什么都敢写,而且还写的通俗直白,一点都不绕弯子。

难怪谁也不服的王朔能服阿城,他说:“若下令全国每人都必须追星,我就追阿城。”著名作家贾平凹也很钦佩阿城,他说:“阿城是卓越的,他的才华学养是那样的杰出,一直让我钦佩”。还有著名文化人陈丹青称阿城为“天下第一聊天高手”,“作家中的作家”。

要了解阿城,只看他闲谈时的寥寥数语,或者听他的传奇经历,终究是隔靴搔痒。

为此,人文英华诚意推荐《阿城文集》(含毛边版),深入了解其人、其书。作为一个“通才”,阿城什么都写,所以作品非常多,要集齐汇编十分不易。

这套《阿城文集》是他本人选编校订,首次集结出版。其中许多篇目为阿城独家提供,从未见于国内报刊或网络。感兴趣的书友,可识别下图二维码,一键收藏。
来源 | 图片选自网络,文章摘自阿城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一次演讲,版权为原作者及出版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延伸阅读

阿城:何谓“知识分子”?
阿城:要文化不要武化|访谈
阿城:中国文化,是一种很早就成熟了的实用文化
阿城:李晓斌和他的《上访者》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